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州大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應州大捷
日期1517年10月16日-1517年10月21日
地點
結果 韃靼退兵
參戰方
明朝 韃靼
指揮官與領導者
大將軍朱壽(明武宗 達延汗 
兵力
數萬人 5萬騎兵
傷亡與損失
52人死亡
563人重傷
總人數不明
至少16人死亡、受傷不明

應州大捷,是指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在宣府(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爆發的明朝韃靼的衝突。

背景

正德十二年(1517年),明武宗幸宣府、大同。正德十二年九月初四日(1517年9月19日)是武宗的生日,他當天在山西陽和衛,文武群臣穿戴朝服於奉天殿行遙賀禮。當時5萬蒙古騎兵紮營於玉林衛江彬慫恿武宗親征。 明武宗自封「鎮國公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

過程

正德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1517年10月10日),身在陽和的武宗令大同總兵王勛、副總兵張輗游擊孫鎮,駐軍大同;遼東左參將蕭滓駐軍聚落堡;宣府游擊時春駐軍天城衛;副總兵陶羔、參將楊玉、延綏參將杭椎駐軍陽和衛;副總兵朱鑾,駐軍平虜堡;游擊周政駐軍威遠堡。九月二十七,武宗於陽和衛狩獵,大雨冰雹砸死隨從。當晚出現紅流星,旁有五顆小星跟隨。武宗決定第二天移駕大同。武宗離開陽和次日,韃靼軍圍陽和衛。[1]

正德十二年十月初一日(1517年10月15日),移駕順聖川。韃靼南下孫天堡,與大同總兵官王勛、副總兵官張輗、游擊孫鎮部隊交戰。武宗命宣府游擊時春、遼東左參將蕭滓馳援王勛,游擊周政、副總兵朱鑾、大同右衛參將麻循、平虜城參將高時尾追,調宣府總兵朱振、參將左欽、都督龍隆、游擊靳英勒兵與諸軍在陽和匯合。參將江桓、張晨為後應。正德十二年十月初二日(1517年10月16日),王勛與蒙古騎兵在繡女村交戰,韃靼向南的應州方向而去。

正德十二年十月初三日(1517年10月17日),張輗、孫鎮、陳鈺、王勛在應州城南五里寨與蒙古大戰,傍晚,蒙古騎兵沿居住山撤退,部分兵力圍王勛部。次日清晨大霧,韃靼撤兵。王勛、朱鑾、守備左衛城都指揮徐輔入應州城。十月初五,王勛等出城與韃靼戰於澗子村,蕭滓、時春、周政、麻循等部與蒙古騎兵交戰。武宗率太監張永魏彬張忠,都督江彬朱振陶傑楊玉、左欽、王勛、靳英、龍隆、杭雄、參將鄭驃等帶兵從陽和來援。武宗親自上陣,韃靼撤兵,明軍匯合。日暮紮營。次日韃靼進攻,武宗指揮諸將抵抗,自辰時戰至酉時,韃靼退兵,正德十二年十月初七日(1517年10月21日),明軍向西,武宗與諸將且戰且退,至平虜堡和朔州附近。此時大風,天昏軍疲,武宗命王勛及巡撫金都、御史胡瓚向北京報捷。

此戰殺死蒙古人不明,《明實錄》作斬虜首十六級,明軍死亡52人,重傷563人,武宗本人也「乘輿幾陷」。戊申朝鮮國王李懌工曹參判孫仲暾等來朝賀,賜宴並賞織金衣彩叚絹鈔如例。辛亥韃靼再來,武宗又率兵出擊,不過未交戰。[2]

正德十三年正月初六日(1518年2月15日),明武宗回宮,自稱威武大將軍,說他在榆河「斬虜首一級」[3]。不過,應州附近並沒有叫「榆河」的地方[4]。因此在榆河「斬虜首一級」可能地點有誤。

此後,韃靼歲犯邊,然不敢大入[5]

爭議

後世史學家認為此戰役和雙方死傷應該規模不大,武宗可能誇大了戰功。但是,從史書記載來看,以後韃靼再也不敢犯邊的情況來看[6],韃靼應該在此戰役中死傷不少,不然也不會不敢犯境。[原創研究?]

蒙古史料記載

佚名《黃金史綱》記:達延汗在察罕根兒(元上都舊址東涼亭,明朝稱「三間房」)得報,明軍到來,就留少量部隊警戒,本人和兒妻察靜夫人博迪之母)逃跑了。之後下令討伐蒙古勒津部和其他部落,沒有再攻擊明朝。事實上48歲的達延汗死於同年,至年底最多2個月,應於此役之後因不明原因死於征途。此後其子巴爾斯博羅特登位,博迪幾年後奪回汗位,封巴爾斯博羅特濟農統治河套,後來著名的俺答汗就是巴爾斯博羅特的兒子。而蒙郭勒津部在1506年已就被達延汗征服了。且該書由佛教僧侶所著,內容駁雜不純,此段歷史之記載經更動真相更難明了。[7]

其他記載

陳建的《皇明資治通紀》和張岱的《石匱書》也有記載,不過只有「上命諸將擊之,虜尋引去」,沒有具體記載。[8]

參考文獻

  1. ^ 明實錄 武宗毅皇帝實錄 卷之一百五十三
  2. ^ 明實錄 武宗毅皇帝實錄 卷之一百五十四
  3. ^ 明實錄 武宗毅皇帝實錄 卷之一百五十八
  4. ^ 中國歷史地圖集·元明卷》第54-55頁
  5. ^ 明史 列傳第二百十五外國八韃靼
  6. ^ 《明史·列傳第二百十五外國八韃靼》:是後歲犯邊,然不敢大入。
  7. ^ 曉克. 论达延汗时期蒙古与明朝关系. 《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 34卷第六期). 2013: 36 [2023-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7). 
  8. ^ 皇明歷朝資治通紀卷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