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出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佛教
波罗蜜(度)
 
南传十波罗蜜
(十波罗蜜)
布施
持戒
出离
忍辱
真实
决意
精进
智慧
   
北传六波罗蜜
六度/十度)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般若
方便
 
 

出离巴利语Nekkhamma梵语नैष्काम्य罗马化:Naiṣkāmya梵语नैष्क्रम्य罗马化:Naiṣkramya),又称舍离舍世等,佛教术语,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为南传佛教十波罗密之一,亦是八正道正念的一种方式。[1]


上座部佛教

国家和地区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概论

出离波罗密为南传菩萨道六波罗密之一,在北传中不列入六度(六波罗密)。

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1]。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2]

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分类

出离针对以下四种[3]

  1. 欲乐取(kamu-padana)
  2. 见解取(ditthu-padana)
  3. 戒禁取(silabbatu-padana)
  4. 我见取(attavadu-padana)

《清净道论》中也举出三种[4]

  1. 身离
  2. 心离
  3. 镇伏离

小乘和大乘的出离心的分别

小乘修出离心主要是想离开三界六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而求自我解脱。

大乘修出离心是要离开三界六道的束缚,大乘有菩提心的学处,所以不会是依自我解脱生出离心;是依菩提心,为利一切众生愿成佛,而我必须成佛来利益一切众生,这样的大乘出离心。[5] [6]

注释

  1. ^ 1.0 1.1 《南传菩萨道》.明昆三藏持者长老
  2. ^ 宗喀巴大师 《三主要道论》:于诸轮回诸盛事,刹那不生羡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3. ^ 首页, 觉悟之路网, [2020-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0) 
  4. ^ 上座部佛教百科-離. [2020-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5. ^ 出离心让我们超越轮回,菩提心让我们在超越轮回后却不离轮回。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浪佛学-四谛:脱离生死的出路
  6. ^ “大乘菩萨的原则,是既要超越轮回,又不能脱离轮回。”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浪佛学-《三主要道论》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