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 (武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古代軍事著作《武經總要》有關的繪圖 (中間)

是一種兵器鈍器,由金屬錘頭和柄組成,設計類似於戰鎚。有些錘頭形似類蔬果,也被稱為「瓜錘」。錘一般有一個很重、很堅固的木製或鐵製杆部,常常再輔以金屬進行加固。錘的頭部則以石頭、銅、鐵或鋼製成。軍用錘頭還可能會有凸緣、圓柄等,能夠深深刺入鎧甲之中。錘的長度也有大有小。步兵的錘通常很短,大概在2英尺(0.61公尺)至3英尺(0.91公尺)之間。騎兵的錘則會長一些,適合在馬背上進行橫掃式的攻擊。供雙手把持的錘還會更長一些。

如今在現代戰爭中,很少有人還在使用錘了,但是許多政府部門(如英國下議院美國國會)、大學和其他一些機構還還是會使用禮錘英語ceremonial mace作為權威的象徵,會在學術、國會、儀式遊行當中使用。

歷史

新石器晚期中國北方已經有石製有凸起圓環錘頭的棍棒。商代後期,中國的北方草原地區出現了啄頭錘。西周時期四川地區有星狀頭棍棒、蒺藜頭棍棒、啄頭錘。戰國時期已經有銅頭棍棒。[1]

錘在古代也被稱為「椎」,曾被北方少數民族用於騎兵作戰。對於他們來說,錘便於製造,亦能對中原騎兵造成較大的傷害,由此得以被游牧民族廣泛使用。在唐宋過後,中原軍隊也開始裝備錘,但並非主戰兵器。反而在宋代之後,一種較長名為「骨朵」的錘開始用作禮儀,後來因為其表面塗有金色又被稱為「金瓜」。20世紀70年代初在山東鄒城地區發掘的明魯荒王墓出土木質儀衛俑,就有這種手執「金瓜」的儀衛俑。[2]

柄較長的錘稱骨朵,又稱脈肫胍肫,型制很多,若是圓球形錘頭的稱蒜頭骨朵,刺球形錘頭的稱蒺藜骨朵。原稱脈肫,後人語訛,以脈成骨,以肫為朵。[3]

參考

  1. ^ 成東、鍾少異《中國古代兵器圖集》。
  2. ^ 揭秘中国古代击打类兵器-锤的由来. wap.eastday.com. [2018-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5). 
  3. ^ 武經總要·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