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铳
火铳是中国古代用火药发射弹丸的前装管形火器,今日,也常常是对古代枪械的统称。
较早的型式于出现在宋代,为粗毛竹中装入火药,称为火筒或突火枪[1],后来由铜、铁等金属制作,故使用了金部的火铳之名。在元末明初时与火筒、铳筒等同为射击是火器的泛称。在明代时逐渐演变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铳身后可装入木柄以手持的称为手铳[2]。另一种为需架在架上的大型版本-碗口铳、盏口铳[2]。
历史
出土文物
词意变化
- 火铳在元末明初时是一切管型射击火器的泛称。
- 明代时大口径的管型射击火器改称作炮(炮)的愈来愈多,铳则愈来愈被表作小口径的管型火器,但还是有例外,如把葡萄牙传入的后膛火炮称作佛郎机铳[5]。
- 清代则仅用于表示小口径管型火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