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
越劇(尹派)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浙江省 上海市 福建省芳華越劇團 |
分類 | 傳統戲劇 |
序號 | 197 |
編號項目 | Ⅳ—53 |
登錄 | 2006年 |
越劇,中國主要戲曲劇種之一,起源於浙江嵊州,興盛於上海,主要流行於蘇浙滬等地區,目前為中國第二大戲曲劇種。[1][2] [3]越劇曲調婉轉柔美,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主旋律就採用了越劇的曲調。[4]
越劇在早期只有男演員,進入上海發展後因女班演出廣受歡迎,便發展為各角色均由女演員扮演的女子越劇。1949年後,開始招收部分男演員,但現在仍以女子越劇為主。越劇原來流行於蘇浙滬一帶,後在中國廣受歡迎。[5] 越劇舞台語音的基礎語音是嵊縣方言音。在越劇發展過程中,越劇語音在嵊州方言的基礎上,吸收了中州音韻和官話的語音,這促使越劇擴大了觀眾範圍。[6]
2006年5月,越劇被列為中國文化部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
名稱來源
越劇,又叫紹興戲,英文名Yue Opera。目前對越劇的最早起源有爭議,由於當時各地各人說法叫法不同,而目前可靠資料記載也各有出入,致使人們對越劇名稱演變的緣由和各時期的定名時間尚未有準確的考證和認同。[8] 一般認為源於浙江等地的民間戲曲。
當前主流觀點一般認同以下說法:
早期在嵊縣(現嵊州)地區農村形成時因其以隨處都可以演唱,故被稱為「落地唱書」。後隨落地唱書發展,收到當地民眾歡迎和喜愛,逐漸形成了規模,於清朝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台(草台是指為農閒時在婚喪嫁娶或節慶廟會等特殊日期上進行戲劇雜耍等表演的業餘班子而搭建的臨時戲台)演出的戲曲形式,其被稱為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文戲、草台班戲等。[9]
發展到1939年,越劇已在上海有了很多戲迷和喜好者,但是這十數家戲班在報刊廣告和其他對外宣傳中並未統一名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文戲、草台班戲等名稱都各自沿用。後被「越吟舞台」頭肩花旦姚水娟聘為編導的樊迪民(時任《大公報》記者,改名「樊籬」)有意把「紹興文戲」改個固定的名稱,他自娛偶而翻到李白詩詞中的《越女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玩味李的意境後,其詩中的「鏡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妝蕩新波,光景兩奇絕。」令樊迪民感到了越女之美和越地之秀,遂決意用「越劇」一詞。時值日軍侵華,樊迪民覺得古有越王忍辱負重擊敗吳國的典故,再次堅定了「越劇」正名的想法。姚水娟聽從樊迪民之意,將其海報廣告都更名為「越劇」。同時樊迪民給茹伯勛主編的《戲劇報》投了一篇說明正名為「越劇」的動機和意義的文章,告之於戲劇同行和觀眾。自此以後,各地都漸漸統稱其為「越劇」。[10][11]
歷史
越劇產生於1906年,是歷史較新的劇種。
清朝時期
- 落地唱書時期(1906年前)
越劇的前身為落地唱書,19世紀末流行於浙江省嵊縣一帶。落地唱書的表演者一般出身於農民或手工業者。[12]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 小歌班時期 (1906年-1921年)
1906年農曆三月初三(3月27日),高炳火、李世泉等在東王村演出,這是越劇的第一次正式演出,這一天被認定為越劇誕生日,東王村也成為越劇誕生地。此時的越劇稱為小歌班。[13][14][15]1917年,小歌班第一次進入上海演出。[16] 這時的越劇缺少配樂,表演也還處於初期發展階段。[17]
- 紹興文戲時期 (1921年-1938年)
1921年,越劇始以「紹興文戲」為名。1923年農曆五月廿七日,王金水與金榮水在浙江嵊縣開辦第一個紹興文戲女子科班,這一天成為女子越劇誕生日。1924年,越劇女班第一次在上海演出。越劇女班的出現,改變了越劇的發展方向。此時女班開始出現,男班與女班並存,但仍以男班為主。
- 女子越劇時期 (1938年-1942年)
1937年抗戰爆發後,越劇男班衰落,被女班取代。上海成為越劇中心。[18] 根據樊迪民的建議,紹興文戲正式更名為「越劇」。
- 新越劇時期 (1942年-1949年)
1942年,袁雪芬等力倡越劇改革,「新越劇」時期開始。自此開始,越劇建立了完備的編導制與劇本制,並創造了新的越劇主腔[尺調]和[弦下調]。1947年8月,尹桂芳、徐玉蘭、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張桂鳳、吳小樓、傅全香、徐天紅、范瑞娟十位女演員發起聯合義演,劇目為《山河戀》,史稱「越劇十姐妹」。[19] 此時的著名劇團有雪聲劇團,芳華劇團、東山越藝社、少壯劇團、雲華劇團、玉蘭劇團、丹桂劇團等。[20]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 建國初期(1949年-1966年)
1949年9月,越劇表演家袁雪芬作為戲曲界特邀代表參加赴京參加新政協會議。毛澤東詢問:「越劇是1942年開始改革的嗎?」袁雪芬回答是的。毛澤東還說:「我看過《雪聲紀念刊》。」[21]
共和國成立後,原有的民營越劇團基本上被收歸國有。部分越劇演出團體開始進行了男女合演方面的探索。[22] 此時,越劇得到蓬勃發展。文革前,除廣東,廣西,西藏等省區外,中國大陸各省均有專業越劇團。
- 文革時期(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時期,越劇遭受摧殘。許多越劇團被迫解散。越劇藝術家也遭受迫害。小生演員尹桂芳因受迫害導致半身癱瘓。1968年,竺水招因受迫害致死。[23]1969年夏,毛澤東在杭州聽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錄音後說:「越劇具有典型的南腔特色。曲調比較柔婉、細膩,擅長抒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二。我看越劇還可以,不要全盤否定。」聽了「改革越劇」的《紅燈照》唱段後說:「各個地方劇種就要有自己的特色,不然,要那麼多的地方戲幹什麼?一個劇種就夠了嘛,我不贊成把越劇改成不像越劇。」1971年9月8日,毛澤東在杭州住地觀看了電視轉播俄男女合演越劇《半籃花生》後說:「這個戲有戲,一家人都很可愛。說明農民能夠學哲學,也學得好。」「越劇味道出來了,越劇風格出來了。」可見,毛澤東對地方戲劇的改革在內容上肯定,在形式上則明顯保留。[21]
- 改革開放後(1976年至今)
文革結束後,許多遭解散的越劇團恢復建制。這一時期出現了單仰萍、王志萍、趙志剛,何英、韓婷婷、方亞芬等優秀演員。由於流行音樂等藝術形式的興起以及文革造成的觀眾斷層等原因,越劇觀眾不斷流失。許多越劇團相繼撤銷。[24]2006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越劇被文化部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
表演
行當
越劇角色行當分為小生、小旦、老生、老旦、小丑、大面六個。目前越劇劇目多以小生小旦為主。自從1940年代,越劇改革以來,行當界限並不嚴格。
- 小旦 指年輕女性角色。可分為悲旦、花旦、閨門旦、花衫、正旦、武旦六種。
- 小生 指年輕男性角色。可細分為書生、窮生、官生、武生四種。
- 老生 指老年男性角色。可分為正生、老外兩種。
- 老旦 指老年女性角色。如《紅樓夢》裏的賈母,《西廂記》裏的崔夫人。
- 小丑 又叫小花臉,越劇里的滑稽角色。可分為長衫丑、官丑、短衫丑、女丑。
- 大面 又叫大花臉,多為奸惡角色,有時亦為耿直角色。如《追魚》中的包公。
唱腔
越劇中的主要腔調是[四工調]、[尺調]、[弦下調],除此之外,還有[C調腔],以男演員使用較多。
音韻
越劇舞台語音的基礎語音是嵊縣方言音。部分採用近似普通話的讀音,也有部分字音沿用嵊州方言中的生活語音。目前的越劇演出語音以前者為主。
做工
藝術流派
越劇目前常被提及的藝術流派有尹(桂芳)派、徐(玉蘭)派、畢(春芳)派、范(瑞娟)派、陸(錦花)派、袁(雪芬)派、王(文娟)派、戚(雅仙)派、傅(全香)派、金(采鳳)派、呂(瑞英)派、張(雲霞)派、張(桂鳳)派十三個流派。[25] 除此之外還有竺水招派、吳小樓派、徐天紅派、商芳臣派等流派。尹(桂芳)派、徐(玉蘭)派、畢(春芳)派、范(瑞娟)派、陸(錦花)派、竺(水招)為小生流派,袁(雪芬)派、王(文娟)派、戚(雅仙)派、傅(全香)派、金(采鳳)派、呂(瑞英)派、張(雲霞)派為小旦流派,張桂鳳派、吳小樓派、徐天紅派、商芳臣派為老生流派。
越劇的流派發展對推動越劇的繁榮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音樂
越劇音樂優美抒情,因而廣受歡迎。《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即是以越劇曲調為基礎的。[26]
樂器
越劇的主奏樂器為鼓板、越胡,其他樂器還有揚琴、二胡、中胡、大提琴等。演奏樂隊傳統上以中國民族樂器為主,分吹、拉、彈、打四部分。
舞台美術
越劇舞台美術獨具特色,並曾為黃梅戲、潮劇、瓊劇、豫劇等劇種所借鑑。越劇服裝清麗柔美,並借鑑了古代仕女圖樣式,不同於傳統戲曲服裝繁瑣的花式,旦角尤為明顯。同京劇等劇種相比,越劇化裝以及佈景較為寫實化。[27][28]
化裝
越劇的化裝兼采傳統水粉化裝法與電影話劇化裝兩者的長處,更多的使用油彩化裝,風格柔美明快。在旦角化妝方面,越劇使用獨特的越劇古裝頭套,造型上借鑑古裝仕女畫的髮式。在古裝戲中一般不使用臉譜式化裝,與其他劇種相比更生活化。
服裝
越劇服裝具有清麗柔美淡雅的特點。服裝色彩上多用中間色,力求簡潔,避免濃重的妝飾。越劇旦角服裝,多借鑑中國傳統人物畫(特別是仕女畫)與傳統美術,裙子多為百褶裙,多系在上衣外。在衣料上,主要用無反光性面料,如縐緞、喬其紗等。[28]
佈景、道具
越劇佈景與表演風格密切結合,採用立體佈景,較其他劇種寫實化。越劇中的道具不少直接採用生活用品或仿真製作,刀槍棍劍等常用道具則輕巧化。[28]
燈光、效果、擴音、字幕
1940年代,舞臺燈光與擴音設備被引入越劇演出活動中。1950年代,在劇場演出時,開始採用字幕放映工具,在舞台旁放映,以方便觀眾。1960年代,開始應用錄音設備來製造聲音效果,如雷聲等。
導演
越劇是最早建立導演制的劇種之一。1940年代,袁雪芬倡導越劇改革,越劇開始確立編導制。導演制的確立,促進了越劇的發展。
劇目
越劇歷史雖短,但發展迅速。據統計,至1949年前,各越劇演出團體上演的劇目近6000個。1949年後,劇團國有化,劇目也得到整理與進一步發展。
比較優秀的傳統劇目有:《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碧玉簪》《情探》《追魚》《盤夫索夫》《李翠英》《血手印》《打金枝》《西廂記》《孔雀東南飛》等;優秀的現代劇目有:《祥林嫂》《早春二月》《浪蕩子》《家》《一縷麻》《第一次的親密接觸》等。[1]
演出場所
越劇誕生時,藝人們是在木桶搭起的臨時舞台上演出的,條件自然非常簡陋。越劇進入上海後,越劇開始進入劇院演出。越劇繁盛之時,它在上海的大劇院中也爭得了一席之地。
人物
越劇演員
越劇在早期只有男演員,進入上海發展後因女班演出廣受歡迎,發展為各角色均由女演員扮演的女子越劇。1949年後,開始招收部分男演員,由于越劇聲腔陰柔,男演員演出缺乏越劇聲腔特點,所以現在大多採用女班戲,因此目前越劇界男演員稀少。
男班時期,著名小旦演員有:衛梅朵、白玉梅、費翠棠、金雪芳等,小生演員有:王永春、張雲標、張志帆、支維永等,老生演員有:馬潮水、婁天紅、童正初、金曉邦等,老旦演員有:姚方松、金世明等,小丑演員有:馬阿順、金瑞苗等,大面演員有:金榮水、李桂芳等。[29]
紹興文戲時期,男演員漸少,著名小旦演員有:施銀花、趙瑞花、小白玉梅、姚水娟、王杏花、筱丹桂、邢竹琴、支蘭芳等,小生演員有:屠杏花、馬樟花、竺素娥、李艷芳、魏素雲、王水花等,老旦演員有:周寶奎,老生演員有:商芳臣等。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合稱「三花一娟一桂」。[30]
之後又有尹桂芳、徐玉蘭、竺水招、袁雪芬、張桂鳳、吳小樓、傅全香、徐天紅、范瑞娟、王文娟、戚雅仙、呂瑞英、張雲霞等演員。尹桂芳、徐玉蘭、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張桂鳳、吳小樓、傅全香、徐天紅、范瑞娟被稱作越劇十姐妹。
文革後,著名小旦演員有方亞芬、王志萍、單仰萍、陳飛、吳素英、金靜、黃依群、何賽飛、何英、陶慧敏、顏恝等,小生演員有韓婷婷、茅威濤、趙志剛、吳鳳花、錢惠麗、鄭國鳳、蕭雅、王君安等,老生演員有董柯娣等,老旦演員有章海靈、俞會珍等。
越劇職員
知名越劇導演有吳琛、黃沙、金風等。越劇編劇有陶賢、樊迪民、莊志、徐進、顧錫東、胡小孩等。知名越劇作曲有顧振遐、周大風等。舞美設計有蘇石風等。
團體
著名越劇演出團體有上海越劇院、浙江越劇團、南京市越劇團、福建省芳華越劇團、杭州越劇院、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紹興小百花越劇團、寧波小百花越劇團、嵊州市越劇團等。臺灣的劇團有新住民陶卉當家的雲水戲劇工作坊[31][32]。
教育
浙江藝術學校、上海市戲曲學校等學校設有越劇表演專業。2007年,上海市戲曲學校(即為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首次招收越劇表演專業本科生,為越劇史上首次。[33][34]越劇發源地嵊州市亦有嵊州市越劇藝術學校,從小培養越劇人才。
參見
參考資料
- ^ 1.0 1.1 全國第二大劇種:越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華網
- ^ 畢軍編著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事典》 :時代文藝出版社 ,2010年版,第117頁
- ^ 陸丹 .《中國戲曲漫談》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1996年版,第18-19 頁。
- ^ 《梁祝》50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國新聞網
- ^ 越劇尋根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嵊州市政府網站
- ^ 戏曲音乐-越剧的艺术特色. [2009-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7).
- ^ 7.0 7.1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2008-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2).
- ^ 越剧诞生地何以出现新说. [2009-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9).
- ^ 越劇百年慶生時-搜狐新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搜狐網
- ^ 新華網-越劇三易其名方才定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華網
- ^ 空引用 (幫助)
- ^ 百年越剧曾这样走来. [2009-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15).
- ^ 越劇-古越鄉韻輝煌百年-CCTV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央視網
- ^ 探訪起源地東王村,百年越劇始於四個稻桶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文新傳媒網
- ^ 一百年,越劇仍在這裏美麗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華網
- ^ 百年越劇知識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浙江在線
- ^ 越劇的小歌班時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國網
- ^ 越劇的中心為何從浙江轉向上海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嵊州市政府網
- ^ 越劇「十姐妹」的來歷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浙江在線
- ^ “新越剧”的几个主要剧团. [2009-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8).
- ^ 21.0 21.1 毛应民:“毛泽东点评四种浙江地方戏”,《人民政协报》, 2004-12-18. [2021-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4).
- ^ 浙江越劇團慶生演出啟動,堅守男女合演60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浪網
- ^ 「文革」中的越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國網
- ^ adapt=1/www.szycjy.gov.cn/data/body/200610/200610050835167162.htm 越剧在1949年以后的发展. [2017-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0).
- ^ 越剧流派艺术-浙江在线. [2008-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7).
- ^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誕辰50年:不是個人功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民網
- ^ 越剧舞台美术沿革-上海越剧. [2008-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7).
- ^ 28.0 28.1 28.2 百年越剧:沧桑历尽吐芬芳. [2009-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7).
- ^ 小歌班时期的主要名伶. [2009-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8).
- ^ 越剧发展史“三花不如一娟”的由来. [2009-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7).
- ^ 池炫璋. 「陸配姊妹在台灣」系列─重新粉墨登場 陶卉力推越劇文化. 交流雜誌. 108年10月號, (第167期) [2024-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1-09).
- ^ 《越劇范派專場》紀念越劇一代宗師范瑞娟老師百歲誕辰. 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 2024-11-08 [2024-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1-09).
- ^ 上海戲曲學校設越劇本科-新華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華網
- ^ 越劇「本科生」胎動-新浪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