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李老師不是你老師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中國專題 (獲評未評級低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中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中國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意大利專題 (獲評低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意大利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意大利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傳記專題 (獲評低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新聞學專題 (獲評低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新聞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新聞學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根據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互聯網專題 (獲評低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互聯網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互聯網相關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未評級未評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根據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我移除了有關真實姓名的資料

當前有一個來源提到了這個名字,但是這個來源完全沒有與李老師掛上鈎,因此不能妄下結論這個名字就是他的真名。90後的姓李的藝術家有多個的可能性,不能說小吧。

總之,這是嚴重違反生者傳記方針的、對這個真實的人而言有誹謗嫌疑的、對李老師而言有起底泄露非公開私隱資料的內容。我已經移除了。我會考慮提請版本刪除。--MilkyDefer 2022年12月7日 (三) 14:25 (UTC)[回覆]

有關問題

近日於此條目擴充後,條目創建者User:不慎言行非法師魔女對此條目提出了一些問題。我想爲此作統一些答復或請教。以下回復,針對其於歷史界面之編輯留言順序:

一、「簡繁和地區詞匯破壞」:關於這點還請詳細説明。未提供説明就指控他者,我認爲是不太明智的行爲。
二、「伊」於維基詞典中被定爲書面語的一種(誠然,還有您沿海地區語言的第三人稱定義),在中維上使用書面語並非是不行的,至少我未看到有關規定。不過鑒於多數編者不認爲適合添加,我也不再堅持這點。
三、「你說的那些傢伙不是中國國籍...」撇去根據「國籍」而斷定此模板添加行爲可能有邏輯上的問題不談;吳亦凡確實是加拿大國籍不假,但炎亞綸卻為中華民國國籍。如果在此暗示某個政權是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這不是維基所要討論的。也請給出不能在條目中提及英文稱呼的指引等,網且論,英文名稱非吾人原創研究,在有關來源中有所提及。
四、「很多人大學時都打過工,做兼職老師是很常見的選擇,你有必要因此給這些人全加一個老師?」未嘗不可。個人認爲只要來源有所提及,就可以加入。
五、六「播客」指頻道不指人,博主才指人」「關注者不能確認是人數,只能確認是賬號數,一個人可以有很多賬號,用數量更好。」這點無異議,表示認同。
七、「你說他性別沒有媒體來源,那難道他頭像的貓就有來源了?」其實有一點忘記在編輯留言中回應了,即被動提及意願性的問題;這個問題User:MilkyDefer君已然提過;首先有二手來源能否旁證的問題;其次,就算我們都知道他的真實資料信息如何(如方氏對其的人肉搜索)只要其本人無有意願透露,我們就不宜添加諸如「本名」「籍貫」「生年」乃至「性別」等。
至於卡通形象的貓頭像,在麻省理工大學報刊的來源中就有所提及;且此為公開資料。
最後,我需提醒您的編輯行爲(即添加李老師不是你老師的「真實個人信息」這點)已被至少四名用戶認爲不恰當,且有關編輯頁面的歷史記錄也被老虎吞食(版本刪除),足以證明您的編輯屬有爭議之編輯,且可能違反本站共識及其指引內容。故此,我將再次刪去上述爭議內容,如果您認爲應該添加,請前往互助客棧討論,而非持續單方面之爭議編輯。謝謝。
凝視此討論之黃鼠狼

此外,我想特別就最近鷹任管理員的@Ericliu1912君所謂「關注度問題」作出答復及請教:

WP:NOTE指引中提及「維基百科收錄「值得關注的主題」,亦即已有獨立來源給予相當程度關注的主題。」,以此爲基礎分類了五個判斷標準:
首先是來源方面的有效介紹、「可靠」以及「來源」:
本條目除去證明其網絡舊稱的一手來源外,共計十個來源均是媒體二手來源,並於條目中根據上述作出未含原創研究之編寫。誠然,李老師不是你老師的主要出名係源自此次反對動態政策清零運動的報道,然而上述報道並非將其列爲白紙革命主題其下的作者子集類之少數提及,而是獨立新聞工作者。至少有兩篇專訪是有關他,而非白紙革命,此應符合「獨立於主題實體」的定義。最後一點便是「假定」——目前爲止尚未有其他的共識成立認爲此條目不應分割。
至於您所謂的「長期關注度」——經查閲後未見有這個術語,如是本人才疏學淺,還請給出。不過我想類似概念的,應可參考NT:TEMP;其中亦提及「條目的主題一旦在可靠來源中有效介紹,便能滿足通用關注度指引之要求,不需要新聞來源對其持續報道。」再見NT:PERSON所提及,只要此條目滿足通用關注度的要求,便能成立。
然而,除了您一句「...另外長期關注度亦存疑」或新竹君的「我質疑其是否符合關注度標準。」外,有關這個指責並未提供理據理論。就其本質上屬黃鼬主義話語。後者為普通用戶暫且不論,如果身爲管理站務的人員還能説出這種類似於「wp:我就是不喜歡它」的論述,並給予未證據意見的反對——我説句不好聼的,建議您還是重新將一權分五,作爲普通用戶多參與社群一段時間再來選爲好。

因此:

一、此條目應符合通用關注度的四個標準。
二、僅憑觀感觀感並不能作爲合理的反對理由,在不提供理據之前提下,「關注度存疑」這類話語顯然屬黃鼬主義範疇。
三、依Persone指引,若第一點成立,此條目便成立。
四、本站從未有「長期關注度」這一術語。拿一個不存在的概念來質疑別人,嚴格意義上不是一種合理溝通。
故,我想向尊敬的@Ericliu1912@Newbamboo以及@Zheng.Z.Xu請教此條目具體的關注度問題究竟意指爲何。感激不盡。——WMLO留言2022年12月8日 (四) 14:02 (UTC)[回覆]
後續補充:「倘若事件有着重大的影響,且該人物在事件中的角色舉足輕重,那麼則可能可以為此人創建獨立條目」也是生者指引中Wp:1e的條文。試論一個每日瀏覽量達到兩千,並被稱作「以一己之力完勝各大媒體」的人物,還不足以創立一個條目麽?另就該人是否「保持低調」,從他接受世界各大媒體采訪而言,我認爲亦未違反生者傳記的限制。——WMLO留言2022年12月8日 (四) 15:49 (UTC)[回覆]
「倘若事件有着重大的影響,且該人物在事件中的角色舉足輕重,那麼則可能可以為此人創建獨立條目」,這應該是指鄭捷之於2014年臺北捷運襲擊事件這種程度的舉足輕重。我從整個運動中實在完完全全看不出條目主題起了甚麽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任何一個香港民主派的知名人士即使FB或Twitter粉絲上百萬都沒有主導由全體參加者共同推動的反修例運動一樣。另外長期關注度的問題請參見WP:關注度#關注度不是一時的。--🎋🍣 2022年12月9日 (五) 07:05 (UTC)[回覆]
「我從整個運動中實在完完全全看不出條目主題起了什麼舉足輕重的作用」
  1. 自由亞洲電視臺評論其爲「以一己之力完勝世界各大媒體」,
  2. 來源三更指出其被「視作是單人新聞放送部及為防火長城內外傳播中國境內示威情況的關鍵信源。」
  3. 更論,我們在編寫條目的時候,在運動過程一欄有泰半來源是通過此賬戶的平臺信源的報道。
以上莫非沒有到符合「舉足輕重」之定義?至於WP:關注度#關注度不是一時的。即是我上述給出的NT:TEMP。我所要探尋的問題即,其究竟有何證據證明其未符合關注度標準,這個社群的條目不是您一句「我個人看不出...」就能決定存留的,本質而言仍未掩蓋其黃鼬傾向
另關於民主派人士的網絡播客追蹤人數,可以分爲兩個層面:民主派知名人士及其網絡播客人數;一個人的推特人數能否主導運動本身暫且不言,但您是否承認前者的知名度是創立條目的唯一抑或決定性因素?此人登上了各大傳媒,若多篇專門介紹他的報道、專訪(其中一個例子見王鳳瑤條目),這都進而不得創立,那我想只能用一句話概括這類論述:對社群媒體匿名性的歧視。——WMLO留言2022年12月9日 (五) 12:54 (UTC)[回覆]
您提到的第一點和第二點是十足的吹捧語調,或許能夠證明此人在互聯網上的運動中炙手可熱,但要說其主導運動,那就是沒把作為整場運動的主體的街頭參與者放在眼裏了。
「我們在編寫條目的時候,在運動過程一欄有泰半來源是通過此賬戶的平臺信源的報道。」您和其他條目主編應該選擇足夠可信的來源,而非媒體對網民言論或聲稱的轉述,這應該是挺基礎的一個選取來源的知識,另外維基百科條目本身作為用戶生成內容除了說明主編們甄別來源的水平有待提高外說明不了任何問題。
最後,專訪不獨立於條目主題,不能證明關注度,雖然王婆婆條目很多信息都仰賴她的自述,但她的關注度在失蹤後大概就已經爆錶了,壓根就不需要專訪來證明。--🎋🍣 2022年12月11日 (日) 04:21 (UTC)[回覆]
即使是吹捧,也足以代表相當一部分人對其影響力的評價。媒體的來源是哪來的,不是我們這個社群需要討論;至少依據現行可靠來源版之共識,如是媒體來源本身即可靠或半可靠便能引用。如果需要討論媒體信源的可靠性,從而斷定來源的不可靠性,據立證原則,應該由您@Newbamboo前往RGF發起討論,而不是在這裏質疑我們來源的可靠或不可靠性,這裏不是討論這個的地方。最後,專訪涉及李老師個人,可證明其非白紙革命其下少數提及子類,怎麽就不能證明其為獨立條目的關注度?。——WMLO留言2022年12月11日 (日) 22:19 (UTC)[回覆]
關於繁簡和地區詞破壞,比如「關注者」一類的詞,這條目是我先創建的,這些原始碼是我先到先得,不是你可以隨隨便便在原始碼層面改成「追蹤者」的。--向烏魯木齊中路的英雄兒女致敬2022年12月11日 (日) 07:26 (UTC)[回覆]
@維基百科最忠誠的反對者,關於性別,已有CNN媒體英文報道,性別已經明示了,不需額外處理,而且我更不能接受的是你在根本不懂「伊」這個字的性別指向的時候想當然的使用「伊」來指代中立性別。--向烏魯木齊中路的英雄兒女致敬2022年12月11日 (日) 07:28 (UTC)[回覆]
@維基百科最忠誠的反對者炎亞綸,這傢伙確實只有一個國籍不假,但是那些是他正式使用的藝名,就像EXO這個團隊的名稱是拉丁字母,其團隊成員的名稱也都是拉丁字母一樣,然而李老師本人或許在外語報道之中被動的獲得過一些轉錄,但是和他本人無關,或許哪天如果他定居甚至入籍意大利以後你再加一個意大利語的名稱也行,但是現在這種做法是不符合中文社群習慣的,也沒有任何意義。--向烏魯木齊中路的英雄兒女致敬2022年12月11日 (日) 07:31 (UTC)[回覆]
不過話說我咋記得炎亞綸有新加坡國籍,可能我記錯了--向烏魯木齊中路的英雄兒女致敬2022年12月11日 (日) 07:31 (UTC)[回覆]
倘若以某不喜歡的咬文嚼字來解釋的話[開玩笑的];可查閲在我增修之前的版本,您使用的詞匯是「關注」而非現在所聲稱的「關注者」,前者是動詞,後者是名詞,故在地區詞的指控而言,將「關注」轉變爲「追蹤者人數」實質上並沒違反地區詞要求(因爲用地區詞轉換,「關注」應為「追蹤」,而非「關注」轉換爲「追蹤者」。就理論上而言,我也可以主張是您損壞了先到先得的原則。
另我具有增修條目之正當理由理應屬簡繁與地區詞破壞之外。但其實我也不想延申此一話題,只是發表一些意見。您對此有意見,我加個地區詞轉換就好了,但還請莫要指控他者的正常貢獻為破壞(如果貢獻大過故意破壞的可能的話)。
關於性別,如果有媒體來源報道至於。關於「伊」一詞,我個人也是查閲了有關資料後,並非全然不懂其性別指向使用的。但如我之前提到的,如果有人對此有意見,我也不再堅持這點(誠然,加上您具有指明他爲男性的資料,我就更不用堅持了)。
最後,外媒的報道是他境外影響的一部分(且他依然居住在境外),加上外文名稱(使用英文,我猜是因其通用性)其實是彰顯這一點的;比如反對動態清零政策運動其下「白紙革命」就有A4 Revolution或White Paper Revolution的外文增添。而且就算加了也沒違反社群指引,只是各編輯觀感意見的不同。另人都有記錯的時候,不用特別在意,知道了就好。
--WMLO留言2022年12月11日 (日) 22:46 (UTC)[回覆]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有關外文附註之處理

個人認為部分採編上以所謂官方文件之理據而約束本地有來源之外文附名,本身已可能屬於不適切本地採編之參考準則、有可能牽涉WP:CENSOR等方面,不過個人也保留可進一步合理交互意見之選擇,期望可避免有礙有關採編之協作--約克客留言2022年12月19日 (一) 08:17 (UTC)[回覆]

如果不是個人正式使用的藝名等或其正式文件所使用的名稱,僅僅是有關外文媒體為報道而選用的近似性稱呼,則無使用的意義,使用也不符合社群習慣,純屬個人執着和對英文的文字中心偏見--向烏魯木齊中路的英雄兒女致敬2022年12月31日 (六) 07:15 (UTC)[回覆]
新年好,祈望新氣象,回上同好,邏輯上似乎相互理解不同,論傳主既已置於國際層面(internotional dimension)且信源層面亦如採編見之為critcal,則不同語言加註之並不有礙,但且質疑有關上述之陳述。PS.社羣之貌賴於各自道途養成、姑且亦合力踐行會聚。--約克客留言2023年1月1日 (日) 03:46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