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汝南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汝南郡中國古代名,在今河南省安徽省境。发源于汝南郡的知名郡姓有:汝南袁氏汝南周氏等。

漢代汝南郡

秦漢之際,其地屬陳郡,於西漢初年置郡。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年)以陳郡置淮陽國。至遲在文帝時,汝南郡已由陳郡析置。景帝二年(前156年),置汝南國,立其子劉非為汝南王。三年(前155年),徙劉非為江都王,汝南國除為郡。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削淮陽國之期思、弋陽二縣屬汝南。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又得淮陽郡長平縣。成帝元延三年(前10年),封淳于長為定陵侯,置定陵侯國,屬汝南郡。又以新汲縣屬潁川郡。元延、綏和之際(前12年—前8年),汝南郡領三十七縣:平輿、陽安、陽城、強、富波、女陽、鮦陽、吳房、安成、南頓、朗陵、細陽、宜春、女陰、新蔡、新息、灈陽、期思、慎陽、慎、召陵、弋陽(今潢川县)、西平、上蔡、𡩻、西華、長平、宜祿、項、新郪、歸德、新陽、安昌、安陽、博陽、成陽、定陵。郡治在平輿(今河南省平輿縣北),屬豫州刺史部。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河南東南部、安徽阜陽一帶。

东汉建武二年(26年),改寢縣為固始縣[1];三十年(54年),長平、西華、新陽、扶樂(新置)四縣屬淮陽國。永平十五年(72年),汝南郡為汝南國,封皇子劉暢汝南王[2]。建初四年(79年),國除為郡。順帝時領三十七縣:平輿、新陽、西平、上蔡、南頓、汝陰、汝陽、新息、北宜春、強、灈陽、期思、陽安、項、西華、細陽、安成、吳房、鮦陽、慎陽、慎、新蔡、安陽、富波、宜祿、朗陵、弋陽、召陵、征羌、思善、宋、襃信、原鹿、定潁、固始、山桑、城父。建安十八年,曹操析汝南郡之城父及沛郡數縣置譙郡。又析汝南郡、江夏郡弋陽郡

西晉太康中(284年)汝南郡領十五縣:新息、南安陽、安成、慎陽、北宜春、朗陵、陽安、上蔡、平輿、灈陽、定潁、南頓、汝陽、吳房、西平。惠帝時分汝南郡置南頓國。永嘉時汝南郡沒入後趙北魏時汝南郡治上蔡,屬豫州。北周曾一度改豫州為舒州、溱州、蔡州[3]

隋代汝南郡

隋朝大業三年(607年)改蔡州置汝南郡,改郡治上蔡為汝陽,領汝陽、城陽、真陽、新息、襃信、上蔡、平輿、新蔡、朗山、吳房、西平十一縣。唐初復置豫州。

唐代汝南郡

天宝元年(742年)改豫州为汝南郡。下辖汝阳县上蔡县真阳县新蔡县褒信县新息县朗山县郾城县吴房县平舆县西平县,乾元元年(758年)又改豫州。宝应初又改为蔡州[4]

唐朝汝南郡太守

註釋及徵引文獻

  1. ^ 《漢書》地理志汝南郡下顏師古注引應劭語、水經注潁水
  2. ^ 《後漢書》明帝紀
  3. ^ 《隋書》地理志
  4.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5. ^ 《唐刺史考全编》

參考書目

  • 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 魏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隋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舊唐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 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 李曉傑,1999,《東漢政區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