赖时辉
赖时辉 | |||||||||||||
---|---|---|---|---|---|---|---|---|---|---|---|---|---|
商人、慈善家 | |||||||||||||
国家 | 大清 | ||||||||||||
字 | 梦修 | ||||||||||||
号 | 省斋 | ||||||||||||
信仰 | 台湾民间信仰 | ||||||||||||
出生 | 1819年 (清嘉庆二十四年) 大清福建省台湾府嘉义县嘉义东堡莆姜林仑仔顶庄(今嘉义县中埔乡和睦村[1]:134) | ||||||||||||
逝世 | 1884年6月23日 (清光绪十年闰五月初一日) 大清福建省台南府嘉义县 | (64—65岁)||||||||||||
| |||||||||||||
赖时辉(1819年—1884年6月23日),字梦修,号省斋,讳斗灵[3],台湾嘉义县嘉义东堡莆姜林仑仔顶庄(今嘉义县中埔乡和睦村[1]:134)人[4]。清代台湾商人、中医医师、慈善家。其家境贫寒,后因经营中药行而逐渐致富,戴潮春事件时,办理联义局、嘉安局两局局务,参与嘉义县城的防守。其与岁贡陈熙年积极兴办社会事业,在地方上有设育婴堂、创建义仓、铺设府路、开北香湖、造永安桥、灭火施药等事迹[5]。
生平
年少贫苦
赖时辉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5]生于嘉义东堡八奖溪仑仔顶庄出城南五里[6]。自幼家贫,三岁时,生母赖江氏专即去世,赖时辉之父赖新喜又娶了赖陈氏有治作为继母[7]。7年后,乡里之间有一位名叫林启宗的“教读”相当器重赖时辉,希望他跟着自己一起读书,但赖新喜边叹息边说:“我只希望赖时辉能赶赶牛就好了,我们现在连糊口的时间都没有,哪还能读书?”林启宗回答道:“既然这样的话,那起码让他跟在我身边教书,总可以了吧?”赖新喜才答应了他的请求[8]。赖时辉读了几年书后,已达到“文理清顺”的程度。林启宗相当开心,说道:“你有个孩子,我也有个徒弟了,岂负我哉!”[9]
不料,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嘉义地区爆发张丙之乱,赖家家产被洗劫一空[2]:34,虽然赖时辉抵达郡城(今台南)参加童试,名邦彦,但遭逢其继母逝世,因此返回老家[10]。又因家产被焚毁一空[2]:34,因此赖时辉必须照顾年老力衰的父亲,还要辍学帮忙父亲耕作,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11]。传闻当时赖时辉与弟弟赖赞凤因没钱购买空心菜[2]:51,而把镶在桌子上之铜钱挖出使用[2]:34。然而,又碰到连年岁旱[2]:34,催租人逼迫收租人一定要缴出足够的田租。赖时辉感叹父亲如此勤劳的耕作,不索取任何的田租,却反而遭到租户所羞辱,深感务农并非“立身成业之道”,因此弃农从医,进入“和安药店”学习中药之术[12]。
道光十八年(1838年)赖时辉20岁时,赖新喜过世[2]:34。《嘉城赖仁记家谱》纪载,赖新喜曾于逝世5天前告知赖时辉自己即将过世的消息,说道:“我在五天巳刻之后就会与你们诀别,但我们家没有什么钱财,将来可能没办法办丧事,希望你向舅舅借一些钱应急。”赖时辉便向自己的舅舅借钱,舅舅捐助他两串钱、两疋布,以及一具棺材。赖新喜对赖时辉兄弟叹道:“我是黄家的佃农,在田地的旁边,有一块大石头横于岸中,在我死后,一定要将我葬在那里。”赖新喜死后,坟墓更是在左邻右舍的协助之下,才得以建造完成[13]。
弃农从商
由于赖时辉之弟赖赞凤患有蛊病,赖时辉感念其无人照顾,于是先为赖赞凤迎娶赖黄氏益(1822-1878)[2]:34-35。之后在23岁(1841年)时,开始独立经营“德和药店”[14],奔波于福建、浙江等地进行贸易[15]。他在每年秋天,将嘉义名产龙眼亲自运送至浙江宁波销售,与当地商人交换中药材[2]:35。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迎娶陈赖氏劝[2]:36。相传赖时辉经营贸易,获取许多利润,逐渐引发他人嫉妒,因此有人将其即将运回台湾的中药袋全数换成低价的当归,赖时辉看到中药袋里满是当归,只能将其堆放在阁楼中。道光三十年(1850年),嘉义地区爆发战乱[注 1],地方动荡不安,同时引发大规模的瘟疫,导致当归价格暴涨,赖时辉因此赚了不少钱[2]:35。
赖时辉在累积一定财富后,感念乡村地区位处偏僻,并非商业往来区域,因此模仿晏子“小人近市”之典故,移居嘉义县城之布街(今公明路)[16]。
与众守城
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事件爆发。农历三月,戴军首领严辨(一作严汴)、吕梓等人进攻嘉义县城,嘉义围城战爆发。当时,嘉义城内的粮食逐渐耗尽,富商许山将库存的龙眼核“磨粉代食”,称作“太平饼”[2]:43。赖时辉留有一首〈太平饼〉诗,记录当时景况,收录于《全台诗》第伍册之中[17]:
“ | 血战三年为守城,粮空矢尽众心惊。 技穷罗掘终歼敌,核饼香浓致太平。 |
” |
五月,屯兵赶往县城救援官兵,行至下路头时被戴军截杀,伤兵接连入城,赖时辉出药医治,并给予其钱财。后屯兵队队长亲自抵达药店道谢,赠与其“惠我戎行”之匾[18]。
赖时辉除了医治伤者之外,还必须在城墙周围巡逻[2]:43。赖时辉晚归之时,赖陈氏劝则是彻夜守候,等待其归来,不敢轻易松懈[19]。赖时辉在同治二年(1864年)作有一首诗,题曰〈巡城口占〉,描写其于夜晚巡城时之心境[2]:43[注 2],与〈太平饼〉一同收录于《全台诗》第伍册之中[20]:
“ | 矢尽粮空日,军心夜数惊; 秋深宵析冷,残月照孤城。 爽文终自溃,人力胜天工; 戴逆挥螳臂,坚城未许攻。 |
” |
四月,赖时辉筹设分局,鼓舞莆姜林四十九庄之庄民抵抗戴军。当时,戴军驻扎于五谷庙,赖时辉暗中率领义民围剿戴军,屡屡烧毁戴军的营寨,并设计令戴军自相攻击,最终斩下十九个头颅[21]。当时,戴军势力强大,官军屡屡挫败,赖时辉赶紧连络上茄苳庄(今台南市后壁区嘉苳村)以及附近地区,为台湾镇总兵林向荣接济粮饷[22]。林向荣二度前来救援嘉义县城时大败敌军,赖时辉联络大溪厝庄(今嘉义市大溪里)、粗溪(今嘉义县水上乡粗溪村)、向口(今嘉义县水上乡下寮村巷口)、顶寮(今嘉义县水上乡顶寮)、下寮(今嘉义县水上乡下寮村)、上茄苳(于今台南市后壁区嘉田里、嘉民里一带[23]:163)、水窟头(今嘉义县水上乡水头村)、后仔后(于今台南市白河区内)等地的赖姓族人,以及外溪洲(今嘉义县水上乡溪州村)、大窟尾(于今嘉义县水上乡内)等地的林姓族人前往援助林向荣军队[24]。
五月十一日,台湾南部爆发强烈地震(1862年台南地震),导致嘉义县城城墙倒塌,戴军趁机攻城,赖陈氏劝命令民众以“蕉袋实土”,塞入城墙的缝隙中[25]。赖时辉也将之塞进城墙所崩塌之处[26],并雇用工人扛“猪枮”上城填补缝隙,又用布袋“烟箱入土”,充当雉堞,每位工人均给予二百文的薪水[27]。后率领义军作战,戴军败退[26]。七月,赖时辉提议修建城郭,工程甫一竣工,戴军大股便再度围攻嘉义县城。赖时辉鼓励各境之头人巡逻城内,后组织“联义局”,平定地方治安,并担任该局局长[2]:42-43。
台湾镇总兵林向荣后于斗六门驻军,但全军覆没,戴军势力日盛。戴军首领吕梓曾透过公馆庄头人林肯向赖时辉请求,希望他不要继续在联义局运作,帮官守城。赖时辉不为所动,反而劝说林肯以及吕梓军队的前锋萧漏,一同杀害吕梓。但因林肯、萧漏二人之间有嫌隙,消息因而走漏风声,萧漏逃跑,杀害吕梓的想法未能实现[28]。
而后,白杞藔庄(今嘉义县竹崎乡白杞村)的数千名义民欲救援嘉义县城,但败敌于火烧庄(今嘉义县中埔乡富收村),死者23名。赖时辉派人埋葬死者的尸骨,又“备银二百三十元”,交由陈鸿瀛分发至阵亡士兵的家属[29]。
赖时辉也在同治三年(1864年)写了一首诗,题作〈潮春攻城解围志感〉,回忆此战役之往事[2]:43-44,与〈太平饼〉、〈巡城口占〉一同收录至《全台诗》第伍册之中[30]:
“ | 潮春倡乱肆被揭,欲夺诸罗贼焰张; 三载环攻围始解,一心防御锐难当。 成城众志金汤固,破敌群情铁石强; 团练义民殊死战,不愁矢尽与无粮。 郡城咫尺若天涯,兵薄援稀敌似豺; 义勇堪嘉锡县名,目前众志已成城。 |
” |
待事件平定后,赖时辉受朝廷赏戴蓝翎,即用分府之职[5],并“保举尽先守备”。后报捐同知衔并赏戴蓝翎,恭请三代封典[31]。
善后措施
在事件平定后,官军向导吴志高的麾下部属开始抢劫居民,赖时辉与当地仕绅黄大章曾“面禀营县”,要求重惩官兵,并贴出告示,以安定民心,此举便造成吴志高与赖时辉之间的嫌隙[33]。
而在平和庙后、铁屎堆(一称铁屎墩[34]:99、铁屁墩[35]:62,于今嘉义市北门圆环东侧[35]:62,民权路以南一带[34]:99)、龙过脉(一作龙过脉,今嘉义市龙山里[34]:136)等处,有许多骨骸暴露在外,赖时辉一再“禀官出示”,但仍然有许多尸骸无人认领,遂自备工资,将无人认领的骸骨逐一收埋。赖时辉为避免男女混葬,因此将骨骸“分葬插标”,分为三处,一共有百余座墓冢。其将墓园择址于城南山,命名为“新冢”[36]。
嘉义县城西门、南门两城门口各有一座吊桥,但吊桥已损坏多时,赖时辉遂“备资修造”[37]。而朱子公庙前面的道路(即南田古道[32],今宣信街一带[38])原有一座石桥,但在同治元年(1862年)遭盗贼折断。赖时辉认为,此道路是莆姜林四十九庄往来嘉义县城的重要路径,因此他在同治三年(1864年)自出工资,修造此桥,并在石桥附近另外建造一座小桥,即为“道爷圳糯米桥”[32]。后又铺石路至草地尾(今嘉义市东区芳安里[34]:147、芳草里[34]:143一带)[39],并与人合造正音厝桥、番仔沟桥等桥梁[40]。
在战乱过后,人心未定[2]:70,赖时辉因此修造平和庙、城隍庙、神农庙、龙神庙、武圣庙、崇圣祠、明伦堂、忠烈祠、义民祠、节孝祠等庙宇[41],以安定民心[2]:70。赖时辉认为嘉义孔子庙的旧墙过高,难以消煞,因此将孔子庙的外墙改低,并开窗通气,自行捐出六百银元,禀官在案[42]。他也在八掌溪后庄洋“买田一宗”,价银一百元,年收股一十八石,又租赁五元银钱,为仑仔顶庄福德爷香祀,每年再出戏金二元,归炉主收用[43]。而在地藏庵的右畔有一座义坟,备资交由苏光助建筑[44]。同治八年(1869年),与陈熙年、黄大章、白英等人发起重修佛光山圆福寺附近的万安亭(义士庙、五百三公祠),并共同募资一千六百二十余圆,作为重修的经费。但募资后,金额尚不足一百七十余元,后由张高丕捐助此金额[45]:156。
由于嘉义县义仓(位于今嘉义市公明路与成仁街口附近[35]:62)在嘉义围城战时发挥极大的作用,在事件平定后,赖时辉遂与嘉义仕绅陈熙年出资重修义仓[35]:63,又于桃仔尾(今嘉义市东区仁和里中央七彩喷水池一带[34]:101)建立义仓,储存粮食,以备不时之需[1]:144。后人有诗追忆其功绩[35]:63:
“ | 最难逆料是天时,孤立山城救济迟; 一自义仓提倡后,偶遇灾歉不愁饥。 |
” |
请奖义民
在戴潮春事件平定后,台湾镇总兵曾元福与台湾道丁曰健等人于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二十九日上奏朝廷,希望能请奖在战役中阵亡的兵勇,但此后并无下文[2]:74。后钦差大臣沈葆桢巡视台湾,赖时辉与嘉义仕绅陈熙年、黄大章、林启东、赖世英、赖世良、张琮烈等人共同联署,经由曾担任嘉义县知县,现担任台湾县知县的白鸾卿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初六日转呈至沈葆桢,要求为因戴潮春事件而殉难的嘉义义民兴建义民祠。禀称[46]:
窃嘉邑原名诸罗,乾隆年间,林逆滋事,围困城池,民皆效命,死守危城,后至米尽粮空,析骸易子,终存忠义之心,以待援师。荷蒙皇恩宠锡,赐名嘉义,以为旌表,而志不朽。是诚一字荣褒,甚于华衮也。厥后虽有小丑跳梁,旋扑旋灭,其最甚者,莫如同治元、二两年彰邑戴逆之变。遍地贼氛,全台震动。嘉邑为中权扼要之区,两次被围,历时八月。嘉以矢绝援穷,即人力之莫措,兼之地震堞颓,复粮饷乏罄空。当此时也,势如垒卵,合城十六境,心存忠义,议设联议局,誓以死守。富者损资,贫者出力,日则缒城击贼,夜则登埤守御。虽至枵腹绝食,犹复负戟从军。嗟彼境民潘缔等,或被杀殒命,或中枪身亡,荡平后经将阵亡各勇姓名造册,佥恳转祥请奖,已蒙前镇宪曾、道宪丁于同治五年三月十九日会奏,八月十九日内阁奉上谕,阵亡义首义勇等交部从优议恤,钦此,等因。仰见皇恩浩荡,第延今多年,未奉部覆。伏思朝廷盛典,无不破格恩施,不蒙详请优恤于死事地方,由绅民公同捐建义民祠,春秋祭祀,何以慰忠魂于地下、昭激劝于将来?兹钦差大臣渡台巡阅,办理海防,用特造具各勇姓名清册,沥情禀恳,伏乞就近转详,咨请建寺祭祀等情,计禀送清册到县。据此,查该绅士等禀送阵亡各勇名册,卑职前署嘉义县任内均有报案可稽。兹据禀前情,理合备文详请宪台察核,俯赐转详,咨请建祠祭祀,以顺舆情,实为公便。除详钦差大臣、帮办大臣,为此备由另文同申,伏乞照详施行,须至申者。
沈葆桢在接到禀文后,将禀文转呈至朝廷,最后请奖照准。嘉义县儒学传集陈熙年、赖时辉、蔡行芳等人“捐资议建”,定于光绪元年(1875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于嘉义孔庙明伦堂右侧动工兴建嘉义昭忠祠,嘉义县知县雷其达禀称[47]:
……查同治元年间,戴逆倡乱,嘉邑两次被围,官民誓以死守。时有义民潘缔等四十四名,力战捐躯,奉准建祠,敝学立即传集绅士陈熙年、赖时辉、蔡行芳、黄达琼、王秉筠、高得宜、陈焜、魏秉渊、潘君寿、陈献章、李锦春、陈登俊等捐资议建,择于本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兴工,建立忠义祠在明伦堂之右,备移查照,等由,准此。并据本城绅士陈熙年、赖时辉、蔡行芳、黄达琼、王秉筠、高得宜、陈焜、魏秉渊、潘君寿、陈献章、李锦春、陈登俊等佥禀:议就城内明伦堂之右,建立忠义祠,定于本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启土兴工,所用经费,由绅商士庶公捐办理,等情前来。
与世长辞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赖时辉督办团练局局务,但因积劳成疾而病倒[48]。精通风水地理的他,曾在卧病之时亲自选择其寿坟[49]。《嘉城赖仁记家谱》一书中清楚的纪载赖时辉自择的坟墓方位[50]:
公精地理,自择坟地,豫为经营,洋洋钜观。东方来龙,平田起祖,中干超超,左右护从。南有赤兰,北有八奖,两溪随龙,会于双廍、旧庄,龙由艮转壬,到头转癸入手,穴座壬向丙,兼子午辛亥辛巳分金,水出丁口……穴收左畔,艮水入堂。堂前一字平案,案外水神湾抱,外水口在庚方,有冢锁住水口,名土地公沟,会流于溪,三界埔山,环拱为近,案玉枕山,端正远朝。穴后一宅,栽种竹木槟榔,以遮风煞,为五房公业。
在选择完毕自己的墓位后,赖时辉赶紧召来自己的三个儿子、病死的二个儿子之媳妇以及一个侄子,当面向赖陈氏劝表达希望将其置产平分为六份,按房阄分[2]:103。闰五月初一日,嘉义县知县张星锷亲自前来探病,忽然听闻团练局的大旗被暴风折断的消息,而赖时辉也在不久后病逝[51]。赖时辉病逝后,张星锷感叹道:“天不禄善人!”[2]:103
身后
赖时辉死后,因坟墓尚未建造完成的缘故,仍停柩在堂[2]:103。翌年(1885年)赖家宅第发生火灾,赖时辉的灵柩也曾遭受波及[2]:103。光绪十三年(1887年)七月十七日申时,始将赖时辉之棺椁安葬于仑仔顶庄,而坟墓于十月落成,共花费七千余金[2]:103。后人林缉熙在游览赖时辉之墓后有感而发,作有一首〈谒赖时辉先生墓〉[2]:103:
“ | 偶为寻春谒墓庭,千秋令德草犹馨; 辉连五桂荣天廪,日映双坟肃典型。 水绕赤兰流独远,山横玉枕气偏灵; 熙朝更见孙枝茂,野老能言侧耳听。 |
” |
光绪十六年(1890年)赖陈氏劝病逝,光绪十九年(1893年)与赖时辉合葬[1]:145。
贡献
兴修水利
咸丰元年(1851年),赖时辉与林启宗之子林廷槐在赤兰溪岸边建造糖廍,并在该溪上游构筑坡道,截水开通水路,将原本的牛车路改筑成为大圳(即达源埤),引水灌溉田地,从中抽收水谷。后为避免溪水暴涨,因此将石头捆绑在岸上,以防水流冲刷,此地遂被附近居民命名为“白石岸”(又名白水岸[35]:63)。咸丰五年(1855年),洪水成灾,坡圳被水冲坏,而林庭槐意欲承坐糖廍,赖时辉感念林启宗的“教读之恩”,因此将糖廍和埤圳一并交予林廷槐管理,圳务遂废弛,直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才进行重修[52]。
赖时辉于咸丰、同治年间出资垦筑荒废已久的北香湖(又名埤仔头埤),并立有石碑[1]:135。
设育婴堂
同治六年(1867年),赖时辉与陈熙年倡捐经费,重兴嘉义县育婴堂[1]:144。光绪元年(1875年),倡捐三百金,又与黄家合买王家海丰厝庄(今台南市白河区玉丰里[23]:205)、菜公厝庄等处,大租谷年收三百余石,价银一千余元,当作育婴堂之金费[53]。浙江罗山人陈尚惠[54]:173(字佣士[54]:173,同治年间拔贡生[55],光绪年间渡台[54]:173)自郡与赖时辉、陈熙年一同共事育婴堂[54]:173。后人有诗感怀赖时辉之功德[2]:74:
“ | 弃儿烧尽断头香,无数猪砧脚下殇。 今日天教逢救主,人间倡设育婴堂。 |
” |
设立义学
同治十一年(1872年),赖时辉在仑仔顶公馆设立义塾,亲自聘请教师,教师费五十元。至甲申年(1884年)瘟疫爆发,此义学遂废[56]。
兴设交通
赖时辉在同治年间与陈熙年一同于牛稠溪设立义渡。后人有诗吟咏[2]:72:
“ | 当年义渡迹犹残,一碣隆隆石骨班。 溪是牛稠逢大水,往来竹筏济其间。 |
” |
亦有词〈牛溪〉一篇[2]:72:
“ | 牛溪晚渡,竹筏安全,不愁灭顶,那怕浪滔天,往来人,交通便利。在当时,无老无少,皆谓赖时辉、陈熙年,首倡先,不惜金钱,提供义捐,结此一方善缘。碣石皇然,屹立溪边,百年来,时世变迁,遗迹化春烟,即此诸罗八景,俚语一篇,藏诸敝箧,留与后人传。 | ” |
赖时辉也在同治年间以新店尾(今嘉义市中庸里[57])路侧(后称府路巷[1]:144,今嘉义市西区国华街[58])为起点,在道路上铺设石板[1]:144。此石板路途经下菜园、番仔沟(今嘉义市西区福全里[34]:183)等地,终止于台湾府大路[1]:144。至台湾日治时期,道路上仍有零星石板留存[1]:144。
在上茄苳(于今台南市后壁区嘉田村、嘉民村一带[23]:163)地区附近,有一条“北隙沟”,“为通台南、北要冲,水深莫涉”。地方上的乡人“或横木为桥,或架竹而渡”,让往来此地的旅客相当困扰[59]。光绪元年(1875年),嘉义生员黄琼华曾在此建造木桥,后仍腐朽不堪[60]。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赖时辉与陈熙年将木桥改建为石桥,希望此桥“庶得贻诸永远,安固无虞”,故取名为“永安桥”[61][注 3]并立有石碑[注 4],写道:
“ |
北隙之沟,处嘉邑之西南,距城十有八里,为通台南、北要冲,水深莫涉。在昔村人,或横木为桥,或架竹而渡,每经霖雨,奔浪漂没,往来行旅苦之。光绪元年春,黄君琼华曾备工料,宽造木桥;奈经久朽坏,履险堪虞。年与辉兴念及此,不无恻然!因商换木以石,较为稳便。遂合赀力,厥尽经营;惟是两岸边界犁锄易碍,爰立石以昭垂,冀村农而保护。庶得贻诸永远,安固无虞,乃名其桥曰“永安桥”。是为记。 大清光绪十年孟夏,嘉城内陈熙年、赖时辉同立。
|
” |
灭火施药
昔时房屋多为木造、竹造,容易失火,赖时辉、陈熙年乃一同合资购买灭火器具,以备不时之需[1]:144。《嘉义县志稿》纪载其[5]:“每遇火警,则率店员及家人,前往灌救。”另外,赖时辉开设“德和生药铺”、“德和熟药铺”,给予穷人诊治[1]:144[5]。
参见
注释
- ^ 学者潘是辉认为此次战乱可能是咸丰三年(1853年)所爆发的赖鬃事件[2]:52。
- ^ 此诗前有注:“戴万生困扰嘉城三年,兵尽粮绝,台南援兵不至,时余办理团练,率义民专责守城,一日,地大震,城崩。贼帅‘大脚甚’扎大营于台斗坑上帝爷庙,乘势大举来攻,民心大乱,朝不保暮,余急以蕉袋实土,临时筑为堡垒,力拒之,贼不得逞,徐徐退去。”但注文内容与史实有甚多出入[1]:136。
- ^ 在台一线开通后,政府改于旧永安桥东边新建水泥钢骨桥,并沿用旧桥之名,仍然称作“永安桥”[62]:132。旧桥的桥床、石板皆已移除[62]:132,1957年2月17日,台南县文献委员会委员江家锦、卢嘉兴赴永安桥旧址采集石碑[62]:109,发现旧永安桥的遗迹仅存南北两岸坝头[62]:132。
- ^ 此石碑立于台南市后壁区上加冬永安桥北桥头故址右侧[62]:109,新永安桥桥下西侧[62]:132。碑文收录于《台湾南部碑文集成》[1]:151、《台南县志稿.古碑志》[62]:109以及《南瀛古碑志》[63]:496-497之中,但石碑现已佚失,仅存拓本[64]。
参考文献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林文龙. 〈同光間嘉城富紳陳熙年賴時輝事蹟合考〉. 《台湾文献》. 1989-09, 第40卷 (第3期).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颜尚文、潘是辉. 《嘉義賴家發展史》.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2000-05. ISBN 957-02-5875-6.
- ^ 日.赖世英(赖冠堂).《嘉义赖仁记家谱·赖时辉传》:“祖考名时辉,字梦修,号省斋,讳斗灵……”
- ^ 日.赖世英(赖冠堂).《嘉城赖仁记家谱·重修谱序》:“先大夫省斋公生长嘉义东堡莆姜林仑仔顶庄,离城南门外五哩,山水秀丽,民风质朴。”
- ^ 5.0 5.1 5.2 5.3 5.4 嘉义县文献委员会编. 《嘉義縣志稿.卷七:人物志》. 嘉义县文献委员会. 1962-06-01.
- ^ 日.赖世英(赖冠堂).《嘉城赖仁记家谱·省斋公传》:“公生长嘉义东堡八奖溪仑仔顶庄出城南五里……”
- ^ 日.赖世英(赖冠堂).《嘉城赖仁记家谱·赖新喜传》:“……娶江氏讳专称俭慎,慎生二子,长省斋,次赞凤,妣别世。凤方二岁,省斋方三岁,祖考襁负二子耕作维艰,再娶陈氏,讳有治称勤惠,抚养二子。”
- ^ 日.赖世英(赖冠堂).《嘉城赖仁记家谱·赖新喜传》:“光阴荏苒,转瞬七年,乡有教读林启宗,器省斋招学,公叹曰:‘但使随诸牛后,能叱其犊足矣。糊口不暇,何以学为?’宗曰:‘吾助教之若何?’公从之。
- ^ 日.赖世英(赖冠堂).《嘉城赖仁记家谱·赖新喜传》:“年十四,文理清顺,先生喜曰:‘汝有子;吾有徒矣,岂负我哉!’”
- ^ 日.赖世英(赖冠堂).《嘉城赖仁记家谱·赖时辉传》:“十五岁应童试,名邦彦,丁忧而返……”
- ^ 日.赖世英(赖冠堂).《嘉城赖仁记家谱·赖时辉传》:“父年老多病,辍学代耕。”
- ^ 日.赖世英(赖冠堂).《嘉城赖仁记家谱·赖时辉传》:“适值岁旱,催租者迫取足成,因叹谓父,曰:‘终岁勤勤,莫邀田租之庇,反受租户之辱,非立身成业之道也。’逐学业和安药店,考究歧黄。”
- ^ 日.赖世英(赖冠堂).《嘉城赖仁记家谱·赖新喜传》:“一日告省斋曰:‘我五日后巳刻当与汝曹别,家无斗筲,告贷舅氏,设法丧事。’舅氏助钱二串、布二疋、棺一具。公叹曰:‘若使我无土亲肤是亦足矣。’是早疾作,移诸正室,二子在前。徐曰:‘我耕黄家,田墘有大石一块,横于岸中,乃我所葬身之穴,座丙向壬。’未时葬,果如所言,乡人多助上工。”
- ^ 日.赖世英(赖冠堂).《嘉城赖仁记家谱·赖时辉传》:“二十三岁乘座德和药店,货物贸易,奔波内地。”
- ^ 日.赖世英(赖冠堂).《赖省斋公行述稿》:“次年变农营商,奔波乎闽浙漳泉,远游服贾,志在孝养,遇亦苦矣”
- ^ 日.江耀章.《嘉城赖仁记家谱·赖公省斋家传》:“因感念乡村僻处,非驵侩往来区,迺仿晏子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故事,迁居于嘉义城内之布街……”
- ^ 赖时辉. 太平餅. 爱诗网. [2022-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2) (中文(台湾)).
- ^ 日.赖世英(赖冠堂).〈赖省斋公行述稿〉:“同治元年五月,屯兵救城,道至下路头,被贼截杀,带伤入城者百余人。地方官不理,公出要医治,又给以财。后屯兵队长仝到店叩谢,赠以“惠我戎行”之匾。”
- ^ 日.叶青钱.〈原封恭人赖老伯母陈太恭人传〉:“每当风晦雨潇之夜,霜寒雪冷之霄,公巡警未回,则伺候沏茶,不敢就逸……”
- ^ 赖时辉. 巡城口占. 爱诗网. [2022-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0) (中文(台湾)).
- ^ 日.赖世英(赖冠堂).〈赖省斋公行述稿〉:“莆姜林四十九庄,系城南屏藩,早季米粟荟萃之区,公于四月间,筹设分局,鼓舞庄民,联庄剿匪,收成早谷。及贼扎五谷庙,暗点义民,五更围拏,获斩首级十九颗。又屡令烧贼寨,又于暗中簸弄,令贼目自相攻击。”
- ^ 日.赖世英(赖冠堂).〈赖省斋公行述稿〉:“林镇军初次救城,营扎崩坡庄,势孤粮尽,又值阴雨,公暗通上茄冬庄之人及近乡者,接运粮饷。”
- ^ 23.0 23.1 23.2 施添福总编篡、陈国川编篡. 《臺灣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2002-12. ISBN 957-01-2593-4.
- ^ 日.赖世英(赖冠堂).〈赖省斋公行述稿〉:“林镇军二次救城,被贼阻杀。公谋大溪厝庄及粗溪、巷口、顶藔、下藔、上茄冬、水窟头、后仔后等庄赖姓,并外溪洲、大窟尾各庄林姓,义民共数千,冲锋杀贼,首先进城。”
- ^ 日.叶青钱.〈原封恭人赖老伯母陈太恭人传〉:“五月地震,城崩,贼鼓噪争登,幸义愤赞自闺贤,令以蕉带实土塞隙捍御,枪炮竞发,贼毙尤多,各鸟兽散,此一举也。智谋虽小,而能转危为安,得莫大焉!”
- ^ 26.0 26.1 日.江耀章.《嘉城赖仁记家谱·赖公省斋家传》:“忽一日地大震,城垣崩塌数十丈,贼鼓噪,欲入者屡矣!公以蕉袋实土,塞崩塌处,而亲率义勇,力为捍御,昼夜不惮辛劳,贼气夺不得逞,各奔走,时同治元年五月十一也。”
- ^ 日.赖世英(赖冠堂).〈赖省斋公行述稿〉:“五月地震,城墙倒坏,贼急争登,公雇工扛猪枮,上城塞隙,又用布袋烟箱入土,权当雉堞,每工给钱二百文,官军各袖手置若罔闻。”
- ^ 日.赖世英(赖冠堂).〈赖省斋公行述稿〉:“及林镇军守斗六,营陷阵亡,嘉彰合匪,盛势猖獗,逆首吕梓,托公馆庄贼目林肯,求公退休,勿帮官守城。公因劝诱林肯及伪先锋萧漏,共杀吕梓,请官给赏格一千元。孰意两人有隙,事泄,萧漏逃走。”
- ^ 日.赖世英(赖冠堂).〈赖省斋公行述稿〉:“白杞藔庄义民数千,欲救城,败于火烧庄,死者二十三名,无人怜恤,公使人埋之,又备银二百三十元,交陈鸿瀛分给阵亡之家,每名给银十元,后于阵亡案内,一例报请入义民祠。”
- ^ 赖时辉. 潮春攻城解圍感三首之三. 爱诗网 (中文(台湾)).
- ^ 日.赖世英(赖冠堂).〈赖省斋公行述稿〉:“自地方太平,人皆争功,巴结大宪,力求保举。公介节自守,非公事不入衙门,不求贵近,后仅保举尽先守备。公不好武贵,却而不受。后遵甘捐、黔捐各案内,报捐同知衔并翎枝,恭请三代封典。”
- ^ 32.0 32.1 32.2 财团法人成大研究发展基金会. 《嘉義市市定古蹟 道爺圳糯米橋 修復再利用計畫》. 嘉义市: 嘉义市政府. 2017 (中文(台湾)).
- ^ 日.赖世英(赖冠堂).〈赖省斋公行述稿〉:“同治元年,吴志高帮官杀贼,恃功横为,借名拏盗,抢劫庄民,莆姜林四十九庄人,呼天哭地,惨莫胜言。公与黄大章目击心伤,合力保护,遂与高有隙。”
- ^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施添福总编篡、吴连赏编篡、吴育臻撰述. 《臺灣地名辭書.卷二十.嘉義市》.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6-05. ISBN 957-00-8163-5.
- ^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经典杂志编著. 《臺灣慈善400年》. 经典杂志出版社. 2006-05-15. ISBN 9789868141971.
- ^ 日.赖世英(赖冠堂).〈赖省斋公行述稿〉:“贼平后,平和庙后、铁屎堆、龙过脉等处,骸骨暴露,禀官出示后,无人识认者,自备工资,逐一收埋。又恐男女混葬,将骸分葬插标,作三处,共百余坟,葬于城南山,土名新冢,现在可查。”
- ^ 日.赖世英(赖冠堂).〈赖省斋公行述稿〉:“贼初平,西、南两城门口,吊桥废坏,人马出入维艰,地方官置之不理,文武互相推诿,公备资修造。”
- ^ 南田古道. 嘉义市政府.[失效链接]
- ^ 日.赖世英(赖冠堂).〈赖省斋公行述稿〉:“又南门外朱子祠前大路,古原有石桥,同治元年,被盗折断,至同治三年贼平,公以此桥为莆姜林四十九庄入城往来大路,岁自出工资修造,并于过桥数十步转过沟,造小石桥,又铺石路至草地尾,开费虽多,不立碑记。”
- ^ 日.赖世英(赖冠堂).〈赖省斋公行述稿〉:“尝云:‘善欲人知非真善,故凡自为善举,皆掩其名,至与人为善,如合造北隙桥、正音厝桥、番仔沟桥、道爷圳桥,皆与人合修,不得不听人立碑记。’”
- ^ 日.赖世英(赖冠堂).〈赖省斋公行述稿〉:“倡修庙宇,如平和庙、城隍庙、神农庙、龙神庙、武圣庙、崇圣祠、明伦堂、忠烈祠、义民祠、节孝祠,或独立倡修,或倡捐钜款。”
- ^ 日.赖世英(赖冠堂).〈赖省斋公行述稿〉:“又以孔子庙旧墙过高,难以消煞,因改低尺余,开窗通气,自己倡修,捐银六佰元,禀官在案。”
- ^ 日.赖世英(赖冠堂).〈赖省斋公行述稿〉:“买田一宗,在八奖溪后庄洋,价银一百元,年收谷一十八石,又税银五元,为仑仔顶庄福德爷香祀,每年再出戏金二元,归炉主收用。”
- ^ 日.赖世英(赖冠堂).〈赖省斋公行述稿〉:“地藏庵右畔,有义坟甚大,系公备资交苏光助建筑。”
- ^ 相良吉哉. 臺南州祠廟名鑑. 台南市锦町二丁目七七番地: 台湾日日新报社台南支局. 1933-08-18. NCID BA58596511.
- ^ 清.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六日,尽先补用知府即补同知直隶州台湾府台湾县前署嘉义县知县白鸾卿,为据情请核转事。案据嘉义县嘉安局绅士陈熙年、赖时辉、魏化龙、黄大章、高得宜、职员陈鸿瀛、许书馨、黄琼华、王秉筠、陈琨、王景云、武举张琮烈、林邦基、岁贡生蔡凌霄、陈登云、林春培、许清玉、廪生黄搏九、林菁华、张琮华、蔡行芳、陈梦黎、周神峰、黄朝恩、张慎仪、林启东、生员陈景昌、黄达琼、黄汝修、赖世英、赖世良、柯长荣、陈祖祺、陈汝潘、黄朝祯、林菁英、许龙章、陈春萱、高得荣、魏秉渊、魏汝锡、总理张雅南、张青云、李万升、黄秉维、许朝章、许朋寿、陈国舟、陈朝凤、纪茂兴、商铺药郊金合兴、杂货郊金和利、福员郊金福兴、布郊金顺利、糖郊李胜兴、𥴊郊金长顺、茶郊潘振源、油郊金长盛、纸郊金捷顺等,以奉旨议恤,未蒙部覆,佥恳转详,请建祠祀以慰忠魂等事。禀称:窃嘉邑原名诸罗,乾隆年间,林逆滋事,围困城池,民皆效命,死守危城,后至米尽粮空,析骸易子,终存忠义之心,以待援师。荷蒙皇恩宠锡,赐名嘉义,以为旌表,而志不朽。是诚一字荣褒,甚于华衮也。厥后虽有小丑跳梁,旋扑旋灭,其最甚者,莫如同治元、二两年彰邑戴逆之变。遍地贼氛,全台震动。嘉邑为中权扼要之区,两次被围,历时八月。嘉以矢绝援穷,即人力之莫措,兼之地震堞颓,复粮饷乏罄空。当此时也,势如垒卵,合城十六境,心存忠义,议设联议局,誓以死守。富者损资,贫者出力,日则缒城击贼,夜则登埤守御。虽至枵腹绝食,犹复负戟从军。嗟彼境民潘缔等,或被杀殒命,或中枪身亡,荡平后经将阵亡各勇姓名造册,佥恳转祥请奖,已蒙前镇宪曾、道宪丁于同治五年三月十九日会奏,八月十九日内阁奉上谕,阵亡义首义勇等交部从优议恤,钦此,等因。仰见皇恩浩荡,第延今多年,未奉部覆。伏思朝廷盛典,无不破格恩施,不蒙详请优恤于死事地方,由绅民公同捐建义民祠,春秋祭祀,何以慰忠魂于地下、昭激劝于将来?兹钦差大臣渡台巡阅,办理海防,用特造具各勇姓名清册,沥情禀恳,伏乞就近转详,咨请建寺祭祀等情,计禀送清册到县。据此,查该绅士等禀送阵亡各勇名册,卑职前署嘉义县任内均有报案可稽。兹据禀前情,理合备文详请宪台察核,俯赐转详,咨请建祠祭祀,以顺舆情,实为公便。除详钦差大臣、帮办大臣,为此备由另文同申,伏乞照详施行,须至申者。”
- ^ 清.吴德功.《戴施两案纪略》:“光绪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升用知府、本任云霄同知、署理台湾府嘉义县知县雷其达,为据情详报事。……伏查阵亡文武员弁及兵丁义民人等,例准入祀昭忠祠。嘉邑未有祠宇,毅魄无依,恳请建祠以慰忠魂等情。于光绪元年正月初十日,军机大臣奉旨著照所请,该部知道。钦此。钦遵。到部。相应移咨福建巡抚部院遵照办理可也。等因,到院。行司即便移行遵照并移善后局查照,毋迟。等因,奉此。令就移知札府饬县钦遵办理,毋延,此札,等因。蒙此。查同治元年间,戴逆倡乱,嘉邑两次被围,官民誓以死守。时有义民潘缔等四十四名,力战捐躯,奉准建祠,敝学立即传集绅士陈熙年、赖时辉、蔡行芳、黄达琼、王秉筠、高得宜、陈焜、魏秉渊、潘君寿、陈献章、李锦春、陈登俊等捐资议建,择于本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兴工,建立忠义祠在明伦堂之右,备移查照,等由,准此。并据本城绅士陈熙年、赖时辉、蔡行芳、黄达琼、王秉筠、高得宜、陈焜、魏秉渊、潘君寿、陈献章、李锦春、陈登俊等佥禀:议就城内明伦堂之右,建立忠义祠,定于本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启土兴工,所用经费,由绅商士庶公捐办理,等情前来。”
- ^ 日.江耀章.《嘉城赖仁记家谱·赖公省斋家传》:“光绪十年甲申,法人寇基隆,公以襄办团练局局务,积劳成疾……”
- ^ 日.赖世英(赖冠堂).〈赖省斋公行述稿〉:“一夫一妇,五子四女七孙一侄送终,置有经验医方数集,自择坟地,在仑仔顶庄,离城五里,穴座壬向丙兼子午,水出丁方。”
- ^ 日.赖子清.〈省斋公传〉
- ^ 日.赖世英(赖冠堂).〈赖省斋公行述稿〉:“邑主亲到问候,忽闻团练局大旗被风折断,而公竟逝矣。时闰五月初一日未刻,殁于正寝,享寿六十六龄。”
- ^ 日.赖世英(赖冠堂).〈仁记建筑达源坡事由〉:“仑仔顶庄前赤兰溪墘一带,田园瘠薄。咸丰元年,省斋公与林廷槐合建蔗廍在仑仔顶庄东畔赤兰溪墘,就赤兰溪上游筑坡,截水开通水路,将古车路改为大圳,引水灌溉,抽收水谷。又恐溪水冲溢,累石为岸,以御水冲,故名曰白石岸。咸丰五年,洪水为灾,坡圳冲坏,连年修筑,屡被崩陷,又值廷槐欲承坐糖廍,省斋公念槐父教读之恩,将廍及水圳,送槐掌理,槐营糖廍,圳务废弛,遂至水路填塞,田园荒芜。光绪十三年丁亥,众佃户佥请本仁记备资筑坡,重修水圳,以利农务。”
- ^ 日.赖世英(赖冠堂).〈赖省斋公行述稿〉:“凡有女孩弃置于市者,令人抱养,给钱二千,以此周知,屡于夜间,将女孩置于店口,闻呱呱之声,即开门抱入,令人养之。日久日众,因禀官设建育婴堂。光绪元年八月,倡捐三百金,又与黄家合买王家海丰厝庄、菜公厝庄等处,大租谷年收三百余石,价银一千余元,为育婴堂金费。凡堂中所用药散,凭折支取,逐年乐助,不收分文。”
- ^ 54.0 54.1 54.2 54.3 江宝钗. 《嘉義縣藝文資源調查研究報告:作家文學之部》. 嘉义县文化局. 2000-12-29.
- ^ 台北文物季刊
- ^ 日.赖世英(赖冠堂).〈赖省斋公行述稿〉:“同治十一年壬申,设立义学,在仑仔顶公馆,教训各庄子弟。公自延师往教,每年脩金五十元,至甲申年疫症传染,此学遂废。”
- ^ 洪敏麟.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80.
- ^ 漫遊「府路巷」、尋覓古道采風. 嘉义市西区区公所.[失效链接]
- ^ 清.《永安桥碑记》:“北隙之沟,处嘉邑之西南,距城十有八里,为通台南、北要冲,水深莫涉。在昔村人,或横木为桥,或架竹而渡,每经霖雨,奔浪漂没,往来行旅苦之。”
- ^ 清.《永安桥碑记》:“光绪元年春,黄君琼华曾备工料,宽造木桥;奈经久朽坏,履险堪虞。年与辉兴念及此,不无恻然!”
- ^ 清.《永安桥碑记》:“因商换木以石,较为稳便。遂合赀力,厥尽经营;惟是两岸边界犁锄易碍,爰立石以昭垂,冀村农而保护。庶得贻诸永远,安固无虞,乃名其桥曰“永安桥”。”
- ^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台南县文献委员会编. 《臺南縣志稿.附錄之一.古碑志》. 台南县文献委员会. 1957-05-25.
- ^ 何培夫. 《南瀛古碑志》. 台南县文化局. 2001-05. ISBN 957-02-8141-3.
- ^ 創建永安橋碑記拓本. 国家文化记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