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討論:臺灣維基人佈告板/檔案2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09年1月~2009年12月

台灣國旗標題轉換爭議

目前台灣國旗有出現是否要移到台灣旗幟的聲音出現,請諸位台灣維基人可以到Talk:台灣國旗頁面上進行投票,確定是否要將台灣國旗移到台灣旗幟。謝謝大家的討論!

發言人:浪跡天涯 (踢館請到此處) 2009年1月15日 (四) 06:40 (UTC)

中文維基百科台灣專題,是Jerrch大2007年6月5日建立的,不過因為定位不明,所以一直處於運作停滯的狀態。我個人在維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更新每日的台灣新聞動態,由於台灣新聞動態一直沒有一個平台可以協調大家的編輯,而台灣歷史的系列條目也需要開一個專題,所以小弟計劃將台灣專題轉型,或另開一個新的台灣歷史專題,以共同協調台灣歷史系列條目、及台灣新聞動態的編輯工作。我計劃過年這幾天就全部搞定,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希望能多多提出來討論。先祝大家新年快樂!!!—大摩 ~新生活關係~ 2009年1月24日 (六) 11:20 (UTC)

  • 台灣歷史,非我所長,而且光是來源就難找了。除了日系動漫與熱門的日本小說以外,我比較會注意政經類的時事或電腦相關的內容。建議你先規劃出大方向,其他人再看看有沒有可以參予幫忙寫的餘地。不過如果可能的話,請您多提供相關圖片於相關條目中使用,不然寫歷史相關的條目常會變成滿滿的文字,而少於圖片來美化版面。拙見……-P1ayer (留言) 2009年1月24日 (六) 12:19 (UTC)
  • 其實不只台灣專題,中文維基上還有很多專題長期處於停滯的狀態。有許多主題(Portal)也是如此,先前我就曾將一些主題的「最新消息」欄位關閉,讓它變成不用經常維護的靜態展現型式。台灣維基人不多,會直接進入或透過本頁面得知台灣專題的極為有限,而屆時會「實際」參與的恐怕屈指可數。我長期維護本計劃頁面的「需要新建條目」(內容存於Portal:台灣/Opentask),就發覺似乎沒有什麼人在配合此欄位新建條目,反倒是持續有人加入新的條目請求。除非您不在乎有無他人協助,否則建議先評估可能的參與狀況再作決定。—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25日 (日) 01:11 (UTC)

建議台灣各級行政區條目人口數改為每年底更新一次

User:小籃子及部分維基人每月更新台灣各級行政區條目人口數,其熱心令人感佩。但對於因為關心而監視台灣各級行政區條目的維基人(例如本人)而言,「監視列表」頁面上顯示滿坑滿谷的台灣各級行政區條目,實在是「每月一次的惡夢」。維基百科並不是戶政事務所,是否有必要每月更新各級行政區條目人口數,實在值得商榷。而且絕大多數行政區(尤其尤其是鄉鎮市區級),每月人口異動極小,頻繁地更新意義不大。我查閱中文維基及英文維基的其他國家行政區「優良」條目,發覺幾乎都是一年更新一次人口數。台灣的各級行政區條目內容普遍這麼貧乏(尤其是鄉鎮市區級),不如將時間用於添加條目內容還比較有意義一點。建議今後改為「每年年底更新一次」,對條目的價值影響真的是微乎其微,卻可節省諸位的時間,也可以放過像我們這種維基人一馬,如何?

另外,行政區設籍人口數實際上每日均有異動(申報出生、死亡、戶籍遷入遷出),戶政網站上的人口數僅為各月最後一個上班日的人口數,維基條目精確到個位數,卻未指出此一涵意,豈非誤導?建議將「12月」改為「12月底」比較好—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30日 (五) 01:11 (UTC)。—Kolyma (留言) 2009年1月30日 (五) 00:56 (UTC)

有關Wikipedia:台灣主題公告欄的名稱問題

中文維基其他主要社群的相對應板面,皆以「XX維基人佈告板」或「XX維基人佈告板」為名稱,唯獨本板面名稱與眾不同,而且容易與「台灣主題」(Portal:台灣)相混淆。建議正名為Wikipedia:台灣維基人佈告板,有異議者請在此討論,謝謝!—Kolyma (留言) 2009年3月22日 (日) 09:13 (UTC)

  • 容許我插句話。類似的名稱可見Wikipedia:中國中部主題公告欄,並非「本版名稱與眾不同」。另外當年的公告欄(沒記錯好像是三年前)開設時也算中文百科的先驅,時間上僅晚香港的佈告版幾個月,在站上也算第二。至於時間上是台灣主題先出現,才有本公告欄,為何當初成立時至今三年,不見有人題出兩者名稱混淆之說,反而僅有閣下有此意見?如果說只是為了求與其他性質相同的版面名稱整齊劃一的美感才要求「正名」,那中文百科上要「正」的名可多了,為何只挑這個無關緊要的版名要改名?個人以為,這種「為改名而改名」的作法未免「太超過了」。如果真要這樣作,以後光天天改名就忙的人仰馬翻,哪來的時間寫條目?

--阿儒 | 這裏泡茶 2009年4月4日 (六) 00:30 (UTC)

謝謝您的回應。依據Wikipedia:互助客棧的「地區維基人討論板面」,目前9個地區社群版面中,也就只有中國中部與台灣2個使用「XXX主題公告欄」,其餘香港(我心目中的主要社群)、廣東、馬來西亞、澳門、日本、廣西、山西皆使用「xxx維基人佈(布)告板」,可見得後者為主流。「主題版面」與「社群版面」定位原本就不相同,繼續混淆下去並沒有什麼好處。至於「為何當初成立時至今三年,不見有人提出兩者名稱混淆之說」,並不代表現有作法就是合理。
我提出此議題,並沒有要麻煩別人的意思。如果大家不反對,我會自己處理更名相關作業,包括後續相關條目中內鏈的修改。特此說明。—Kolyma (留言) 2009年4月4日 (六) 05:58 (UTC)
我剛才查了一下:「Wikipedia talk:香港維基人佈告板」的修訂歷史中,前100次的修改日期是2009年2月10日,距今不到兩個月;而本討論頁面的修訂歷史中,前100次的修改日期是2007年5月9日,再差一個多月就2年了,可見得兩個社群的活躍度相去實在甚遠。
參與維基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我早就知道香港維基社群比台灣活躍。但看到這樣的數據,還真的是讓我大吃一驚!台灣人口比香港多很多,怎麼會是這樣子?原因也許複雜,但我相信:如果讓台灣維基人有一個「明確的」入口版面,應該有助於加強台灣維基人的交流與互動,進而提昇活躍度吧!—Kolyma (留言) 2009年4月4日 (六) 06:29 (UTC)
所以,活躍度與「明確的入口」有關?敝人參與維基百科的工作也有4-5年的時間了,至今仍然看不出兩者有何關聯性。一地區人口與維基百科參與度之關係根本就很小,要不然為何今天中文與印地語的百科的條目量與編輯量為何連前十名都進不去,而且還輸給一堆使用人口只有幾百萬或千萬出頭的印歐語系百科?事實上,在三年前時台灣的編輯者數並不會比香港人少,就算今天恐怕也沒比較少,只是雙方的編輯策略不同,造成對地方主題的參與度有所不同。換言之,不同地區的維基人參與編輯的方式往往會因為該地的社會文化條件、網絡普及率以及當地人的書寫習慣等而眾多因素而有極大的區別,僅僅為了一個閣下自認「明確」的入口版面(況且這個頁面也不是入口版面,而是臺灣主題的附屬頁面。前者是展示頁面,後者是工作頁面,過去三年來沒人弄混淆,怎麼今天突然就有人認為兩者會混淆?)而改名,只是倒因為果,徒增大家麻煩而已。這幾年中文維基百科之所以發展緩慢,很大部分的原因就是為了無謂的「正名」運動吵來吵去,惹的大多數人心煩,才紛紛離去。結果今天臺灣主題又為了一個頁面礙了某些人喜歡格式統一的癖好,就大動干戈要整個刪改,只怕這樣反而會讓更多臺灣維基人更不想編輯而已。--阿儒 | 這裏泡茶 2009年4月4日 (六) 13:58 (UTC)
順便聲明下,我對改名持反對意見。理由是這樣除了讓「某些人」在視覺上得到滿足外,根本毫無意義。說來說去,閣下提出的意見全都是個人主觀的看法,不見有何「合理」之處。所以我也以主觀的觀點表達合理的反對。--阿儒 | 這裏泡茶 2009年4月4日 (六) 13:58 (UTC)
再補個意見。與其老要求「正名」,不如多花點時間招兵買馬,多拉些朋友上來編輯,順便與舊有的維基人保持關係,以重建一個穩固的編輯社群,再用既有的資源擴大編輯社群,這才是長遠之計。整天在這種小地方改來改去,把自己主觀的意見強加諸於一切,只是加速一個編輯社群的內部分歧與潰散而已。新人不願進來,舊人不願待下去,這才是整個百科陷入停滯狀態的主因,「正名運動」只會令這狀況進一步惡化,不會改善任何問題。--阿儒 | 這裏泡茶 2009年4月4日 (六) 14:11 (UTC)
沒有必要改名。活動量多寡與否和目前的名稱沒有關聯,也沒有引起誤解的疑慮。香港的使用者活動頻率高,是不是因為有人在其中組織協調,那才是重點。-cobrachen (留言) 2009年4月4日 (六) 20:02 (UTC)
因除提案者外無人支持,2位反對,故此提議作罷。—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23日 (六) 05:53 (UTC)

建議明確宣告台北、台南定期聚會之狀態

有關台北、台南「定期聚會」的訊息已經很久沒有更新了,其討論頁面上的網友詢問也都無人回應。若是已經停辦,建議在相關頁面上作明確之宣告,以免造成誤導。—Kolyma (留言) 2009年3月25日 (三) 10:31 (UTC)

擬刪除「新條目推薦」、「優良條目評選、複審」、「特色條目候選」、「特色圖片評選、除名」及「特色列表評選、複審」等章節

「新條目推薦」通過門檻甚低,而且重要性不高,並不需要在此「動員」台灣維基人;況且該節長期無人維護,也未見有人表示不妥,顯見大家並不關心。「優良條目評選、複審」、「特色條目候選」、「特色圖片評選、除名」及「特色列表評選、複審」四項投票訊息均會被納入「台灣維基人公告欄最新消息」,沒有必要在此重覆。擬於近日內刪除上述章節,有異議者請在此討論。—Kolyma (留言) 2009年3月29日 (日) 11:48 (UTC)


資料徵集:港澳「淪共」後的赤化狀況

爲了對大陸做宣傳,我現在需要徵集一些資料。

諸如:澳門惡法「二十三條」的通過、香港媒體獨立、新聞自由度的退減、基尼系數變化 等。

總之,就是在所謂「五十年不變」的口號下,「十年就變」的詳細實情。

`

要求:描述詳細,並且有權威出處。

還望各位網友多多幫忙。

回復請寫在我的留言板裏。

——自由華夏 (留言) 2009年4月2日 (四) 10:28 (UTC)

本討論頁大小已經超過60K,應該是可以備份存檔了。User:P1ayer曾於2009年4月2日將2008年12月31日以前的資料備份至Wikipedia_talk:台灣主題公告欄/歷史紀錄,但隨即被User:Cobrachen回退。在此之前,本人也曾於 2008年7月5日將2007年12月31日以前的資料備份至維基百科討論:台灣主題公告欄/檔案1,當時也是隨即被User:SElephant回退。

因為操作回退的User:SElephantUser:Cobrachen都未寫理由,不知道是否違反了什麼規定?還是僅僅因為User:P1ayer與我都未寫編輯摘要,因而誤以為破壞呢?—Kolyma (留言) 2009年4月4日 (六) 07:01 (UTC)

應該是一場誤會吧!沒有很仔細的觀察前因後果,只看到整個頁面被清空,誤以為是破壞.......先說聲不好意思了!—泅水大象 訐譙☎ 2009年4月4日 (六) 07:50 (UTC)
因為只看到刪除,沒有看到將刪除的部分移動到另外一個頁面,為了保護內容才先予以恢復。其實如果備份已經做好了,在刪除的編即摘要上簡單加上已經備份的字樣,相信可以減少很多誤會的地方。而日後如果要定期備份也容易溝通。謝謝。-cobrachen (留言) 2009年4月4日 (六) 17:58 (UTC)

謝謝User:SElephantUser:Cobrachen的解說,原來是未寫編輯摘要而引起誤會,以後我會記得在重大修改時填寫編輯摘要。

User:P1ayer兄:我想未來一定還會有備份的機會,因此命名為維基百科討論:台灣主題公告欄/檔案1(參考維基百科討論:首頁/檔案1命名〕可能比較合適,您覺得如何?—Kolyma (留言) 2009年4月5日 (日) 01:30 (UTC)

建議除了將資料放入備份區之外,也可以在原討論頁面頂端加個連結。如此除了方便事後有人有興趣時可以回頭翻找之外,也順便可以讓其他用戶看得出被刪除的內文是有備份連結的,不會又一時不查誤會是破壞了。—泅水大象 訐譙☎ 2009年4月5日 (日) 06:26 (UTC)

國民黨青年團攻進維基

聯合晚報2009年4月18日報導指出,「國民黨青年團近日成立了網絡部門,首要目標瞄準維基百科。」以服務特定政治立場的目地來做編輯,不是違反維基的中立原則嗎?印象中之前也發生過美國國會議員自己編輯自己條目的事件,不知道維基百科對「國民黨攻進維基」的看法如何?Burningtyger 燒老虎(對話) 2009年4月20日 (一) 05:47 (UTC)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沒什麼好操心的!—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23日 (六) 05:08 (UTC)

有關中華民國條目資料表首都欄位討論說明及建議

諸位台灣維基人,大家好:

有關中華民國條目資料表的首都欄位,先前係填寫「台北市[註]」,其中註解部分以 ref 語法說明如下:

南京市曾為中華民國之法定首都,此法源自於訓政時期約法第五條,但憲法實行後該約法廢除。後來國民政府遷台,蔣中正總統宣佈台北市為「戰時首都」。儘管中華民國憲法沒有規定首都在哪裏,然因中央政府、總統府與五院等皆在台北市,故一般認同台北市為中華民國首都。詳見中華民國憲法與訓政時期約法

該描述方式長期以來相當穩定;而且2007年9月7日該條目以35:1高票獲選為「特色條目」時,亦無人對此有任何疑義。

然而2009年4月4日,某位維基人將其改為「南京市」以來,已經引發極為激烈的爭論(詳見Talk:中華民國/檔案四#關於條目中華民囯首都問題Talk:中華民國#首都(續))。所幸經由諸位台灣維基人的努力蒐證與溝通,雖尚未能恢復原狀(目前首都欄位填寫「請參閱首都章節」;另增「中央政府所在地」欄位以填寫台北市),但至少對方似乎已不再堅持將南京市列入。

連日來小弟已經逐漸掌控各項討論議題,並令其收斂中。建議諸君再忍個幾日,儘量不要引發新的議題,也不要刺激對方,以免討論方向再度分散、複雜化而失焦,那樣會增加處理的困難度。當然,若最後對方堅不退讓,勢必走向投票一途,屆時再麻煩諸君熱情表態。謝謝!—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8日 (五) 15:01 (UTC)—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24日 (日) 05:19 (UTC)

最新狀況說明 (2005/5/23)

有關中華民國首都的爭議,其實在逍遙玉笛2009年5月3日 (日) 17:39 (UTC)Talk:中華民國#尋找新事證留言,說明1945年制憲國民大會一讀會中,將草案第七條「中華民國國都定於南京」改訂為「中華民國國都定於北平」,隨後在二讀會決定「不明定國都」而刪除之的歷史真相後,就已經大勢底定了。

不過那終究是逍遙玉笛個人的轉述,為了滿足Wikipedia:可供查證,我又在已故憲政學者荊知仁的大作《中國立憲史》找到相似的內容,並填寫於Talk:中華民國#1946年制憲國民大會有關國都條文的討論歷程,現抄錄如下:

第一讀會於十二月廿一日完成後,同日即舉行二讀審議。......由於國都設於南京或北平問題,原草案定為南京,審查會及第一讀會曾決定改為北平,但主張定都南京及其他地點者,依然眾情難平。嗣經主席團代表蔣中正先生,特為說明,主張國都地點,不必定於憲法,旋經大會接受,將第一讀會通過的「國都定於北平」一條予以刪除。

這段文章告訴我們:「中華民國(憲法)繼承訓政時期約法定都南京的條款」不僅僅是原創研究,而且不符制憲史實。

最近我在張添財先生的著作《憲法總整理》(千華出版社,1982年)第56-57頁,看到一段國都不列入憲法的另一個理由:

我國國都之所以不列入憲法,乃基於抗戰的現實教訓。因國都列入憲法中,在戰爭期中便會增加許多困難,萬一戰爭危及國都,遷都必先修憲法。我國為剛性憲法,修改困難,如不修改或不及修改憲法而遷都,則奸偽據原國都而稱其為合法政府,則引起政治上重大糾紛,而遭國家敗亡的慘痛,故國都不列入憲法,是有其很大的伸縮性,在事實上頗有價值。

因此,政府遷台時,國都順利遷至台北而未因南京失陷引起爭議,實已收未明定國都之成效。

綜合以上,得知從制憲精神來看:憲法不明定國都,一方面是南京、北平相持不下;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保有彈性。因此,中華民國不是沒有國都,只是不定死而已。南京是過去的中央政府所在地,也就是過去的國都;台北是現在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當然也就是現在的國都。至於威權時代所謂的「台北是臨時首都」、「還都南京」等等都是「政治語言」,在法律與史實面前,完全站不住腳。

不過,在這一陣子的討論中,我發覺強烈主張「南京論或台北有爭議論」的兩位維基人對於我國政府作為的一些暇疵之重視程度更甚於真相本身。如果沒有將這些暇疵一一解決,就算投票獲勝,他們也不會心服口服,而且今後也很難保證他們或其他持有同樣觀念的人不會再度掀起風波。

在前一波討論所餘的三個官方資訊的暇疵如下:

  1. 內政部林姓職員回函:中華民國首都依民國16年國民政府宣言定都於南京。嗣後中央政府曾多次遷移辦公,惟首都並未更迭。(內容嚴重錯誤,唯因係私函而不符合Wikipedia:可供查證,因而得以視之為暇疵。)
  2. 教育部網絡字典臺北市條目也是中華民國臨時首都。
  3. 教育部網絡字典南京市條目民國十六年,國民政府定為首都。(並無下文,易令讀者誤以為現在仍為首都。)

其中第1項據了解已經「部分解決」;第2項已被改為「也是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而告解決;第3項則尚未見教育部的修改動作。一旦第3項解決之後,我就會進行下一波大動作。當然,如果我確認教育部沒有修改意願,也不會再傻等。

我建議諸位關心此一議題的台灣維基朋友:有時間不妨寫信或打電話給教育部國語會,要求他們儘快修改網絡字典「南京市」條目內容。若是有心參與討論,也請儘量遵循原有既有的討論規範,而不必在其他章節與對方多費口舌,也不必到Wikipedia:互助客棧去和他們爭辯(互助客棧中有關條目內容的討論,最後還是會移回條目討論頁本身),那樣除了耗費維基資源與各位寶貴的時間外,不太可能有實質效果的。

如果教育部國語會真的不願意修改,我會主動要求投票表決,屆時可要麻煩諸君熱情表態。謝謝!—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23日 (六) 02:54 (UTC)—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24日 (日) 05:15 (UTC)

提醒事項

連日來多位台灣維基人熱烈參與討論,提醒大家注意幾項要點:

  1. 自1945年制憲國民大會討論定都並刪除相關條文後,南京已失去法定國都地位。
  2. 從「制憲精神」來看,台北是現行首都絕對沒有問題,只是過去在威權政治下,研究憲法的學者似乎不太敢碰觸這個議題,一時之間還找不到可供查證的學術資料;但已有很多官方資料支持台北是現行首都的論點。
  3. 政府以「中央政府所在地」回應首都問題是「依法行事」,而且也符合首都的一般性解釋,建議諸君不要附和對方說政府「避談」首都。
  4. 至目前為止,支持「南京論」者已提不出任何可供查證的資料。其所謂的內政部回函,根本就不符Wikipedia:可供查證的規定。況且,其中游函根本就是反證;而林函呢?據我所知,他本人已充分了解此一問題,應該不會再回覆同樣的內容了。另外,前述教育部網絡字典南京市條目「民國十六年,國民政府定為首都」之釋義只是一個字典本身的小暇疵,並不足以當成本議題的理據,因為它已被前述1945年制憲國民大會的決議否定掉了。

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28日 (四) 00:48 (UTC)

問題

不過有幾個問題似乎仍然要處理:

  1. 像http://taiwanreview.nat.gov.tw/ct.asp?CtNode=119&xItem=24773 這個網站,就出現了:「In 1949, when the Kuomintang (KMT) government lost the Chinese Civil War to communist forces, it based its government-in-exile in Taipei and referred to Taipei as the provisional capital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retaining Nanjing as the official, virtual capital. 」這種說法。這個網站我是覺得很誇張,因為居然會用「government-in-exile」(流亡政府)來形容中華民國政府。(當然,我是不知道其居心為何,因為這個網頁是2007年11月公佈的。)另外也還有一些政府網站會出現「provisional capital 」這種說法,都會成為對方有力的資料。
  2. 民國16年南京市被國民政府定為首都我想也不用太在意。因為後來1931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確實也是有過這種規定,所以南京在歷史上確實曾經是中華民國的首都,我想這個也不用去否認。
  3. 我國政府好像會去刪除掉一些再維基百科上提出的資料,所以請特別小心。像是之前有人舉出:經濟概觀醫療臺灣年鑑 這三個資料,後來前兩個「首都」字眼被刪除。第三個是根本消失。(請看中華民國討論頁存檔四)Forju (留言) 2009年5月28日 (四) 05:31 (UTC)


(!)意見--Forju兄所提的這個網站的確很糟糕,非要他們改掉不可。建議關心此議題的朋友一起寫信向該文章作者(Pat Gao,任職於行政院新聞局,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及網站主管單位(駐加拿大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公務電子箱信:[email protected])抗議;若是無效,再向外交部及行政院新聞局反應。
由該文及內政部回函事件可以看得出來,政府內部仍不乏存在誤認南京為法定國都的人士。我認為其主因與藍、綠並無多大關連,而是絕大多數的公務員根本就不知道「1945年制憲國民大會討論定都並刪除相關條文」的史實。我曾在圖書館翻閱20餘本我國憲法相關著作,除了荊教授的《中國立憲史》對此事有比較詳細的描述外,只有一本簡略提到憲法草案原有國都條文而被刪除,其餘則隻字未提,而且其中不乏標示為教科書、高普考專書者。因此,即使是通過高普考的公務員,有此誤解者亦不足為奇。所幸經過溝通之後,這些公務員均能充分理解。因此,我對於上述網站內容的修改,仍具信心。
至於Forju兄所言部分原本描述台北為首都的網站於近日更改內容或撤消之事,我的解讀是:這是因為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政府高層尚未就首都之事有所表態(如果有麻煩告知),主管這些網站的基層公務員在「不明上意」的情況下,只得採取一些「自保」行為。不過我覺得只要不再扯上南京市,一切都還好。畢竟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公務員不用「首都」或「國都」字眼,正是「依法行事」,並無不妥。
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28日 (四) 12:18 (UTC)—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28日 (四) 12:41 (UTC)
(!)意見--補充說明:我認為抗議的重點在於 "it based its government-in-exile in Taipei" 及 "retaining Nanjing as the official capital",因為前者有辱國格,後者則嚴重違背憲法與制憲史實。至於將台北描述為 "provisional capital" 一事,我倒覺得還好。因為「從前」的確有這樣的說法,沒有必要避諱;況且,也還有其他官方資料如此描述「1949年所發生的事情」(例如"Taipei Healthy City Profile""History of Taipei", Zhongzheng District Office,似乎也沒有必要強求人家為此議題而修改。—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28日 (四) 13:39 (UTC)
(!)意見--其實我個人是認為,應該要將國民政府和中華民國政府分裂觀之。(前者為廣義的中華民國政府之一部分,而後者為狹義的中華民國政府)二者雖然用同樣的國號,但是成立的法源和組織根本不相同。所以,才會一直都有認為中華民國政府其實沒有定都的這種說法,這也可以圓滿的解釋為什麼台北市是臨時首都,因為根本就沒有正式定都過。至於國民政府時期,依據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確實是定都於南京,這也無庸置疑,也因此會有「還都令」這種東西。這種想法在我看到維基百科裏面關於「國民政府」和「中華民國政府」兩個條目後更加認為似乎應該如此區別。尤其是「中華民國政府」這個條目應該是在講「廣義的中華民國政府」,因為在他的歷史裏面,還有一個「狹義的中華民國政府」(也就是1948年以後的中華民國政府)。
其實先前也有人提出過,就像是北宋和南宋一樣,雖然都是宋朝(南宋的南應該是後人加上去區別的),但是北宋的首都在汴京,南宋的首都在臨安,並沒有人有任何問題,過去的歷史課本也是這樣教我們的。在此提出這種看法,不知可否認同,如果這樣解釋,應該大部分的問題都可以解決。Forju (留言) 2009年5月29日 (五) 09:29 (UTC)
(:)回應--其實維基的國民政府條目定義得很清楚:所謂的「國民政府」,就是1925年7月1日至1948年5月20日這段期間(即訓政時期)的中華民國政府。因此,建議不必另外使用廣義、狹義之區分方式。況且,除非已有歷史學者或政治學者如此定義,否則難免又有原創研究之嫌。—Kolyma (留言) 2009年5月30日 (六) 03:35 (UTC)

關切一下世界運動會吧,最近不少新用戶執意將中華民國弄成主辦國,嗯...我也知道主辦國是我們台灣,問題就在於對岸奮青會不爽,然後大打編輯戰,明明會員籍就是中華台北,往中華台北按下去也有解釋為什麼要用中華台北這4個字,所以我傾向將國籍欄位除去,讓政治味不要那麼濃厚,況且上面文字描述也寫着最近一屆(2009年)將於中華民國台灣高雄市舉行(這句很抝口的強調了台灣-_-,不過算了),想看看其他人的意見--Morrigan (留言) 2009年6月2日 (二) 13:13 (UTC)

流感主題

請各位維基人參與流感大流行的主題及協助補充新型流感的消息,謝謝!編輯台灣新聞及消息HW (留言) 2009年8月19日 (三) 09:52 (UTC)

建議將此模板更名

建議將 模板:Infobox ROCG 更名為 模板:中華民國政府部門資訊 原因是我覺得這裹是中文維基百科名稱也應該用回中文,同時可以照顧一些不懂英文的人,所以希望在這裹能取得共識。 櫻花公主 (留言) 2009年10月25日 (日) 12:03 (UTC)

不支持此建議。個人覺得模版的名稱應該以簡易好用為主,不是用來正名用的,最近中文維基上很多原本名稱簡單的模版被改名得又臭又長,竊以為只是某種程度的鑽牛角尖實在沒有實質意義。如果擔心編輯者不懂英文的話(其實ROCG只是個縮寫,根本不算是英文),單純增加一個重定向頁就可以解決問題了!—泅水大象 訐譙☎ 2009年10月25日 (日) 23:06 (UTC)

(:)回應:但是這個模版是表示資訊,而不是類似國旗模板:ROC或颱風類型模板:HKTY的簡易模板,而且個人認為 中華民國政府部門資訊 這個名稱一看就知是甚麼,對於以英文簡稱名命的模板名稱,如果真是不懂英文的話就挺難讓人明白。櫻花公主 (留言) 2009年10月26日 (一) 08:01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