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討論:世界上的八種來源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我發現有些人可能對維基百科上的一些關於來源的基本概念存在誤解,因而寫了這篇論述,希望大家能喜歡。--Antigng留言2016年9月4日 (日) 09:10 (UTC)[回覆]

  • 其中有些意見,例如「你花重金請電視台給你做了一段個人專訪。」這個不見得可靠吧?原則上除了純資料性的內容,凡涉及評價,「可靠,非獨立」之間多少是互斥的。--Reke留言2016年9月7日 (三) 17:24 (UTC)[回覆]
  • 我加入維基編輯才不久。有的編輯方針真的不能理解。我覺得百科的目的是真實客觀反映現實事物,只要是真實客觀,原創研究和第一手來源有何過錯?我現在關注的是有關芬蘭的條目。在華文世界裏對芬蘭的認識大多數是通過英語傳至中文,好多東西如譯名經常不準確。想要一個準確好聽的譯名,還真的應該是原創直接從芬蘭語翻譯的好。好多記者和訪問學者跑到芬蘭幾天或半年,隨便翻翻一些英文資料,然後就正式發表文章。其實這些第二手和第三手資料還不如原創或第一手資料準確。--萬水千山留言2016年9月8日 (四) 00:13 (UTC)[回覆]
    • 道理很簡單,信息的準確性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全面。第一手資料往往是不全面的,而且不免變成宣傳性材料。這導致條目的中立性沒有保證。再者,百科全書若使用第一手資料,就需要讀者自行解讀(比如以某文物圖片為資料,不懂考古的讀者根本不知道這個圖片能證明什麼)。--Tiger留言2016年9月8日 (四) 03:38 (UTC)[回覆]
    • 就算是用芬蘭語寫的,若原文在芬蘭是二手文獻,那自然也是二手文獻,君不見很多條目下面的參考資料直接放日文、德文?只是懂芬蘭語的人少,你放了芬蘭語的參考資料,別人難以查證就是了--Liaon98 我是廢物 2016年9月8日 (四) 09:47 (UTC)[回覆]
  • (!)意見 「可靠,獨立,第一手來源」:個人專訪不能作關注度來源嗎?維基百科:關注度中要求的只是「「獨立於主題實體」,要排除下列與主題實體有關聯之人發佈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自我宣傳、廣告、自身發表的個人出版物、自傳、新聞稿等 (註:由主題實體自身發表的作品,或與之有緊密聯繫的作品,不太可能成為世界範圍內對該主題普遍關注的證據。參見維基百科:利益衝突以了解處理此種情況的詳細信息。)」--Nivekin請留言 2016年9月8日 (四) 10:22 (UTC)[回覆]
    • 被採訪者的原話是一手來源,而記者在完成採訪後寫的手稿是二手來源。另見en:Wikipedia:Interviews#Notability,英文維基百科一批人認為即使某個專訪是一手來源,但是採訪者本身被知名媒體採訪對關注度也有貢獻。(雖然關注度指引說「「來源」需滿足關注度要求,必須是第二手來源(二次文獻)」)所以這應該還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Antigng留言2016年9月8日 (四) 14:00 (UTC)[回覆]
      • 以我的媒體經驗應該是說「記者完全依特定人士訪問結果剪裁而成」的文稿應該仍算一次文獻;「記者多方採訪後,以新聞專業加以比對、處理,有時引用其他資料和證據,整理出較接近事實的情況」寫成的文稿才算是二次文獻。(p.s 建議講成「一次、二次」而非「一手、二手」,因為「一手、二手」有時候會跟另一個情況混淆。就是「直接看到原本文獻並引用」叫一手,「引用其他文獻中,引用到這個文獻的部分」叫二手。例如寫王弼條目時,引用《王弼傳》叫一手文獻,引用裴松之的《三國志注》中引用到的《王弼傳》叫二手文獻,不過他們應該都是二次文獻。--Reke留言2016年9月9日 (五) 06:52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