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仁
拓跋仁 | |||||||
---|---|---|---|---|---|---|---|
永昌王 | |||||||
前任:拓跋健 继任:无 | |||||||
国家 | 北魏 | ||||||
时代 | 南北朝 | ||||||
族裔 | 鲜卑拓跋部 | ||||||
世系 | 明元帝六王系 | ||||||
出生 | 不详 | ||||||
逝世 | 兴安二年(453年) 长安 | ||||||
| |||||||
拓跋仁(5世纪?—453年9月13日),鲜卑名库仁真[1][2],拥有直懃头衔[3],魏明元帝拓跋嗣之孙,抚军大将军、永昌庄王拓跋健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生平
拓跋仁在父亲拓跋健去世后袭爵为永昌王,拓跋仁矫健勇猛,有父亲的风范,伯父魏太武帝认为他很奇特[4][5]。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十一月,北魏选拔六州士兵中勇猛的两万人,派遣拓跋仁和高凉王拓跋那各率一万骑兵,向南进攻淮河和泗水以北的刘宋地区,将青州和徐州的百姓迁徙充实到黄河以北[6][7]。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二月,拓跋仁到达高平,俘虏刘宋将军王章,又进攻金乡、方与,迁移刘宋百姓五千家到黄河以北[8][9]。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刘宋太原郡人颜白鹿私自进入北魏境内,被北魏俘虏,北魏相州刺史要杀了颜白鹿,颜白鹿欺骗说:“是青州刺史杜骥派我来归顺。”北魏人将颜白鹿送到平城,魏太武帝高兴的说:“杜骥是我母亲的同姓。”魏太武帝命令崔浩写信给杜骥,派遣司徒祭酒王琦携带书信随颜白鹿南归,又命令永昌王拓跋仁、高凉王拓跋那率领士兵迎接杜骥,在历城进攻刘宋冀州刺史申恬,杜骥派遣宁朔司马夏侯祖权、中兵参军吉渊等人率领将士迅速救援历城,北魏攻克太原郡,得到四千多人口,六千多头牛。北魏军队于是侵犯兖州、青州和冀州,到清水以东而返回,杀死和掠夺了很多人,刘宋北部边境骚动[10][11]。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五月,盖吴在杏城重新聚集党羽,自号秦地王,重振声势,魏太武帝派遣拓跋仁和拓跋那都督北道各路军队前往讨伐[12][13]。八月,盖吴被部下杀死,拓跋仁讨伐盖吴的残余党羽白广平、路那罗等人,将他们全部平定[14][15]。此后拓跋仁长期在长安镇守[16][17]。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二月,魏太武帝派遣拓跋仁率领步兵和骑兵一万多人,驱赶从淮西六郡俘虏的百姓驻扎在汝阳郡,宋文帝刘义隆命令徐州刺史武陵王刘骏派兵进攻汝阳郡,刘骏派遣参军刘泰之、安北骑兵行参军垣谦之、田曹行参军臧肇之、集曹行参军尹定、武陵国左常侍杜幼文率领军队进攻汝阳郡。魏军只以为宋军的救兵会从寿阳来,没料到北方彭城方向的宋军援军。魏军的军营扎在汝阳城北,离城三里左右。刘泰之等人到达时,魏军完全没有察觉。二月丁酉(450年3月5日),刘泰之等人直接冲入魏军大营发起突然袭击,杀死三千多人,焚烧魏军的军事物资。北魏军队一时之间逃走溃散,宋军追击,但因为已经行走了一整天,人马都很疲倦,就退回汝南郡。汝阳城内有一个军营,驻扎有魏军的骑兵和步兵五百人,魏军登上汝阳城知道刘泰之没有后援,又有北魏钜鹿公余嵩从虎牢率领士兵来支援,魏军就出城进攻刘泰之。刘泰之的军队没有进食,早上开战已经疲劳,还没能布下军阵,垣谦之先行撤退,宋军惊恐混乱,放弃兵器逃走,迷失道路前去渡过溵河,溵河水深岸高,人和马都下水争相渡河,刘泰之被北魏杀死,臧肇之溺水而死,督战的殿中将军程天祚被俘虏[18][19][20][21]。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八月,拓跋仁救援虎牢,击败刘宋将军到坦之,到坦之逃走[2]。十月,魏太武帝讨伐刘宋,魏太武帝命令各位将军分兵同时前进,派遣征西大将军、永昌王拓跋仁从洛阳向寿阳进军,尚书长孙真向马头进军,楚王拓跋建向钟离进军,高凉王拓跋那从青州向下邳进军,魏太武帝自己从东平向邹山进军[22][23]。当时刘宋准备北伐北魏的关中地区,刘宋外兵参军庞季明已经虚龄七十三岁,是关中地区显贵的豪门世族,羌族大多归附于他,庞季明请求去长安,招安关中和陕县。于是庞季明从赀谷进入卢氏县,卢氏县人赵难收留了庞季明,弘农郡的豪强之前有归附刘宋的意思,所以刘宋委派庞季明前去。十月,刘宋奋武将军鲁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略阳郡太守庞法起向白亭进军。庞法起率领鲁方平、薛安都等各路军队前进,从修阳亭进入熊耳山。庞季明进入抵达高门木城,永昌王拓跋仁来到弘农郡,于是返回卢氏县,占据险要之地自我防守[24]。闰十月,刘宋殿中将军邓盛、幢主刘骖乱派遣进入荒田,招募宜阳人刘宽纠率领义兵两千多人,与宋军一起进攻金门邬,屠杀了防守的魏军,北魏的戍主李买得被杀死,李买得是李初古拔之子,担任拓跋仁的永昌王长史,在北魏勇冠三军,拓跋仁听说李买得之死,好像失去左右手一样[25]。十一月,拓跋仁进攻悬瓠,俘虏刘宋守将赵淮,又攻克项城,击败尉武戍,俘虏尉武戍的戍主。拓跋仁又进攻寿阳,驻扎在孙叔敖的墓地,掠夺马头郡和钟离郡。宋文帝担心魏军进攻寿阳,征召左军将军刘康祖返回。刘康祖返回途中,离着寿阳还差几十里路,十一月癸卯(451年1月5日),拓跋仁率领长安的八万骑兵在尉武追上了刘康祖。刘康祖部下只有八千人,军中副将胡盛之想要凭借山势的险要,走小路回到寿阳。刘康祖发怒说:“我接受本朝的任命,扫荡黄河洛水地区,虏寇如今自己送上门,正好不再使我军远征劳苦。这些犬羊一样的东西虽然来的多,其实很容易消灭。我们的士兵久经训练,武器精良,而且距离寿阳只有几十里路,援军不久就到,还担心什么呢?”宋军于是把战车结成营垒,继续前进。刘康祖下令说:“犹豫观望的斩首,改变行动方向的斩足!”魏军四面围攻,宋军殊死搏斗,从早上到下午申时,魏军死伤一万多人,宋军士兵流下的血液把脚踝都淹没了,刘康祖受伤十处,精神更加激昂。魏军把部队一分为三,轮流休息和作战。晚上大风急刮,魏军用骑兵背草烧宋军的战车营垒,刘康祖去填补空缺,被流箭贯穿脖子坠马而死,宋军不能作战,因此溃散,被全部杀死[26],自己逃走的只有几十个人[1][27],刘宋将军胡盛之、王罗汉等人被俘虏送到魏太武帝的行宫[28]。拓跋仁命令士兵把斩下的宋军首级拖到寿阳城外,绕城三圈,堆积在城西,首级和城墙一样高。刘宋守将南平王刘铄烧掉城郭四周的房屋,环城而守[29][30]。
太平真君十一年十二月丙辰(451年1月18日),魏太武帝从彭城发兵南下,永昌王拓跋仁也从寿阳向长江岸边的横江经发,经过之处全部残杀消灭,刘宋的城市望风逃走[31][29][32][33][2]。
兴安二年(453年)七月,拓跋仁与濮阳王闾若文谋反,被发觉,七月乙丑(453年9月13日),拓跋仁在长安被赐令自杀[34][35][36],封国被削除[4][5]。
鲜卑名
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于子轩认为,拓跋仁的鲜卑语本名库仁真可以复原作koñinčin,意思是羊倌[37]。
家庭
妻妾
参考资料
- ^ 1.0 1.1 《宋书·卷五十·列传第十》:玄谟等败归,虏引大众南度。南平王铄在寿阳,上虑为所围,召康祖速反。康祖回军,未至寿阳数十里,会虏永昌王库仁真以长安之众八万骑,与康祖相及于尉武。康祖凡有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附山依险,间行取至。康祖怒曰:“吾受命本朝,清荡河洛。寇今自送,不复远劳王师,犬羊虽多,实易摧灭。吾兵精器练,去寿阳裁数十里,援军寻至,亦何患乎。”乃结车营而进。虏四面来攻,大战一日一夜,杀虏填积。虏分众为三,且休且战,以骑负草烧车营。康祖率厉将士,无不一当百,虏死者太半。会矢中颈死,于是大败,举营沦覆,为虏所杀尽,自免者裁数十人。
- ^ 2.0 2.1 2.2 《宋书·卷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二》:虏永昌王宜勤仁库真救虎牢,坦之败走。虏乘胜径进,于尉氏津逢康祖,康祖战败见杀。贼进胁寿阳,因东过与焘会于江上。
- ^ 《宋书校勘记·卷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二·三》:虏永昌王宜勤库仁真救虎牢 “宜勤”疑即“直勤”之误。索虏传又误作“宜勒”。直勤或作直懃,又见索虏传,亦即特勤之异译。“库仁真”各本并作“仁库真”,据索虏传改正。
- ^ 4.0 4.1 《魏书·卷十七·列传第五》:子仁,袭。仁亦骁勇,有父风,世祖奇之。后与濮阳王闾若文谋为不轨,发觉,赐死,国除。
- ^ 5.0 5.1 《北史·卷十六·列传第四》:子仁袭。仁亦骁勇有父风,太武奇之。后与濮阳王闾若文谋为不轨,发觉,赐死,国除。
- ^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选六州兵勇猛者二万人,使永昌王仁、高凉王那分领,为二道,各一万骑,南略淮泗以北,徙青徐之民以实河北。
- ^ 《北史·卷二·魏本纪第二》:选六州兵勇猛者,使永昌王仁、高凉王那分领为二道,南略淮、泗以北。徙青、徐之人以实河北。
- ^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永昌王仁至高平,擒刘义隆将王章,略金乡、方与,迁其民五千家于河北。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魏选六州骁骑二万,使永昌王仁、高凉王那分将之,为二道,掠淮、泗以北,徙青、徐之民以实河北。
- ^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其年,太原民颜白鹿私行入荒,为虏所录,相州刺史欲杀之,白鹿诈云“青州刺史杜骥使其归诚”。相州刺史送白鹿至桑干,焘喜曰:“我外家也。”使其司徒崔浩作书与骥,使司徒祭酒王琦赍书随白鹿南归。遣从弟高梁王以重军延骥,入太原界,攻冀州刺史申恬于历城,恬击破之。杜骥遣其宁朔府司马夏侯祖欢、中兵参军吉渊驰往赴援,虏破略太原,得四千余口,牛六千余头。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太原颜白鹿私入魏境,为魏人所得,将杀之,诈云青州刺史杜骥使其归诚。魏人送白鹿诣平城,魏主喜曰:“我外家也。”使崔浩作书与骥,且命永昌王仁、高凉王那将兵迎骥,攻冀州刺史申恬于历城;杜骥遣其府司马夏侯祖欢等将兵救历城。魏人遂寇兖、青、冀三州,至清东而还;杀掠甚众,北边骚动。
- ^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盖吴复聚杏城,自号秦地王,假署山民,众旋复振。于是遣永昌王仁、高凉王那督北道诸军同讨之。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盖吴收兵屯杏城,自号秦地王,声势复振。魏主遣永昌王仁、高凉王那督北道诸军讨之。
- ^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秋八月,盖吴为其下人所杀,传首京师,永昌王仁平其遗烬。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永昌王仁等讨吴余党白广平、路那罗等,悉平之。
- ^ 《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十九》:孝伯又曰:“永昌王,魏主从弟,自顷常镇长安,今领精骑八万,直造淮南,寿春久闭门自固,不敢相御。向送刘康祖头,彼之所见。王玄谟甚是所悉,亦是常才耳。南国何意作如此任使,以致奔败。自入此境七百余里,主人竟不能一相拒逆。邹山之险,君家所凭,前锋始得接手,崔邪利便藏入穴,我间诸将倒曳脚而出之,魏主赐其生命,今从在此。复何以轻脱遣马文恭至萧县,使望风退挠邪。君家民人甚相忿怨,云清平之时,赋我租帛,至有急难,不能相拯。”
- ^ 《魏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四十一》:孝伯曰:“永昌王自顷恒镇长安,今领精骑八万直造淮南,寿春亦闭门自固,不敢相御。向送刘康祖首,彼之所见王玄谟,甚是所悉,亦是常才耳。何意作如此任使,以致奔败。自入境七百余里,主人竟不能一相拒抗。邹山之险,彼之所凭,前锋始得接手,崔邪利便尔入穴,将士倒曳出之。主上丐其生命,今从在此。复何以轻脱,遣马文恭至萧县,使望风退挠也。彼之民人,甚相忿怨,言清平之时,赋我租帛,至有急难,不能相拯。”
- ^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焘遣从弟永昌王库仁真步骑万余,将所略六郡口,北屯汝阳。时世祖镇彭城,太祖遣队主吴香炉乘驿敕世祖,遣千骑,赍三日粮袭之。世祖发百里内马,得千五百匹。众议举别驾刘延孙为元帅,延孙辞不肯行,举参军刘泰之自代。世祖以问司马王玄谟、长史张畅,畅等并赞成之。乃分为五军,以泰之为元帅,与安北骑兵行参军垣谦之、田曹行参军臧肇之、集曹行参军尹定、武陵国左常侍杜幼文五人,各领其一。谦之领泰之军嗣殿中将军程天祚督战,至谯城,更简阅人马,得精骑千一百匹,直向汝阳。虏不意奇兵从北来,大营在汝阳北,去城三里许。泰之等至,虏都不觉,驰入袭之,杀三千余人,烧其辎重。营内有数区毡屋,屋中皆有帐,器仗甚精,食具皆是金银,帐内诸大主帅,悉杀之。诸亡口悉得东走,大呼云:“官军痛与手。”虏众一时奔散,因追之,行已经日,人马疲倦,引还汝南。城内有虏一幢,马步可五百,登城望知泰之无后继,又有别帅钜鹿公余嵩自虎牢至,因引出击泰之。泰之军未食,旦战已疲劳,结阵未及定,垣谦之先退,因是惊乱,弃仗奔走。行迷道趋溵水,水深岸高,人马悉走水争渡,泰之独不去,曰:“丧败如此,何面复还。”下马坐地,为虏所杀。肇之溺水死,天祚为虏所执,谦之、定、幼文及将士免者九百余人,马至者四百匹。
- ^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永昌王仁大破刘义隆将刘坦之、程天祚于汝东,斩坦之,擒天祚。
- ^ 《魏书·卷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十一年二月,世祖欲猎于云梦,发使告义隆,勿相猜阻,义隆请奉诏。世祖南巡,义隆边城闭门拒守,世祖忿之,乃攻悬瓠。分遣使者安慰降民,其不服者诛戮之。义隆汝南、南顿、汝阳、颍川太守,并弃城奔走。义隆安北将军、武陵王骏遣参军刘泰之、臧肇之,殿中将军尹怀义、程天祚等以千余骑至汝阳,永昌王仁击破之,斩泰之、肇之,执天祚等。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魏主遣永昌王仁将步骑万馀,驱所掠六郡生口北屯汝阳。时徐州刺史武陵王骏镇彭城,帝遣间使命骏发骑,赍三日粮袭之。骏发百里内马得千五百匹,分为五军,遣参军刘泰之帅安北骑兵行参军垣谦之、田曹行参军臧肇之、集曹行参军尹定、武陵左常侍杜幼文、殿中将军程天祚等将之,直趋汝阳。魏人唯虎救兵自寿阳来,不备彭城。丁酉,泰之等潜进击之,杀三千馀人,烧其辎重,魏人奔散,诸生口悉得东走。魏人侦知泰之等兵无后继,复引兵击之。垣谦之先退,士卒惊乱,弃仗走。泰之为魏人所杀,肇之溺死,天祚为魏所擒,谦之、定、幼文及士卒免者九百馀人,马还者四百匹。
- ^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乃命诸将分道并进:使征西大将军、永昌王仁自洛阳出寿春,尚书长孙真趋马头,楚王建趋钟离,高凉王那自青州趋下邳。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魏主命诸将分道并进:永昌王仁自洛阳趋寿阳,尚书长孙真趣马头,楚王建趣钟离,高凉王那自青州趣下邳,魏主自东平趣邹山。
- ^ 《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三十七》:后军外兵参军庞季明年已七十三,秦之冠族,羌人多附之,求入长安,招怀关、陕。乃自赀谷入卢氏,卢氏人赵难纳之,弘农强门先有内附意,故委季明投之。十月,鲁方平、薛安都、庞法起进次白亭,时元景犹未发。法起率方平、安都诸军前入,自修阳亭出熊耳山。季明进达高门木城,值永昌王入弘农,乃回,还卢氏,据险自固。
- ^ 《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三十七》:殿中将军邓盛、幢主刘骖乱使人入荒田,招宜阳人刘宽纠率合义徒二千余人,共攻金门邬,屠之。杀戍主李买得,古拔子也,为虏永昌王长史,勇冠戎类。永昌闻其死,若失左右手。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魏永昌王仁攻悬瓠、项城,拔之。帝恐魏兵至寿阳,召刘康祖使还。癸卯,仁将八万骑追及康祖于尉武。康祖有众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依山险间行取至,康祖怒曰:“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乃结车营而进,下令军中曰:“顾望者斩首,转步者斩足!”魏人四面攻之,将士皆殊死战。自旦至晡,杀魏兵万余人,流血没踝,康祖身被十创,意气弥厉。魏分其众为三,且休且战。会日暮风急,魏以骑负草烧车营,康祖随补其阙。有流矢贯康祖颈,坠马死,余众不能战,遂溃,魏人掩杀殆尽。
- ^ 《南史·卷十七·列传第七》:玄谟等败归。南平王铄在寿阳,上虑为魏所围,召康祖速反。康祖回军,未至寿阳数十里,会魏永昌王以长安之众八万骑,与康祖相及于尉武。康祖有八千人,乃结车营而进。魏军四面来攻,众分为三,且休且战。康祖率厉将士,无不一当百,魏军死者大半,流血没踝。矢中头而死,于是大败,举营沦覆,免者裁数十人。
- ^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是月,永昌王仁攻悬瓠,拔之,获义隆守将赵淮,送京师斩之。过定项城,及淮西,大破义隆将刘康祖,斩之,并虏将军胡盛之、王罗汉等,传致行宫。
- ^ 29.0 29.1 《魏书·卷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永昌王仁攻悬瓠,拔之,获义隆守将赵淮,过定项城,破尉武戍,执其戍主。进攻寿阳,屯兵于孙叔敖家,掠马头、钟离二郡。义隆遣左军将军刘康祖赴寿阳,与仁相遇,仁大破之,尽坑其众,斩康祖,传首示寿春,获其将胡盛之、王罗汉等。以所斩首使军士曳之,绕城三匝,积之城西,高与城齐。刘铄乃焚四郭庐舍,婴城固守。车驾至盱眙、淮、泗。义隆遣辅国将军臧质率师至盱眙,顿军城北。六军于上流济淮,质遣司马胡崇之等率所领于山上立营,建威将军毛熙祚据城前大浦。诏攻二军,斩崇之、熙祚等及他首数千级,众悉赴水死。淮南之民皆诣军降。高梁王那出山阳,永昌王仁于寿阳出横江,凡所经过,莫不风靡。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魏永昌王仁进逼寿阳,焚掠马头、钟离,南平王铄婴城固守。
- ^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癸未,车驾临江。起行宫于瓜步山。永昌王仁自历阳至于江西,高凉王那自山阳至于广陵,诸军皆同日临江,所过城邑,莫不望尘奔溃,其降者不可胜数。
- ^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焘自彭城南出,十二月,于盱眙渡淮,破胡崇之等军。留尚书韩元兴数千人守盱眙,自率大众南向,中书郎鲁秀出广陵,高梁王阿斗泥出山阳,永昌王于寿阳出横江。凡所经过,莫不残害。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魏主攻彭城,不克。十二月,丙辰朔,引兵南下,使中书郎鲁秀出广陵,高凉王那出山阳,永昌王仁出横江,所过无不残灭,城邑皆望风奔溃。戊午,建康纂严。己未,魏兵至淮上。
- ^ 《魏书·卷五·帝纪第五》:秋七月辛亥,行幸阴山。濮阳王闾若文,征西大将军、永昌王仁谋反。乙丑,赐仁死于长安,若文伏诛。
- ^ 《北史·卷二·魏本纪第二》:秋七月辛亥,行幸阴山。濮阳王闾若文、永昌王仁谋反。乙卯,仁赐死,若文伏诛。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七》:乙丑,魏濮阳王闾若文、征西大将军永昌王仁皆坐谋叛,仁赐死于长安,若文伏诛。
- ^ 罗新.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北京市: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年07月: 096. ISBN 9787547743126.
- ^ 《魏书·卷八十九·列传酷吏第七十七》:会永昌王仁随世祖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
- ^ 《北史·卷八十七·列传第七十五》:会永昌王仁随太武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洪之潜相饷遗,结为兄弟,遂便如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