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毛豬籠草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柔毛豬籠草
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豬籠草科植物》中的插圖,示柔毛豬籠草的模式標本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目: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科: 豬籠草科 Nepenthaceae
屬: 豬籠草屬 Nepenthes
種:
柔毛豬籠草 N. mollis
二名法
Nepenthes mollis
Danser (1928)

柔毛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mollis)是婆羅洲加里曼丹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種加詞mollis」來源於拉丁文,意為「柔軟的」,指其毛被[1]其僅存在一個單一的乾燥標本[2],是豬籠草屬中唯一一個獲得公認,卻不清楚其捕蟲籠形態的物種。   

柔毛豬籠草的原生地為陡峭斜坡上的茂密森林,其海拔約1800米。[3]現僅知其存在於模式產地凱蒙山上,但由於其周圍的眾多山峰還未經考察,所以其分佈可能更為廣泛。[4]查爾斯·克拉克認為其可能出現於苔蘚森林中。[4]

尚未發現關於柔毛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5]也未發現其種下類群。[5]柔毛豬籠草也沒有任何的同物異名[5]其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等級為數據缺乏[6]

植物學史

凱蒙山的衛星圖像

1925年10月17日,弗雷德里克·恩德特東加里曼丹省凱蒙山[注 1]首次採集到了柔毛豬籠草,這也是唯一的一次。其採集於山頂海拔約1800米處。其屬於一次由茂物林業研究所(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Bogor)組織的婆羅洲中部考察,在這次考察中還首次採集到了暗色豬籠草N. fusca的標本。[7][注 2]

1928年,B·H·丹瑟在其開創性著作《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豬籠草科植物》中對柔毛豬籠草進行了正式描述。[注 3]B·H·丹瑟寫道:[注 4][3]

柔毛豬籠草的模式標本編號為「Endert 4282」,存放於茂物植物園植物標本館(BO)中。其由一段帶葉片和雄性花序的莖組成。捕蟲籠和雌性花序未知。[1]

形態特徵

B·H·丹瑟對於柔毛豬籠草的原始描述及所有後續的說明都基於存放於茂物植物園的單一的標本。

柔毛豬籠草為藤本植物。莖至少可長達4米,[4]直徑為6至9毫米。攀援莖圓柱形,其他部分莖帶鈍稜角或扁平。節間距10至15厘米。蓮座狀植株莖的形態特徵未知。[3]

攀援莖上的葉片革質,散生,無柄。葉片為披針形匙形,長約18至20厘米,寬約3.5至4.5厘米。葉尖急尖葉緣在葉基平行於中脈,並下延為兩葉柄翼。葉柄翼漸狹,最寬可達1厘米,長約4至6厘米。葉基寬約2厘米。葉脈不明顯。羽狀脈先斜發,後在葉緣處彎曲,並在中脈的兩側形成1條縱脈,極少數為2條。[3]籠蔓可長達10厘米[4],靠近葉片處直徑1.5至2毫米,靠近捕蟲籠處直徑約2.5毫米。發育中的籠蔓常形成籠蔓圈。捕蟲籠的形態特徵未知。[3]

柔毛豬籠草的花序總狀花序。雌性花序的形態特徵未知。雄性花序密佈花朵,B·H·丹瑟將其描述為「不固定的」且「看似為橫生」。總花梗長約7.5厘米,基部直徑約4毫米,頂部直徑約3毫米。花序軸漸尖,長10至15厘米。基部的花梗長約12毫米,頂部的花梗稍短。所有的花梗都帶2朵花,無苞片萼片為橢圓形,鈍尖,長約4毫米。雄蕊柱包括單輪的花葯在內長約4.5毫米。[3]一項對模式標本Endert 4282花粉大小的研究顯示,其120粒花粉的平均直徑為37.2微米標準誤為0.4,變異係數為6.1%)[9]

植株各部分都密佈的棕色毛被。莖部具天鵝絨般的密集棕色粗毛。其可長達2毫米,部分較短、分叉,其他的較長、不分叉。發育中的莖及葉腋附近,中脈的上下兩面和發育中的捕蟲籠披被着類似,但更長更茂密的毛被。葉片的下表面披被着茂密的粗毛,由為短且分叉和長且不分叉的柔毛組成。葉片的上表面也披被着茂密的粗毛,但其更短、更簡單,且為白色。總花梗和花序軸完全覆蓋着紅褐色的毛被。部分花梗、萼片和雄蕊柱具短且脆的毛被。[3]

B·H·丹瑟將該標本的顏色描述為「淡黃色-暗褐色至赭黃色-褐色,毛被為深紅棕色」。[注 5][3]

生態關係

B·H·丹瑟將柔毛豬籠草歸入了皇室分支Regiae,這個分支還包括其他14個物種,分別為包希豬籠草N. boschiana豹斑豬籠草N. burbidgeae圓盾豬籠草N. clipeata鞍型豬籠草N. ephippiata暗色豬籠草克羅斯豬籠草N. klossii勞氏豬籠草N. lowii大豬籠草N. maxima倒披針葉豬籠草N. oblanceolata[注 6]細毛豬籠草N. pilosa馬來王豬籠草N. rajah窄葉豬籠草N. stenophylla寶特瓶豬籠草N. truncata維奇豬籠草N. veitchii。關於柔毛豬籠草的分類,B·H·丹瑟寫道:[注 7][3]

馬修·傑布在《新幾內亞的豬籠草報告》中認為柔毛豬籠草「可能具有與蘋果豬籠草N. ampullaria相似的生長方式,如極少出現攀援莖,甚至不出現捕蟲籠」。[1][10]

查爾斯·克拉克的《婆羅洲的豬籠草屬植物》一書中寫道「丹瑟專著中的圖14看起來有些部分與剛毛豬籠草N. hirsuta很相似」,但他也描述到其比剛毛豬籠草的體型更大。簡·斯洛爾也懷疑其是否與剛毛豬籠草有關聯。[11]

可能的再次發現

1999年,布魯斯·薩蒙(Bruce Salmon)的一篇文章《柔毛豬籠草(豬籠草科)——再次發現?》Nepenthes mollis (Nepenthaceae)—Rediscovered?)刊登於《食蟲植物通訊》。在這篇文章中,布魯斯·薩蒙描述了一個被稱為「N. sp.」[注 8],但未鑑定的雄性豬籠草標本。其採集於盧馬庫山海拔1700米處的「一個開闊嵴線上高大茂密的森林」中。基於形態特徵密切的相似和分佈地域合理的重疊,他認為這個未鑑定的類群可能是柔毛豬籠草。布魯斯·薩蒙對這兩者進行了以下比較: [注 9][12]

特徵 柔毛豬籠草 N. sp.
葉片基部 下延成為2個葉柄翼,上部寬約1厘米,長4至6毫米,漸尖 下延1至2厘米。
花梗 無苞片。 苞片源於花梗基部,長3至4毫米。
產自毛律山胡瑞爾豬籠草下位籠

布魯斯·薩蒙還注意到「N. sp.」的生活習性與柔毛豬籠草描述的很相似,其寫道「據說柔毛豬籠草沒有上位籠,『N. sp.』也呈現出這樣的特徵,特別是其帶花莖頂部的70厘米」。他認為當植株受到環境壓力時,如旱季等,其即會停止產生捕蟲籠。[12]

但是,部分學者認為將這兩個物種等同起來是相當不可能的。[13]簡·斯洛爾在布魯斯·薩蒙論文的編者按中提到將這兩個種群合併前必須對柔毛豬籠草的模式產地進行考察。[注 10][12]

2003年,馬丁·奇克安東尼·蘭姆對產自盧馬庫山未鑑定物種進行了正式描述,命名為胡瑞爾豬籠草N. hurrelliana[14]雖然其已知的自然分佈範圍不含加里曼丹,但其已包括了沙勞越北部、汶萊沙巴西南部。[15]如果柔毛豬籠草和胡瑞爾豬籠草在將來被證明是同一個物種,那麼後者將是前者的一個同物異名

舊大陸的豬籠草》及《婆羅洲的豬籠草》中都認為在弗雷德里克·恩德特採集到柔毛豬籠草後,再也沒有在野外重新採集到柔毛豬籠草。[5][16]安西婭·飛利浦安東尼·蘭姆李乾2008年的《婆羅洲的豬籠草》第二版中寫道:「近期關於胡瑞爾豬籠草攀援莖的描述顯得與柔毛豬籠草非常的相似,但仍不確定它們是否是相關聯的。」[注 11][16]

註釋

  1. ^ 凱蒙山的名稱各式各樣,如「Kemul」、「Kemoel」、「Kemal」、「Kongkemul」和「Kong Kemul」。在丹瑟對柔毛豬籠草的描述中,其模式產地被標註為「G. Kemoel」,即「Gunung Kemoel」的縮寫,其中「gunung」在印度尼西亞語馬來語中意為「山」。[1]凱蒙山的地理坐標1°51′37″N 116°10′35″E / 1.86028°N 116.17639°E / 1.86028; 116.17639 (凱蒙山)
  2. ^ 1925年9月至10月,弗雷德里克·恩德特考察了凱蒙山附近的丘陵地區,數次登頂(海拔1837米),去到了「Long Mehiang」、「Long Kiau」和「Long Petak」附近的山谷。[8]並分別於10月12日和10月17日採集到了暗色豬籠草和柔毛豬籠草。[3]
  3. ^ 該描述包括一個模式標本的線條畫(Fig. 14),以模式標本為基礎的詳細英文和拉丁文植物學描述,及關於物種的說明補充。原拉丁文描述如下:[3]
  4. ^ B·H·丹瑟在《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豬籠草科植物》中對柔毛豬籠草的敘述原文:[3]
  5. ^ B·H·丹瑟的對該標本顏色的描述原文:[3]
  6. ^ 倒披針葉豬籠草現在被認為是大豬籠草同物異名
  7. ^ B·H·丹瑟對柔毛豬籠草分類的敘述原文:[3]
  8. ^ 這個被稱為「N. sp.」物種之後被描述為胡瑞爾豬籠草,該描述由安西婭·飛利浦安東尼·蘭姆公佈於《婆羅洲的豬籠草》中。[1]
  9. ^ 布魯斯·薩蒙將柔毛豬籠草與「N. sp.」進行比較的原文:
    N. mollis N. sp.
    Leaf Base: Decurrent into 2 wings, 1 cm broad at the top, 4-6 cm long, gradually attenuate. Decurrent for 1-2 cm.
    Pedicels: Without bract. Bract originating from the base of the pedicel 3-4 mm long.
  10. ^ 簡·斯洛爾在編者按中提到將這兩個種群合併前必須對柔毛豬籠草的模式產地進行考察的原文:[12]
  11. ^ 安西婭·飛利浦、安東尼·蘭姆和李乾2008年的專著《婆羅洲的豬籠草》第二版中的原文:[16]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Phillipps, A. & A. Lamb 1996. Pitcher-Plants of Borneo.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2. ^ McPherson, S.R. & A. Robinson 2012. Field Guide to the Pitcher Plants of Borneo.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Danser, B.H. 1928. The Nepenthaceae of the Netherlands Indies. Bulletin du Jardin Botanique de Buitenzorg, Série III, 9(3–4): 249–438.
  4. ^ 4.0 4.1 4.2 4.3 Clarke, C.M. 1997. Nepenthes of Borneo.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5. ^ 5.0 5.1 5.2 5.3 McPherson, S.R. 2009. Pitcher Plants of the Old World. 2 volumes. Redfern Natural History Productions, Poole.
  6. ^ Clarke, C.M., R. Cantley, J. Nerz, H. Rischer & A. Witsuba. Nepenthes moll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0. [12 May 2006]. 
  7. ^ (荷蘭文) Endert, F.H. 1927. Botanisch en floristisch verslag. In: D.W. Buijs, H. Witkkamp, F.H. Endert, H.C. Siebers & D.F.K. Bosch. Midden-Oost-Borneo Expeditie 1925. G. Kolff & Co., Weltevreden.
  8. ^ van Steenis-Kruseman, M.J., et al. 2006. Cyclopaedia of Malesian Collectors: Frederik Hendrik Ender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ationaal Herbarium Nederland.
  9. ^ Adam, J.H. & C.C. Wilcock 1999. Palynological study of Bornean Nepenthes (Nepenthaceae).PDF Pertanika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 22(1): 1–7.
  10. ^ Jebb, M.H.P. 1991. An account of Nepenthes in New Guinea. Science in New Guinea 17(1): 7–54.
  11. ^ Schlauer, J. 1994. NEPENTHES comments for Flora Malesian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arnivorous Plant Mailing List, September 9, 1994.
  12. ^ 12.0 12.1 12.2 12.3 Salmon, B.[R.] 1999. Nepenthes mollis (Nepenthaceae)—Rediscovered?PDF (561 KiB) Carnivorous Plant Newsletter 28(1): 24–26.
  13. ^ Steiner, H. 2002. Borneo: Its Mountains and Lowlands with their Pitcher Plants. Toihaan Publishing Company, Kota Kinabalu.
  14. ^ Cheek, M., M.H.P. Jebb, C.C. Lee, A. Lamb & A. Phillipps. 2003. Nepenthes hurrelliana (Nepenthaceae), a New Species of Pitcher Plant from Borneo. Sabah Parks Nature Journal 6: 117–124.
  15. ^ Clarke, C.M. & C.C. Lee 2004. Pitcher Plants of Sarawak.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16. ^ 16.0 16.1 16.2 Phillipps, A., A. Lamb & C.C. Lee 2008. Pitcher Plants of Borneo. Second Edition.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Kota Kinabalu.

擴展閱讀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柔毛豬籠草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資訊:柔毛豬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