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病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歡迎來到病毒主題!

SV40病毒
SV40病毒

病毒是無法獨立生長複製、僅能在宿主細胞中複製的小型病原體,廣泛分布於地球上所有生態系動物植物真菌細菌古菌等所有生物皆會被病毒感染。第一個被發現的病毒是菸草鑲嵌病毒,由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於1899年發現並命名,迄今已有超過6000種類型的病毒得到鑑定。

病毒由遺傳物質DNARNA)和蛋白質衣殼組成,有些病毒還具有脂雙層構成的包膜,衣殼形狀常見者有螺旋形與正二十面體等,還有較複雜的複合型(如感染細菌的噬菌體)。病毒的大小一般僅有細菌的百分之一,介於10至300奈米間,大多無法以光學顯微鏡觀察,而需使用電子顯微鏡巴爾的摩病毒分類系統將病毒基於遺傳物質種類和複製機制分為七種。

許多病毒可感染人類而造成疾病,包括感冒流感水痘愛滋病SARS等疾病皆是病毒感染所致,不同的病毒的致病機制各異。疫苗接種抗病毒藥物可以預防、治療部分病毒的感染。病毒的具體起源過程仍未知,目前對此有許多假說,分別認為最早的病毒可能來自退化的小型細胞、從生物基因組中跳脫的DNA或RNA元件、或在細胞生命起源以前就已經出現。

精選病毒

昆津病毒(KUNV)是一種人畜共患的蟲媒病毒英語arbovirus,可通過蚊子傳播,屬黃病毒科黃病毒屬英語Flavivirus,為西尼羅河病毒的一個亞型,只分布在大洋洲。此病毒最早是於1960年從澳大利亞環喙庫蚊英語Culex annulirostris身上分離,得名自昆士蘭北部該病毒的分離地科瓦尼阿馬英語Kowanyama, Queensland米切爾河附近的澳大利亞原住民部落。感染昆津病毒一般沒有症狀,但會導致一種腦炎疾病或一種無腦炎疾病。無腦炎昆津病毒可以導致的症狀包括急性發熱頭痛關節痛肌痛疲倦和起,典型昆津病毒腦炎為急性發熱腦膜腦炎,兩種昆津病毒疾病都比西尼羅河病毒和墨累谷腦炎病毒英語Murray Valley encephalitis virus引起的疾病溫和。

病毒感染

H1N1
H1N1

豬流感是指通常感染豬的流感病毒毒株引起的流感。豬流感常見於美國的中西部(偶爾也發生在其他州)、墨西哥、加拿大、南美、歐洲(包括英國、瑞典和義大利)的豬流感毒株都是C型流感病毒以及被稱為H1N1、H1N2、H3N1、H3N2和H2N3的A型流感之亞型病毒的毒株

豬流感病毒經由豬傳播到人並不常見,在豬群中工作的人們,尤其是不穿戴防護衣物頻繁接觸豬群的人們,有被傳染上豬流感的危險,但妥當地煮熟了的動物肉不會有傳播病毒的危險。二十世紀中期出現了亞型流感病毒的鑑定技術,使豬傳人的情況能夠被準確地鑑定出來,之後記錄了大約50宗這樣的傳播。這些豬流感毒株極少在人和人之間傳播。在人方面,豬流感的症狀和一般流感症狀相似,即發冷、發熱喉痛、肌肉痛、嚴重頭疼咳嗽虛弱和一般的不舒服。

2009年H1N1新型流感疫情是一鳥類、人類與豬的流感病毒毒株重組產生的新毒株所致。

疫情

中國大陸的愛滋病毒感染最早報告於1985年,首例報導感染者為一名來自阿根廷的美國遊客,在北京協和醫院因並發病逝世。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毅依據血清檢測顯示,已知作為愛滋病病原的HIV最早於1982年以進口血液製品形式進入中國大陸,並於1983年開始感染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1990年代,愛滋病疫情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主要集中於雲南邊境吸毒者群體中,並且逐漸以各種傳播方式擴散到了全國各地,形成了第一波HIV流行。由於政府醫療部門對疾病認知不足、行政部門瀆職瞞報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以河南血禍為代表的第二波HIV流行。

1990年代初,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組織成立部門防治中國大陸地區愛滋病疫情,1990年代末通過法規和防治計劃開始控制疫情,但2000年代初,中國大陸政府官員多次承認愛滋病疫情快速增長之態勢。中國政府對HIV/AIDS的態度從否認轉為重視疫情對於人民的威脅,愛滋病疫情控制取得可觀進步。根據中國疾控中心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報告估算,至2018年年底,中國大陸存活愛滋病感染者約125萬,流行率為萬分之9,整體疫情處於低流行水平,但感染者的數量仍然巨大。隨著愛滋病檢測範圍的擴大,報告新發感染人數逐年增加,2017年達到13.5萬人,另估計約有三成病患對自身患病不知情。2017年,收報愛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以異性性行為為主,占約七成,同性性行為其次,占約二成半,母嬰傳播和輸血傳播已經基本阻斷。2017年接受抗病毒治療者達到61萬人,但是推廣治療帶來的病毒耐藥性問題引發了新的擔憂。

愛滋病作為污名化的社會疾病,在世界各地產生了社會恐懼;愛滋病相關議題在中國大陸曾是,或現在仍然是一個敏感話題,包括政府在內的各界嘗試減少對患者的歧視。媒體亦對愛滋病患者存在歧視。為數不小的公眾對愛滋病有種強烈的恐懼情緒,形成了「恐艾症患者」群體。

精選圖片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後,中國武漢塔子湖體育中心改建成的方艙醫院,用以收治輕症病患。

圖片來源:汮汐 (2020)

語錄

推薦條目

相關新聞

世界各國的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示意圖

2月26日:進行中的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已在全世界造成超過1億1000萬人染病,其中超過250萬人死亡。WHO

2月18日俄羅斯阿斯特拉罕州有七人感染甲型流感病毒H5N8亞型(均無症狀),此為首次發現H5N8感染人類的報導,過去認為此病毒株僅感染禽鳥,去年便造成大量雞隻遭到撲殺。WHO

2月14日幾內亞東南部的城鎮古埃凱英語Gouécké爆發新的伊波拉病毒疫情,共有7人確診。 WHO

2月7日剛果民主共和國北基伍省再度爆發伊波拉病毒疫情,有1人確診感染。 WHO

2月4日肯亞裂谷熱疫情自去年11月爆發以來已造成32人感染,其中11人死亡。 WHO

11月21日:治療2019冠狀病毒病複合型單株抗體REGN-COV2 抗體組合英語casirivimab / imdevimab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緊急使用授權英語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用於12歲以上的輕度至中度患者,本月稍早FDA已授予另一種單株抗體Bamlanivimab英語Bamlanivimab緊急使用授權。 FDA 1, 2

11月18日剛果民主共和國赤道省伊波拉病毒疫情正式宣告結束,此疫情於去年6月爆發,共造成130人感染,其中55人死亡。 UN

你知道嗎?

傳記

希拉里·科普羅夫斯基(Hilary Koprowski,1916年-2013年)是波蘭猶太人,美國病毒學家,為研發脊髓灰質炎疫苗的先驅科學家。科普羅夫斯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美國定居,開始了對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研究,1957年至1991年,科普羅夫斯基任威斯塔研究所英語Wistar Institute主任。1995年他獲授指揮官級芬蘭雄獅勳章,1997年獲授法國榮譽軍團勳章勳章。2013年,科普羅夫斯基因肺炎費城逝世。

防治

保持社交距離是一種試圖阻止傳染病傳播或降低其速度的非藥物性感染控制英語infection control措施,其目的為減少感染者和未感染者之間的接觸,並藉此使疾病的傳播途徑、致病率和死亡率可以降到最低。當傳染病可以通過飛沫接觸(咳嗽或噴嚏)、包括性接觸在內的直接身體接觸、間接身體接觸(比如:接觸受污染的表面,如染菌物英語fomite)或空氣傳染(這樣的微生物可以在空氣中生存較長時間)來傳播時,保持社交距離是最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

不過,如果傳染病主要通過受污染的水和食物或蚊子等昆蟲載體傳播,且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頻率很低,那麼保持社交距離可能就不那麼有效。保持社交距離的缺點包括孤獨生產率降低和失去與人際交往相關的其他好處。早在公元前數百年,《希伯來聖經》就有提及保持社交距離的概念,要求患病的人「獨居營外」。歷史上,人們在明白麻風病等傳染病的傳染方式,並發明出有效的治療方式前,會利用麻風病療養院檢疫站對病人保持社交距離,以阻止傳染病傳播。

分類

病毒的子分類

主題

任務

維基專題與相關主題

相關維基媒體計畫

進入以下維基媒體計劃可獲取更多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