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礎條目 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屬於維基百科歷史主題的基礎條目擴展。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環境專題 (獲評丙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環境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環境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能源專題 (獲評丙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能源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能源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日本專題 (獲評丙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日本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日本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核技術專題 (獲評丙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核技術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核技術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災害管理專題 (獲評丙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災害管理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災害管理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地震專題 (獲評乙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地震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地球科學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解決辦法

估計反應爐冷卻循環洩漏,核燃料損毀融合後已經再臨界,灌硼酸也無法停止運轉的情況下,恐怕只有強行從反應爐底部分批放出低於臨界質量的核燃料。不知道日本人還在等什麼。--Pyzhou (留言) 2011年4月10日 (日) 13:28 (UTC)[回覆]

不清楚Pyzhou兄的依據是什麼,不過這裡有個論壇的相關討論,是關於「衰變熱」的說明。個人覺得這裡的描述相當符合福島目前的情況,總之這是「長期抗戰」。 http://forum.palmislife.com/forum-viewthread-tid-108009-extra--highlight-%E7%A6%8F%E5%B3%B6-page-2.html (網友skynet的po文) YChao (留言) 2011年4月10日 (日) 23:05 (UTC)[回覆]

謝謝YChao兄給的連結,稍微匯總一下目前的情況(資料都來自本條目和官方媒體)

  • 有大量放射性的冷卻水洩漏,暫且認為堆芯完好,但至少可判斷冷卻循環系統在地震中已損傷洩漏。
  • 3月14日往反應爐中注入大量純水而未見水位升高,若計器沒有故障則可證明反應爐本身也有損傷,從注入水的多少和排出水的流量可以大約判斷反應爐是否損傷,對此當事者要比我們更清楚,這可能也是此後放棄注入純水而改用海水的原因之一。
  • 目前堆芯在泵車不斷淋水降溫的情況下保持爐面溫度240攝氏度,一旦由於餘震中止淋水一小時內爐面溫度升高至270攝氏度。IAEA和美國以及日本國內部分核專家指出部分燃料棒融損,導致核燃料聚集在反應爐底部,過臨界的可能性很大。

綜上述,現在使用泵車代替冷卻循環系統達到暫時穩定,這無疑是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因此本日日本從美國又緊急空運了兩台德制泵車。然而這種狀態有很大的問題。一,淋下去的水無法通過復水器循環,所以只能排入大海污染海洋。二,日本是多震國家,萬一發生大的餘震或者海嘯後果將難以想像。假設鏈式反應已經發生,中止的辦法只有一種就是減少中子發生數量,具體實現方法有如下三種。

  • 灌硼酸吸收中子。假設反應爐以及核燃料棒損壞,核燃料融結在反應爐底部這種辦法是無效的(日本原子能學會調查委員會4/14日判斷1,2,3號反應爐燃料棒已熔融,燃料聚集在反應爐底部)[1]
  • 從反應爐底部取出融結的核燃料,核燃料小於臨界質量將中斷鏈式反應。有點鋌而走險但這是根本的解決辦法,據某所知三哩島事故採用了這種辦法。
  • 不斷外部淋水降溫等待核燃料消耗,這可能要數年時間,中間發生什麼誰都無法預測,而且如何處理污染水是個很大的問題。

現在日本似乎選擇了最後那個方案。 雖然這裡不是論壇,但某不過是匯總一下目前狀況同時希望儘早完滿解決這次事故應該是每個科學技術愛好者的共識,據我所知使用泵車降溫就是大陸某位強人出的主意,某不才也說一下自己的觀點,有紕漏之處望請指正,也懇請各位有志集思廣益協助渡過難關。 --Pyzhou (留言) 2011年4月11日 (一) 10:37 (UTC)[回覆]

感謝Pyzhou兄的整理,不過有些媒體的報導與推斷個人覺得武斷了些。例如燃料棒的鋯金屬護套熔點是2000多度,多數報導基於放射性排水中測到的核種,都是指護套破損燃料棒可能有部份熔損,日方模擬的推測也是如此。這距離美國三哩島事件達90%熔結在底部有相當大的距離。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東電說謊的可能。另一方面,當壓力容器內溫度過高,水都形成水蒸氣的情況下,自然會排擠爐中的水位。單單住入水不洩氣釋壓,水位就無法上升。而洩氣放出水蒸氣,也同時會讓放射性物質隨蒸氣溢出。

只是單單處理這個「衰變熱」,就需要多年持續穩定的冷卻循環。個人不覺得在這個時候,就冒著大量放射性物質釋出的危險,要把核燃料取出會是個明智的做法。這裡有個連結,整理了目前原子爐保安院提供的資料: http://atmc.jp/plant/detail/?n=1 個人只希望日方能早早穩定下來。YChao (留言) 2011年4月13日 (三) 11:42 (UTC)[回覆]

報道

那裏是死灰飄揚的戰場(福島一號電廠現場見聞) 現代經濟

部分內容移動

本條目原有章節的「東京電力公司」、『IAEA的反應』、『日本國內』移動至條目日本對福島核電廠事故的反應,並與2011年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的部份作個統整,以及主條目作嵌入的更動。該條目在Template:2011年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已有建立,大家請將日本國內的後續反應內容更新至此。主要是較不相干的內容作調整,使本條目保留福島第一核電站的相關訊息——小南 (留言) 2011年4月21日 (四) 16:41 (UTC)[回覆]

參考資料

條目命名

事件已發展多時,坊間及傳媒對事件的命名逐漸趨向一致,故建議改名為「福島核事故」(約633,000個"福島核事故"),因為較現時使用的「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約299,000個"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明顯更獲廣泛使用。--Hargau (留言) 2011年5月20日 (五) 15:02 (UTC)[回覆]

超過一星期無人反對,現在移動。--Hargau (留言) 2011年5月29日 (日) 14:52 (UTC)[回覆]
根據目前的google搜尋結果,兩者使用的情況差別不大,因此移回原名。—Iokseng留言2011年7月17日 (日) 09:33 (UTC)[回覆]

「原子爐」是現代漢語嗎?

還是日語是這個詞直接當作現代漢語使用?請專業人士校對。--Gqqnb留言2016年9月10日 (六) 00:56 (UTC)[回覆]

根據ja:原子爐連結到zh:核反應爐,我把「原子爐」替換成「核反應爐」了。--Gqqnb留言2016年9月10日 (六) 00:59 (UTC)[回覆]

法國的研究機構也叫「原子力」?

我不認為「原子力」屬於現代漢語。日本政府機構在日語裡叫「原子力」,翻譯成中文也叫「原子力」,我忍了;法國的機構Institut de radioprotection et de sûreté nucléaire翻譯成中文竟然也叫「原子力」?--Gqqnb留言2016年9月10日 (六) 01:07 (UTC)[回覆]

語言本來就是開放系統嘛,現代漢語裡出現借詞很正常——一篇文章裡用法統一就好.«Institut de radioprotection et de sûreté nucléaire»似可翻成「輻射防護和核安全研究所」.以及有個「發」字是日本簡化漢字,也順手改了.--Flycici留言2017年2月15日 (三) 11:25 (UTC)[回覆]

2017年2月更新

二號機組安全殼內存在堆芯熔化核殘,並已經融出損洞,內部輻射嚴重超標。

BTW,2017年繼續魔幻。——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7年2月4日 (六) 09:25 (UTC)[回覆]

翻譯進行中

各位維基人大家好!我自2019年12月開始從日文維基百科翻譯這篇文章(詳情見草稿頁),目前已完成部分關於事故介紹的內容,歡迎前來進行翻譯或編修!--Key to Sky遠い空へ(討論|貢獻) 2020年7月1日 (三) 16:38 (UTC)[回覆]

翻譯正在執行替換

本人正在以翻譯版本替換此版本。—以上看似未簽名的留言由Key to Sky遠い空へ討論貢獻)加入。 2020年7月15日 (三) 20:54 (UTC)[回覆]

草稿: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已完成兩個章節 準備進行合併或替換

2019年12月,我發現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這篇條目存在著嚴重的問題:

  • 缺乏信息:缺少很多事故過程的詳細內容,需要補上。
  • 嚴重過時:例如「目前仍沒有方法得知反應爐內部具體情況。」實際上已經查明了具體情況,需要更新。
  • 比重不合理:概述占了全文約五分之一的內容。

隨後,我找到了條目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反應爐詳細狀況,但仍存在一堆問題,目前的維護模板已經指出了其問題所在。對於這個條目,我會在以後另外發起討論。

因此,我創建了草稿: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並開始從日文維基翻譯。近一年過去了,雖然我因為學習的原因時常會忘記這個項目,但最近一段時間放暑假終於有空繼續推進這個項目。目前,該翻譯項目已完成兩個大章節,幾近覆蓋了原版的一半內容,並且更重要的是增添了大量的細節。

我希望用已完成翻譯的兩個章節替換原版的以下章節:

  • 概述
  • 2011年日本地震的直接影響
  • 善後工作和後續

對於草稿的剩下內容,我會繼續翻譯,並且根據日文維基同步更新,以供參考,請勿刪除。

--Key to Sky遠い空へ討論貢獻2020年7月13日 (一) 14:32 (UTC)[回覆]

不存在的核素

原文概要一節有「鈾元素和碘-131、鎘-137和鈽-134大規模釋放」,然而我查看了參考文獻原文(就是東京電力自己的報告)提到的元素(準確說是核素)包括稀有氣體、碘-131、銫-137和銫-134。而且當量也不正確,文獻裡的單位都是PBq(1後邊15個零),其當量都達到了E17的數量級,到這裡就變成了90萬億Bq(9E13)。我認為這是嚴重的翻譯錯誤。--超級核潛艇留言2023年8月25日 (五) 13:03 (UTC)[回覆]

您好!很抱歉,這確實是我的翻譯錯誤,我已經修訂為正確的翻譯。感謝指正!—さき せかいSaki Sekai討論貢獻2024年3月24日 (日) 17:50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