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香港歷史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Former good article香港歷史曾屬優良條目,但已撤銷資格。下方條目里程碑的連結中可了解撤銷資格的詳細原因及改善建議。條目照建議改善而重新符合標準後可再次提名評選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07年9月8日優良條目評選入選
2011年12月1日優良條目重審維持
2013年4月10日優良條目重審撤銷
當前狀態:已撤銷的優良條目
基礎條目 香港歷史屬於維基百科歷史主題的基礎條目第五級。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歷史專題 (獲評乙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歷史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歷史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乙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中國專題 (獲評乙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中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中國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香港專題 (獲評丙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香港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香港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香港 這篇條目是香港條目提升計劃的一部份,本計劃是為了提升與香港相關的條目之內容質量。歡迎您也參與此提升計劃,從各方面幫助我們改善條目,欲了解詳情,請造訪計劃頁面

香港歷史條目已經提升,經過維基人的檢討和評分後(參看檢討過程存檔),結果如右方顯示:

3.33 / 5.0
質量:B

梁錦松辭職

梁錦松辭職跟71遊行又沒有關係,他是因為買車才被迫辭職的。--Formulax 02:15 2005年2月27日 (UTC)

這一段有誰有興趣來補充?--石添小草 16:51 2005年4月28日 (UTC)

補充幾點

我想補充幾點:

  1. 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好像不止這麼少。以我的記憶,赤鱲角 (機場島) 和馬灣也有陶器的遺址發現。
  2. 侯王廟在東涌的嗎? (宋末幼主逃難,第 1 段)
  3. 我想可以加入董建華辭職作為殿後。

--派翠可夫 (我的討論處) 16:33 2005年4月28日 (UTC)

隨便!有關馬灣和赤鱲角的新石器遺址,應該有網頁提及。可以上網找找。--石添小草 16:51 2005年4月28日 (UTC)
  1. 回應第二點,可以一看zzz....很睏 (叫醒我) 09:15 2005年5月26日 (UTC)
  1. On the pre-history period, Wu et al published a paper on the discovery in Wong Tei Tung 吳偉鴻、王宏、譚惠忠、張鎮洪:〈香港深涌黃地峒遺址試掘簡報〉,《人類學學報》,2006年第25卷第1期,頁56-67。No settlement or real workshop was found, so the dating of ~40,000 b.p. is inconclusive. I am therefore deleting the paragraph concerned. User_talk:tin_the_fatty 16:27 2007.1.31 (HKT)

非常中國的觀點

本文以非常中國的觀點出發,忽視香港與中國關係外的其他歷史,十分非NPOV的史觀。-- 02:17 2005年8月13日 User:147.8.140.148

可以大家討論。zzz....很睏I.H.S.V. (叫醒我) 02:28 2005年8月13日 (UTC)
英國殖民地一段相對太過簡陋。倘若香港仍是南中國的小漁村,它的歷史是大部份人都不會有興趣的。香港歷史的重點放在英國殖民地一段是實事求是的做法。一個比擬就好像是寫愛恩斯坦傳記,只集中記載他的童年和小學生活,把大學及研究生活輕輕帶過便算。 Peterpan 14:52 2005年11月16日 (UTC)

系列主條目看來已經很長了...-- 13:59 2005年12月5日 (UTC)

建議拆分香港歷史

移動自Wikipedia talk:香港維基人佈告板/2006年5月

香港歷史條目太長了,讀者難以消化。因此我建議拆分香港歷史的內容。除了昨日剛拆出來的香港史前時期外,我建議將其餘內容也拆分成香港秦朝至元朝歷史香港明朝歷史香港清朝初期歷史......等等。香港歷史的條目則改為以簡潔的方式簡介五千年的歷史,較詳細的資料則放在分條目中。大家認為如何? -- Kevinhksouth (Talk) 11:15 2006年5月24日 (UTC)

也是好提議! 分拆有利於加強內容。較難的反而是怎樣撮寫原有的香港歷史的內容。--Toblerone 16:06 2006年5月25日 (UTC)
這就是我在此提出的原因。本來我想自己一個人做,但拆出內容很易,在原文撮寫就很難,非一人之力可為之,所以才看看大家意見如何,一起協助這項工作。 -- Kevinhksouth (Talk)
其實希望藉此機會,請大家協助評審並補充一下現有的香港歷史條目的資料來源。不如這樣吧,請各位分成分成三小組, 1.秦~元;2.;3.清初。先將相關內容搬過去,並補充資料來源;待三個分拆條目完善後,然後再合力搓寫香港歷史條目。-- tonync (talk) 13:29 2006年5月27日 (UTC)
放在條目提升好不好?! 我會馬上投票支持。迎代香港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可加到香港1950年代香港1960年代香港1970年代;「主權移交前的過渡期」是香港1980年代香港1990年代;「英國主權移交中國」已寫成我們的特色條目香港主權移交;最後只剩香港特別行政區史。我先作點貢獻,請大家加油接力。 Stewart~惡龍 03:33 2006年5月29日 (UTC)
見到Stewart開始了工作,我也幫了一把,建立了Category:香港編年史分類系統,以後與香港歷史有關的條目便可直接放到發生時期,而毋須籠統地放在Category:香港歷史。 -- Kevinhksouth (Talk) 09:05 2006年5月29日 (UTC)
移動結束

資料補充,警惕後來者

近一兩年持續出現就拆分前香港歷史的內容編寫誰屬的問題: Stewart的用戶討論頁User_talk:Stewart#簡短總結:四個錯誤--很累 夢話留言 2021年8月11日 (三) 16:37 (UTC)[回覆]

資料來源來自不同網站,不是本用戶原創;正如當年各位的工作,是搬動與分拆。--很累 夢話留言 2021年11月18日 (四) 16:11 (UTC)改寫?--很累 夢話留言 2021年11月20日 (六) 18:41 (UTC)[回覆]

請列明來源

1911年時,上海已經有中外人士創辦了多所大學,例如美國聖公會上海聖約翰大學、法國天主教耶穌會震旦大學復旦大學交通大學等等,何以香港大學的成立專門是「為抗衡德國在上海辦同濟大學」?請列出參考資料。——Timothy 2007年9月3日 (一) 04:56 (UTC)[回覆]

已刪除相關之無來源內容。—Hargau 2007年9月3日 (一) 06:15 (UTC)[回覆]

優良條目評選

以下內容由Wikipedia:優良條目候選移至

本條目1842年起的部分需要補充參考資料,否則或會影響優良條目資格。—〖Tlrmq^太辣·勿昆新論題2009年10月5日 (一) 18:26 (UTC)[回覆]

優良條目重審

香港歷史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提名人:Dragoon16c (留言)

  • (+)支持:提名人票。看似完美,其實問題頗多
  1. 死圖
  2. 來源請求,尤其是近10年歷史更需要
  3. 石器時代分類太仔細,無此需要
  4. 1842年~1941年為何叫前期?1945年~1997年為何叫英治後期?99年與52年,差很遠
  5. 大部分政府高官也順利過渡到新政府等句子多餘,怎樣叫順利,怎樣叫不順利?
  6. 亞洲金融危機 主權移過渡期在1997年6月30日結束。?????????
  7. 可能佈下董建華下台伏線,這是個人研究嗎?
  8. 近年來,香港經濟總體形勢較好:失業率下降,社會相對穩定,股票市場暢旺,樓市復甦。預料香港在未來仍會受惠於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 明顯不是客觀評論,是財經預測
  9. 一些重要事件沒有提到,如楊慕琦計劃——Dragoon16c (留言) 2011年12月1日 (四) 16:48 (UTC)[回覆]
  10. 但北京當局認為彭定康,當局指甚麼?
  11. 經濟轉型一段中,其中4段只有1段談經濟,明顯離題
  12. 2004年經濟復描述有錯,原因是沙士的侵襲才使2003年低迷,而非金融風暴

優良條目重審(第二次)

香港歷史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歷史 -地方或國家史,提名人:♥VC XC 2013年4月3日 (三) 21:35 (UTC)[回覆]

投票期:2013年4月3日 (三) 21:35 (UTC) 至 2013年4月10日 (三) 21:35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香港歷史中的5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6月8日 (四) 14:56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香港歷史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7月27日 (四) 22:27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香港歷史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8月7日 (二) 04:18 (UTC)[回覆]

資料來源

本條目的於2004年7月19日 (一) 15:12 的修訂以前,有內容譯自英語維基百科頁面「History of Hong Kong」。(原作者列於歷史記錄頁) 祝編安。— Ktsquare 留言 2019年9月15日 (日) 17:15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