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
| ||
---|---|---|
流域是以分水嶺為界的一個河流、湖泊或海洋等的所有水系所覆蓋的區域,以及由水系構成的集水區。[1]地面上以分水嶺為界之區域稱為流域。流域內之逕流集中於最低點而流出。最低點通常設有水文站量測流量或水位。流域內水文現象與流域特性有密切關係。
按水體是否與海洋連通,可分為外流區和內流區。外流區可按連通的大洋分為太平洋流域、大西洋流域、印度洋流域和北冰洋流域。並可進一步按河流、湖泊甚至一個支流細分,如長江流域。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是亞馬孫河。
太平洋流域約佔地球上陸地面積的13%,印度洋流域也占約13%,而大西洋流域最多,約佔47%──這其中包括密西西比河、剛果河和亞馬孫河等大河流域。
地圖
流域特性
- 面積 A:流量、尖峰流量、蓄水量多少及集流時間、稽延時間長短皆與流域面積大小成正比。
- 河床坡度 S:一般河流上游坡度較大,向下游漸減少,河床縱剖面為向上凹,一般流域河道坡度僅考慮主流長度。
- 主流長度 L0 :流域在水平面上投影最長的河流之長度。
- 平均寬度 W:流域面積A除以其主要河川長度 L0。
- 周長 P:流域沿分水嶺之長度。
- 河川密度或稱排水密度 D:流域中全部河川之總長度 L 除以流域面積 A,即單位流域面積內河川分佈情形。 D 值大者表示為高度河川切割之區域,降水可迅速排出。D 值小則表示排水不良,降水排出緩慢。由觀測得知,D 值大者其土壤容易被沖蝕或不易滲透,坡度陡,植物覆蓋少;D 值小者,其土壤能抗沖蝕或易滲透,坡度小。
- 河溪級序 J:發源小溪為一級小溪,兩條以上一級河溪匯合為二級溪流,兩條以上第j-1級河溪匯合成j級河溪,一般河溪級序愈大,流域面積愈大,河道斷面流量愈大。
- 分岔比 R:j-1 級河溪級序數目與其大一級j級河溪級序數目之比值。影響流量歷線之分佈及形狀。
水文學家常將流量歷線參數(尖峰流量、洪峰時間、稽延時間、集流時間);單位歷線參數(尖峰流量、稽延時間和基期),與流域特性參數(面積、主流長度、平均坡度、排水密度、分岔比)等資料經由統計分析,形成複迴歸型式公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