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讨论:繁简处理/档案8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以下内容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下一次登录 04:03 2007年2月8日 (UTC)

关于地区标签和简正/繁体标签的共识(1)

目前的现状不能接受,这已经是某种(=许多人的)共识了。至于怎么改善,讨论具体方案和技术问题是次要的,找到原则上的共识才是主要的,不能本末倒置,不然不会有结果的。近来的发展会引起不满,就是因为原则没有探讨清楚,所以各方对原则的理解有落差。这样的局面不能继续下去。

冲着这个原则问题,我来写点建设性的东西,了解一下各方对以下原则的看法。

  1. 同一份中文维基百科资料供全体的中文读者和编者使用
  2. 每个人不作任何自我归类选择,也应当能接触到并理解所有的中文内容
  3. 任何制造多个版本事实的措施必须是有限的、临时的、有针对性地服务一个迫切需求的(比如一个无鉴于维基百科原则和惯例,并在可见的将来也无方解决的具体争端)

请讨论和补充。—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18.251.2.2对话贡献)于2007年2月1日 07:48 (UTC)加入。

反对“目前的现状不能接受,这已经是某种共识了”。看起来是有一方能接受目前现状(用词转换),而另一方不能接受,因此以上该句尚未成为共识。--Jnlin讨论) 09:55 2007年2月1日 (UTC)
仅为了配合文字游戏,我修改了一下。如果你对题讨论会更有意义,比如,你对以上三原则有什么意见,觉得是否合理,目前的现状是否符合,觉得应该有什么补充。-T
这不是文字游戏,请见正在被提议为正式方针的Wikipedia:共识。你可以说是部分人的意见,但共识在维基百科中有其意义,不能乱用。--Jnlin讨论) 10:18 2007年2月1日 (UTC)
另,我同意一、二,但不同意三。维基百科不能强迫读者接受他不同意的观点或是译名,因此我们应该让各种名称同时存在于页面上,并且为了让读者容易阅读,可选择性提供转换方式。当然提供未转换的版本我是赞成的。--Jnlin讨论) 10:22 2007年2月1日 (UTC)
(三)的意思是制定某准标准,不能顺其随便。至于不同观点和命名之间的关系,你有误解,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Naming_conflict
 在极少数不能解决的命名问题上(Sources of comparable importance contradict each other 最符合这种情况),才使用翻译,所以才是“有限的、有针对性的”。至于“临时的”是指这是一个可逆的程序,就是如果某个页面分歧哪天消失了,那个页面的翻译也应该取消。-T
我支持限制用词转换的使用。具体的说,就是取消全局的用词转换表,用词转换只能在单一条目内有效。这一点相信大多数人都是赞成的。--Alexcn 11:55 2007年2月1日 (UTC)
同意,毕竟看到名字内的“宏”被转成“巨集”实在是会 Orz。但应逐步来。--Jnlin讨论) 13:00 2007年2月1日 (UTC)

我的看法是,接受语系标签分页的现状,满意脱离蛮荒的繁简二元制,这已经是某种(=许多人的)共识了。--WiDE 10:24 2007年2月1日 (UTC)

如果有人要求四川话转换标签、北美地区用词转换标签,你持什么态度?--Alexcn 11:55 2007年2月1日 (UTC)
例子太荒谬,难道四川人读的书跟北京人不一样吗,至于分歧太大的地方语言可学闽南语维基或文言文维基。又,北美华侨难道上中文学堂吗,他们用的应该是英文维基吧。--WiDE 12:53 2007年2月1日 (UTC)
这只是举个例子。真正的问题是,符合什么样的标准才能设立一个新的用词转换表和标签。对用词转换的反对意见主要就是两点:一是用词转换的滥用(比如宏和巨集),二是对未来设立过多用词转换标签的担心。如果您支持设立分地区的用词转换,请给出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办法。--Alexcn 06:12 2007年2月2日 (UTC)
北美很多人上中文学校,但不管它,还有菲律宾华人,印尼华人,泰国华人都在当地呆了很长时间了,到处都是华人啊。所以这个是很现实的问题。—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18.251.2.2对话贡献)加入。

关于地区标签和简正/繁体标签的共识(2)

因此我建议应该在条目首段将各种有歧异的词汇并陈,然后对于条目内文的词汇提供使用者可选的转换,让使用者决定是否要使用转换功能方便阅读。--Jnlin讨论) 10:26 2007年2月1日 (UTC)
这个固然不错,但标准是需要的,不然必然是无止境的替换,使讨论同条目的几个版本南辕北辙。
完全同意,我在编辑繁体文本时,通常也会尽力编辑出一份适合简体使用者阅读的内容。谁都没有权力硬要统一别人的名词使用权。--WiDE 10:29 2007年2月1日 (UTC)
什么叫“统一”别人的名词。你看英文维基时每看一篇就被英文词“捅”了一下吗?
英文维基不是我的文字母网页(所以我才把那边的好内容使用搬到这里,不让外国人‘捅’我),如果非逼我看“打印机”“菜单”,那这里也不会是我的文字母网页。原因是少了一份对使用者的“细心”与“尊重”。您不在意的,我在意。--WiDE 11:01 2007年2月1日 (UTC)
好了,我了解了。不过,设一个标准吧,什么该翻译什么不该翻译。像“行”和“列”的事情我觉得不该翻译。音译的小差别我觉得也不该翻译。不觉得别扭的(就是本来就几个词都用的,或几个地区有共通词的)我也觉得不该翻译。真正需要转换的绝对是极少数的特殊案例。然后哪些页面被翻译过了要有特殊显示。最后简繁字体转换和地区词翻译这两个选择一定要分开。大家能不能同意?-T
问题一:是否取消地区之间用词转换?问题二:如果保留地区用词转换,对于未来可能的对新的地区分页的要求,应该无条件建立新的分页还是要有一个准入机制?--Alexcn 11:55 2007年2月1日 (UTC)
对于问题二这个问题,我想了一下,到底还有哪个地区是同文而不同译名的呢,基本上词性问题,也是一个华人政治分区的问题,不同的政府才会有不同的机构弄出不一样的外来译名及通用词,我只想得出中国、台湾、港澳、新马(新马也是我最近才注意到的)有不同的(以华语为主的)政府,在英语系国家的华人不能算。我认为地区分页不会一直分裂下去,因为没有那么多个使用华语的政府。--WiDE 12:04 2007年2月1日 (UTC)
“英语系国家的华人不能算”,这不是歧视吗。前面很多人多说要设多个分页是为了让他们“看得舒服”,按照你的意见,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人是不是看得舒服根本就不用考虑?要么是你根据政府分的标准有问题,要么就是“看得舒服”的标准有问题。--Alexcn 06:18 2007年2月2日 (UTC)
可以这样,看完前请不要先下结论:以“不转换”为标准文本,建立一个从标准文本用词翻译成区域词的词库。词库归词库建。谁要加词就加进去。但是,实际翻译的决策要每页决定,不能全局。当标准文本的一篇文章里发现有必要翻译的时候(包括标题),用标签引进词库里的数据(犹如连接到新页那样做),可以有整篇替换的规则,也可以有个别词替换的规则。引进的“必要”是要符合大家同意的标准的,和文章内容必须符合标准可比,都经过页面讨论来解决。这就解决了整个中文维基出现越来越多的地区的顾虑和需要泛泛地讨论是否批准某个地区加入的问题。最后,一个页面如果有翻译内容,页面上应该提示里面包含的几种翻译,读者可以选一个。为了方便,哪些区域的翻译页面超过多少数量后可以提升至一个用户可以全局设置的菜单里去。觉得怎么样? -T
有人回应这个吗?-T
政策上同意,但技术上需要有志愿者来写程式,所以可能不是短期(譬如说一年)内能达到的。--Jnlin讨论) 13:00 2007年2月1日 (UTC)
技术上的问题没想像得那么难,都可以用现有的技术和表完成(某些表需要整理);只要谁授我权,我绝对乐意去实现。举个例子,依照我下面的图,如果用户选择简体,但用台湾区域词替换,自动转变的步骤应该如下:(1)把源文件(也就是“不转换”版的内文)用简转繁纯字体转换转成全繁体(包括内文的所有标签,都一并转换),被特殊escape的段落不转换;(2)从源文里抽取(zh;zh-cn;zh-tw;...)标签,把zh的词选替换成zh-tw的词选,被特殊escape的段落不替换;(3)把第2步的结果用繁转简纯字体转换成全简体。TTTT 07:06 2007年2月2日 (UTC)
若您有编程能力,您可以自愿帮忙维护繁简转换程式。我是有看过MediaWiki的源代码,自认自己没能力在短时间内改好。--Jnlin讨论) 10:24 2007年2月2日 (UTC)
新分区标签的进场与退场机制确实需要订定规则。另我认为行列是一定要分开来的,因为那是数学定义的问题,不是说改个名词就可以了。定义是死的,无可争辩的。--Jnlin讨论) 12:12 2007年2月1日 (UTC)
这个可以降至针对那一页的讨论里去,不影响大方向。
为什么你会觉得可以放到讨论页呢?讨论页不是本文啊。数学定义是很特别的东西,每个地方的定义不同就要分开来呈现,绝对不可以混淆,也不可以擅自拿别的词汇代替,否则就是违反定义了。--Jnlin讨论) 12:46 2007年2月1日 (UTC)
你误会了,我是说行和列要怎么改是关于“矩阵”那篇文章(和相关文章)的事情,具体可以到那篇文章里去讨论,不影响我们这一小节的意见。—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18.251.2.2对话贡献)加入。

关于地区标签和简正/繁体标签的共识(3)

既然有人在意看到打印机,而我也在意看见印表机,为什么还非要合在一起呢?须知强扭的瓜不甜,怎么现在的中文维基弄的象台湾问题一样,互相嫌乎还非要硬凑在一起?我最讨厌这种状态了。--Mukdener|留言 21:50 2007年2月1日 (UTC)

现在其实就是“分”的状态,我才讨论怎么能合起来。凑在一起的根据是维基百科的总原则,因为书面语相通,出现的仅是内容分歧,和百科上任何难解决的内容分歧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没道理分许多个版本。我认为是可以解决的。编程的是个香港人,他一人的权力太大了也是问题,很多事情不好办,所以这里得先有了共识。

是啊,我觉得并不需要硬要凑起来,现在的状况挺好。套句政治用语,就是“一个维基两种表述”。--Jnlin讨论) 02:28 2007年2月2日 (UTC)

现状显然不好。首先不转换的内容只有不翻译的简体版本,没有对应的不翻译的繁体版本。其余的地区标签和翻译措施我是有建议的(见上),但经过一番考虑,如果“不转换”版本的内容有简和繁两个版本了其余的我就不管了,地域意识特别强的人爱怎么就怎么吧。以下图案是我的建议:


坚持地区用词分页的人不要忘记,在港澳繁体还没建立前简繁二标签存在已久,没错那是zh-cn与zh-tw,但不见读者有什么投诉,维基也蓬勃发展。

还有,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台湾上香港网站,香港人上台湾网站是很平常的事,世界上极大部分中文网站只设简繁转换,没设地区用词转换,这些港台人也都能够适应,读者不能适应的说法严重缺乏事实根据,我不了解,这些港台人上其他网站能够看得懂,上维基就非要看家乡用词不可,这到底是什么在作怪?大家心知肚明。

WiDE明明看得懂,却看得不舒服,这是地域中心作怪,我不认为需要考虑他的感受,因为这种不舒服很明显是不适应维基的环境,规则引起的,是他要适应维基,而非维基迁就他。这就如有些人不适应中立的文章一样,看到中立文章有各种论点,就不舒服,这种违反维基精神的不舒服,没有必要受理。

中文的同义词本来就多,学习中文的人应该早就习惯了,多几个地区用词照理说根本不算什么,但某些地区的人看到其他地区的用词就难受得这么利害,不管维基的精神、规则、前途也非要搞地区分页不可,地域中心作怪强得异常明显。最令人反感的是,他们在搞地区用词分页时,竟只念自己,不顾他人,让其他地区的繁体字使用者无栖身之地,现在还义正严词口口声声说设立地区用词分页是为了照顾一般读者,其实他们连其他地区的维基人也不管了,还照顾什么一般读者,而且他们要照顾的虽美其名是一般读者,其实也不就是港台读者吗?

我认为有些讨论者太容易妥协了,结果这点被某些地区的人利用,不要向错误的论点妥协,以免姑息养奸。--真实事求是() 06:56 2007年2月2日 (UTC)

我建议讨论时对事不对人,不要再说谁谁地域中心或谁比较自私的话模糊了讨论的主题,再回去看看前面几周分享的意见再继续讨论。请真实事求是兄说清楚你认为维基百科需要改善的功能是什么?对程式的需求是什么?获得社群支持后再让会改功能的人去动吧。前后论述不一,有时候又让讨论参与者陷入了无关改善功能的互相攻击之中,要怎么让想改功能的人凭着混乱的讨论中找到大家的意见去动手修改呢?拿出完整的论述说服大家,阐述主题让大家明白这个需求是有需要的,并且请小心不要损及了其他用户的利益,否则很难达成共识的。-- Jasonzhuocn 09:55 2007年2月2日 (UTC)
同意Jasonzhuocn的意见。姑息养奸?哪来的奸呢。--Jnlin讨论) 10:35 2007年2月2日 (UTC)
双方都坚持自己的意见的话,永远没有解决问题的那一天。--Alexcn 09:36 2007年2月2日 (UTC)
想指出“不转换”的内容其实是繁简混杂,如果某人用其中一种写了一篇文章而另一个人用另一种改了几个字,那么“不转换”的结果便会繁简混杂,所以不存在“只有不翻译的简体版本,没有对应的不翻译的繁体版本”的情形。-- Cosferia讨论) 07:27 2007年2月2日 (UTC)
你说的不错,所以现状比我说的更差:总之现在要么简繁混杂,要么就被强制看被替换(=偷换)过的文本。TTTT 07:57 2007年2月2日 (UTC)
我的经验并不久,但之前Shinjiman提过,之前“新加坡简体”及“香港繁体”已经出现过,似乎“还没建立前简繁二标签存在已久”又不成立了。然后增加(可能要说恢复)“香港繁体”的要求出现了,怎么会是“不见读者有什么投诉”呢?这明显就是最大宗投诉。
然后“世界上极大部分中文网站只设简繁转换,没设地区用词转换”,可是以本人所见,绝大多数网站不是没有用词转换,根本没有任何转换,只是两个完全分开的版本而已。
最后想说,请真实事求是还是回到事实的辩论,没证据下不要说一些“心知肚明”、“地域中心作怪”、“被某些地区的人利用”的说话,这只是诋毁他人,不是应该善意推定吗?“不认为需要考虑他的感受”、“违反维基精神”、“以免姑息养奸”使人很不安。-- Cosferia讨论) 07:27 2007年2月2日 (UTC)

关于地区标签和简正/繁体标签的共识(4)

这件事的教训是什么?就是方针绝对不能服从技术。这件事的起因是简繁体一对多转换需要用表的技术问题,制造了一个太容易钻的空子。这个表原来是不应该有任何“内容”含量的,但没有规范表的用途和权限,结果是“内容”都偷偷地跑到表里去了,而且因为在表里转了一圈,一下子就绕过了维基百科对一般内容设置的常规评审和讨论过程。这是经典的权限升级漏洞。(有没有注意到这里讨论的大多是原本在页面里讨论的事情,而因为现在建了无数个表人家都发现没必要讨论了?)这件事情是中文维基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双方的责任,是很大的一个责任。不好听的话我有一大堆可以说给他们听,但我保留,前提是他们赶快把中文维基还原到一个合理的状态。TTTT 08:11 2007年2月2日 (UTC)
想问有谁被“教训”?这只是讨论,怎么会得出是教训的结论?但“方针绝对不能服从技术”是应该的,但又不可以完全脱离技术,否则只是空中楼阁,说得到做不到。如果阁下觉得地区字词转换功能有漏洞,应该是想办法补救,而不是直接把功能删掉:这影响很多人呀。不过话说回头,我都不明如何可以理解是“权限升级”,尤其是这一句“这里讨论的大多是原本在页面里讨论的事情,而因为现在建了无数个表人家都发现没必要讨论了”,可否解释一下?-- Cosferia讨论) 09:42 2007年2月2日 (UTC)
我来解释。我认为繁体和简体字的转换是纯文字转换,不涉及改动内容性质的不同词语替换。假设没有自动替换,要更改内容或加入内容必须经过维基百科的常规过程,包括讨论、形成共识、等等。但是,现在有了毫无规范的“转换表”使得这些过程都可以跳过。这就是我说的权限升级,指的是用户编辑文章的权限超出了原有的权限,原来需要讨论的现在都可以避开不讨论就做--这并不因为有分歧的内容少了,而是因为有分歧的内容都跑到转换表里去了,而转换表本身很少受到约束。这都是一个原本的技术细节造成的,具体说就是一转多用了词转换,结果概念偷换成了词翻译。TTTT
当务之急是把这个不伦不类的界面改掉,所以我才建议上图的设计,使界面至少中立起来。现在原则问题就出在(三),讨论了几天我的结论是多方都有一些模糊的顾虑,具体很难讨论清楚,所以我提议把能解决的先解决掉,也就是把界面设计改一下。我提出的设计应该可以使各方都放心,并不做到把问题完全解决。这样界面合理了,进一步的讨论可以深入到具体页面,讨论起来更有根据,互相理解也更扎实。像这样的界面改动要具体做事情应该跟谁去讲?TTTT 07:35 2007年2月2日 (UTC)
题外话:敢问TTTT就是真实事求是?这算是傀儡吗?另外图中的繁简,应该是分开及一同放在工具栏的,对吧?-- Cosferia讨论) 09:42 2007年2月2日 (UTC)
我和他并不是一个人。我以前没建立用户档案,最近才建。至于图中的简繁体,不,我等用意是它的确要放在上面,请看我这里关于简繁转换和词汇替换本质不同的发言。TTTT 10:12 2007年2月2日 (UTC)

我不否认有地区中心的观念,但是我正视这个观念,我尊重其他地区的语言使用权。 据我观察,坚持要“单一文本”只保留简繁互换的留言,都是简体留言。 我不禁想问,外国的电影名称、书名、人名,若只保留一种译法,那要用谁的译法。 若是真的只准用一种版本,那到底发生的情况不是使用者另立山头,就是一天到晚吵条目名称吵个不停。 所谓的“百科中立”应该是对各地区采取“尊重”的态度,而不是忽视其他地区贡献者的需求。 当然,如果非要当这里是“中国维基”,那我就没话说了。--WiDE 09:02 2007年2月2日 (UTC)

这些问题本来就是要通过讨论解决的,讨论被你描绘成“吵架”。而你说的另一种可能,另立山头,不就是现况吗?不过我已经说了,作为妥协,我可以容忍有限的替换,但要规范一下,主要目的倒不是要强迫出现一种译法,而是要把维基过程拯救回来,使得如同用几种译法、用不用替换、用谁的译法等多种你我都存疑虑的问题通过讨论来解决,而不是擅自弄个标签就完事。 TTTT 10:12 2007年2月2日 (UTC)
我可没说上面的讨论是吵架,给曲解我的意思,我只有说“简繁转换,一种文本”的下场势必导致争吵(听说以前就吵过了)。--WiDE 10:33 2007年2月2日 (UTC)

关于地区标签和简正/繁体标签的共识(5)

请问你如何尊重其他地区的使用者,前面你不是说“在英语系国家的华人”不需要设用词转换?另外,你最后几句话很没必要,维基是自愿参与的项目,参与和离开都是自由的。你很清楚这里是中文维基,而且现在由于封锁,中国大陆的用户极少。我前面说过现在在维基占多数的用户群体应该负起引导维基发展的责任,可惜从现在转换标签的争执陷入长久僵持的情况来看,中文维基的前景不妙。--Alexcn 09:36 2007年2月2日 (UTC)
我的尊重是在可行性下,同意地区分页,我也反问你,强迫只能使用一种名词表示,这算尊重吗。--WiDE 09:48 2007年2月2日 (UTC)
  • 我见真实事求事反对的主要是“新马、大陆、台、澳港”四标签之名。若无他法,可改其名为1、2、3、4、5号 或 红、黄、蓝、白、黑。让读者自己选最合意者。----Hillgentleman | 09:17 2007年2月2日 (UTC)
讨论久一点,以后也才不会有争议。我想以上的各位也不希望改了以后过了两个月又被改回来吧。另外上面有一些言论让我很不安,例如“教训”的用语极为不恰当,好像标签是错误的一样。这世界上的事情不能简单的二分为错误或正确,请不要拿个人的想法强加于别人身上。--Jnlin讨论) 10:16 2007年2月2日 (UTC)
我不是那个意思,标签本身也不一定是对或错。如果有可能请看一下我的分析,我觉得起初一个很小的技术问题也会造成目前这样的后果,是没把技术和维基百科其它方面的设计和改动一样考虑得周到,这对我也是一个教训。TTTT 10:22 2007年2月2日 (UTC)
我认为至少有三件事情应该可以先做(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
  1. 开始减少全局转换表的使用。
  2. 增加繁简公板
  3. 讨论增加(撤销)地区用词标签的条件

实行过一段时间后,才来讨论下一步。妄想一步登天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也不尊重各地区的使用者。--Jnlin讨论) 10:16 2007年2月2日 (UTC)

(+)支持。特别欣赏(3)。地区用词用和不用,怎么用,应该和文章内容一样应该经过维基过程,(3)是起步,弥补了原先没有做的这件事。另外,我在这里讨论是不厌其烦的,希望大家都这样。
我是指增设转换标签(也就是增设这次引起讨论的新马标签的行为)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例如有多少人在用,确实有这个需要。但条目内的地区用词,如果每个都要讨论,那就太本末倒置了。--Jnlin讨论) 10:35 2007年2月2日 (UTC)
每个都要讨论(你的说法)和每个都要经过维基过程(我的说法)不等同。经过维基过程意味着可以被讨论、可以被质疑、可以被修改,不是必须要讨论、必须要批准,文章内容如此,标签词同样如此,因为标签词就是内容的一部分。维基过程里对一般内容有一系列的规则,使得不用逐篇制造规则,标签词的产生和使用同样需要制定和遵循一定的规则。我觉得这是符合常理的,如果不同意请说明为什么标签不应该受维基过程约束,不然随便可以造几个无法无天的标签出来。至于你的原意,设立标签语种增减的规则,我认为不过是设立标签词增减规则的特殊化,因为标签词的替换将以页为单位。TTTT 14:14 2007年2月2日 (UTC)
我不是很懂“繁简公板”是什么意思呢。--WiDE 10:36 2007年2月2日 (UTC)
我的理解就是“不转换”的内容将有简繁两种呈现。至少这是我的诉求之一。TTTT 14:14 2007年2月2日 (UTC)
这也是我的诉求!--Mukdener|留言 17:05 2007年2月2日 (UTC)

关于地区标签和简正/繁体标签的共识(6)

这一连串的讨论我看下来,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看不懂大家在谈什么。是争辩,还是讨论。说我地域中心的人,也不知道有没有大中国主义。总之,不再说任何理由,不管任何主义,我支持能让我使用{{noteA}}的那边就是了。大家加油,写条目去。--WiDE 17:36 2007年2月2日 (UTC)

  • 一个月内,标签样式改了一次又一次。请别忘了,维基不是你们锻炼网页技术或完善版面的试验场,也请尊重浏览者权利。在我看来,首页跟条目有一定差别,于取得成熟技术或一定共识前,请别任意大胆更动。我建议,任意更动标签的亲爱维基人,请熟读你的修改会立即生效。若是测试,请改用沙盒的最起码方针。--winertai
    • 你说得不错,我就是注意到了这一个月内的多次改动才发现我根本不知道改动的初衷也没找到之前的讨论和投票,也没看到谁出来作过什么解释,所以才来发表意见的。

我说WiDE地域中心,认为不必理睬他不舒服的感受是因为他说“如果非逼我看“打印机”“菜单”,那这里也不会是我的文字母网页。原因是少了一份对使用者的“细心”与“尊重”。您不在意的,我在意。”

我认为这是他的地域中心在作怪,要否请WiDE解释他为何如此无法接受其他地区的用词。另外地域中心并非只适用于写条目时,在维基也可视为一种态度,请看Wikipedia:文明的内容。--真实事求是() 09:23 2007年2月5日 (UTC)

  1. 我反而不理解为何真实事求是兄可以看懂各地不同的译名。为什么不使用“不转换”?! 简体字也是经繁体字改良而成,不少人也看得繁简,甚至混合使用。你要求WiDE解释“为何如此无法接受其他地区的用词”,我想反问难道看到一页内阅读多个不同的译名又会令人舒服(因同一页内没有用词转换下不同的人编辑后会形成有多个译名的产生)?!不同译名的已建立条目还好可以从条目内文得知条目的各地译法,若是尚未建立条目的我们便需要去猜测出到底是什么东西了。地域中心的意思我认为是只顾一部分地区的利益而妄顾其他地区的意愿,然而我们却没有反对其他地方的标签存在(包括不转换),可是真实事求是兄却用来形容地区标签的存在是地域中心作怪。我想解释“世界尚未统一”,我们不能盲目去强迫一些事情。
  2. 关于“我不了解,这些港台人上其他网站能够看得懂,上维基就非要看家乡用词不可,这到底是什么在作怪?大家心知肚明。”,我作为一香港人也有很多台湾用语看不明白,我们的而且确存在一定的文化和地域差异是不争的事实。你举出一些网站只有繁、简版本,这是因为2个版本的差异很大,在维基上我们要求更高才细分港澳繁体和台湾正体,你有看到微软也有设香港、台湾为不同的语言选择吗?而且,既然你说到存在“家乡”用词,那有人看不懂其他“家乡”的译名也不见怪吧?更家绅的用词我们还有闽南语和粤语,按你的看法,照这样说这2个版本的百科早已地域中心得不可接受了吧?! 你应该去处理一下!
  3. 回到正题,若果大家是指“用词转换的滥用”,也烦请可以举一些例子吗?目前我看不出严重性,有过度转换的情况?
  4. 最后想重申一次,我支持繁简公板的建立。Stewart~恶龙 22:15 2007年2月5日 (UTC)
我也作为一个普通的香港人,但我也看得懂很多台湾用语,我们大家都使用中文的人,各地区的人并非完全闭关自守,大家互有交流,当真的产生理解困难的时候,我会认同使用这些笨拙的电脑转换。另外,我觉得阁下论调谬误颇多,例如“英文没有地域性”,在此我想指出“繁”“简”差异应只在于字型差异,例如香港一样有很多人写简体字,但用的一样是香港词汇,难道他们写的东西就不是简体字,而是烂体字?欢迎到Wikipedia talk:关于改革字体、地区词转换功能的调查继续讨论。Srr 05:54 2007年2月6日 (UTC)

我认为讨论要基于有助维基百科/计划发展的心态上. 对于中文版最基本的是要写一部任何地域的汉语用户也看得懂的百科, 而不是"你要批那一个词是错, 用我的才对"那境况中。最后我觉得不能以编者的心态来想一名路过的用户, 你明白不代表别人明白。-- 04:59 2007年2月6日 (UTC)

“你要批那一个词是错,用我的才对”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以地域/个人/种族的角度来思考。至于所谓“你明白不代表别人明白”,正如创建条目的时候“你觉得这条目有知名度,不代我觉得有”,这正正就是应该讨论达成共识解决,而且“什么叫明白”并非毫无准标,例如google的地区性搜寻,和该地区的传媒如何使用这些词汇等等,当然没有绝对标准,正如命名常规中的“常用性”也没有绝对标准。对,中文版最基本的是要写一部任何地域的汉语用户也看得懂的百科,用字应该尽可能令每一个中文使用者都明白,而不是照自己地区的偏好编写,要“各说各话”又不肯分拆成另一个维基,这样发展下去中文维基只会变成众维基中最不伦不类的系统。Srr 05:54 2007年2月6日 (UTC)
以上内容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下一次登录 04:03 2007年2月8日 (UTC)
有人能回应我的举例吗?! 我曾举实例去说明。不想变成为争论而争论。Stewart~恶龙 16:16 2007年2月9日 (UTC)

关于地区标签和简正/繁体标签的共识(7)

大家争论下去也只是重复论点,不如先设立共识中的公板,然后才检讨zh-hk、zh-tw的去留吧!这样才是实事求事嘛。Stewart~恶龙 16:16 2007年2月9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