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小豬籠草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源小豬籠草
馬丁·奇克及馬修·傑布在對源小豬籠草的模式描述中的插圖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目: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科: 豬籠草科 Nepenthaceae
屬: 豬籠草屬 Nepenthes
種:
源小豬籠草 N. abgracilis
二名法
Nepenthes abgracilis
Jebb & Cheek (2013)[1]

源小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abgracilis)是菲律賓特有的的熱帶食蟲植物。其只存在於民答那峨島的東北部地區,包括黎牙實比山(Mount Legaspi)。關於物種海拔分佈範圍的資料很少,但已知其正模標本採集於海拔670米處。

源小豬籠草屬於非正式的「小瓮豬籠草組」,其中還包括分佈於民答那峨島中北部的熙德豬籠草N. cid及分佈於民答那峨島東南部的小瓮豬籠草N. micramphora[1]

種加詞abgracilis」意為「來源於小的」,原因是源小豬籠草來源於一份被埃爾默·德魯·美林鑑定為小豬籠草N. gracilis的標本。[1]

植物學史

野外觀察

源小豬籠草原生地的照片公佈於《露葉毛氈苔》2008年的一篇文章[2],及史超活·麥花臣2009年出版的《舊大陸的豬籠草》第二冊中[3]。源小豬籠草在這兩部文獻中均被鑑定為翼狀豬籠草N. alata[1]而翼狀豬籠草是一種高度易變且分佈廣泛的物種,其後已被拆分為多個子類群。[4][5]

正式描述

2013年12月6日,植物學家馬丁·奇克馬修·傑布在期刊《植物分類》Phytotaxa上在線發表了源小豬籠草的正式描述。在該文章中,作者同時介紹了源小豬籠草所在的「小瓮豬籠草組」,並描述了該組的第三位成員熙德豬籠草N. cid[1]源小豬籠草是馬丁·奇克與馬修·傑布在2013年描述的12個豬籠草屬新物種之一。[6]

存放於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標本室中的標本「Ramos & Pascasio in BS 34501B」為指定的正模標本。源小豬籠草的照片記錄保存於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正模標本於1919年4月採集自菲律賓民答那峨島蘇里高省。模式產地並未指明,僅記錄海拔高度為670米。[1][7]

形態特徵

源小豬籠草為攀援植物,可高達數米。尚未採集到蓮座狀植株標本,其形態特徵未知。攀緣莖為圓柱形,無翅,直徑6-7毫米,節間距為15-18毫米。莖上存在「中等密度」的固着附生腺體,凹球形,紅色,直徑0.05毫米。[1]

葉片螺旋排列,革質,缺少明顯的葉柄。葉呈窄倒卵形-橢圓形,長29厘米,寬3.1厘米。葉尖漸狹。葉基向莖漸窄,寬約1.3厘米。葉基傾斜抱莖周圍的四分之三至五分之四,形成寬0.3至0.4厘米的翼。翼下延短,終止於葉腋下方0.9至1.2厘米處。中脈兩側各有3至4條縱脈。縱脈起源於葉基,平行於中脈,延伸至葉片四分之三處。縱脈僅可見於葉片上表面。羽狀脈不明顯。葉片和莖一樣被「中等密度」的固着腺體覆蓋。上位籠的籠蔓形成籠蔓圈。[1]

捕蟲籠

尚未採集到源小豬籠草的蓮座狀植株標本,下位籠形態特徵未知。上位籠近圓柱形,基部為橢圓形,高16.4厘米,寬5.5厘米。上位籠基部最寬,中部略微收窄(寬4.1厘米),唇下部又再次擴展至5厘米。類似莖上的固着腺體也出現於上位籠的外表面,密度為每平方毫米3-4個。上位籠腹部表面的籠翼退化為一對脊狀突起。籠口為傾斜的卵形,長6厘米,寬4厘米。唇為圓柱形,內緣和外緣均緊密翻折。唇極窄,直徑僅為2.5-4毫米。唇肋僅0.1毫米高,排列密集,每毫米2道唇肋。唇內緣沒有明顯的唇齒。唇基部形成短唇頸,邊緣蜜腺的空洞清晰可見。[1]

源小豬籠草的籠蓋為卵形-橢圓形,長5.2厘米,寬4厘米。籠蓋末梢為圓形至截形,基部為圓形。籠蓋下表面無附屬物。儘管作者注意到標本的籠蓋下表面基部存在中央脊狀突起,但他們認為這是製作標本時人為導致的。該脊狀突起平頂,長約10毫米,寬1毫米。籠蓋下表面的蜜腺超過100個,95%都是大小形態相同的單一腺體。這些單一腺體呈圓形或橢圓形,長0.6-0.75毫米,寬為0.4-0.5毫米,具0.05毫米寬的窄邊。籠蓋上表面基部周圍約有20個窄橢圓形腺體,長0.75毫米,寬0.25毫米。籠蓋與唇交界處由深凹,無邊界的腺體,直徑約0.25毫米。類似莖上的固着腺體僅出現於籠蓋邊緣附近,數量很少,且不明顯。籠蓋基部後方的籠蔓尾不分叉。[1]

花序

尚未採集到源小豬籠草的花序標本,花序形態特徵未知。[1]

毛被

莖無毛被,但莖末梢尚未有記錄。葉片同樣無毛被。除唇附近有少量不明顯的單毛(長0.05-0.10毫米)外,上位籠完全無毛被。[1]

顏色

從標本看,葉片上表面為深綠色;下表面為干褐色。上位籠的籠身為黃綠色,唇為紅色。籠蓋下表面為紅色或帶紅色斑點。[1]

分佈與原生地

菲律賓民答那峨島的前蘇里高省(現北蘇里高省南蘇里高省)是源小豬籠草現僅確認的原生地,也是模式標本的採集地。據稱,源小豬籠草生長於海拔670米的「嵴下森林」中,地質為超基性岩[1]同時也在黎牙實比山(Mount Legaspi)拍攝了原生地照片。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其分佈範圍可能更為廣闊。源小豬籠草陸生。[1]

由於僅已知單一原生地,所以馬丁·奇克與馬修·傑布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標準,非正式的將源小豬籠草的保護狀況評估為「極度瀕危」。他們指出雖然黎牙實比山上存在採礦活動,但採礦範圍低於海拔670米的採集高度。[1]

相關物種

小瓮豬籠草的蓮座狀植株及其中下位籠

源小豬籠草屬於非正式的「小瓮豬籠草組」,其中還包括分佈於民答那峨島中北部的熙德豬籠草N. cid及分佈於民答那峨島東南部的小瓮豬籠草N. micramphora[1]

源小豬籠草與小瓮豬籠草最顯著的區別是上位籠,源小豬籠草為近圓柱形,基部最寬;而小瓮豬籠草為漏斗形,中部或上半部最寬。且源小豬籠草上位籠各方面尺寸都更大(高約16厘米,而小瓮豬籠草不高於6.7厘米)。[1]另一顯著差異是籠蔓尾,源小豬籠草籠蔓尾不分叉,而小瓮豬籠草分叉。[1]

熙德豬籠草區別於源小豬籠草和小瓮豬籠草的是生活習性和毛被,熙德豬籠草為附生,營養組織有毛被,而另兩個物種為陸生,無毛被。同時,熙德豬籠草還存在明顯的葉柄,另兩個物種葉片無柄。

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Cheek, M. & M. Jebb 2013. The Nepenthes micramphora (Nepenthaceae) group, with two new species from Mindanao, Philippines. Phytotaxa 151(1): 25–34. doi:10.11646/phytotaxa.151.1.2
  2. ^ (德文) McPherson, S. & T. Gronemeyer 2008. Die Nepenthesarten der Philippinen Eine Fotodokumentation. Das Taublatt 60: 34–78.
  3. ^ McPherson, S.R. 2009. Pitcher Plants of the Old World. 2 volumes.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4. ^ Cheek, M. & M. Jebb 2013. Typification and redelimitation of Nepenthes alata with notes on the N. alata group, and N. negros sp. nov. from the Philippines. Nordic Journal of Botany 31(5): 616–622. doi:10.1111/j.1756-1051.2012.00099.x
  5. ^ Cheek, M. & M. Jebb 2013. Recircumscription of the Nepenthes alata group (Caryophyllales: Nepenthaceae), in the Philippines, with four new species. European Journal of Taxonomy 69: 1–23. doi:10.5852/ejt.2013.69
  6. ^ Smith, L. 2014. Pitcher perfect - but carnivorous plants are at ris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Independent, January 5, 2014.
  7. ^ Nepenthes abgracilis Jebb & Cheek. International Plant Names Index (IPNI).

擴展閱讀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源小豬籠草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資訊:源小豬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