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孔公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孔公恂(1413年4月16日—1471年6月25日),宗文山东曲阜人,孔子五十八代孙,属宫端户,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生平

景泰五年(1454年)会试考试时,孔公恂听闻母亲得病,便回乡不赴廷对。明代宗礼部问明原因后,遣使召孔公恂觐见。其入见当日已到正午,不及准备试卷,代宗命翰林院给以笔札。孔公恂登第二甲第十四名进士,随即丁母忧[1]

衍圣公孔彦缙去世时,其孙孔弘绪幼弱,代宗诏遣礼部郎治丧,而孔公恂代理衍圣公府的家事。天顺初年(1457年)授礼科给事中。孔弘绪袭封衍圣公后,大学士李贤把女儿嫁给孔弘绪,孔公恂于是与李贤有交往。李贤对明英宗进言道:“孔公恂是孔圣人的后人;司马恂宋朝大贤人温国公司马光的后人。他们适合辅导太子。”明英宗大喜,于是拜两人为詹事府少詹事,侍东宫讲读[2]。明英宗退朝后对周皇贵妃称:“我今天让圣贤的子孙当你儿子的老师。”周皇贵妃具冠服拜谢,宫中传以为盛事[3]

明宪宗即位后,孔公恂改任大理寺左少卿。孔公恂对此感到不高兴,上自称不懂法律,于是复任詹事府少詹事兼左春坊左谕德成化二年(1466年)孔公恂上疏谈军事,武臣哗然,科官员纷纷弹劾,被下狱论罪,贬为汉阳府知府,未及上任即遇父丧丁忧。守丧结束后,商辂请恢复孔公恂的职位,改任南京詹事府少詹事,成化七年(1471年)十一月,卒于官[4][5]

家族

曾祖父孔克全、祖父孔希泰、父孔信[6]。子孔彦旭、孔彦卿、孔彦喆、孔彦鼎。孙孔承诗、孔承礼、孔承英[7]

墓葬

孔林二区墓碑

碑阳:

宣圣五十八代孙赐进士中宪大夫詹事府詹事孔公墓 成化十年甲午夏四月吉 男 彦旭彦卿彦喆立

碑阴:

(右为)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推恩于臣必及其配者所以厚风化之原重人伦之始也岂以存殁而有间哉南京詹事府少詹事孔公恂妻赠孺人 樊氏克谨妇道以相其夫夫既显荣尔乃早殁尝因夫贵已受赠矣夫今进秩持加赠尔为恭人承此懋恩永贲泉壤 成化七年五月二十六日

(中为)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国家设詹事府以辅道春宫其长贰皆以儒臣处之必得学行端谨之士乃克称焉尔南京詹事府少詹事孔公恂发身科第给事殿既升职于春宫复平刑于大理 賔詹再溢谕德由兼出握郡章进迁兹任敭历 既久嘉绩良多宜有褒恩用昭国典兹特进尔阶中宪大夫锡之诰命以为尔荣尔其益端乃心益励乃行以副朕委任之意钦哉

(左为)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君推恩于臣而妇从荣于夫者重大伦遵旧典也南京詹事府少詹事孔公恂继室余氏克勤内助尝受褒封夫既进官尔宜偕显兹特加封为恭人祗服荣恩益敦儆戒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明史卷一百五十二》,出自《明史

参考文献

  1. ^ ·张廷玉等,《明史》(卷152):“孔公恂,字宗文,先圣五十八世孙也。景泰五年举会试,闻母疾,不赴廷对。帝以问礼部,具言其故,乃遣使召之。日且午,不及备试卷,命翰林院给以笔札。登第,即丁母忧归。”
  2. ^ ·张廷玉等,《明史》(卷152):“衍圣公孔彦缙卒,孙弘绪幼弱,诏遣礼部郎治丧,公恂理其家事。天顺初,授礼科给事中。弘绪已袭封,大学士李贤妻以女,公恂因得交于贤。贤言:“公恂,大圣人后;赞善司马恂,宋大贤温国公光后。宜辅导太子。”帝喜。同日超拜少詹事,侍东宫讲读。”
  3. ^ ·张廷玉等,《明史》(卷152):“入语孝肃皇后曰:“吾今日得圣贤子孙为汝子傅。”孝肃皇后者,宪宗生母,方以皇贵妃有宠。于是具冠服拜谢,宫中传以为盛事云。”
  4. ^ ·张廷玉等,《明史》(卷152):“宪宗嗣位,改公恂大理左少卿。公恂言不通法律,乃复少詹事。成化二年上章言兵事,诸武臣哗然,给事御史交章驳之。下狱,谪汉阳知府。未至,丁父忧。服阕,商辂请复建言得罪者官,乃还故秩,莅南京詹事府。久之,卒。”
  5. ^ ·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8):“孔公恂,字宗文,山东曲阜县人。宣圣五十八代孙。景泰甲戌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天顺中,衍圣公孔弘绪婚于大学士李贤,贤言于英宗,谓公恂与赞善司马恂皆古圣贤后,可居辅导之职。遂同日超陞詹事府少詹事,侍上于春宫讲读。及上即位,改大理寺左少卿,怏怏不乐,因自陈不谙刑名,仍改少詹事,兼左春坊左谕德。会抚宁侯朱永奉命出征,公恂上章留之,且言永当时武臣中一人而巳。众所嫉被劾,出知汉阳府,未之任,丁家艰。服阕,复少詹事,改任南京詹事府。成化七年十一月卒于官。公恂自负先圣后,又举进士,慷慨尚气,时或凌物,然亦颇能自持,不肯卑污屈抑,遇非其人,一言不合,辄悻悻然见于颜面。在孔氏子孙中彼善于此云。”
  6. ^ 龚延明主编.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 登科录 点校本. 宁波: 宁波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26-2320-8.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之《景泰五年甲戌科殿试金榜》 
  7. ^ 民国版《孔子世家谱》在线阅读- 孔子世家网. [2019-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1). 
  • 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 焦竑,《国朝献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