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
李定國 | |
---|---|
南明晉王 | |
爵位 | 安西王(自稱)→康侯→康國公→西寧王→晉王 |
籍貫 | 陝西榆林 |
族裔 | 漢族 |
字號 | 鴻遠、寧宇、霖宇、一純、大綬 |
出生 | 大明陝西延安府 (今陝西省榆林市) | 1621年7月29日
逝世 | 1662年8月10日 車里宣慰司勐臘版納 (今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 | (41歲)
墓葬 | 北京蘆溝橋西湖家港 |
配偶 | 劉氏 |
親屬 | 義父:張獻忠 義兄:孫可望 義弟:劉文秀、艾能奇 子:李溥興、李嗣興、李潤星 養子:李遠 女:李海岳 |
出身 | |
農民 | |
經歷 | |
大西將領 南明將領 |
李定國(1621年7月29日—1662年8月10日),字鴻遠,又作寧宇、霖宇、一純、大綬,陝西延安府(現屬陝西省榆林市)人,南明晉王,抗清將領。
李定國是明末民變勢力之一大西將領,張獻忠義子,封為安西將軍。大西大順三年末(1647年初)張獻忠戰死後,與孫可望等率大西軍餘部南逃至雲南稱安西王。後與一眾大西將領一同歸順南明,成為永曆朝廷重要的抗清將領。
永曆六年(1652年),入廣西,克桂林,乘勝北上,連克永州、衡州,「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令清廷一度準備放棄吞併中國南方七省。因功封西寧王。但遭孫可望嫉忌,退入廣西,再屯雲南。
永曆十年(1656年),密迎永曆帝入滇,封晉王。後孫可望降清,並向清朝獻上了「滇黔地圖」使西南防務機密盡失,清軍大舉攻黔。他轉戰不利,退入緬甸繼續抗清。永曆十六年(1662年),永曆帝被殺,他憂憤至極,一個多月後病亡。
生平經歷
前期生平
大西時期
李定國出身貧寒,所以關於李定國早年生活後人知之甚少,只知道他十歲時開始追隨張獻忠,拜其為義父。李定國能征善戰,喜歡閱讀《孫子兵法》和《資治通鑑》,素稱「萬人敵」、「小尉遲」;以寬慈著稱,攻破城池未嘗妄殺,遇士紳百姓必設法保全。與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等四人均為張獻忠義子。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從張獻忠破成都,被封為安西將軍,地位僅次於孫可望。
聯明抗清
大西大順三年(1646年),清軍入川。大順三年末(南明隆武二年末,1647年初),張獻忠戰死,李定國與孫可望率大西軍餘部南走綦江,先入貴州,後借雲南沙定洲之亂進入雲南,當年與孫可望等一同稱王,建立政權,孫可望稱平東王,李定國稱安西王,劉文秀稱撫南王,艾能奇稱定北王;永曆二年(1648年),李定國攻破佴革龍,擒殺沙定洲,平定雲南。李定國在雲南組織農業生產,安定社會秩序,團結少數民族,建立西南抗清根據地。李定國勸說孫可望:「吾輩本大明臣民,中國淪陷於外寇,則當嚴辨夷夏之界,以中國為重,今挈滇、黔、蜀歸就明室,誠心輔佐。」[1][2]永曆三年(1649年),「四將軍」政權遣使與南明永曆朝廷商洽共同抗清事宜。
西南抗清
兩蹶名王
永曆六年(1652年),迎永曆帝入貴州。大西軍北伐,李定國率東路軍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隨後南下廣西,直趨桂林,大敗清軍,取得桂林大捷,俘虜叛臣原慶國公陳邦傅、清廣西巡按王荃可、署布政使張星光,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3],大西軍收復廣西;然後北上大戰湖南衡州,十一月二十四日陣斬清敬謹親王尼堪,取得衡陽大捷,盡復湖南[4]。一時天下震動,西南抗清戰局也被扭轉,使「清君臣聞警,上下震動,聞定國名,股慄戰懼,有棄湘、粵、桂、贛、川、滇、黔七省與帝媾和之議」[5]。黃宗羲稱:「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敗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筆而問天也!」[6]全國的抗清鬥爭也因此出現了第二次高潮。李定國在永曆朝廷的功績與名望越來越高,遭孫可望相嫉,造成兩人分裂,李定國為顧全大局,被迫退入廣西、雲南,繼續經營反清事業。同年七月,孫可望奏請永曆帝封李定國為西寧王[7]。
南明內訌
1654年(明永曆八年,清順治十一年),李定國與鄭成功聯繫,相約會師廣東新會,東、西合力進攻廣東圖取廣州,則明朝勢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長江北伐,攻贛、皖、蘇各省,則復興大業有望矣。鄭成功派林察、周瑞督軍西進,卻因故延誤了與李定國的約期;致使李定國孤軍奮戰,加之瘟疫流行,雖克復肇慶,卻於廣州城外大敗而回。李定國本來對與鄭成功會師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鄭連姻來鞏固盟誼[註 1];但卻因鄭成功屢愆軍期而誤了大事,李定國對此相當失望。
1656年(明永曆十年,清順治十三年),李定國受封為晉王[8]。
1657年(明永曆十一年,清順治十四年),孫可望對李定國倒戈相向;然而由於孫可望不得人心,許多將領皆投向李定國陣營,孫可望大敗,敗退貴州。同年,孫可望投降清朝。李定國擊敗孫可望後仍堅持抗清,保衛永曆帝政權。
因西南軍事情報被孫可望出賣,故清軍次年三路大軍共計五萬人大舉進攻貴州、雲南。趕跑孫可望之後,李定國對劉文秀等同僚不放心,軍事部署失當。二十萬明軍屢遭失敗。
血戰磨盤
1658年(明永曆十二年,清順治十五年),吳三桂攻入雲南;十二月十五日,永曆帝率領文武百官離開昆明[9],同日到達安寧。1659年(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正月初三日,清軍未遇抵抗即占領昆明[10]。李定國護送永曆帝退出昆明,並指揮明軍主力在磨盤山血戰中狠狠打擊了吳三桂帶領來追的清軍,但是由於明光祿寺少卿盧桂生投敵,向吳三桂洩漏了李定國伏擊清軍的計劃,未能達到一舉殲滅全部清軍的目的。磨盤山一戰後明軍損失不小,李定國也無法再發動大規模作戰。
護帝入緬
永曆十三年(1659年)正月初四日,永曆帝到達永昌府,以鞏昌王白文選守玉龍關,白文選戰敗,永曆帝與李定國遁走騰越州,大學士扶綱、戶部尚書龔彝、禮部侍郎鄭逢元、兵科給事中胡顯、御史陳起相等皆各自逃散。之後永曆帝逃往緬甸,李定國則獨自率軍返回勐臘,遣人往車里借兵。這時定國營中人馬相繼病死,李定國亦病。
去世
南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一(1662年1月20日),清軍迫近緬甸阿瓦,緬甸王將永曆帝獻給吳三桂[11]。南明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六月廿七(1662年8月10日),李定國得知永曆帝被吳三桂絞死後,悲憤而死[12][13]。李定國臨終時,遺命其子李嗣興及部將靳統武、總提調馬思良:「任死荒徼,勿降也!」[14]但在同年九月,李嗣興就向清朝請降。有部分將士留在中緬邊境,繁衍生息。
關於李定國的墓地,《普洱府志》有記載說:「順治四年李定國入滇……後以永曆帝兵敗入緬,因攻緬再迎永曆,遂由九龍江走景線,屯勐臘,欲由交岡走交趾,入廣東。未幾,聞永曆訃至,於是哀憤成疾而死,時康熙元年六月二十七日也。」死後原葬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勐臘鎮東北側曼嘎村,葬處有李定國祠,又稱「漢王廟」。後因定國子嗣興自思茅率眾降清後,乃遷葬北京蘆溝橋西湖家港。
爵位
- 安西王,永曆元年(1647年)自稱
- 康侯,受封於永曆三年(1649年)四月
- 康國公,受封於永曆三年(1649年)七月
- 西寧王,受封於永曆六年(1652年)七月
- 晉王,受封於永曆十年(1656年)三月[15]
評價
四川人民懷念李定國的恩惠,李定國死後,川中多建「李晉王祠」;而在滇黔之地,「李晉王」的傳說也一直流傳。
劉彬在《讀殘明遺事漫記》一詩中寫道:「殘碑讀罷呼雄鬼,生死都從李晉王。」柳亞子《四月二十五日》詩云:「最憐日暮途窮後,猶有揮戈李晉王。」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人民為了紀念抗清英雄李定國捐資修建的漢王廟,現為雲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原祠於1960年被毀,但當地群眾依然前往祭拜。1988年,勐臘縣政府撥款15萬元重建,被雲南省政府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教育家郭影秋在《李定國紀年》中認為:定國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同時也是大西軍的一生。他追隨和領導革命的大西軍,戰鬥三十二年,轉戰晉、陜、豫、楚及川、滇、黔、粵等十五、六省,在覆明抗清的偉大鬥爭中,無數次地取得輝煌戰果。直至兵敗、疫發病的時候,還囑咐他的兒子及部屬:寧死荒外,勿降也!」他不只是一個堅持抗清的傑出英雄,而且是一個具有政治頭腦的軍事家、政治家。我們今天來論歷史人物,不只不應以成敗論英雄,而且也不能專憑几篇文章來論英雄。當然,文天祥正氣歌可以代表一個民族英雄的豪邁氣概,我們應當歌頌,可是對於一些身卑、樸野無文、矢志抗敵、至死不屈、最後沒有留下文字和正氣歌的英雄人物,也不能讓他們湮沒無名。人類歷史,是人民群眾的歷史,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畢竟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不把農民領袖和民族英雄的史跡放到應有的地位,那是不公允的。在我們的歷史工作中已注意了岳飛的歷史,鄭成功的歷史,太平天國的歷史,我認為還應注意到李定國的歷史。
著名歷史學家顧誠在《南明史》中認為:「李定國的一生應該充分予以肯定,封建史籍的作者一般也給以讚許之詞,但他們所讚許的是李定國後半生的『改邪歸正』,實際上李定國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壓迫的英雄;清初是抗擊滿洲貴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統治的傑出統帥。如果不以成敗論英雄,在明清之際各方面的人物當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顆巨星,其他任何人都無從望其項背。」[16]
1902年章太炎為在日本東京舉辦的「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所寫的《宣言書》中有言「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17]。
流行文化
- 1955年7月,新美術出版社出版連環畫《李定國抗清兵》,吳之英編文,嚴紹唐、趙三島繪畫。
- 2005年上映的中國大陸電視劇《長河東流》中由演員李明扮演,劇中稱為「李長生」,但角色事跡與李定國基本相符。
- 2017年上映的中國大陸電視劇《龍珠傳奇》中李定國出現,由何中華扮演。但是此劇與史實嚴重不符,劇中李定國於永曆十年與吳三桂交戰後假死,而後剃髮易服「潛伏」了起來。而何中華在片中同時還扮演了一名清朝康熙年間的太監「李公公」。此劇也因對李定國不切實際的描述和李公公的形象而被眾多中國網民抨擊認為是「篡改歷史」、「嚴重醜化民族英雄」、「破壞民族團結」、「漢奸劇」。很多觀眾更以此寫信向廣電總局舉報。
- 中國作家周浩暉的懸疑小說《攝魂谷之雅庫瑪的詛咒》(又稱《恐怖谷》)中有涉及李定國的背景設定。
注釋
- ^ 鄭、李兩家在相約會師之時,即有連姻的約定。後因鄭成功的女兒已經先許配給別人,於是鄭成功將自己的姪女嫁與李定國的長子。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資料
- ^ 一个国要亡,再大的英雄也救不了!w. www.sohu.com. [2020-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9) (英語).
- ^ 《龙珠传奇》火了,我最崇拜的英雄还在吗_人文频道_东方头条. mini.eastday.com. [2020-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0).
- ^ 徐鼒:《小腆紀傳》卷107
- ^ 乾隆二十六年《衡陽縣志》卷六《忠節》:尼堪「督滿、漢兵至,與定國接戰於城北香水巷、草場,轉戰於演武亭」。《清世祖實錄》卷七十記載是十一月二十三日。
- ^ 劉彬:《晉王李定國列傳》
- ^ 黃宗羲《永曆紀年》,見《行朝錄》卷五。
- ^ 郭影秋《李定國紀年》
- ^ 王夫之《永曆實錄》,李定國列傳。蕭尹之至南寧也,上封定國晉王,定國辭不受命;及是,白文選等皆爵郡王,上乃固命定國,定國始受晉王之命。
- ^ 《明末滇南紀略》卷八《西走緬甸》記:「晉王於十二月十六日回至省城,與鞏昌王等議,欲燒倉廒朝堂府署,惟留一空城。晉王云:我等到雲南十餘年,也作踐百姓勾了,若不留下倉糧,深為民累。於是不燒倉廒官署,騰城而去。」《安龍逸史》卷下云:「時秋糧已征貯,定國諭各營不得毀其倉廩,恐清師至此無糧,徒苦我百姓。或曰:上諭晉王,令勿燒毀也。」
- ^ 《狩緬紀事》
- ^ 劉健《庭聞錄》卷三記十二月初二日,吳三桂派遣高得捷等往迎,「是日日昃,緬紿永曆曰:『晉王李定國至矣。今送帝出就晉王軍。』縛竹椅為肩輿舁永曆入舟,及岸,水淺舟膠,高得捷負以登岸。永曆問其名,曰:『臣平西王前鋒高得捷也。』永曆曰:『平西王,吳三桂也。今來此乎!』遂默然。初三日,永曆至舊晚坡。」
- ^ 《清史稿·李定國傳》記:「六月壬子,其生日也,病作,……乙丑,定國卒。」陸桂榮《三藩紀事本末》、鄭達《野史無文》、金鐘《皇明末造錄》、葉夢珠《續編綏寇紀略》、馮蘇《見聞隨筆》皆載六月二十七日卒於勐臘。沈佳《存信編》卷五記定國六月二十九日卒於勐臘。《行在陽秋》記七月二十九日卒於景線。
- ^ 康熙四十一年《永昌府志》卷二十六《雜記》載:「李定國聞永曆被執,遂死於景線。所葬之地至今寸草不生,夷人過者必稽顙跪拜而後去,有入其地者曾目擊其事雲。」
- ^ 《續編綏寇紀略》卷四《緬甸散》作「寧死荒外,毋降也。」《清史稿·李定國傳》作「任死荒徼,毋降。」
- ^ 錢海岳《南明史》
- ^ 顧誠《南明史》
- ^ 章太炎. 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周年紀念會. 辛亥革命網. [2018-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