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海战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鞍海战役是1946年5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沈大铁路沿线发动的一场进攻战役。[1]

背景与布署

1946年5月3日,辽东军区司令员萧华致电中央军委;第三纵队四平参加四平保卫战后,南满兵力太弱,接到死守本溪的指示太晚,本溪新老城区南北长20余里,附近山石坚硬,来不及修筑坚固工事和储备充足的粮食弹药,在敌人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不宜死守城市;为避免被动,保存军力,求得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建议放弃本溪。中央军委当即批准了这一建议。5月4日凌晨辽东党政军各单位开始撤出本溪,第三次本溪保卫战结束,共歼敌2000余人。5月6日中央军委电示:本溪虽失,你们牵制敌人甚多,这就是胜利,望鼓励各旅继续于本溪周围阻击敌人。第四纵队退至连山关一带与驻本溪的国军对峙。

1946年5月中旬,新六军从本溪前线调到四平战场,国军取得第二次四平战役优势后,5月18日进占四平街,随后以主力向北追击撤退的共军,进占长春市吉林市等地。

毛泽东急电辽东军区,要求乘南满空虚发起攻势,把北满的国军拉回到南满来。当时南满国军只有3个师分散守备在沈大铁路沈阳至营口沿线的主要城镇,其中敌五十二军第2师驻辽阳,第六十军第184师驻守鞍山至营口一线,师部率第552团驻海城,第551团驻鞍山,第550团驻大石桥,第550团第一营守营口。5月15日辽东军区决定,乘南满之敌兵力分散薄弱之际,消灭敌第184师。决定由第四纵队副司令韩先楚、副政委欧阳文、参谋长李福泽统一指挥此战役各部队。当时四纵司令员吴克华已升任辽东军区参谋长,四纵第一副司令员胡奇才因病去大连治疗,均不在前线。韩先楚提出:“从敌人的防御情况看,鞍山防区较大,兵力布置捉襟见肘,易于突破,所以应先从鞍山开刀,消灭鞍山守军之后,再转兵向南一口一口地吃掉海城、大石桥、营口守军。这样打回旋余地较大,争取全胜更有把握,即便敌人从北满抽兵南援,也可以节节阻击,争取时间逐次歼灭海城等地之敌。”

战役经过

辽东军区司令员程世才、政治委员萧华第四纵队副司令员韩先楚指挥第10旅、第11旅和纵队炮兵团(原为辽东军区炮兵团,下放编入四纵)及辽宁保安第1旅的保安第2、第3团。四纵第12旅仍在连山关正面驻防。1946年4月才由辽东军区炮兵团和四纵炮兵营合编的四纵炮团只有4个炮兵连、1个观通连、1个警卫连共6个连,加上团直共800余人、骡马200余匹,火炮计有一四式野炮6门,三八野炮1门,一三式山炮2门,另4门九八高射机关炮日语九八式二十粍高射機関砲13毫米高射机关枪5挺,总计火炮(枪)18门(挺),弹药山野炮弹900余发,高炮(枪)弹药2000余发。实际参战的炮兵为第一连的一四式野炮6门、第四连的4门高射机关炮。炮团其他炮连在连山关待命。另有第10师山炮营参战。

5月23日黄昏参战部队趁夜出发。184师551团据守鞍山的部署是:团部驻铁路东伪市公署大楼,1营守备市公署以南地区并以神社山为要点,2营守备市公署以北地区,兵力配备炼钢厂、市女子中学及西山炉山两高地,警察大队驻铁路西乐天池,3营驻鞍山东唐家房身一带。鞍山地区开阔,以一团兵力固守捉襟见肘,总配备上外严内松。韩先楚副司令决心集中优势兵力迅速解决鞍山,具体部署为在8个团总兵力中以4个团布防于鞍山南北打援,以4个团4倍于敌的兵力先行扫清鞍山外围再向市内攻击。5月24日凌晨4时发起进攻鞍山战斗,第32团、第28团、第10旅警卫营分别攻占外围的七岭子村、唐家房和下石桥等据点,歼灭第551团第二营,兵临鞍山城下。5月25日5时30分,第10旅第29团及保安第2团向市区发起攻击,第29团第三营、第一营分别攻占神社山、对臼山和对炉山等要点,向南直插市中心;保安二团一部于下午3时肃清铁西市区守敌,另一部逐步向东压缩,顺利攻占炼钢厂。战至当日黄昏,攻占保安司令部大楼、市公署、女子中学等,全歼守军第六十军第184师第551团,团长张秉昌带少数人逃脱,据守女中的第二营马营长率领350余人投诚。与此同时,辽阳守军第五十二军第2师曾出动1个营向鞍山增援,被第11旅击退。海城第184师也曾派出1个营北上增援,被第10旅第30团和保安3团击溃于鞍山以南大甘泉堡一带。5月26日,萧华和辽东军区决定:以一部兵力坚决阻击南援之敌,四纵主力继续南进夺取海城。第四纵队第11旅留守鞍山,阻击杜聿明从北线急调南下的援军;第四纵队主力南下转战。

5月27日第四纵队主力逼近海城外围。5月28日黄昏,四纵十师向海城发起攻击:

  • 第10旅28团负责夺取海城东主要屏障玉皇山,而后由城东、东南向城内突击。28日入夜,第2营进攻玉皇山,在连续炸毁2座地堡后,攻占了玉皇山第一个小山头,随后转入逐堡争夺的激烈战斗,攻击进展缓慢。28日22时,第3营占领了玉皇山下的师范学校。
  • 第10旅30团负责攻占城北2.5公里处的双山子高地。28日19时攻占。
  • 保安第3团由教军场一带进至海城南葫芦山谷,阻击大石桥增援之敌,并切断海城守敌南逃之路;
  • 四纵炮兵团在榆树园子以北高地占领发射阵地;
  • 第10旅29团为预备队。

5月29日,第30团向城北发展进攻,第29团占领教军场后向城东发展进攻,第28团2营也加强了对玉皇山的攻势,当日傍晚拿下玉皇山,第28团一营突入海城东门。同时开展政治攻势。在鞍山被俘的第551团的3位士兵给守军第184师师长潘朔端送来了黄埔四期同班同学林彪的亲笔信[2][3],潘找副师长郑祖志、参谋长马逸飞、第552团团长魏瑛开会,决定起义投共[4]。潘朔端亲写了封短信:“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司令勋鉴:贵军倡导民主,实为潮流所需,我滇军健儿,远涉数千里,为黩武者牺牲毫无价值。贵军如能谅解,愿步高树勋将军后尘。潘朔端”,派人送出城。5月30日晨,诱捕了海城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派来的2名少将参军,以及谍报组、交警总队的军官和骨干50余人后,潘朔端率师部、第552团起义,撤出海城,由四纵第28团护送进入岫岩的解放区析木城,改编为中国民主同盟军第一军,潘朔端任军长[5]。6月6日滇军前辈朱德总司令致电慰勉:“揭和平之义旗,张滇军之荣誉”。潘朔端在东北民主联军最为危急的历史时期起义投共,获得了充分信任,此后历任师长、昆明市长等实职。

随后,第四纵队第10旅第30团、纵队炮兵团和保安第2团进逼大石桥,第184师参谋长马逸飞辽东军区司令员萧华的信和潘朔端的亲笔信,命令守军第551团团长杨朝纶放下武器。谈判两天,杨朝纶只谈不降,因其已接到代理师长的命令,故拖延待援。援敌步步进逼。6月2日黄昏,共军向大石桥发起进攻。保安三团攻占大石桥东北的岳州北山,附近朝阳山守军退缩大石桥镇内;第十旅三十团在纵队炮火掩护下强攻盘龙山,3日凌晨攻克地。守军第184师第550团弃城向营口方向撤逃,6月2日被我保安第3团在西北甸子、石灰窑子、小桥子一带堵主,战至上午10时许,第550团团部及第二、第三营全部被歼,团长杨朝纶被俘。四纵炮团的高射机关炮第4连击坠一架野马式战斗轰炸机。与此同时,由北满南下增援的新一军主力陆续到达辽阳,与第182师会合后继续南下。四纵第11旅与辽南第一军分区保安2团,在鞍山以南唐家房申、汤岗子一线准备阻击南援之敌。6月1日四纵第十旅二十九团、第十二旅三十六团在汤岗子南附马营、向阳寨一带,节节消耗迟滞南援之敌。

结局和影响

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从进攻北满的部队中急调第九十三军暂编第20师、新一军新编第30师和新编第38师、第六十军第182师(欠1个团)约4个师兵力驰援。第五十二军第75团、第583团及第4团第一营也从辽阳就近支援。第四纵队原计划夺取大石桥后再攻营口。但此时增援之第九十三军暂编第20师已达营口,新一军主力及曾泽生亲率的第182师也逼近海城。6月4日辽东军区各部队撤出战斗。6月9日国军重占鞍山、海城、大石桥,但已无力向北满进攻,国共达成东北局部停战令。

鞍海战役全歼第184师,毙伤1200人,俘团长以下2100余人,争取2712人起义。缴获野山炮6门、迫击炮15门、六0炮22门、一批轻重步马枪。实现了东北战场“南拉北打”的战略目的,稳定了战局。5月29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致电表扬“鞍山战斗打得好。”辽东军区分别授予第10旅第29、第28、第30团以“鞍山团”、“海城团”、“大石桥团”荣誉称号。

参考文献

  1. ^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版。
  2. ^ 刘东元. 关东浩歌 争取曾泽生, 潘朔端起义纪实. 解放军出版社. 2002: 66 [2014-07-12]. ISBN 978-7-5065-41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7). 
  3. ^ 鲁杰. 和平之路 国民党军重大起义纪实. 团结出版社. 1997: 67 [2014-07-12]. ISBN 978-7-80130-04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5). 
  4. ^ 新开岭战役:全歼国军“千里驹” 东北战场开纪录. 海外网. 2014-06-27 [2014-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4). 
  5. ^ 朱德与军事统一战线.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4-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