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钱
此条目或其章节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来源。 (2018年8月17日) |
制钱,钱币学术语,广义上指中国历代流通货币中由官方铸钱局铸造的圆形方孔钱,民间俗称“麻钱”;狭义上专指明朝和清朝按其本朝定制由官方铸钱局铸造的铜钱,以区别于前朝旧钱和私铸钱。所谓定制是指铜钱的样式、铭文、重量、成色均有明确的规定。[1]
历史
乾隆年间开始铸造发行于新疆南部的红钱(或称新疆红钱),是清代制钱中的特殊品类,红钱在样式、规制、铸造技术方面和内地、北疆各铸钱局铸行的制钱均是相同的,但钱质、币值、流通范围、重量、厚度、背文等方面则有不同,论述时常以“红钱”和“制钱”对称。红钱为纯铜铸造,而制钱的含铜量为六成或七成;与制钱的币值比率为1:5,仅限在南疆地区使用;红钱重量最初为两钱,由于钱币直径相同,厚度要比制钱的厚;背文方面,红钱背面的铸局名称除满文外还有维文。[1]
宣统二年(1910年),清廷颁布《币制则例》,改以银元为本位。中国制钱制度至此终结,但并未宣布制钱作废,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仍有少量制钱流通。[2]
特殊制钱
大钱
红钱
机制制钱
术语
版别
移范:可分为叠字、摇头、复式和倒字四种,其中叠字指钱文有小幅移动,摇头指旋转30°,复式90°,倒字180°,但应注意,部分倒字并不属于移范。[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