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知事 | |||||||
汉语名称 | |||||||
---|---|---|---|---|---|---|---|
汉语 | 知事 | ||||||
| |||||||
朝鲜语名稱 | |||||||
諺文 | 지사 | ||||||
汉字 | 知事 | ||||||
| |||||||
日语名称 | |||||||
汉字 | 知事 | ||||||
|
政治系列的一部份 |
行政機構 |
---|
最高領導人 |
國家元首 虚位元首 |
政府 |
|
|
政党 |
|
政體設計 |
政府類型 |
列表 |
政治主題 |
知事是东亚的官职名稱,現仍使用於日本與韓國,此外,知事亦是佛教、道教教職名稱。
官職
中國
- 古代的知府、知縣,當時又稱「知某州事」和「知某縣事」,因此簡稱為「知事」。
- 宋朝樞密院長官也稱知樞密院事。明代廉訪司﹑通政司﹑按察司﹑鹽運司等及各州府皆置知事,秩正八品左右。
- 金朝始正式置知事,为都元帅府、大宗正府、司农司、大兴府等官署的首长,品秩正七品至正八品不等;元朝沿置,在户部、礼部、兵部、肃政廉访司(原为提刑按察司)、诸路总管府等官署中任职,品秩有正八品、从八品之别;明朝沿置品秩从七品至正九品不等;清朝沿置[1]。
- 中華民國建國初期,隨著「廢府州廳改縣」政策的施行,县行政长官的稱謂也由原本的知县改為「縣知事」,直到袁世凱執政時再度改制,使用今日的「縣長」名銜。[2][3]
日本
韩国
宗教職務
佛教
概有兩個來源:
- 古代禪宗叢林仅设监院一职,总管山寺事務,後寺务漸漸繁多,又分置都寺、监寺、副寺分管;後共設有東序六知事、西序六頭首[4],始以知事稱之,又作主事、執事、悦眾等;東序六知事即指都寺、監寺、副寺、維那、典座、直歲等六種僧職。此處的維那(全稱都維那)即漢傳佛教的三綱之一,為管理寺院的僧職,主要負責對僧眾戒行的監督和教學,其他兩個爲寺主和上座。維那爲知事之一,漸以維那、知事互為異名。
- 寺中有勸募供養物的教職,稱“供養主”、“化主”。宋宣和三年禁稱“主”字,供養主改作“知事”;至建炎年間,再次避諱而改爲住持[5][6],故有時又將知事、住持相混。
道教
清朝道官之一,分掌道教事务。顺治(1644-1661)年中设,归隶於江西龙虎山正一真人,由其保荐[1]。
註釋
- ^ 1.0 1.1 國學大師·历史官职·知事. [2018-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6).
- ^ 知事. 教育部國語辭典重編本. [2021-06-05] (中文).
-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ISBN 978-7-100-12450-8.
- ^ 《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兩序章
- ^ 宋 趙彥衛 《云麓漫鈔》卷六:「本朝大曰寺,次曰院,在法:寺有寺主,郡有僧首,總稱主首。而 宣和 三年禁稱主字,改曰管勾院門,同管勾院門事,供養主作知事,庵主作住持。至 建炎 初,避御名,并改曰住持。」
-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知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指负责处理禅刹内外僧事的六种僧职。即︰都寺、监寺、副寺、典座、维那、直岁等六知事。又称主事、执事、悦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