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拉登·阿里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拉登
阿里芬
Ariffien
1954年5月15日,阿里芬接受《電影世界》雜誌記者訪問的情形
出生(1902-06-23)1902年6月23日
荷屬東印度西爪哇省芝馬墟
逝世1976年12月28日(1976歲—12—28)(74歲)
印尼西爪哇省萬隆
國籍印尼
職業電影導演

拉登·阿里芬[a]印尼語Raden Ariffien,或拼作Rd. Ariffien,1902年6月23日—1976年12月28日),已故印度尼西亞電影導演。他本來是民族主義運動的參加者,之後曾在戲劇界和電台工作,至1940年加入電影業,從影25年間,總共參與36部電影的製作過程。晚年的他也是電影雜誌《繽紛》的總編輯。

早期生涯

阿里芬在1902年6月23日生於荷屬東印度西爪哇省芝馬墟,擁有小學學歷[1]。他在1923年投身新生的民族主義運動勞工運動,為多家報章撰文,結果在1920年代末期被荷蘭殖民政府囚禁三年,之後又因為加入印度尼西亞民族黨而在1930年被判入獄兩年,至1931年獲釋[2]。把精力轉移到戲劇界之後[3][4],他在1930年中期參加由安查爾·阿斯馬拉英語Andjar Asmara領導的博萊羅劇團(Bolero[1],然後離開劇團,轉到電台擔任廣播劇導演,在那裏工作了一段時間[2]

加入電影業之後,阿里芬在1940年首執導演筒,和R·胡(R Hu)一起為友聯影業拍攝電影《溢血財產》,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大地主為富不仁,最終自嚐惡果的故事[4][5]。他在翌年完成了兩部導演作品,其中一部作品《純潔的愛情》由民族主義者阿德南·卡保·加尼主演,對象是受過教育的觀眾[2],結果獲得好評[6],另一部是《女人與鬥士》。在這一年裏,他也為星辰影業拍攝的影片《八哥猴》撰寫劇本[7]

1942年日本佔領東印度群島後,阿里芬開始為啟民文化指導所工作,日本佔領地政府也安排他為日本映畫社日語日本映画社(日映)拍攝兩部宣傳片英語Propaganda in Japan during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and World War II[1]。阿里芬為日映拍攝的作品《南方的願望英語Berdjoang》(1944年[8])是奉命到日映雅加達製作所印度尼西亞映畫部工作的日本電影導演倉田文人日語倉田文人起用印尼導演和演員拍攝的一部電影[9],目的是號召土著英語Native Indonesians加入兵補日語兵補,為日本而戰[10]。印尼電影史學家米斯巴赫·尤薩·比蘭英語Misbach Yusa Biran認為,倉田才是這部電影實際上的導演,阿里芬只是他的助手[11]。他在日佔時期完成的另一部作品《到彼岸》(Keseberang)是一部短篇電影,在1943年或1944年上映[7][12]

晚年生涯

1945年日本投降後,阿里芬等人接收了日映的設備,然後於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的臨時首都日惹成立印度尼西亞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英語Berita Film Indonesia,在獨立戰爭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專注拍攝新聞片英語Newsreel[1]荷蘭承認印尼獨立英語Dutch–Indonesian Round Table Conference後,阿里芬在1950年再次拍攝長片,為電影《心靈在哭泣》(Meratap Hati)擔任導演,刻畫女主角被丈夫拋棄之後悵然若失的心情[13]。1950年代中後期是他最多產的時期,他在這6年間完成的作品佔全部作品的一半以上[7]

1958年,阿里芬跟隨安查爾的腳步,在《繽紛》雜誌(Varia)的編輯部任職,起初是擔任助理[14],然後在1961年接替逝世的安查爾,擔任《繽紛》總編輯[15]。自此他的電影產量開始減少[7],他的最後一部作品《追山山不跑》(Takkan Lari Gunung Dikedjar)在1965年上映[7],講述醫生的妻子、女歌星和她男朋友的三角關係[16]。1976年12月28日,阿里芬在西爪哇省萬隆逝世[17]

作品

阿里芬參加了大約36部電影的製作過程,包括33部執導作品(在大部分情況下,他也兼任編劇)和一部參演作品[7]

演出作品

  • 《陶凡》(Taufan,1952年)

製作作品

備註

  1. ^ 拉登(Raden)是對爪哇貴族英語Priyayi男子的尊稱。

腳註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