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廷懋(1913年10月—2004年12月8日),蒙古族遼寧瀋陽人,原名廷榮懋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

生平

學生時期

生於瀋陽市。父親為張作霖政府的縣長。13歲喪父。

1928年皇姑屯事件日本關東軍炸死了張作霖,促使在瀋陽讀初中一年級的廷懋開始產生了初步的愛國思想,並於此時轉學入私立馮庸大學附屬中學讀初中,在校寄宿,養成生活自理的習慣,學校重視軍訓和體育,身體也強壯起來。1929年東北易幟,學校裡增設了國民黨黨義課,在學校講三民主義的是國家主義派的老師,他罵孫中山更罵共產黨,並傳播墨索里尼法西斯主義。這促使廷懋想進一步了解什麼是共產主義,借來一本《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和共產主義》自學,這本書淺近、公正地介紹了這幾種學說。1929年秋,發生中東路事件馮庸給學生都發了槍,要全校師生北上,號稱「殲俄義勇軍」。路經哈爾濱時,有人對師生講演,有一句話提醒了廷懋,那個人說:「我們的敵人不是蘇聯,而是日本!」1931年,剛上高中不到半個月,就發生了「九一八事變」。馮庸北平打出「抗日義勇軍」的旗號,領著學生包含廷懋去南京請願。蔣介石在接見平津學生時,講不出什麼道理,而馮庸站在蔣介石的身旁一言不發。從此以後,廷懋既不相信蔣介石,也不相信馮庸。

從1932年春到1933年夏,在北平的1年零3個月裡,廷懋補習了高中課程,還看了幾本社會科學方面的書籍。1933年夏,考入了青島的山東大學物理系。那時山大物理系,極有朝氣,系主任王恆守非常能幹,以個人的熱誠吸住了清華大學畢業後赴柏林大學深造並獲博士的王淦昌教授(後來是中國的「兩彈」元勛),又搶到剛剛回國的哈佛大學物理和無線電專任講師任之恭教授。男生宿舍是8人一大間,同屋有何炳棣(著名旅美歷史學家)、郭學鈞(改名林鈞軍,1980年代初任北京圖書館副館長)等。「文革」結束後王淦昌、廷懋師生曾在天安門重逢,共同回憶起當年在山東大學的歲月,感慨萬千:王淦昌先生說那時候我沒聽你們的話,要不然從那時候起我就是紅色科學家了;廷懋說那時候我沒聽您的話,要不然我現在也是科技工作者了。[1]

1935年一二九學生運動時,廷懋是大三學生。山東大學組成學生救國會,廷懋積極參加救亡運動,增長了不少見識。不久,有一位同學拿來共產黨的《八一宣言》。學生救國會把這個宣言貼出去,到青島第三碼頭宣傳抗日,被當局拘捕但無人審訊,由山東大學校長趙太侔接回學校。後來物理系主任王恆守找廷懋談話,安排去泰山旅遊,系裡出資,被廷懋拒絕。山東大學的抗日救亡運動開始是由李聲簧(黨員)、陳延熙(黨員)、王廣義(黨員)、顧德歡(黨員,廷懋在物理系大三的4名同學之一)、熊德邵等倡議發起的,他們首先遭到學校當局開除。為了支援他們,反對學校當局開除愛國同學,廷榮懋(廷懋)、吳綪沙霞英等同學站出來當代表,去見青島市市長沈鴻烈,要求釋放被抓的學生,沈一再表示不願鎮壓學生。但第二天凌晨就把30多名學生代表都抓起來,學校又宣布開除其中的13人,並拘留在警察局,還把開除通知書寄到瀋陽的廷懋家裡。激於義憤,胡家珍黃天華等6位女同學站出來說:「愛國無罪,要拘留就把我們一起拘留吧!」迫使當局不得不作出一些讓步。南京教育部來了司長孫國封,宣布:先開除的六個同學,經中央教育部批准,不能收回成命,但可以轉學;後開除的十三名,未經教育部批准,可以回校讀書;校長趙畸,另有安排。廷懋返校後沒有心思繼續讀書,1936年5月隨被開除離校的同學陳廷熙代表青島救國學聯去上海參加中國學生救國聯合會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並參加了紀念「五卅」的遊行。1936年暑假到北平民先總隊部找到王廣義,193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廷懋想去陝北蘇區,但上級傳達北方局指示讓他留在北平搞學生運動。於是廷懋考入東北大學,任東北大學學生會主席,加入平津流亡同學會北平學生救國聯合會執委會,參加抗日救國活動。

軍政時期

七七事變後,廷懋和大批同學南下到了濟南,在馮玉祥的部隊裡幹了幾天。馮玉祥的部隊瓦解後,一部分學生到了延安,一部分去了前線,廷懋於1937年11月在八路軍115師344旅政治部任民運幹事;由於他的物理系大學生的學歷,1937年12月在344旅修械處任政治指導員;1938年5月在344旅留守處任黨分總支書記;1938年8月在344旅教導營任黨分支總書記、主任教員;1939年10月在344旅供給部軍事工業科任科長;1940年1月在344旅688團3營任副教導員;1940年2月在688團1營任教導員。1940年2月調入129師新編第1旅政治部宣傳科任科長;1943年5月在太行軍區四分區政治部宣教科任科長;1943年10月在四分區32團任政治委員,先後參加了晉南反摩擦上下馬游擊戰、太行反掃蕩作戰、圍困陵川、太岳反頑等戰役。

國共內戰期間,歷任東北軍政幹部學校宣教科科長、訓練處副處長,1946年5月任東北民主聯軍總直屬隊政治處組織科長,1946年7月任佳木斯衛戍司令部組織科長,1947年3月任合江軍區政治部政治訓練隊指導員(降低四級使用),1947年8月任合江獨立第7團政委,1948年3月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後勤部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1948年9月調到烏蘭浩特內蒙古人民解放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1949年7月任內蒙古軍區政治部第二副主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胡昭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內蒙古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50年8月28日在張家口召開了內蒙古軍區首屆英模代表會議,廷懋作了開展立功運動的總結報告,會議選舉了參加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代表:邰喜德好特老裴雲為戰鬥英雄代表,何子生為勞動模範代表。1950年9月任內蒙古軍區政治部主任。其後任蒙綏軍區政治部主任,內蒙古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

1955年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被授予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文化大革命中被定為「孔(飛)、廷(懋)、塔(拉)鮑(蔭扎布)反黨集團」成員、「新內人黨」黨魁而受迫害。1974年恢復工作,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二書記(分管組織、幹部工作)、內蒙古軍區第二政委。1979年12月當選內蒙古自治區第五屆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

1983年7月,廷懋去錫林郭勒盟多個旗縣考察,在日記中寫道:「9年前,牧民缺衣少被,愁眉苦臉。現在,男女老少穿的花花綠綠,喜笑顏開。不僅日常用品不缺,而且許多家庭都有地毯、錄音機、縫紉機之類,人均收入比「文革」時期翻兩番以上。經濟好,民族關係也就好辦。有一些問題尚未解決:一是交通不便的問題;二是牧民居住條件的問題;三是能源的問題;四是節育的問題;五是教育的問題。」

根據烏蘭夫所託,與張策胡昭衡方知達趙石孔飛王鐸一起研究調查並編寫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東蒙根據地的創建》。

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八、十二、十三、十四大代表,特邀列席第十五次、第十六次中共全國代表大會。第十三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98年,離職休養,屬正兵團職離休幹部。

家人

  • 長女:
  • 長子廷林:曾在內蒙古邊防二團當連隊司務長。
  • 次子廷方:年輕時在部隊當兵,分配到內蒙古大學電子工廠工作,後來任內大計算機系工程師。
  • 四子廷·阿拉坦:參軍時怕別人知道是廷懋的兒子,直接用名字阿拉坦。[3]

參考資料

腳註

其他

  1. 开国少将——廷懋,辽宁省沈阳市人. 江西文明網. [2010-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2). 
  2. 内蒙古军区原第二政治委员廷懋同志逝世. 新華網. [2010-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