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奔怒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投奔怒海
Boat People
基本资料
导演许鞍华
监制夏梦
制片崔珍妮、李相国
编剧邱戴安平
故事田歌
主演林子祥
缪骞人
马斯晨
刘德华
配乐罗永晖
摄影黄宗基
剪辑健健
制片商青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
Greenworld Co., Ltd.(摄制)
片长106分钟
产地 英属香港
语言粤语
日语
越南语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英属香港:1982年10月13日 (1982-10-13)
 法国:1983年11月23日 (1983-11-23)
 日本:1984年6月9日 (1984-06-09)
票房HK$15,475,087[1]
前作与续作
前作胡越的故事

投奔怒海》(英语:Boat People)是1982年上映的一部香港电影,由许鞍华执导,是许鞍华“越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注 1],主演包括林子祥缪骞人马斯晨刘德华等,片名由著名小说家金庸所取。本片以越南共和国(南越)灭亡后作为题材,于1982年10月13日上映,香港票房1,547万港币,位列年度总票房第五位[2]。电影荣获第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美术指导最有前途新人五项大奖[3];在2005年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票选为“最佳华语片一百部”第八名[4]

剧情

1975年越共统一越南,日本左派记者芥川汐见在岘港现场采访当时实况。行程在越南政府的安排下,让芥川见到了越南人幸福的生活。但随着芥川发现“幸福生活”场面中的不和谐处,以及认识当地人阮琴娘及其一家后,逐渐看见一般越南百姓在共产革命后的真实悲惨生活,以及革命干部的不同面目。[5]

角色

角色 演员 粤语配音 备注
芥川汐见 林子祥 林子祥 日本左派记者。曾抢先报导过越共统一越南的新闻,往统一后的越南岘港采访,最初从安排的行程见到幸福的越南人。后来认识岘港当地人阮琴娘及其弟,发现一般人经济生活非常困苦,却仍不欲往集体农场(新经济区)。而很多与前南越政府有关系的人都生活在恐惧之中。芥川在“鸡场”(刑场)拍摄琴娘收尸时认识从集体农场回岘港的祖明,后来到他的农场看见实际的情况。
夫人 缪骞人 朱曼子 岘港唯一剩下酒吧的过气老鸨,得到当地某些人保护仍然生存营业。夫人的父亲是日本人,母亲是中国人,做过法国人的情妇,开酒吧时做美国人生意。统一后在共产党的鼻息下生存。祖明是夫人的男友。
阮琴娘 马斯晨 岘港当地少女。父亲是阵亡的南越政府军军人,有两个弟弟。母亲被迫卖淫养活一家。二弟拾荒时捡到手榴弹被炸死。其母被共产党干部迫死后,干部表示会把琴娘“优先送到新经济区”。最后与三弟成功乘坐难民船离开越南。
祖明 刘德华 李学斌 原来是美军的翻译,统一后被送到集体农场。因为想筹钱与友人乘船离开越南,故短暂回到岘港。与芥川一起回到农场后,被派往地雷区掘地雷,等待机会离开。上船后,难民船被军方截停,被打死。
阮主任 奇梦石 负责接待芥川的干部。曾经是留法学生,参与共产革命大半生,也曾为革命坐牢。年老时却发现自己原来喜欢以往的前殖民宗主地巴黎法国美食、法国美酒、法国美女,俱与共产主义不符。说:“越南人的革命成功了,我自己的革命失败了”,亦批评一些年轻的干部“急功近利”。最后被任命为新经济区某小队队长,被立即送走。当时文化局的干部(阮主任口中的年轻干部)认为阮主任“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无法放弃小资产阶级的滥情”。

选角

刘德华一角原属意由周润发演出。台湾当时政策封杀曾经参与大陆电影拍摄的演员,禁止他们一切有份的电影上影;周润发为台湾市场放弃拍摄,此角后欲改用黄日华,但TVB高层下令要求拍摄《天龙八部之虚竹传奇》而要让给刘德华,成为刘第一部电影作品。

禁映

本片于1980年代制作,外景拍摄取景于中国海南岛,投资方为左派电影明星夏梦所创办的青鸟公司。当时台湾港九电影戏剧事业自由总会禁止中国大陆工作人员参与制作,亦禁止在大陆拍摄的电影于台湾上映,所以当时本片在台湾被禁映,后来才解禁。电影拍摄时正值中国与越南交恶,电影中亦有出现描述越南排华的场面。然而电影的内容对共产主义亦有很深刻的批判,因此亦在中国大陆禁止上映。当时九七问题刚开始在香港浮现,《投奔怒海》对共产党统治下政治迫害人性扭曲的描写产生很大震撼。在当时仍然是左、右两派壁垒分明的香港电影圈中,《投奔怒海》在政治上显得特别吊诡;而同时被台湾、中国大陆以泛政治理由禁映,在电影圈中也极为少见。[6]

发行

2008年2月27日,投奔怒海正式解禁,中国内地引进香港版DVD[7]

破绽

剧本最后一幕芥川因所携的柴油被追兵的子弹击中而着火。实际上柴油燃点很高,一般不会因中枪而起火。

奖项

年份 颁奖典礼 奖项 获提名 结果
1983 第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佳电影 获奖
最佳导演 许鞍华 获奖
最佳编剧 戴安平 获奖
最有前途新人 马斯晨 获奖
刘德华 提名
最佳美术指导 区丁平 获奖
最佳男主角 林子祥 提名
最佳女主角 缪骞人 提名
马斯晨 提名
最佳摄影 黄宗基 提名
最佳剪接 健健 提名
最佳电影配乐 罗永晖 提名
十大华语片 获奖
2005 第2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佳华语电影一百部 获奖
(第八名)

其他

  • 影片英文名称“Boat People”直译就是“船民”,是香港1988年实行越南船民甄别政策,对因经济而非政治原因逃离者的称呼,以和难民区别。

注释

  1. ^ 指三部有关越南的许鞍华作品:1978年的香港电台电视剧《狮子山下·来客》、1981年的《胡越的故事》及1982年的《投奔怒海》。

参考资料

  1. ^ 投奔怒海 (1982) Boat People. 香港影库. [2020-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2. ^ 1982年香港最卖座的十部电影,李连杰的《少林寺》只能排第四. 搜狐. 2018-01-25. 
  3. ^ 第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及得獎名單. 香港电影金像奖. [2018-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6). 
  4. ^ 最佳華語片一百部 The Best 100 Chinese Motion Pictures. 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 [2010-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2). 
  5. ^ Poshek Fu; David Desser. The Cinema of Hong Kong: History, Arts, Ident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03-25: 183–184. ISBN 978-0-521-77602-8. (英文)
  6. ^ 許鞍華獲威尼斯影展終身成就獎 回顧那港產片黃金時代. 立场新闻. 2020-07-21 [2021-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中文(香港)). 
  7. ^ 《投奔怒海》香港版DVD发行信息. 搜狐娱乐. 2008-02-22 [2022-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7).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