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府
歷史
唐朝開元十八年(730年),置雲州。五代後晉時,割於契丹。遼興宗改為大同府,又稱西京大同府。金朝沿襲遼朝,保留西京京號,仍稱西京大同府。元朝改為大同路,屬於河東山西道宣慰司。明朝洪武二年,改為大同府,下轄四個州,七個縣,向南距離布政司駐地六百七十里[1]。
清代的大同府衝,繁,難。總兵駐。初因明制,領州四,縣七。雍正中,增陽高縣、天鎮縣,改朔縣及馬邑縣隸朔平府,蔚縣及黃昌縣分隸直隸宣化府、易州。領州二,縣七:大同縣、懷仁縣、山陰縣、陽高縣、天鎮縣、廣靈縣、靈丘縣、渾源州、應州[2]。辛亥革命後,全國廢府。
歷任西京留守
遼朝:
- 耶律馬六(1044年—1046年)
- 耶律貼不(1046年—1049年)
- 蕭滴冽(1050年—1051年)
- 耶律宗允(1057年—1058年)
- 耶律貼不(1059年—1063年)
- 耶律和魯斡(1064年—1065年)
- 耶律合朮(1065年—1066年)
- 耶律阿璉(1070年—1074年)
- 蕭燕六(1074年—1075年)
- 耶律燕哥(1087年—1088年)
- 蕭奪剌(1102年—1103年)
- 蘇京(1110年—1111年)
- 蕭查剌(1116年)
- 蕭乙薛(1116年—1117年)
- 耶律習泥烈(1119年—1121年)
- 蕭查剌(1121年—1122年)
- 虞仲文
金朝:
- 韓企先(1123年後—1128年)
- 高慶裔(1129年—1133年)
- 完顏昂(1137年—1140年)
- 完顏奭(1143年)
- 徒單拔改(金熙宗皇統年間)
- 完顏宗賢(皇統年間)
- 高楨(皇統年間—完顏亮天德初年)
- 完顏蒲家(1153年)
- 完顏雍(1153年—1154年)
- 完顏按答海(1156年)
- 蕭懷忠(1156年—1157年)
- 完顏晏(1157年)
- 孔彥舟(1157年—1160年)
- 蕭懷忠(1161年)
- 完顏宗憲(1162年)
- 完顏京(1165年)
- 唐括德溫(1166年)
- 完顏彀英(金世宗大定年間)
- 石抹榮(大定年間)
- 移剌道(大定年間)
- 完顏婆盧火(1183年)
- 移剌慥(1185年)
- 夾谷清臣(1186年—1189年)
- 完顏永中(1190年)
- 完顏襄(金章宗明昌初年)
- 完顏守貞(1192年—1193年)
- 徒單鎰(1197年—1198年)
- 完顏宗浩(1202年)
- 完顏崇肅(1204年)
- 完顏永功(1207年—1208年)
- 紇石烈執中(1208年—1209年)
- 紇石烈執中(1211年)
- 抹撚盡忠(1211年—1212年)
行政區劃
遼朝
統二州、七縣。
州名 | 縣名 | 現在地名 | 簡介 | 備註 |
---|---|---|---|---|
大同縣 | 本大同川地。重熙十七年西夏犯邊,析雲中縣置。戶一萬。 | |||
雲中縣 | 《遼史》[3]記趙國置,當為北周時置縣。沿革與京府同。戶一萬。 | |||
天成縣 | 本極塞之地。魏道武帝置廣牧縣,唐武德五年置定襄縣,遼析雲中置。在京北一百八十里。戶五千。 | 金史地理志作天城縣。 | ||
長青縣 | 本白登台地。冒頓單于縱精騎三十餘萬圍漢高帝於白登七日,即此。遼┅┅始置縣。有青陂。梁元帝橫吹曲云:「朝跋青陂,暮上白登。」在京東北一百一十里。戶四千。 | 長青縣兵衛志下同。遼文匯續編董匡信墓誌、金史地理志並作長清縣。 | ||
奉義縣 | 本漢陶林縣地。後唐武皇與太祖會此。遼析雲中置。戶三千。 | |||
懷仁縣 | 本漢沙南縣。元魏葛榮亂,縣廢。隋開皇二年移雲內於此。大業二年置大利縣,屬雲州,改屬定襄郡。隋末陷突厥。李克用敗赫連鐸,駐兵於此。遼改懷仁。在京南六十里。戶三千。 | |||
懷安縣 | 本漢夷輿縣地。歷魏至隋,為突厥所據。唐克頡利,縣遂廢為懷荒鎮。高勛鎮燕,奏分歸化州文德縣置。初隸奉聖州,後來屬。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戶三千。 | |||
弘州 | 博寧軍,下,刺史。東魏靜帝置北靈丘縣。唐初地陷突厥,開元中置橫野軍安邊縣,天寶亂廢,後為襄陰村。統和中,以寰州近邊,為宋將潘美所破,廢之,乃於此置弘州,初軍曰永寧。有桑乾河、白道泉、白登山,亦曰火燒山,有火井。統二縣。 | |||
永寧縣 | 戶一萬。 | |||
順聖縣 | 本魏安塞軍,五代兵廢。高勛鎮幽州,奏景宗分永興縣置。初隸奉聖州。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戶三千。 | 奏景宗分永興縣置據紀應歷十三年正月、卷八五高勛傳及金史地理志,景宗應作穆宗。 | ||
德州 | 下,刺史。唐會昌中以西德店置德州。開泰八年以漢戶復置。有步落泉、金河山、野狐嶺、白道坂。一縣。 | |||
宣德縣 | 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縣 | 本漢桐過縣地,屬雲中郡,後隸定襄郡,漢末廢。高齊置紫阿鎮。唐會昌中置縣。戶三千。 | 唐會昌中置縣按紀開泰八年十一月,置雲州宣德縣。新、舊唐書地理志無宣德縣。 |
明朝
領四州,七縣。
州名 | 縣名 | 現在地名 | 簡介 | 備註 |
---|---|---|---|---|
大同縣 | ||||
懷仁縣 | ||||
渾源州 | ||||
應州 | 山陰縣 | 洪武初,以州治金城縣省入。北有桑乾河。西有小石口巡檢司。東南有胡峪口巡檢司。南有茹越口巡檢司。又有北婁、大石等口,路通繁峙縣。北距府百二十里。領一縣:山陰縣。 | ||
朔州 | 馬邑縣 | 洪武初,以州治鄯陽縣省入。西南有翠峰山。西北有黃河。又南有灰河,下流入桑乾河。又西有武州,元屬大同路,洪武初省。北有沙淨口、西南有神池口二巡檢司。東北距府二百八十里。領一縣:馬邑縣 | ||
蔚州 | 廣靈縣 | |||
廣昌縣 | ||||
靈丘縣 |
註釋
參考資料
- 《遼史 第四十一卷 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