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公传统意义上是指辅佐天子治理国政的三位最重要的大臣,最早有“三公”之称是在周代。[1][2]其具体的官职内容,在文献上又分为两种:一是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3][4](后代又称此三公为三师),出自《大戴礼·保傅》和《新书·保傅》,伪古文尚书的〈周官〉篇采纳此说。一是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出自《尚书大传》卷一和《韩诗外传》卷八。在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司徒(或作司土)、司马、司空(写作司工)合称为三有司[5][6]

秦至西汉,以三公泛指位高权重的重臣,如丞相御史大夫之类。三公于此并非实指三位官职并称(因是以丞相为尊,以御史为丞相之辅,太尉则时置时废),不过后人仍统称此时期至东汉的行政制度为三公九卿制

至西汉后期,汉成帝时,始并设三位官职为三公,即“大司马、大司空、丞相”。大司空从御史大夫而来,丞相于汉哀帝时改为大司徒。东汉改大司马为太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位次上公,东汉无太师、太保,惟有太傅,为上公

北魏将太师、太傅和太保并称为三师上公。《晋书‧天文志》:“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 其中位于魁第一星西的三公,即为现在的三师。司马、司徒、司空之三公在天上的星座对应于三公 (紫微垣)三公 (太微垣)

隋唐时成为三公最高荣誉头衔。至宋徽宗时,将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改为太师、太傅、太保(原来称三师)为三公。元代明清时的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

元、明、清沿用此官作为大臣的最高荣誉头衔[7]

日本律令制时的三公是指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

高丽的三公是指大卫司徒司空朝鲜王朝领议政左议政右议政为三公,亦称三政丞

三公职位在中国多数的朝代中只是虚衔,为象征性的荣誉职位,并无实际的权力与工作,因此各朝君主多半在有功大臣死后才追赠三公。

参见

参考资料

  1. ^ 张锽焜. 三公. 国家教育研究院. 2000年12月 [2022-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3) (中文(台湾)). 
  2. ^ 周制:三公八命,出封时,加一命,称上公。《周礼春宫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郑玄注:“上公,谓王之三公有德者加命为二伯;二王之后亦为上公。”
  3. ^ .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唯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唯其人。”
  4. ^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
  5. ^ 刘源. 從䚄簋銘淺談西周王朝三有司的任用. 青铜器与金文. 2017, 1: 90–97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6. ^ 孙振兴. 西周金文中的司土司徒.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7. ^ 元史.百官志一》:“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正一品。银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有元袭其名号,特示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