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異姓王風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消滅異姓王風潮,指劉邦打敗項羽後,漢朝開始的武力削藩風潮。劉邦稱帝後,認為異姓王是漢朝的一種威脅,透過戰爭整肅,消滅幾乎全部的異姓王。從前202年十月至前196年十月,劉邦和呂雉先後捕殺或攻滅燕王臧荼、楚王韓信、趙王張敖代王(原為趙國國相,自立為代國國王陳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新的燕王盧綰[1][2][3][4]。異姓王中唯有長沙王吳臣因勢小不構成對劉邦的威脅,而勉強逃過一劫。消滅異姓王之後,劉邦與元老、列侯們訂立了白馬之盟,規定只有劉姓的宗室可以封王。

產生

秦亡後,項羽主宰天下,割魏、楚九郡為西楚,自立為王,號霸王,都彭城[5],又分封其他十八人為諸侯王。然項羽分封,多使親信故舊於善地,而徙六國故王於原封國之邊緣。雖尊楚後懷王義帝,卻將其流放長沙郡郴縣(今湖南省郴州市),令英布於半途中刺殺[6][7]。又由於其封賞不公,造成將領們爭奪土地而天下大亂,田齊後裔的諸王互相攻擊,田榮殺項羽所封之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與濟北王田安[8];而故燕王韓廣不願被徙置遼東,與新燕王臧荼發生衝突,韓廣被攻殺[9]陳餘則因未被封王而不滿,逐走常山王張耳,迎原趙國宗室代王趙歇復為趙王,趙歇封陳餘為趙國太傅、代王[10]。一時間項羽所確立之新秩序完全被打破,各地叛亂,項羽疲於奔走,最後因在齊國屠城而遭到齊人頑強抵抗,深陷齊國而不能自拔[11]

懷王約定,先入關中者則為關中王,但項羽只封劉邦為漢王,統治秦嶺以南的漢中,而在關中另封原秦朝三位降將章邯董翳司馬欣等為王,號稱為三秦劉邦對項羽未封自己為關中王而不滿,乘著項羽陷於齊國之際,採用趙衍之計,暗度陳倉,兵出漢中,而原關中百姓本就對項羽及其所分封之三秦之王不滿,紛紛迎入漢軍。漢軍迅速擊敗章邯等三王,兼併三秦[12]。而兵出函谷關,並以為義帝發喪之名[13],與其他反項之諸侯結成第一次反項同盟,組成聯軍,直下彭城[14]。項羽聞知彭城失守後,留大將龍且於齊地繼續平叛,而自率精騎回擊聯軍,於彭城泗水睢水連敗聯軍。第一次反項同盟隨著漢軍大敗而告瓦解,諸侯各散去[15]

劉邦敗後再次派遣使者遊說諸侯,以期二次結盟。趙、魏兩國拒絕結盟,但九江王英布彭越同意入盟[16]。漢軍攻滅魏、趙,平代地,又威降燕王臧荼。滅趙後,立張耳為趙王。而前項羽殺韓王成,另立鄭昌為韓王,劉邦令韓太尉信(原韓國宗室,非大將軍韓信)略韓地,虜鄭昌,故立韓太尉信為韓王,是為韓王信[17]。而韓信劉邦滅趙後,又奉劉邦的命令攻打齊國,得齊地後求封為假王,劉邦不得以立其為齊王[18][19][20][21]。至此劉邦之「第二次反項同盟」在與項羽戰爭中形成。

項羽敗亡後,劉邦對其中一些諸侯王進行了調整。齊王韓信改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今江蘇邳州);九江王英布改為淮南王,都壽春;衡山王吳芮改為長沙王,都臨湘;徙韓王信於太原郡,為韓國。另外,又立佐漢有功之的蠻夷君長閩君搖無諸分別為東海王(又稱東甌王)和閩越王

原因

楚漢戰爭中,劉邦由於自己實力弱於項羽,但為打敗項羽,不得不統一戰線,即聯合其他諸侯王,對付共同敵人項羽。當項羽一亡,聯盟就不復存在。而這些異姓諸侯王連城數十,多者一百多縣,少者也三四縣,各王國的國土,甚至較漢之直轄郡縣還大。且異姓王手握重兵,專制一方。雖名義上為漢之臣,但漢之政令並不能及於各諸侯垓下之戰前,劉邦採納張良之策,增加諸侯的領地,並厚賜之,諸侯才出兵與漢軍合圍項羽於垓下。所以異姓諸侯王的存在,對劉氏的漢朝是嚴重威脅,必須解決。

過程

滅臧荼

燕王臧荼本為燕國將領,鉅鹿之戰後,從項羽關中。項羽分封諸侯,徙燕王韓廣至遼東,而立臧荼為燕王。韓廣不接受此安排,臧荼攻殺韓廣而並遼東。韓信滅趙、代兩國,移書臧荼,臧荼懼漢軍威勢,故與漢結盟。

燕王臧荼本為項羽所封,其降漢只是迫於形勢。在楚漢戰爭中,臧荼亦幾無軍功。漢滅項羽後,令各地捕項羽舊部,使臧荼心不自安,於是先下手為強。於漢五年(前202年)七月起兵反漢。劉邦率軍親征,漢五年十月(前202年十月)滅燕,俘殺臧荼。臧荼從起兵到敗亡為時僅三個多月。

巧妙的是,臧荼的外曾孫女王氏漢景帝皇后,漢武帝生母。

誅利幾

利幾本為項羽部將,曾為陳縣縣令。項羽敗後,利幾降漢,被封為潁川侯。漢高祖五年(前202年),高祖召列侯,會於洛陽,利幾恐懼被殺而造反,立刻被漢軍平定,被殺。

擒韓信

劉邦韓信有著相當複雜的情感及信任度。漢軍分兵,韓信率軍北攻趙、代,而令張耳為副,但因張耳乃劉邦之故交,名為副手,實為監軍。及張耳立為趙王,又令曹參副之。公元前204年6月,在韓信出兵齊國之前,不斷敗北的劉邦手上僅剩幾個殘兵敗卒,潛入韓信大營,上演「晨奪將印」的戲碼,奪走韓信兵權。善於帶兵的韓信,依然懷著對漢室的忠心,在趙地訓練新兵,準備戰事。齊國知道韓信的厲害,立即調集20萬大軍嚴守邊境。大戰之前,酈食其自告奮勇,願做使者勸降齊王,得到劉邦應允。酈食其向齊王田廣、宰相田橫陳說厲害關係,漢王統一天下是大勢所趨。齊王與齊相大為動心,同意投降劉邦,並將酈食其奉為上賓,日日設宴款待。這時,韓信已經率兵東進,對劉邦的安排毫不知情。直到渡黃河前,他才突然聽說酈食其已經說服齊國投降,準備班師回營。蒯通(原名蒯徹)卻認為,此時休戰極為不妥。韓信奉劉邦之名伐齊,雖然有漢使勸降齊國,但劉邦並沒有收回出戰的命令。如果韓信停止攻打齊國,是不遵守劉邦的命令;此時齊國放鬆戒備,正是出兵的大好時機。於是,韓信迅速渡河攻城,奇襲齊國邊境,消滅齊軍主力,直搗齊都臨淄。致使酈食其慘為齊王所烹。而且從史實中不難看出,韓信和酈食其都是在劉邦的命令下,各行其是。相反,韓信不出兵才是違反軍命,難逃罪責。劉邦畏懼齊國大軍,利用酈食其增加收服齊國的勝算,又擔心齊國不會真心臣服,暗中希望韓信能夠一舉平定。而後又求立為「假齊王」(代理齊王),時劉邦與項羽相持,處境危艱,度力不能制,遂採納張良之議,甚至加碼,使張良往齊而立其為正式齊王。

漢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劉邦討伐項羽,邀約諸侯一同會師垓下,派人赴齊國召韓信,韓信拒不與劉邦會合。劉邦又採納張良之策,大廣諸侯之地,諸侯們才參與垓下之戰。項羽亡後,劉邦馳入韓信軍中,收其兵符。劉邦稱帝後,徙其為楚王。

漢六年(前201年)十月,有人告發韓信謀反。鍾離昧本為項羽的心腹大將,在劉邦統一後降韓信。劉邦卻因鍾離昧對項羽的忠心而要打算殺他,但韓信卻保護著他,讓他到地。漢六年(前202年)十月,韓信擔心被劉邦殺害,與鍾離昧商量對策以自保,鍾離昧說:「皇帝之所以不敢攻打您,是因為我們在一起,如果要逮捕我而取悅皇帝,我今天會死,您也很快就會滅亡。」遂自殺。韓信割下鍾離昧之首級。

十二月劉邦會諸侯於陳縣彭越英布韓信都到了陳縣與劉邦會合,雖然韓信帶了鍾離昧之首級給劉邦,劉邦還是把韓信捉回洛陽,將其貶為淮陰侯。韓信被貶後,恥於與其他功臣為同列,對自己受此待遇不滿,心生怨望,常稱病不朝。陳豨於漢十一年(前196年)在代國造反,劉邦親征。舍人樂說告韓信欲攻皇后與太子以應陳豨,呂后採納蕭何之計殺掉韓信,夷三族

劉邦平定陳豨,班師回朝,得知韓信已死,既慶幸消除威脅,也為韓信的死感到惋惜。

反韓王信

韓王信,姓韓名信,因與淮陰侯同名同姓,故後人稱其「韓王信」以區別之。韓王信為戰國韓國宗室,韓襄王之孫。初與韓王成、韓相國張良一起在韓地起兵。劉邦率軍入關,過韓,韓王信隨劉邦入關。劉邦為漢王入漢中就國,韓王信隨從,任太尉。項羽殺韓王成,立鄭昌為新韓王。劉邦拜韓王信為韓太尉,略韓地,並允諾若占領韓地,則立其為韓王。韓王信攻韓,鄭昌敗降,劉邦因立韓王信為韓王,故稱韓王信

韓王信雖為諸侯,然常將兵隨漢王劉邦作戰。滎陽之戰,守將周苛韓王信皆被俘。周苛不屈而死,而韓王信先降,又逃歸漢軍。劉邦稱帝後,以韓地近關中,且認為韓王信有雄才,故於六年十二月甲申,以太原郡三十一縣為韓國,徙韓王信稱王於太原,定都晉陽。韓王信知劉邦對其猜忌,故上書請求,定都馬邑

漢六年(前202年)秋九月,匈奴圍馬邑,韓王信上書長安告急求援。劉邦疑韓王信與匈奴合謀,遣使責備韓王信。韓王信恐懼,只好降於匈奴。七年(前201年)冬十月,漢高祖親征韓王信,破信於銅鞮。韓王信逃入匈奴,與其將曼丘臣王黃共立戰國時趙國之後趙利為王,收散兵,與匈奴聯軍攻漢。冒頓單于派左賢王右賢王各帶兵一萬多騎與王黃等屯兵廣武以南至晉陽一帶,企圖阻擋漢軍北進。漢軍乘勝追擊,在晉陽打敗了韓王信與匈奴的聯軍,乘勝追至離石(今山西省呂梁市),再次擊敗韓王信與匈奴的聯軍,匈奴冒頓再次在樓煩西北的石集結兵力,在被劉邦率領的騎兵部隊擊潰,匈奴越過句注山逃跑。劉邦追至平城,中了匈奴的埋伏,遂發生白登之圍,七天後周勃以攻下東南的樓煩三座城池後與劉邦會合解圍,復以太僕從擊胡騎句注北,大破之。以太僕擊胡騎平城南打退冒頓。

漢十年(前198年),韓王信令王黃遊說勸反陽夏侯陳豨。十一年(前197年)春,與匈奴聯合,入叄合,漢使棘蒲侯柴武拒之,戰於叄合。戰前柴武發書與韓王勸其投降,韓不聽,柴武遂進攻叄合,陣斬韓王信。

漢文帝十四年,韓王信之子韓頹當與信孫韓嬰以匈奴相國的身分降漢。七國之亂時,韓頹當以列侯身分參與平叛的戰事,功冠諸軍。韓頹有庶孫二人韓嫣韓說,皆有寵於漢武帝。韓嫣恃寵而驕,自行出入後宮,為武帝之母王太后所怒,賜自盡。韓說從衛青征匈奴,以功被封為龍額侯,但不久又失去爵位。後來,以橫海將軍身分討伐兩越,以功封按道侯巫蠱之禍起,被殺。其子韓增漢宣帝麒麟閣功臣之一。

廢張敖

趙王張敖劉邦之女婿,娶魯元公主。其父張耳戰國時期為信陵君門客,後為外黃邑宰漢高祖少年為遊俠時,曾到大梁投奔信陵君,但信陵君已經過世,只好投奔張耳,成為張耳的門客陳勝發動大澤之變後,張耳往從,勸陳勝緩稱王。在陳勝拒絕採納其議後,張耳知陳勝不能成事,遂求分兵略地。至趙立武臣為趙王。武臣死後,張耳又立趙歇為趙王,自己仍為趙相。在鉅鹿之戰後,以趙相國身分跟隨項羽入關,因此被封為常山王,王趙故地。不久陳餘來攻,張耳不敵,逃歸漢王劉邦。

漢分兵北略趙、代等地。張耳因與劉邦素有交情,表面擔任韓信副將,實為監軍。韓信占領趙國後,上書劉邦請立張耳為趙王,劉邦欣然從之。次年,張耳病故,其子張敖繼立。白登之圍後,劉邦過趙,張敖執子婿禮甚恭,而劉邦卻甚倨傲。趙相國貫高對劉邦的無禮深為惱怒,遂八年冬(前200年)試圖刺殺劉邦,即「貫高謀反事件」。九年冬十二月,貫高謀反事件被發覺,捕趙王下獄。後查實趙王確實並未參與此事,但被連坐,仍除其國,廢為「宣平侯」。

呂后稱制,封諸呂為王,張敖之子張偃以魯元公主之子故,也封為魯元王。前180年,呂后病逝,大臣與皇族發動誅滅諸呂。張敖之子皆被廢。漢文帝繼位後,張偃被封為「南宮侯」。

斬陳豨

陳豨封為陽夏侯、趙國國相,並以趙相的身分,鎮守代地,統帥趙、代兩地的軍隊。陳豨好賓客,皆不法,因此為周昌所告。時韓王信亦派王黃往說其謀反,於是十年九月陳豨反,自立為代王,攻略代、趙兩地。高祖劉邦率軍親征。

十一年冬,劉邦進駐邯鄲,豨將侯敞將萬餘人遊行,王黃將千餘騎兵攻擊曲逆張春將卒萬餘人度河攻聊城。漢將軍郭蒙與齊兵合擊,大破之。太尉周勃太原入定代地,至馬邑,馬邑不下,城中困苦。豨將趙利守東垣,為劉邦所下,後劉邦回到洛邑,命周勃繼續攻擊代地。漢十二年周勃攻下代國,斬陳豨於當城

酼彭越

彭越昌邑(今屬山東省)人,原於鉅野澤(今山東鉅野縣)為盜匪。陳勝吳廣發動大澤之變時,彭越亦起兵。沛公劉邦碭郡北攻昌邑,彭越率軍協助。

秦朝將領章邯攻滅魏國之後,彭越在鉅野聚集魏國的散兵游勇共達一萬餘人,自成一股勢力。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時,彭越沒有得封,因此彭越勢力獨立各諸侯之外。

齊國公族田榮不服項羽分封,自立為齊王,攻項羽所封之齊王(臨淄王)田都和濟北王田安,並封彭越為將軍,使其攻楚。項羽派蕭公角迎戰,彭越大破楚軍。劉邦東征,彭越與魏豹共擊楚軍,劉邦立魏豹為魏王,拜彭越為魏相國攻略梁地。

彭越劉賈為中國游擊戰之鼻祖。楚漢戰爭中,彭越率其部,往來襲擾楚軍。項羽往往因此疲於奔命。漢三年,彭越絕楚糧道於梁地。四年冬,彭越再趁項羽與劉邦相持之機,克楚睢陽外黃十七城。等項羽返攻,彭越北走谷城。漢五年,彭越下昌邑旁二十餘城,得十餘萬斛之穀。

劉邦拜彭越為梁相國,戰前召其擊楚,彭越以魏地初定為藉口,不出兵。項羽於陽夏固陵兵敗逃入陳下,劉邦遂採納張良之議,允諾滅楚後許封其為梁王並廣其地。彭越於是出兵,與諸侯合圍項羽,即垓下之戰。劉邦稱帝,封彭越為梁王。

陳豨代國造反,劉邦親征,派人在梁地徵兵。彭越稱病不從。劉邦怒,派人責彭越。彭越部將扈輒勸其起兵反,彭越不聽。時彭越與其太僕有矛盾,要殺太僕。梁太僕逃往漢,告發彭越欲與其將扈輒謀反。劉邦派使者到梁國,使者趁梁王不備,逮捕梁王,囚之洛陽,並召有司治彭越之罪。

後劉邦赦免彭越,貶為庶人流放於蜀。然彭越命中該死,在於去蜀道中遇見呂后。彭越向呂后哭訴,求呂后為他求情伸冤,免除流放蜀中而留在故鄉昌邑。呂后佯應所求,帶彭越回洛陽。呂后一到洛陽,就勸劉邦立即殺掉彭越,並令其舍人再告彭越謀反。於是彭越被呂后斬殺族滅三族,屍體受酼刑,剁成肉醬,朝廷還用這些肉醬來恫嚇各諸侯王。

定英布

英布因在秦朝曾受過黥刑,故又稱黥布,被發配驪山驪山陵。黥布途中與其他一些刑徒逃跑,成為強盜。

陳勝起兵之後,黥布求見番陽吳芮勸其起兵響應,吳芮認為很有道理,起兵反秦,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英布。不久聽聞項梁亦起兵,遂率兵前往投奔項梁。項梁過江,擊景駒秦嘉等,英布常冠諸軍。項梁在得聞陳勝確實已死的信息後,立前楚懷王之孫熊心楚後懷王,英布被封為當陽君

前208年十月,楚後懷王分兵,一支以安國侯沛公劉邦率領向西攻打關中;另一支則由卿子冠軍上將軍宋義與長安侯項羽率領北上救趙,英布為宋義、項羽、范增帳下諸將之一。十一月,項羽殺宋義奪兵權,派英布渡河擊秦軍。英布在鉅鹿之戰中,以少勝多,功冠諸軍,諸侯軍隊因此多加入項羽。前207年六月,秦將章邯降項羽,英布奉項羽令坑20萬秦卒於新安。項羽兵臨潼關不得入,英布大破劉邦之關下軍,遂入關。已而項羽分封諸侯,英布以功被封為九江王。

前207年八月,英布奉項羽命令暗殺了楚後懷王田榮對項羽分封不滿,先殺欲接受項羽分封的故齊王田市,接著又擊並項羽所分封之齊王田都和濟北王田安,並送彭越將軍印使其擊楚。項羽因此北擊齊,因殘暴好殺而深陷齊地無法抽身。於是向九江徵兵,但英布陽奉陰違,僅派數千人去應付項羽。之後,漢王劉邦糾集五國軍隊攻楚都彭城,英布卻坐視不救。因此英布與項羽之間產矛盾。

前205年十一月,漢使隨何成功說服英布背楚為漢。英布與楚戰,為楚將龍且所破,只好隻身逃到漢王劉邦處。時九江為項伯所奪,布之妻子皆被害。英布招數千散卒,並得到漢王劉邦補充的部分軍隊,與漢軍俱屯滎陽。次年(前203年)七月,立為淮南王。垓下之戰,項布與諸侯率軍合圍項羽於垓下,共擊項羽。及項羽敗亡,劉邦再次確認其王位,以九江廬江衡山豫章四郡為淮南國,都(今安徽六安)。

漢十一年冬,呂后誅殺淮陰侯韓信,同年夏又誅殺彭越。英布因此內心大恐,暗地進行準備以備不測。英布懷疑其中大夫賁赫私通自己的愛妃,故欲殺賁赫。賁赫逃到長安,遂以淮南之情勢上書朝廷,言淮南欲反。英布遂族滅賁赫之家,正式舉兵反叛。

英布反後,汝陰侯滕公夏侯嬰,向劉邦推薦薛公來出謀劃策。薛公是原本楚國令尹,他分析,英布有上中下三策,上策就是東取,西取,合併,拿下,並傳檄使各安其國,這樣山東崤函以東)就不是漢朝所有了。中策就是東取吳,西取楚,合併,拿下,並奪取敖倉之粟,堵住成皋,這雙方勝負就難分難曉。下策是東取吳,西取下蔡,將輜重歸於,而本人往長沙,這樣陛下就可安枕無憂了。而且必取下策!英布及其手下皆為驪山亡命刑徒出身,只想著自身利益,並無遠見。時劉邦病重,本不欲親征,欲使太子劉盈代為出征。太子之門客商山四皓力陳利害,勸太子勿出征。呂后因此泣諫劉邦勿令太子出征,樊噲闖宮,劉邦無奈只好抱病率軍親征。英布初以為劉邦年事已高必不能親征,而所慮者韓信、彭越等皆已死。起兵果如薛公所言,出兵東擊荊國,荊王劉賈走死富陵。渡淮擊楚,與楚戰於(今安徽泗縣)、(今安徽宿縣)間。楚兵戰略失當,為三軍,結果英布敗其一軍,另二軍皆散走。

英布遂率軍西向,前196年十月與漢軍在蘄西會戰。英布的部隊訓練精良,劉邦就堅守庸城,見英布的布陣就像項羽的軍隊,因而生厭。劉邦於兩軍對壘時遙對英布曰:「你何苦造反呢?」英布對曰:「我想當皇帝罷了!」,劉邦大罵之。於是兩軍交戰,結果英布戰敗而走。而齊國國相曹參率領的齊兵也趕到,對淮南軍隊進行夾擊,淮南軍隊接連失利。劉邦遣別將追擊,大敗英布於洮水南、北,英布逃脫,僅得數百人渡江南。

長沙王吳臣因為吳芮是英布的妻舅,寫信給英布,偽稱要與之俱逃於。英布信以為真,遂入番陽,結果在番陽茲鄉(今日鄱陽湖湖區)被吳臣派來的人刺殺

走盧綰

盧綰與漢高祖劉邦是同鄉,而且同年同月同日生,劉家與盧家是世交,且盧綰自小與劉邦還是同窗,情同手足,互相友愛,漢朝建立之後,盧綰親貴無比,甚至可以自由出入後宮。燕王臧荼造反被平定後,劉邦因立太尉盧綰為燕王。漢十二年,異姓諸侯王除長沙王和盧綰之外,悉數被滅,盧綰對此心不自安。

初,盧綰曾助劉邦擊陳豨,攻其東北。盧綰還派賓客張勝到匈奴,阻止匈奴援救陳豨。張勝卻聽了臧荼之子臧衍的計謀,反令匈奴助陳豨攻燕,聯絡陳豨,與漢對抗,盧綰上奏劉邦,將張勝滅族,但張勝卻告訴盧綰說,燕國是抵抗匈奴的前哨站,如果不培養匈奴的實力,劉邦一定也會滅亡燕國,就是「養寇以自重」的道理。盧綰恍然大悟,又包庇張勝一家,隨便殺了幾個替死鬼當作張勝的親人,並要求張勝逃至匈奴,擔任燕國的聯絡官。又暗中派范齊去找陳豨密謀。謀泄,劉邦兩次派人召盧綰,盧綰稱病不行。

二月,劉邦派樊噲攻擊盧綰,令皇子劉建為燕王。盧綰帶領數千人在塞下觀望形勢。至四月,聞劉邦卒,遂亡入匈奴,被匈奴封為東胡盧王。高后時期,盧綰之妻攜子歸漢。

影響

劉邦誅除異姓,在主觀上就是解除他們對自己劉氏政權的威脅。在誅除異姓王之後,又大封同姓王。不過新分封之同姓權勢雖大,但已與先前異姓王之權力不可同日而語。朝廷對王國之權進行了如下限制:

  1. 國相等重要官吏不得由王國自置,王國只可置兩千石以下級別的官員;
  2. 諸侯王無朝廷虎符不得發兵,這樣限制了諸侯王之軍權。
  3. 山海湖澤之利益(食鹽、礦產等)歸予朝廷,王國不得擅自開發利用。
  4. 諸侯王必須定期朝覲天子,平時不准私自出國境。
  5. 諸侯王不得封人爵位、赦人死罪,亦不能收納逃亡的匪徒。
  6. 諸侯王不得私交外戚,不得對朝廷大臣私行賞賜,不得與其他諸侯王私下交往。

參考書目

  • 《史記》卷7《項羽本紀第七》
  • 《史記》卷8《高祖本紀第八》
  • 《史記》卷17《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五》
  • 《史記》卷89《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 《史記》卷90《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 《史記》卷91《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 《史記》卷92《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 《史記》卷93《韓王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 《中國通史》第四卷《丙篇典志》(白壽彝著)

參考文獻

  1. ^ 班固·《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秋七月,燕王臧荼反,上自將征之。高祖自將擊之,得燕王臧荼。即立太尉盧綰為燕王。使丞相噲將兵攻代。
  2. ^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
  3. ^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4. ^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呂后白上曰:「彭王壯士,今徙之蜀,此自遺患,不如遂誅之。妾謹與俱來。」於是呂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復謀反。廷尉王恬開,奏請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國除。
  5. ^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
  6. ^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乃詳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其命。
  7. ^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項羽出關,使人徙義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義帝長沙郴縣,趣義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陰令衡山王、臨江王擊之,殺義帝江南。
  8. ^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項羽怨田榮,立齊將田都為齊王。田榮怒,因自立為齊王,殺田都而反楚;予彭越將軍印,令反梁地。
  9. ^ 班固·《漢書·卷三十一·陳勝項籍傳第一》: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立荼為燕王。
  10. ^ 《史記》:陳餘已敗張耳,皆復收趙地,迎趙王於代,復為趙王。趙王德陳餘,立以為代王。陳餘為趙王弱,國初定,不之國,留傅趙王,而使夏說以相國守代。
  11. ^ 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漢使張良徇韓,乃遺項王書曰:「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又以齊、梁反書遺項王曰:「齊欲與趙並滅楚。」楚以此故無西意,而北擊齊。
  12. ^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復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至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
  13. ^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新城三老董公遮說漢王以義帝死故。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發使者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14. ^ 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
  15. ^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項羽聞之,乃引兵去齊,從魯□正義兗州曲阜也。出胡陵,至蕭,與漢大戰彭城靈壁東睢水上,大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
  16. ^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呂后兄周呂侯為漢將兵,居下邑。漢王從之,稍收士卒,軍碭。漢王乃西過梁地,至虞。謁者隨何之九江王布所,曰:「公能令布舉兵叛楚,項羽必留擊之。得留數月,吾取天下必矣。」隨何往說九江王布,布果背楚。楚使龍且往擊之。
  17. ^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三年,魏王豹謁歸視親疾,至即絕河津,反為楚。漢王使酈生說豹,豹不聽。漢王遣大將軍韓信擊,大破之,虜豹。遂定魏地,置三郡,曰河東、太原、上黨。漢王乃令張耳與韓信遂東下井陘擊趙,與劉邦會師襄國斬陳餘、趙王歇。
  18. ^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漢四年,遂皆降平齊。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
  19. ^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20. ^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
  21. ^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徵其兵擊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