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哈马斯战争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以色列—哈马斯战争
巴以冲突加沙—以色列冲突的一部分

从左上角顺时针:以色列空袭加沙地带阿兹列里中心外呼吁送回被绑架者的广告版;加沙地带建筑的残骸;受伤的巴勒斯坦儿童被送院;铁剑行动中的以军梅卡瓦主战坦克;袭击过后的以色列警察局

冲突局势图

  以色列下令疏散本国居民的地区
  以色列军队占领的加沙地区
  巴勒斯坦民间武装曾渗透的最大范围
  以色列政府下令平民撤离的加沙地区
日期2023年10月7日至今
(1个月3周又3天)
地点
巴勒斯坦以色列(部分战斗蔓延至黎巴嫩[4]、叙利亚[9]伊拉克
状态

进行中

  • 10月7日,巴勒斯坦武装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入侵加沙周边以色列领土;
  • 10月8日,以色列空军发动“铁剑行动”报复式空袭加沙[10][11][12]
  • 10月9日,以色列宣称夺回加沙地带周边地区并对加沙地带进行全面封锁[13]
  • 10月27日,以色列国防军开始针对加沙地带的地面入侵行动[14]
  • 11月22日,以色列与哈马斯双方达成停火四天的临时协议,以便释放被哈马斯扣押的50名人质,同时以色列需要释放其监禁的约150名巴勒斯坦妇女和儿童。
参战方
指挥官与领导者
参战单位

非巴勒斯坦武装团体:
黎巴嫩抵抗旅英语Lebanese Resistance Brigades[16]
雷德万部队英语Redwan Force[注 1]

 以色列国防军

以色列警察[17]

辛贝特[18][19]
兵力
40,000余人[20] 529,500人[a]
伤亡与损失

加沙地带[b]

  • 14,854人死亡[c]
  • 36,000人受伤[d]
  • 7,000人失踪[23]

以色列境内:[e]

  • 1,000余名武装分子阵亡[26]
  • 200名武装分子被俘

约旦河西岸[f]


其他地区:
  • 黎巴嫩[g]
  • 叙利亚[i]
  • 埃及:

以色列:[e]

  • 1,700,000名巴勒斯坦人在加沙流离失所[n]
  • 500,000名以色列人流离失所[44]

2023年10月7日,以哈马斯为首的巴勒斯坦武装团体[45]以色列军队爆发武装冲突[46]。战争始于哈马斯对以色列南部的入侵[47],以色列军队旋即报复性空袭巴勒斯坦加沙地带[48],并在数日后开始准备对加沙的地面入侵[49]。该战争是赎罪日战争以来,数十年来最激烈的一场战争,是第五场发生在加沙地带的战争,也是始于1948年5月的巴以冲突的一部分[50]。战争开始之前的2023年,以巴暴力冲突加剧,造成247名巴勒斯坦人、32名以色列人和2名外国公民丧生[51][52][53][54][55]。截至10月底,战争已造成至少1,500名以色列人[56]和8,0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包括3,000多名儿童;还有230多名以色列人和外国公民仍被哈马斯劫为人质[57]

2023年10月7日清晨,哈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阿拉伯语:عملية طوفان الأقصى‎,罗马化ʿamaliyyat ṭūfān al-ʾAqṣā),从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发射至少3,000余枚火箭弹[58],同时约2,500名武装分子突破隔离墙突袭加沙周边的以色列地区[59][60][61],并在邻近的犹太屯垦区屠杀平民,袭击以色列国防军的军事基地[62]。至少44个国家将此次突袭定性为恐怖袭击[63]。哈马斯表示,此次袭击是为了回应以色列“亵渎”阿克萨清真寺对加沙地带的封锁、以色列定居点的扩张和其定居者的暴力行为英语Israeli settler violence,以及数十年来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暴行[64][65]

以色列政府声称,至少1,400名以色列人和外国公民在10月7日的袭击中遇害[66],其中雷姆音乐节大屠杀即已有260人被杀[67][68][69]。至少200名以色列平民和战俘被劫持至加沙作为人质[70]。在清除以色列南部的哈马斯分子之后,以色列国防军旋即发动铁剑行动(希伯来语מִלְחֶמֶת ”חֲרָבוֹת בַּרְזֶל“‎,罗马化:Mil°ḥȩmȩt “ḥ°aråbŵt ḃar°zȩl”)报复性空袭加沙[71],并在一天后正式向哈马斯宣战[72]。在冲突开始的前六天,以色列总共投下了6,000枚炸弹[73]。10月27日,联合国大会投票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国家呼吁立即实行人道主义停火[74][75][76]。10月28日,当以色列开始对加沙进行地面入侵时,援助机构再次警告加沙正在发生平民的灾难[77][78][79]。11月初,持续投弹的威力据估算已累积到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的1倍多[80]。不过即使受到海量航空炸弹洗礼,哈马斯靠地道与废墟仍能保存伏击战力,致以军地面部队攻势受阻拉长[81][82][83]

大量平民在战争中遭到杀害,联合国特别报告员英语United Nations special rapporteur小组和人权组织指控以色列和哈马斯均犯有战争罪[84][85]。10月9日,以色列全面封锁加沙地带,切断对该地食品、水、电和燃料供应,加剧了对人道主义危机的担忧[86][87]。10月13日,以色列要求加沙北部的110万平民全部撤离至南部,而哈马斯则呼吁居民留在家中,并封锁了通往南部的道路[85][88]。据联合国报告,约有100万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境内流离失所,占加沙总人口的近一半[89]。另有20多万以色列人在以色列境内流离失所[90]加沙卫生部表示,截至10月30日,空袭已造成7,000名巴勒斯坦人和50多名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工作人员死亡[23][24]

背景

加沙地带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被以色列占领英语Israeli Military Governorate,2005年以色列撤离加沙,此后加沙与以色列一直处于冲突之中。由于以色列对加沙的有效军事控制,联合国和一些人权组织继续将加沙归类为以色列占领区[91][92]。哈马斯在2006年巴勒斯坦选举获得胜利,并在2007年与法塔赫的内战中获得对加沙地带的控制,严重加剧了其与以色列的紧张关系[93][94]。为回应哈马斯控制加沙,以色列联合埃及对加沙地带实施了广泛的封锁,摧毁了加沙的经济[95]。国际人权组织谴责封锁是一种集体惩罚[96],以色列称其为防止武器和军民两用物品英语Dual-use technology进入该领土的必需手段[97][98]巴勒斯坦权力机构自2006年以来一直没有举行全国选举,部分原因是担心哈马斯再次获胜[95][99]。自封锁以来,哈马斯多次从边境墙下挖地道发动跨境袭击,并经常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这导致了多次冲突,部分并升级为直接战争[100][95][46]。以色列依靠铁穹防御系统防御火箭弹,并对加沙进行有针对性的打击,旨在将武装分子的威胁降至最低[46]。2023年3月对加沙和西岸巴勒斯坦人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人支持使用“武装斗争”、建立“激进团体”并对以色列发动起义[101]

这次袭击发生在犹太人的安息日西赫托拉节期间[102],也是赎罪日战争爆发50周年纪念日的第二天。

以色列政治

本杰明·内塔尼亚胡在战前二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担任以色列总理,并因支持在加沙授权哈马斯的政策而受到批评[103][104][105][106][107]。以色列前总理埃胡德·贝拉克辛贝特安全部门前负责人尤瓦尔·迪斯金英语Yuval Diskin等多位以色列官员都指控称,内塔尼亚胡的目的是将法塔赫控制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限制在西岸并削弱其力量,从而破坏两国方案,并向以色列公众和西方政府表明以色列没有和平伙伴[108]。沙特阿拉伯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也批评内塔尼亚胡领导下的以色列允许将大量卡塔尔资金交给哈马斯[108],以换取维持停火[103]。 哈马斯发动袭击后,《以色列时报》的一篇专栏文章指出,内塔尼亚胡将巴勒斯坦权力机构视为负担、将哈马斯视为资产的政策“在我们面前炸开了锅”[103]

哈马斯领导

哈马斯是管理加沙地带的逊尼派伊斯兰[109]政治和军事组织[110],被欧洲联盟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巴拉圭英国美国列为恐怖组织[111][112]。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于2018年被美国国务院认定为恐怖分子,因为他与哈马斯军事部门关系密切,并倡导武装斗争,包括袭击平民[111]

哈马斯军事部门指挥官穆罕默德·德伊夫有着对以色列进行大胆和致命攻击的历史。 他以智取以色列军方的能力而闻名,例如透过部署低技术含量的应对措施来适应以色列的军事进步,并以长远的眼光行事,包括扣押以色列人质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制造公众压力。 德伊夫的背景和个人细节在很大程度上笼罩在神秘之中,他在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的阴影下运作[113][114]

赖赫曼大学巴勒斯坦事务专家迈克尔·米尔什泰恩(Michael Milshtein)表示,加沙地带哈马斯领导人叶海亚·辛瓦尔的主要动机是消灭以色列的长期愿景[115]。 米尔什泰恩的结论是,为这些行动提供“西方的”理由是不合适的:“这是为了阻碍与沙特阿拉伯的正常化,或改善经济现实——这些都是原因,而不是理由。行动本身就是理由—吉哈德圣战(和)破坏以色列社会的稳定—这才是重要的。”[116]

2023年局部升级

2023年,在袭击发生之前,至少有247名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军队杀害,而32名以色列人和两名外国人在巴勒斯坦的袭击中丧生[117]。定居者袭击的增加导致数百名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在耶路撒冷有争议的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周围发生了冲突[52]

2023年9月,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的紧张局势加剧,《华盛顿邮报》称两国“处于战争边缘”[118]。 以色列在一批牛仔裤中发现藏有爆炸物,并停止了加沙的所有出口[118]。 作为回应,哈马斯使其部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并与其他组织进行军事演习,包括公开演习袭击以色列定居点[118]。 哈马斯也允许巴勒斯坦人恢复加沙—以色列隔离墙的抗议活动[118]。 9月13日,5名巴勒斯坦人在边境被杀。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巴勒斯坦人试图引爆该装置,而半岛电视台报道称,巴勒斯坦爆炸物工程小组正在努力使该装置失效[o]。9月29日,在卡塔尔联合国埃及的斡旋下,以色列和加沙地带的哈马斯官员达成协议,重新开放关闭的过境点,并缓解紧张局势[120][121][122]

埃及表示,它在袭击发生前几天已经警告以色列,“局势即将爆发,而且很快,而且规模将会很大”[123]。以色列否认收到过此类警告[124],但埃及的说法得到了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迈克·迈克考的证实,他表示警告是在袭击发生前三天发出的[125]

伊朗的角色和以色列-沙特阿拉伯正常化谈判

根据美国情报报道,大约500名来自哈马斯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运动的武装分子在伊朗接受了专门的战斗训练。 这项训练是由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的对外行动部门圣城军的军官进行的。 巴勒斯坦高级官员和伊朗将领圣城军司令伊斯梅尔·贾尼将军也出席了会议[126]

攻击发生时,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正在进行关系正常化谈判。 沙特阿拉伯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表示,正常化被“第一次真正实现”[127]沙特阿拉伯外交部表示,它“一再警告以色列对加沙的持续占领将引发进一步的暴力”[127]。 2013年埃及发生政变,军方将军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废黜了总统穆罕默德·穆尔西,埃及与哈马斯的关系恶化,埃及暗示哈马斯与埃及穆斯林兄弟会之间的关系可能​​构成国家安全威胁[128][129]

经过

10月7日

火箭弹和无人机袭击

这次攻击发生在犹太节日安息日西赫托拉节 (Simchat Torah) 期间[102], 也是在赎罪日战争爆发50周年的一天后,这场战争也是以突然袭击开始的。2023年10月7日清晨六时半,哈马斯宣布开始“阿克萨洪水行动”[130],称其在20分钟内自加沙地带以色列发射了5,000余枚火箭弹。以色列情报局前局长埃夫拉伊姆·哈勒维称,至少有3,000枚炮弹从加沙发射。此次火箭弹袭击造成至少五人死亡[70][131][132][133]。据报道,加沙地带周围地区和沙龙平原包括盖代拉海尔兹利亚[134]特拉维夫、和亚实基伦[133]在内的数个城市发生爆炸。贝尔谢巴耶路撒冷雷霍沃特里雄莱锡安帕勒马希姆的空军基地亦启动了空袭警报。哈马斯随后对外发出了武装呼吁。高级军事指挥官穆罕默德·代夫呼吁“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发动袭击”。枪手还在加沙地带附近向以色列船只开火。加沙围墙东端亦爆发了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国防军之间的冲突。

入侵以色列和屠杀

10月7日-8日的大致情况
2023年10月7日以色列大规模火灾的卫星影像[134]
Caked blood on the floor inside a house.
以色列纳哈尔奥兹发生纳哈尔奥兹大屠杀后,房子里地板上沾满血迹。

与此同时,巴勒斯坦武装分子使用卡车、皮卡、摩托车、推土机和滑翔伞从加沙潜入以色列。据事发当时影像,有数名身着黑色迷彩服、全副武装的蒙面武装分子乘坐皮卡在斯德洛特开火,造成数名以色列平民和士兵死亡。来自加沙的一段视频显示,一名以色列士兵的尸体遭到高喊“真主至大”的人群踩踏[135]。其他视频则显示了一名以色列士兵被从一辆燃烧的以色列坦克拖拽而出[136],以及武装分子驾驶以色列军用车辆的画面。据报道,武装分子还在一户外自然节[需要解释]上开火。在贝埃里内蒂夫哈阿萨拉也发现了渗透者,据报道,他们在那里劫持平民并纵火焚烧房屋和加沙地带周围的基布兹集体农场。[137]

伊宰·丁·卡桑烈士旅的指挥官穆罕默德·德伊夫在袭击的第一天发布了一段录音消息,表示袭击是对以色列“亵渎阿克萨清真寺”,以及以色列2023年杀伤数百名巴勒斯坦人的回应。他呼吁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的阿拉伯人“驱逐占领者,拆除隔离墙”[138][139]。他还表示[140]

以色列的反应

这次攻击恰逢犹太教节日西赫托拉节,对以色列人来说似乎完全出乎意料。

以色列军方发言人表示,来自加沙的武装分子从陆地和海上入侵了四个位于以色列的小型农村社区、边境城市斯德洛特和两个军事基地。以色列媒体报道称,共有有七个社区处于哈马斯的控制之下,其中包括纳哈勒奥兹、克法阿扎、Magen和Sufa Beheri。据报道,由于斯德洛特警察局和埃雷兹过境点皆被哈马斯控制,武装分子得以从加沙进入以色列。以色列警察局长科比·沙布泰表示,目前以色列南部有21个活跃的高度冲突地点,包括以色列驻加沙占领军 - 加沙师师部驻地“拉伊姆”军事基地[141]

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在战争第一天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

他继续宣告,以色列正“团结一致面对恐怖主义”,并“将以哈马斯的所有阵地为目标。我们将把加沙变成一座荒岛。我要对加沙公民说:你们必须马上离开。我们将瞄准加沙地带的每一个角落”[143]

以色列军事政治内阁正式颁布“40 Aleph”条款,宣布国家进入“战争状态”。上一次该条款的颁布是50年前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一名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向媒体透露:以军正在准备一举“摧毁整个加沙地带”,拿下加沙并消灭里面的一切“恐怖分子”。

战争发生时,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正在进行关系正常化英语Arab–Israeli normalization谈判,沙特阿拉伯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一度表示,两国关系正常化“第一次变得真实”[127]。战争发生后,沙特阿拉伯外交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沙特“一再警告以色列对加沙的持续占领将推动进一步的暴力”[144]

以军空袭加沙

以色列袭击后加沙巴勒斯坦高楼被毁

以色列空军袭击加沙地带多座建筑物,以色列政府表示将切断对加沙的电力、燃料和物资供应。[145]约旦河西岸有以色列人遭遇零星袭击[131]

10月8日

10月8日,联合国安理会下午举行紧急闭门磋商会议。[146]以色列政府向哈马斯宣战。[147]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表示绝大多数渗入以色列领土的敌军已被消灭[148]以色列国防军表示以色列南部22处被入侵的地区已收复,尚有8处区域待清剿。[149]同时真主党从黎巴嫩向以色列境内开枪,以色列军队对黎巴嫩进行炮击。[150][145]冲突造成3名(一说5人)真主党成员和1名以色列军官死亡。[151]

10月9日

10月9日的大概状况
加沙地带的建筑物被以色列导弹夷为平地

10月9日,以色列国防军表示已经重新控制加沙地区周围所有社区,且以色列国防军和哈马斯在以国境内的战斗已结束[149],哈马斯高阶官员马佐克英语Mousa Mohammed Abu Marzook表示,哈马斯已经“达成目标”,对于与以色列谈判停火一事抱持开放态度[152]。而美国国防部则是下令美国海军派遣福特号航空母舰打击群驶往东地中海全力协助以色列[153]

10月10日

加沙地带的一栋大楼被以色列空军投下炸弹后夷为平地

10月10日,以色列军方表示,夜间对加沙地带200多个地点发动空袭。空袭造成至少两名巴勒斯坦记者以及两名哈马斯高级官员死亡[154]。哈马斯继续对以色列发射火箭弹[155]。以色列方面则表示空袭加沙时摧毁了哈马斯用于识别飞机的探测系统[156],以色列境内发现约1,500具哈马斯武装人员的尸体[157]

10月11日

以色列空袭后,医护人员将一名受伤的巴勒斯坦儿童送往加沙市的希法医院
希法医院受伤的儿童。
以色列空袭后,受伤儿童和男子在加沙城希法医院(Al-Shifa医院)等待治疗

10月11日,戈兰高地遭叙利亚炮击,以色列陆军也发射炮弹反击[158]。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JCS)主席空军上将小查尔斯·Q·布朗在记者会上表示:“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其他参与者打算介入冲突、损害以色列的利益。”他更强调:“美军协防将对以色列产生帮助,与以色列军方对谈后,他们非常赞赏我们至今采取的措施,这将有助于威慑敌人。”此外,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称,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很快就会按预定计划抵达地中海,若有需要,第2艘美国航舰也可就位,表达美方对以色列的支持[159]。晚些时候,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组建战时内阁[160]

10月12日

10月12日,以色列空军空袭位于叙利亚大马士革国际机场阿勒颇国际机场,损坏机场跑道,导致两个机场陷入瘫痪状态[161],俄罗斯表示以色列袭击违反国际法。

10月13日

10月13日,以色列陆军在加沙地带附近集结梅卡瓦主力战车M109自走炮,并每30秒就炮轰一次,准备发动地面反击,以歼灭哈马斯,以色列陆军司令表示:“现在是时候开战了。”[162][163]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同日访问以色列,总理纳坦雅胡向他展示死婴照片,控诉哈马斯上周末在以色列杀害这些婴儿[164],纳坦雅胡还在会面时提到要消灭哈马斯[165]

以色列之后命令加沙地带中部季节性水道“加沙河”(Wadi Gaza)以北的“所有加沙平民”,约110万巴勒斯坦人在24小时内撤离至南部[166][167],这项命令同样适用于所有联合国人员以及联合国设施中的所有人员,联合国批评这是“强人所难”:“以色列的命令会造成毁灭性人道主义后果。”以色列方面则表示:“联合国的反应是‘可耻’的,以色列的公民遭到哈马斯恐怖分子的屠杀,联合国却没有和以色列站在一起。”[168][165]撤离范围包括加沙地带最大的城市加沙市和两个大型难民营加巴里雅英语Jabalia refugee camp比齐英语Al-Shati refugee camp难民营,以及东北部邻近以色列边界的贝特汉诺英语Beit Hanoun拜特拉西亚英语Beit Lahia,还有至少有6间医院、约20多间大型医疗诊所,而加沙地带只有一条南北向的公路,想要离开的人必需要走这条路,而现在加沙地区的燃料非常稀少,加沙市市区及其他地方也被炸得面目全非,再加上以色列不间断空袭,民众根本不能安全离开,撤离难度很高[169]

以色列向黎巴嫩边境附近空袭,炮击了边境的一个黎巴嫩陆军观察哨[170],波及外国媒体记者团,路透社一名摄影记者伊萨姆·阿卜杜拉英语Issam Abdullah(Issam Abdullah)被以军炮火炸死,攻击发生时,记者都穿着印有媒体标签的背心,另有半岛电视台、路透社和法新社各2人,共6名记者受伤。以色列国防军承认周五向黎巴嫩发射炮弹,但没有回应与受害者相关的其他问题[171]。同日,在特拉维夫报道加沙战事的BBC摄制组被以色列警察持枪攻击,当时三名记者组成的团队乘坐一辆“明显标记为媒体”的车辆前往酒店,在停车期间被警察“从车上拖出来”,接受搜查并被用枪推到墙上。一名记者表示,当他试图拍摄这一事件时,一名警官将他的手机扔到了地上[172]

10月14日

以色列军方指出,地面部队过去24小时内已对加沙进行突袭[173],总理纳坦雅胡表示:“报复行动才刚开始。”[174]以色列国防军也发布视频显示,以色列海军精锐突击队第13突击队最近攻入加沙地带安全围栏周围地区,救出250名人质,并且击毙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马斯分子[175]。而巴勒斯坦自治区卫生部指出,自哈马斯越界攻击以色列并遭以色列回击空袭加沙以来,已造成当地至少1900人丧生,包括614名儿童在内[176]

半岛电视台记者表示,在以色列发出加沙地带北部撤离警告后,数千名巴勒斯坦平民逃离加沙北部。而哈马斯官员则称,以色列对逃离加沙城的车队发动空袭,造成至少70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177]

以色列军队还在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城镇杰里科进行军事行动,以色列军方指出哈马斯在加沙仍然挟持超过120名平民[178]

10月15日

以色列军方表示,本周在加沙地带的行动寻获一些被哈马斯绑架的人质遗体,官员则称,发动全面性地面入侵前,将给平民更多时间撤离加沙地带北部地区[179]

与此同时戈兰高地再次遭到叙利亚使用火箭弹攻击并引发空袭警报,以色列军方表示,后来以军随即发动反击[180]。而黎巴嫩真主党也再次宣布炮击争议边境地区的以色列阵地[181]

截止10月15日,冲突共造成加沙地带2670人死亡,9600人受伤;约旦河西岸地区56人死亡,1173人受伤;以色列1300人死亡,3621人受伤;另造成联合国近东救济处工作人员14人死亡。[182]

10月16日

以色列陆军准备对加沙地带发动地面攻势之际,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中东进行穿梭外交,防止冲突扩大,以色列则宣布已对加沙南部恢复供水[183]。加沙当局表示,战斗爆发以来,有2670位巴勒斯坦人丧生、9600人受伤[184]。联合国表示,自从哈马斯集团上周7日发动历来最致命攻击以来,有199人遭挟为人质。冲突共造成约旦河西岸地区58人死亡,1176人受伤;以色列1300人死亡。[185]联合国提出警告,加沙医院的发电用燃料存量预计只能再撑约24小时,人道主义办公室在官网指出:“关闭备用发电机将使数以千计病患的生命面临危险。”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援助组织要求让他们进到加沙,好提供包括燃料、饮水在内的人道主义协助[186]。另外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表示在声明中表示:“我们在纳库拉的总部遭到一枚火箭击中,我们正在查核那是从何而来。我们的维和人员当时不在掩闭室内,所幸没有人员受伤。”[187],而由埃及控制的加沙边界关卡在外交努力下将重新开放,以利援助物资能顺利进入当地[188]

10月17日

以色列轰炸了加沙南部地区。[189]加沙卫生部官员报告说,加沙南部的汗尤尼斯拉法市、和代尔拜莱赫一夜之间遭到猛烈轰炸,造成 70 多人死亡,其中许多人是按照以色列军方的命令从北部加沙市撤离的家庭。[190]

加沙市中心的阿赫利阿拉伯医院发生爆炸。加沙卫生部称,爆炸造成至少417名平民死亡,和314人受伤。[191]据视频显示,爆炸是由以色列空袭造成的。但以色列国防军方面否认这一说法,声称爆炸是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发射火箭失败造成的,目标是以色列城市海法伊斯兰圣战组织发言人否认与此事有任何牵连。[192]

以色列还袭击了联合国位于加沙中部难民营附近的一所近东救济工程处学校,造成至少6人死亡,和12人受伤。负责人表示,他们从10月7日起就一直向有关方面提供学校坐标,但以色列还是袭击了这里。[193]

美国宣布向加沙和约旦河西岸提供1亿美元援助,并呼吁开放通往加沙的过境点以供援助[194]

截至17日,已有大量巴勒斯坦妇女儿童,以及至少11名巴勒斯坦记者、28名医务人员和14名联合国工作人员在以色列对加沙的轰炸中丧生。[193]

10月18日

美国总统拜登到访以色列与总理内塔尼亚胡会面。内塔尼亚胡表示,以色列会致力避免加沙平民伤亡。拜登表示哈马斯的“暴行”超越伊斯兰国,又指加沙医院被炮火击中是恐怖组织所为[195]

10月19日

以色列轰炸了加沙最古老的希腊东正教圣波斐利教堂建筑群中的一座建筑,造成至少8人死亡,"大量人员"受伤[196][197]

10月20日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访问了拉法边境口岸[198]。 他呼吁以色列开通一条向加沙提供援助的“生命线”,并将援助卡车的徘徊和等待定义为令人心碎[199]

两名具有美国公民身份的人质在加沙和以色列边境被释放[200]

10月21日

由20辆人道主义救援卡车组成的车队从埃及通过拉法边境口岸进入加沙,运送药品、医疗设备和一些食品[201]。 据半岛电视台记者报道,以色列的袭击在主干道上留下了坑洞,减慢了救援巴士或卡车的速度,埃及正在努力使道路恢复正常运行[202]。 车队一通过,拉法边境口岸就再次关闭[203][204]

10月23日

截至10月23日,以色列对加沙的袭击已造成超过5000人死亡,其中62%都是妇女和儿童;此外还有1万5千人受伤、约1500人失踪、150万人流离失所;而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共有1人死亡3人受伤。其中加沙地带有62座医疗设施被袭击。加沙超过62.5万名儿童被剥夺教育机会,206所学校遭到破坏,其中至少有29所属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205]

10月27日

联合国大会第十届紧急特别会议以压倒性优势通过第21号决议,呼吁立即实行持久和持续的人道主义休战,并呼吁撤销占领国以色列要求巴勒斯坦平民和联合国工作人员以及人道主义和医务工作者撤离加沙地带加沙河以北所有地区并迁往加沙南部的命令。

10月28日

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表示随着以色列军队进攻加沙,战争已来到第二阶段,目的是消灭哈马斯并救出人质。[206]

10月29日

Men in desert-brown fatigues walk towards rows of tanks. All of them have backpacks, and some have firearms.
10月29日,以色列国防军士兵准备在加沙进行地面行动。

10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巴勒斯坦红新月会的报告表示“深感忧虑”,称圣城医院已收到紧急疏散警告,并发出通知称,该医院正在紧急疏散。 “要被轰炸了”, 他重申,“不可能在不危及生命的情况下疏散挤满病人的医院。”[207][208] 以色列的空袭瞄准了医院周围地区,使建筑物的部分区域充满烟雾和灰尘,促使工作人员向一些患者提供呼吸面罩[209]。 据信约有14,000名平民在医院内或附近避难[209]美联社报导,以色列的空袭也摧毁了通往希法医院的道路,使前往医院变得越来越困难[210]

11月3日

位于加沙地带的法国驻加沙学院遭到了以色列的空袭,法国已要求以色列当局立即告知导致这一决定的基于事实的标准。[211]

11月16日

据报导,加沙南部部分地区的居民收到了疏散通知,引发了对入侵扩大的担忧。[212]据其两家主要电信提供者乔瓦尔英语Jawwal派特尔集团英语Paltel Group称,燃料短缺已导致加沙地带所有网络和电话网络关闭。[213][214]

11月20日

加沙卫生部称,以色列国防军坦克使用火炮猛烈射击,完全包围了加沙的印尼医院,约12名巴勒斯坦人因战斗和围攻医院而死亡,当以色列国防军包围印尼医院时,包括伤者和医护人员约700人正在医院内。[215]世界卫生组织秘书长谭德塞X(前身为 Twitter)上回应称,以色列军队将伤者和医务人员围困在医院内,对印尼医院采取的行动令他感到“震惊”。[216]

11月22日

以色列和哈马斯达成暂时停火协议,规定敌对行动“暂停”[217]或“平息”[218]四天,以便释放加沙地带被扣押的 50 名人质。[219]尽管具体条款尚未公布,但该协议还规定释放被以色列监禁的约150名巴勒斯坦妇女和儿童。[220]该协议于凌晨获得以色列内阁批准; 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在声明中表示,以色列打算继续战争。[221][222]

哈马斯称,除了停火和交换囚犯外,该协议还包括以色列停止加沙南部上空的所有空中飞行,并在加沙北部维持每天六小时的白天禁飞窗口,此外还包括数百辆卡车进入加沙。向加沙地带提供人道、医疗和燃料供应。[223] 以色列政府表示,哈马斯每多释放10名人质,停火时间就会延长一天。[224] 该协议由埃及和卡塔尔斡旋,埃及官方媒体宣布停火将于11月23日上午生效。[225] 卡塔尔外交部长穆罕默德·本·穆贝拉克·胡莱菲被路透社称为“卡塔尔停火谈判首席谈判代表”,他表示希望停火“将成为更大协议和永久停火的种子......我们的意图。”[226]

暂时停火期限

继11月24日在卡塔尔斡旋下实施停火后,从以色列时间上午7:00开始,加沙地带的战斗停止,哈马斯释放了一些以色列人和外国人质,以换取释放一些人质,以色列关押的巴勒斯坦政治犯,宣布停火为期四天。[227][228]

11月24日

哈马斯释放了13名以色列人质、10名泰国国民和一名菲律宾俘虏。[229]以色列释放了39名巴勒斯坦囚犯。[230]以色列国防军还将在加沙扣押的人质人数修改为236人。[231]

11月25日

哈马斯在比约定时间晚了7小时后释放了13名以色列人质和4名外国人质,[232]哈马斯因没有释放一名带着孩子的母亲而被指控违反协议。[233]

11月26日

哈马斯释放了17名人质,其中包括14名以色列人和3名泰国国民。[234] 以色列也释放了 39名巴勒斯坦青少年囚犯。[235]

11月27日

卡塔尔宣布,以色列与哈马斯已达成协议,将停火期限延长两天。[236]

11月28日

以色列和哈马斯都指责对方违反停火协议。 以色列国防军报告称,哈马斯在加沙地带北部发动三枚爆炸装置袭击,数名士兵受轻伤,据称这些爆炸装置是在其部队附近两个不同地点引爆的,而哈马斯则表示已与以色列发生“实地冲突”,据说是由以色列煽动的。[237][238]

11月29日

哈马斯释放了12名人质,其中10名人质是以色列人,2名人质是泰国人,随后以色列释放了30名巴勒斯坦囚犯。[239]哈马斯继续拒绝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接触其余人质。[240]

11月30日

哈马斯又释放了两名人质,因为本应在几分钟后结束的停火被延长了一天。[241]

以色列恢复战斗

12月1日

由于哈马斯违反停火协议,以色列国防部宣布结束停火,恢复军事行动。[242][243]加沙内政部声称以军空袭加沙南部。[244]

其他对抗

以色列北部状况
   以色列
  真主党黎巴嫩的存在
  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
  以色列下令撤离的地区

更广泛的地区军事冲突,特别是与武装精良的真主党的冲突,可能会使整个地区的军事冲突升级,而以色列、伊朗和美国都强烈反对这种情况,伊朗支持的黎巴嫩南部真主党和胡塞运动的武装分子对以色列发动了有限规模的攻击, 伊朗支持的伊拉克民兵和叙利亚民兵也与美国和以色列军方进行了攻击。[245]

以色列-黎巴嫩边境

以色列和黎巴嫩边境发生了一系列边境冲突,10月8日,真主党对沙巴阿农场的以色列阵地发动炮击;这立即遭到报复。[246][247]从那时起,小冲突每天都在发生。 冲突已导致71名黎巴嫩人和 9 名以色列士兵死亡,[248][249] 以及14名黎巴嫩人和两名以色列平民,[250][251] 并导致黎巴嫩20,000人流离失所。[252]

最广泛的黎凡特

从10月12日至22日,以色列对叙利亚的机场发动了至少三次袭击,特别是在大马士革和阿勒颇,[253][254]杀死了位于大马士革机场的叙利亚气象部门的两名工作人员。[255]

11月3日,伊拉克伊斯兰抵抗运动英语Islamic Resistance in Iraq (2020–present)声称对埃拉特的导弹袭击负责,这次导弹袭击是自1991年以来对来自伊拉克民兵的以色列领土的首次袭击。[256]

约旦河西岸

10月10日,以色列警察在东耶路撒冷杀害了两名被指控向他们投掷石块的巴勒斯坦人。[257]

10月19日,在以色列隔夜袭击约旦河西岸的过程中,60多名哈马斯成员被捕,12人被杀,其中包括该运动在约旦河西岸的发言人哈桑·优素福。[258]

10月22日,以色列袭击了杰宁的安萨尔清真寺,称其杀死了几名来自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组织的“恐怖分子”,他们计划在里面发动袭击。[259]几天之内,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的高级指挥官艾瑟·穆罕默德·阿米尔在杰宁难民营与以色列国防军的冲突中被杀。[260]

10月31日,以色列国防军在舒韦卡周围与哈马斯交战。[261]

胡塞武装的参与

据认为,针对以色列的几次导弹攻击都是由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分子发起的。[262][263][264]10月31日,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里表示,该组织已向以色列发射弹道导弹和无人机,并将继续这样做“以帮助巴勒斯坦人民取得胜利”[265]这一事件在一些新闻网站中被误认为是也门的宣战,事实上国际公认的也门政府没有向以色列宣战。[266]11月19日,胡塞武装使用Mil Mi-17直升机劫持了一艘由日本物流公司包租的货船,银河领袖号上载有25人,紧张局势加剧。。[267]

人质谈判

2023年10月9日,路透社报道称,卡塔尔正在调解以色列哈马斯之间的谈判,以确保释放以色列女囚犯,以换取以色列释放36名巴勒斯坦妇女和儿童,然而,以色列尚未证实此类谈判正在进行。[268]

10月10日,一名埃及官员告诉美联社,以色列寻求埃及援助,以确保巴勒斯坦武装分子扣押的人质的安全,埃及情报负责人联系哈马斯和伊斯兰圣战组织寻求资讯,据报道,埃及官员正在调解释放以色列监狱中的巴勒斯坦妇女,以换取被巴勒斯坦武装分子俘虏的以色列妇女。[269]

据《卫报》报道,早期的提议包括释放被扣为人质的“儿童、妇女、老人和病人”,以换取为期 5 天的停火,但内塔尼亚胡“断然拒绝了该协议”10月27日地面攻势之后,最近的提议包括释放10至15名人质,以换取1至3天的停火。 据《卫报》报道,内塔尼亚胡、右翼部长和“军方鹰派”在谈判中采取了强硬立场,这与主导人质谈判的摩萨德不同。[270]

伤亡

以色列

贝埃里(Be'eri)受进攻后。

自10月7日以来,约有1,400名以色列人和外国人被杀[66][271],其中包括353名以色列国防军士兵、10名辛贝特特工和58名警察[272],以及至少5,431人受伤。伤亡人员还包括约70名死亡或失踪的阿拉伯裔以色列公民,其中许多是内盖夫贝都因人英语Negev Bedouin[273][274][275]

巴勒斯坦国

加沙地带贾巴利亚携带尸袋的男子。

加沙地带

加沙卫生部报告称,截至2023年10月17日,至少有3,200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其中包括853名儿童和936名妇女[23],另有13,000名巴勒斯坦人受伤[282]。在与以色列国防军沿加沙边界围栏的冲突中,有四名巴勒斯坦人丧生,另有五人受伤。以色列国防军在10月10日估计,在以色列境内发现了约1,000名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的尸体。据报道,有五名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在塞代罗特被击毙[283][284]

10月8日,据报道,在加沙汗尤尼斯附近的沙博拉(Shabora)的一座居民楼遭到袭击,至少有十名平民丧生。据称,哈马斯领导人艾曼·尤尼斯在一次炮击中丧生[58]。10月9日,19人在以色列对拉法市的空袭中丧生,其中包括当地武装组织领导人。据报道,至少有50人在以色列对贾巴利耶难民营英语Jabalia Camp空袭中丧生。

10月10日,哈马斯国家关系办公室主任扎卡里亚·阿布·穆阿迈尔据称在以色列对汗尤尼斯的空袭中身亡[285]以色列国防军确认,他们通过一次无人机袭击击毙了哈马斯经济部长贾瓦德·阿布·沙马拉[286][287]

西岸地区

约旦河西岸地区,冲突期间的相关暴力事件造成61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至少300人受伤[288]。 冲突爆发时,数千名加沙工人在以色列。 截至10月16日,其中一些人被拘留在西岸的一个“拘留所”,而其他人则在西岸的巴勒斯坦社区寻求庇护[289]。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劳工部长估计有4,500名工人下落不明,以色列媒体 N12 报告称,有4,000名加沙人被关押在以色列拘留设施中。 巴勒斯坦囚犯协会表示,自10月7日以来,以色列军队已逮捕了超过1,450名西岸巴勒斯坦人[290]。 10月29日,30个以色列人权组织讨论了西岸定居者的暴力行为,要求国际社会“紧急采取行动”结束这种暴力行为[291]。 10月30日,德国政府呼吁以色列保护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292]。 10月31日,欧盟首席外交官何塞普·博雷利“强烈谴责”定居者对约旦河西岸的袭击[293]。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琳达·托马斯-格林菲尔德表示美国“深感关切”,并谴责在约旦河西岸杀害巴勒斯坦人的行为[294]

外籍公民

尼泊尔驻以色列大使Kanta Rijal表示,至少7名尼泊尔公民在哈马斯的进攻中受伤,另有10人被哈马斯关押在位于Alumim的一处农庄中。[38]尼泊尔大使馆随后确认,共有10名尼泊尔学生在发生于Kibbutz Alumim的袭击事件中丧生。

以色列媒体报道称,有数名来自泰国和菲律宾的移民劳工遭到巴勒斯坦激进分子俘虏。[295]泰国外交部证实,共有十八名公民在巴勒斯坦的袭击中丧生,另有八人受伤,十一人被武装分子绑架。[296]菲律宾大使馆证实,有两名菲律宾人在袭击中受伤,另有两人死亡。共有二十六名为哈马斯所绑架的菲律宾人被以色列国防军解救,另有三人下落不明。[297][298]一名德国-以色列双重国籍公民在参与雷姆音乐节时遇袭丧生。互联网随后流出了一段巴勒斯坦人将其半裸游街示众的视频,其信用卡也在加沙被盗刷。[299][300][301]另有数名德国公民被证实遭遇绑架。[302]至少十七名英国公民被报告死亡或者失踪,[271]其中一人在当天出席了音乐节。[303]

八名法国人[304]、两名乌克兰人[305]、一名柬埔寨学生[306]和一名智利女性[307]被确认死于哈马斯袭击。美国国务院称至少二十二名美国公民在袭击中丧生,另有数名美国公民被哈马斯绑架至加沙地带成为人质以及至少二十名美国公民失踪。[308]墨西哥外交部长报告称,推测有两名墨西哥公民被哈马斯劫为人质。另有报告称三名巴西公民被报告失踪。[309]一名印度护理人员在亚实基伦被火箭弹击伤。[310]西班牙外交部长何塞·曼努埃尔·阿尔巴雷斯称,有两名西班牙人遭遇袭击,但并未说明其详细情况。[311]俄罗斯驻以色列大使馆证实,四名俄罗斯公民在袭击中丧生,另有六名俄罗斯公民失踪。[312]加拿大政府称有一名加拿大公民丧生,另有三名加拿大公民失踪。[313]巴拉圭政府报告称一对巴拉圭夫妇在袭击中丧生,另有两名巴拉圭公民失踪。一名爱尔兰籍音乐节与会者被报告失踪。[314]秘鲁外交部确认有一名秘鲁-以色列双国籍士兵在前线阵亡,另有三人失踪。[315]一对参加了音乐节的哥伦比亚夫妇被报告失踪。[316]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近东救济工程处)发布消息表示,自7日以来,该机构已有99名工作人员被以色列军队对加沙地带的空袭杀害。[317]

外籍平民伤亡情况

国家 死亡人数 受伤人数 被劫持人数 失踪人数 参考来源 备注
 法国 35 0 0 8 [51]
 泰国 32 23 0 0 [318][319][304]
 美国 32 0 0 13 [318][320]
 乌克兰 23 9 0 8 [321]
 俄罗斯 19 2 7 8 [322]
 尼泊尔 10 10 17 1
 葡萄牙 9 1 0 2 [323][324] 其中9名死者和2名失踪者为葡萄牙-以色列双重国籍。
 英国 9 0 0 7 [325][326]
 阿根廷 9 0 0 20 [313]
 埃塞俄比亚 7 0 0 0 [327] 其中5名死者疑似系埃塞俄比亚-以色列双重国籍的以军士兵。
 阿塞拜疆 7 0 0 0 [328] 其中4名死者为阿塞拜疆-以色列双重国籍。
 加拿大 6 0 0 2 [51] 其中1名死者为加拿大-以色列双重国籍。
 智利 4 0 1 0 [329]
 罗马尼亚 4 0 0 3 [330] 其中4名死者为罗马尼亚-以色列双重国籍,包括一名以军士兵。
 白俄罗斯 4 0 0 1 [331] 其中1名死者为白俄罗斯-以色列双重国籍。
 中国 4 2 0 6 [332][333]
 奥地利 3 0 0 2 [334][335] 其中3名死者为奥地利-以色列双重国籍。
 土耳其 3 0 0 0 [336] 其中1名死者为土耳其-以色列双重国籍。
 巴西 3 0 0 0 [337][338] 其中2名死者和1名失踪者为巴西-以色列双重国籍。
 菲律宾 2 2 2 3 [297]
 秘鲁 2 0 0 3 [315][339] 其中1名死者系秘鲁-以色列双重国籍的以军士兵。
 巴拉圭 2 0 0 2 [306]
 哥伦比亚 2 0 0 0 [340] 其中2名死者为哥伦比亚-以色列双重国籍。
 叙利亚 2 0 0 0 [341]
 黎巴嫩 2 0 0 0 [342]
 南非 2 0 0 0 [343]
 德国 1 0 5 0 [301] 其中1名死者为德国-以色列双重国籍。
 斯里兰卡 1 0 2 2 [344][345]
 意大利 1 0 0 2 [346][51] 其中1名死者为意大利-以色列双重国籍。
 西班牙 1 0 0 0 [347] 其中1名死者系西班牙-以色列双重国籍的以军士兵。
 瑞士 1 0 0 0 [348] 其中1名死者为瑞士-爱尔兰双重国籍。
 爱沙尼亚 1 0 0 0 [324][349] 其中1名死者为爱沙尼亚-以色列双重国籍。
 拉脱维亚 1 0 0 0 [350] 其中1名死者为拉脱维亚-以色列双重国籍。
 立陶宛 1 0 0 0 [351] 其中1名死者系立陶宛-以色列双重国籍的以军士兵。
 爱尔兰 1 0 0 0 [352] 其中1名死者为爱尔兰-以色列双重国籍。
 柬埔寨 1 0 0 0 [306]
 洪都拉斯 1 0 0 0 [353]
 哈萨克斯坦 1 0 0 0 [354]
 芬兰 0 0 1 0 [355]
 印度 0 1 0 0 [310]
 墨西哥 0 1 2 0 [309]
 丹麦 0 0 1 0 [356][357]
 坦桑尼亚 0 0 0 2 [358]
 塞尔维亚 0 0 1 0 [359] 其中1名被绑架者为塞尔维亚-以色列双重国籍。

战争罪行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蒂尔克(Volker Türk)称在此次战争中,以色列和哈马斯的行为都构成了战争罪[360]

以色列

哈马斯

影响

被以色列空袭击毁的红新月会救护车。

冲突爆发后以色列股市重挫。[361]油价上涨3%。[362]辉达取消原订10月15至16日在特拉维夫举行的AI峰会。[363]原本要在特拉维夫举行的足球比赛和在海法举办的国际电影节取消。[364]外国游客取消赴以色列旅游计划。[365] 包括国泰航空大韩航空加拿大航空印度航空瑞安航空汉莎航空挪威航空在内的多家航空公司宣布取消飞往以色列的航班,海南航空仅保留深圳至特拉维夫航班,取消了从北京和上海飞往特拉维夫的航班。[366][367]

11月初,根据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的调查,冲突爆发后以色列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下降、劳动力不足、供给和物流运输困难,约51%的以色列企业收入损失超过50%,员工规模5到10人的小企业中约57%“严重亏损”。另外以色列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基准指数TA-35大幅下跌。以色列货币新谢克尔对美元汇率持续下跌,促使以色列央行抛售300亿美元外汇储备稳定汇率。标准普尔将以色列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惠誉将以色列“A+”的长期外币和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368]

埃及的旅游业受冲突影响,埃镑对美元汇率下跌,推升埃及通胀压力。黎巴嫩经济急剧恶化,食品等必需品供应压力增大,餐饮和汽车租赁业大幅萎缩。贝鲁特港海运业务受到冲击。冲突给约旦旅游等行业带来负面影响,而数万名约旦民众参与声援巴勒斯坦的游行集会,使得约旦日常经济活动受到影响。[368]

示威或支持行动

加拿大多伦多集会上要求“立即停火”.

全球几十个国家先后爆发支持巴以双方的示威,不同立场的群众之间也出现冲突。其中仅支持巴勒斯坦的游行示威就已超过700场,且大多集中于美国、欧洲等政府支持以色列的北约国家[369]

  • 10月7日,一名埃及警察于地中海亚历山大向以色列游客开枪,造成两名以色列人和一名埃及人死亡。[370]
  • 10月8日,哈佛大学34个学生团体发表联署声明,称数百万加沙的巴勒斯坦人“被迫生活在露天监狱中”,所以哈马斯发动袭击并非无缘无故,“以色列政权应该为正在发生的所有暴力事件负全责”。比尔·阿克曼英语Bill Ackman以及其他十几名CEO宣称,他们的公司不会雇用参与上述连署声明的学生。纽约大学学生律师协会的学生主席发表亲巴勒斯坦言论后,温斯顿律师事务所英语Winston & Strawn表示不会雇佣此人。
  • 10月9日,德国柏林一名学生由于拒绝按教师要求收起巴勒斯坦国旗而与自己的老师斗殴[371]
  • 10月11日,哥伦比亚大学发生以色列籍学生与反以色列学生的冲突,隔天支持巴勒斯坦与支持以色列的两派学生在学校内再次对峙,学校为避免冲突而紧急关闭。[372]纽约与洛杉矶警方则表示将在犹太教堂、犹太社区中心以及穆斯林社群地点周围加强巡逻。[373]
  • 10月13日,以色列驻华大使馆的一名以色列外交人员家属在北京街头被一名外籍人士刺伤。[374]法国一所高中上午爆发持刀砍杀案,导致一名教师罹难,另有3人受伤,法国当局证实,该起攻击事件与巴以冲突有关。[375]袭击发生后,法国把反恐安全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超3万人紧急疏散,法国总统马克龙下令16日前部署7000名士兵加强安全巡逻。[376]
  • 10月15日,美国伊利诺伊州威尔县71岁房东约瑟夫·丘巴(Joseph Czuba)持刀攻击32岁穆斯林女租客及其6岁儿子,造成该名巴勒斯坦裔美国男童死亡。警方认为此次攻击事件与巴以冲突有关连。[377]
  • 10月18日上午,德国首都柏林的一座犹太教堂遭到燃烧瓶袭击。[378]当天大批反战的数千名犹太人前往美国国会山,呼吁以巴停战,其中包含数十名拉比的数百名抗议群众更进一步占领国会老楼,在建筑内席地而坐并呼喊“别以我们的名义”及“立即停火”等口号[379][380][381][382]。三百余名抗议群众立即被逮捕,其中部分被拘禁并等候审查,其余被释放。[380]还有犹太人在罗格斯大学发表演讲声援巴勒斯坦。[383]柏林发生未经批准的亲巴勒斯坦示威活动,至少有174人被捕,65名警察在冲突中受伤。[384]
  • 10月21日,以色列驻塞浦路斯大使馆附近发生管状炸弹爆炸。塞浦路斯警方随后逮捕四名叙利亚人。[385]当天约10万名示威者在英国首都伦敦参加亲巴勒斯坦游行。法国马赛和里昂、德国杜塞尔多夫、纽约、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等国均出现亲巴勒斯坦示威。[386]
  • 10月29日至11月3日马来西亚教育部在全国推动“与巴勒斯坦同在”团结周活动,动员教育部旗下所有学校、技职学院、大学预科班学院及师训学院,共同响应政府捍卫巴勒斯坦人民权利和自由的立场。该部门指出,在团结周期间将举办各种活动,并将根据现有指南进行调整,学校和学生团体都会参与,而祈祷等灵性活动仅涉及穆斯林学生。教育部发文告说:“这项活动旨在灌输学生人权和行善等人道价值观,包括对其他人所经历的痛苦抱持同情心和关怀,不计较种族、宗教或社会地位。”[387]不过该活动因有学生蒙住脸举起玩具枪打扮成圣战者和将宗教带入校园引来包括执政党及民间人士反对。”[388][389]
  • 11月25日,3名巴勒斯坦裔大学生在佛蒙特大学附近被一名白人开枪打伤。事发时有两名受害者戴着象征巴勒斯坦团结的头巾。[390]

抵制商品

  • 10月31日,网上流传一段视频,英国伯明翰一名男子先在视频上展示3箱分别被漆上绿色、红色和灰黑色的老鼠和“PAIISTN”车牌,然后闯入一间麦当劳分店并把箱内的大量老鼠倾倒在地上,随后离开并高呼“自由巴勒斯坦”及“杯葛以色列”等口号。在片段最后,该男子呼吁杯葛星巴克麦当劳迪士尼,指控这3间企业支持以色列,促请停止在前两者购买饮品及食物,罢看迪士尼电影与取消订阅Disney+[391]

各国关系

  • 10月13日,沙特阿拉伯批评以色列将巴勒斯坦人赶出加沙并袭击“手无寸铁的平民”。10月14日,沙特阿拉伯决定暂停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谈判。10月27日,沙特阿拉伯警告美国,以色列入侵加沙将“对中东造成灾难性的后果”。[392]

各方反应

以色列反应

以色列启动了铁穹防御系统[393]。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与国防部长约阿夫·加兰特特拉维夫以色列国防军总部进行了安全评估[394][395]。加兰特事后批准动员数万名预备役军人,并宣布加沙边境80公里(50英里)以内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并称哈马斯发动袭击“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承诺“以色列会赢”。以色列国防军宣布进入“战备状态”,称预备役人员不仅要部署在加沙,还要部署在西岸及与黎巴嫩叙利亚接壤的边境地区。加沙地带周边地区的居民被要求留在室内,而以色列南部和中部平民“被要求待在避难所旁边”。加沙地带周围的道路被以色列国防军封锁,特拉维夫的街道也被封锁。

袭击发生后,以色列宣布提高因应潜在冲突的战备等级。国防军宣布进入战备状态,总理内塔尼亚胡召开安全部门紧急会议。国防军还报告说,他们在“铁剑行动”中对加沙地带发起了针对性行动。以色列警察局长科比·沙卜泰宣布,在“来自加沙地带的大规模袭击”后,“战争状态”已经存在;他还宣布关闭以色列整个南部地区,禁止“平民活动”,并向该地区部署了亚马姆反恐部队。国防军首席发言人丹尼尔·哈加里英语Daniel Hagari少将称,在原有31个营的基础上又增加部署了4个师至当地。

以色列总统艾萨克·赫尔佐格称,该国正面临“非常困难的时刻”,并向以色列国防军、其他安全部队、救援服务和遭受袭击的居民表达鼓励。他还表示加沙的所有公民都要为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的袭击负责。[396]内塔尼亚胡在电视广播中表示:“我们处于战争状态。”他还表示,以色列国防军将加强边境部署,以阻止其他国家“犯加入这场战争的错误”。在随后的一次讲话中,他威胁要“把加沙变成一个荒岛”,并敦促加沙居民“立即离开”。

以色列南部和中部的机场对关闭其商用和私用业务,而本古里安机场埃拉特机场仍在运营。多家航空公司取消了往返以色列的航班。

根据总理办公室的一份声明,10月7日至8日夜间,以色列安全内阁英语Security Cabinet of Israel投票决定采取一系列行动,以“摧毁哈马斯和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的军事和政府能力”。供应加沙地带80%电力的以色列电力切断了该地区的电力供应,使得加沙的电力供应从120兆瓦减少到只有20兆瓦,迫使其依靠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负担费用的发电厂。

10月9日,以色列国防军新闻发言人表示,自冲突爆发后,以色列国防军已在48小时内征召了30万名预备役军人,是以色列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征兵。10日,以色列国防部长表示,要对哈马斯实施“强有力的报复”,并批准再征召6万名预备役军人,使预备役军人人数达到创纪录的36万人。以色列的航空公司还增加航班将海外的预备役军人接回以色列。[397]

紧急联合政府

在反对党中,拥有未来党主席和前任总理亚伊尔·拉皮德国家团结英语National Unity (political alliance)党主席本尼·甘茨以色列是我们的家园党主席阿维格多·利伯曼工党主席领导人梅拉夫·迈克尔英语Merav Michaeli发表联合声明,表示全力支持以色列国防军,并与政府团结一致:“在这样的时刻,以色列不存在反对党和联合政府之分。”[398][399]

在拉皮德敦促内塔尼亚胡“搁置分歧,组建紧急、精简、专业的政府”后[400],内塔尼亚胡提议让拥有未来党和国家团结党加入由他的利库德集团领导的联合政府[401]。拉皮德表示,由于现任内阁英语Thirty-seventh government of Israel“极端且功能失调”,以色列无法有效地管理战争,他敦促内塔尼亚胡将极右翼的宗教锡安主义者党Otzma Yehudit英语Otzma Yehudit党排除在外,作为拥有未来党加入紧急联合政府的条件[400]。国家团结党于10月9日与利库德集团会面,讨论组建联合政府的事宜[402]

10月11日,利库德集团和民族团结党发表联合声明,正式宣布成立紧急团结政府,前国防部长兼军事参谋长本尼·甘茨加入战时内阁,由内塔尼亚胡任总理,约阿夫·加兰特任国防部长。声明表示,除与哈马斯正在进行的战斗有关的政策和法律外,联合政府将不再推行任何不相关的政策和法律[403]。战时内阁于10月12日获得以色列国会批准[404]。它大大削弱了内塔尼亚胡以前的极右翼联盟伙伴对战争指挥的影响力,这也是甘茨的要求之一[405]。据《国土报》报道,以色列国防军前参谋长加迪·艾曾科特英语Gadi Eizenkot和战略事务部长罗恩·德尔默英语Ron Dermer将作为观察员加入该战时内阁[403]

巴勒斯坦反应

A man with graying hair is crying and visibly distressed.
10月8日,贾巴利亚印度尼西亚医院遭受空袭后男子的反应。

加沙地带政府反应

加沙教育部表示,加沙地带的学校已关闭,直至另行通知。[393] 加沙卫生部呼吁民众献血。加沙内政部英语Interior Minister of the Gaza Strip发言人表示,以色列说他们的目标是抵抗组织哈马斯基础设施,这是在撒谎,并且加沙的每个人都是目标。[406]。加沙市长叶海亚·萨拉吉在接受采访时敦促国际社会支持受害者,支持巴勒斯坦人,称以色列的封锁违反国际法。[407]

哈马斯副领导人萨利赫·阿鲁里告诉半岛电视台,其部队已劫持了足够多的以色列人质,以确保以色列释放巴勒斯坦囚犯。[408][409]哈马斯发言人阿布‧奥贝达表示,他们将被俘的以色列士兵关押在“安全地点”和隧道中。[408]目前估计囚犯人数在4,499 至 5,200人之间,其中包括170名儿童。[410]交换囚犯在阿以冲突中早已存在。[411]2006年,哈马斯抓获吉拉德·沙利特,迫使以色列释放1,000名巴勒斯坦人,其中一些被以色列判犯有恐怖主义罪。[412]

10月10日,哈马斯官员巴塞姆·纳伊姆否认有任何平民被杀,称只有以色列士兵被杀。[413]10月11日,哈马斯在一份声明中再次否认它杀害了平民,并表示其军事部门“努力针对以色列军事和安全系统”,称其为“合法目标”。[414]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的发言人表示,由于以色列实行义务兵役制,他们不认为以色列人是平民。[415]

哈马斯高级官员哈立德·马沙尔表示,该组织完全意识到袭击以色列的后果,并表示巴勒斯坦的解放伴随着牺牲。[416]

哈马斯媒体顾问塔希尔·努努表示,哈马斯的目标是建立永久的战争状态。哈马斯还拒绝了其治理加沙的责任,哈利勒·哈亚表示,“哈马斯的目标不是管理加沙并为其带来水和电等。[417]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反应

巴勒斯坦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表示,巴勒斯坦人民有权捍卫自己,反对“定居者和占领军的恐怖行为”。[418],他后来说,以色列命令居民撤离加沙北部的命令将构成第二次灾难。[419]不过他也表示哈马斯的行动不代表巴勒斯坦人民。[420]

巴勒斯坦总理穆罕默德·什塔耶表示,一切责任均在以方,以色列制造仇恨、暴力,违反了国际法,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包庇是在鼓励以色列犯下更多罪行[421]

巴勒斯坦外交部表示巴方此前就每天的挑衅和袭击、定居者和占领军的持续恐怖主义行为,以及对阿克萨清真寺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圣地袭击的后果提出了警告。国际社会对以色列占领军的犯罪和种族行径保持沉默是导致暴力冲突爆发以及巴勒斯坦地区缺乏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原因。[422]巴方呼吁结束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土地的占领,支持在1967年两国边界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423]

美国

美国总统乔·拜登于2023年10月7日就以色列当前局势发表讲话。
2023年11月艾森豪威尔号福特号航母打击群。
  • 美国总统乔·拜登发表声明谴责袭击,并表示他愿意“向以色列政府和人民提供一切适当的支持”[424]。驻以色列临时代办斯蒂芬妮·哈利特英语Stephanie Hallett表示,她“对以色列南部出现的平民死伤于加沙恐怖分子之手的画面感到恶心”[425]白宫发表声明,称美国“毫无疑问谴责哈马斯恐怖分子对以色列平民的无端攻击”,并表示美国坚定地与以色列政府及人民站在一起,并向以色列罹难者表达哀悼之意[426]。以色列遭到最初的袭击后,美国巴勒斯坦事务办公室于10月7日立即敦促各方不要进行“报复性袭击”[427]
  • 10月8日,美国开始向以色列提供新的弹药装备军事援助,美国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下令将福特号航空母舰率领的航空母舰打击群调派到东地中海以协防以色列。[428]。该舰队还包括诺曼底号导弹巡洋舰英语USS Normandy以及托马斯·哈德纳号英语USS Thomas Hudner拉梅奇号卡尼号罗斯福号导弹驱逐舰。[429]。10月9日,白宫亮起了以色列国旗的颜色[430]。10月10日,总统拜登宣称 “哈马斯已设定了杀害犹太人的目标”[431][432]。10月15日,拜登在采访中表示支持消灭哈马斯,不过他反对以色列占领加沙,而且他支持建立一条人道主义走廊,供加沙人民离开并运送援助物资[433][434]美国财政部对10个与哈马斯及其金融网络有关联的个人和实体实施制裁,以回应哈马斯对以色列的袭击[435]
  • 10月18日,美国动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否决权,否决了联合国安理会的一项由巴西提出的决议草案,该决议草案要求以色列和哈马斯暂时停火,以便对加沙地带进行人道主义援助。[436]
  • 11月8日,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指,拜登认为以色列军队重新占领加沙并不好,对以色列和以色列 人民都不好。[437]
  • 11月10日,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表示,“在过去的几周里,太多的巴勒斯坦人被杀害,太多的巴勒斯坦人遭受了痛苦,我们希望尽一切可能防止对他们造成伤害,并最大限度地扩大对他们的援助。”[438]

国际反应

10月8日在德国柏林声援以色列人
10月15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声援巴勒斯坦人
土耳其亲巴勒斯坦示威
德国亲以色列示威

袭击发生后,约旦政府取消了由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在安曼主办的领袖峰会,拜登、巴勒斯坦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和埃及总统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也将出席[439]

大多数欧洲国家、阿根廷、巴西和印度谴责巴勒斯坦方面是在实施“恐怖主义暴力行为”[440][441][442][443],而一些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认为是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占领”导致冲突升级。[444][445]多国陆续从以色列撤走侨民。[446]

以色列—哈马斯战争的国际反应
  巴勒斯坦
  以色列

  支持以色列或谴责哈马斯的国家/地区
  表态中立的国家/地区
  支持哈马斯或谴责以色列的国家/地区
  立场未知/不适用

支持以色列/谴责哈马斯

  •  阿尔巴尼亚总理埃迪·拉马总统巴伊拉姆·贝加伊、执政社会党乃至多数反对派均强烈讉责巴勒斯坦组织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动无理入侵,并表示坚决反对哈马斯的恐怖主义,并与受害者、他们的家人和整个以色列同在。[447]
  •  安道尔首相泽维尔·埃斯波特·萨莫拉发表声明,谴责以色列多地发生的恐怖袭击,表示声援以色列当局和平民,并呼吁停止暴力升级,尊重国际人道主义,使用一切外交努力来保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平民”。[448]
  •  安提瓜和巴布达:政府谴责哈马斯发动的恐怖袭击,对被杀害的平民表示哀悼,并向其家属致以最深切的慰问。[449]
  •  阿根廷:总统阿尔韦托·费尔南德斯谴责针对以色列的“残暴恐怖袭击”[450]外交、国际贸易和宗教事务部也谴责“哈马斯针对以色列领土的恐怖行动”,并声援以色列人民的,向受影响者表示慰问[451]。费尔南德斯后来在媒体上表示,他已与以色列总统艾萨克·赫尔佐格通话,并在电话中表达了阿根廷“对哈马斯残暴恐怖袭击的强烈驳斥和谴责”[452]
  •  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黄英贤表示:“澳大利亚明确谴责哈马斯对以色列的袭击,包括对城市和平民不分青红皂白地发射火箭弹”[453]。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也谴责了哈马斯的袭击,并承认以色列的自卫权[454]
  •  奥地利:外交部长亚历山大·沙伦贝格于10月9日宣布暂停向巴勒斯坦地区提供1900万欧元(2000万美元)的援助,作为对哈马斯的袭击的回应,并表示将审查其在巴勒斯坦的现有项目。他还表示将召见伊朗大使,以就伊朗对袭击的“令人憎恶的反应”进行交涉[455]
  •  阿塞拜疆:阿塞拜疆-以色列跨国议会关系工作组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对以色列的袭击,并向袭击的受害者表示慰问,表明阿塞拜疆与以色列人民站在一起[456]
  •  比利时:外交大臣哈贾·拉比卜英语Hadja Lahbib表示,比利时强烈谴责“针对以色列平民的大规模火箭弹袭击”,并“与所有受影响的人同在”[457]
  •  波黑部长会议主席博里亚娜·克里斯托英语Borjana Krišto谴责对以色列及其人民“非正义且野蛮的”袭击,表明波黑与以色列站在一起[458][需要较佳来源]
  •  巴西外交部表示,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主席国,巴西将召集安理会紧急会议,寻求缓和局势[459]。巴西谴责对以色列的袭击,并向以色列人民表示慰问[460]。巴西还支持以共同商定的边界为基础的两国方案[459]
  •  喀麦隆:喀麦隆支持以色列并谴责哈马斯[461]
  •  哥斯达黎加:外交部以最强烈的方式谴责哈马斯对以色列进行的“残暴和可悲的恐怖袭击”,并特别谴责针对平民的袭击,要求立即释放人质。外交部还向以色列政府和人民表示声援,并祝愿伤者早日康复。外交部还重申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462]
  •  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谴责哈马斯并支持以色列[463]
  •  捷克:总统彼得·帕维尔在声明中表示,这场攻击是对以色列国家及其人民可憎的恐怖主义行为,并且将造成想要促成巴以冲突和平解决的任何努力长时间受阻。
  •  多哥:外交部长罗伯特·杜塞英语Robert Dussey发表声明称,多哥“强烈谴责哈马斯对以色列平民发动的恐怖袭击”[464]
  •  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强烈谴责这起袭击事件,并表示“全力声援受害者、他们的家人和亲人”。[465]法国驻以色列大使馆法语Ambassade de France en Israël谴责这些袭击,并将哈马斯的行为描述为“不可接受的恐怖袭击”。
    • 10月13日法国政府宣布全面禁止支持巴勒斯坦示威活动,14日仍约有3千人支持者在巴黎共和广场抗议。[466]10月16日,法国内政部长杰拉德·达尔马南表示,自10月7日以来,警方在全国逮捕了102人,这些人与反犹行为以及与“为恐怖主义辩护”直接相关。[467]截至11月5日,法国已发生857起反犹事件。[468]
    • 11月,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称,“这些婴儿、这些女士、这些老人被轰炸和杀害。所以没有理由,也没有合法性。因此,我们确实敦促以色列停止。”
  •  英国:外交大臣詹姆斯·柯维立在社群媒体发文写道,英国毫无疑问谴责哈马斯对以色列平民的恐怖攻击,英国也将一贯支持以色列自我防卫的权利。10月12日,英国首相苏纳克决定将两艘英国海军舰艇以及一些侦察机部署到东地中海支持以色列。[469]
  •  德国:外交部长安娜琳娜·贝尔伯克谴责哈马斯对以色列的攻击。她称:“针对无辜平民的暴力与火箭攻击必须立即停止,我们完全与以色列团结一致,并支持以色列在国际法规范下有权利自我防卫来对抗恐怖行为。”德国暂停援助巴勒斯坦[470]并向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471]10月11日宣布禁止哈马斯人员和亲巴勒斯坦组织在德国境内活动。[472]德国柏林警方也禁止举办亲巴勒斯坦示威。[466]
  •  加纳:外交部发表声明,“加纳申明支持以色列的生存权和自卫权,同时呼吁以色列政府在应对哈马斯袭击时保持克制”[473]
  •  危地马拉: 外交部强烈谴责加沙对以色列的袭击,并声援以色列人民和政府,主张迅速恢复和平[474]
  •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与内塔尼亚胡通话,重申对以色列坚定不移的支持[428]
  •  牙买加:总理安德鲁·霍尼斯强烈谴责哈马斯对以色列的袭击,并向以色列政府和人民以及所有受影响者的家属表示同情。他表示,牙买加坚信暴力和恐怖行为在国际关系中没有立足之地,也绝不应该针对无辜平民使用。他认为,针对平民的暴力是这场冲突中最严重的问题[449]
  •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强烈谴责哈马斯针对以色列的入侵和劫持平民,向遇难者家属表示哀悼,对受伤者表示衷心慰问,同时呼吁所有各方保持最大程度的克制。日本政府在10月11日首次用“恐怖袭击”称呼哈马斯的行动,但没有在10月22日与七国集团其他六国一同发表支持以色列与谴责哈马斯的声明。有媒体认为,与G7其他六国相比,日本采取相对中立的立场。[475]
  •  肯尼亚:外交事务首席秘书科里尔·辛格·奥伊(Korir Sing'Oei)表示,肯尼亚强烈谴责“针对以色列的卑鄙恐怖袭击,并对大屠杀和无意义的生命损失表示遗憾”,同时谴责“这一令人发指的袭击的策划者、资助者和实施者”。他承认以色列“有权进行报复”,但敦促“以和平方式解决这一不幸的事态发展”"[476]
  •  立陶宛: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表示,立陶宛明确谴责哈马斯对以色列平民的袭击,并表示立陶宛“在这可怕的时刻全力支持以色列”,并向遇难者家属表示哀悼。他也表示,“以色列有权自卫”。[477] 立陶宛议会一致通过决议,谴责哈马斯的攻击。[478]
  •  墨西哥:外交部谴责哈马斯对以色列的袭击,并指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有权和平共处[479][480]。总统安德烈斯·曼努埃尔·洛佩斯·奥夫拉多尔重申了这一立场,并呼吁实现两国方案[481]
  •  巴拿马:总统劳伦蒂诺·科尔蒂索“坚决”谴责哈马斯的袭击,并声援以色列人民[482]
  •  巴拉圭:总统圣地亚哥·培尼亚谴责“这些威胁世界和平的不人道行为”,巴拉圭政府强烈谴责在以色列发生的”针对平民的卑鄙恐怖袭击“,表示巴拉圭声援以色列人民,并重申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483]
  •  秘鲁:外交部强烈谴责哈马斯的袭击,并向以色列人民、受害者及其家属表示声援。外交部还表示秘鲁坚决拒绝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并重申其致力于推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和平进程[484]
  •  中华民国外交部就哈马斯组织对以色列平民进行恐怖暴力攻击,造成无辜民众伤亡,表达严厉谴责,并表示外交部已于第一时间向驻台北以色列经济文化办事处维基数据所列Q115693089表达慰问。外交部表示“将持续与理念相近国家合作,共同抵抗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攻击行动”。[485][486]
  •  大韩民国:外交部发表声明称,政府强烈谴责“从加沙对以色列发动的不分青红皂白的袭击,包括火箭弹袭击”,并呼吁“立即停止”此类袭击。[487]
  •  新加坡外交部发表声明,强烈谴责从加沙对以色列发动的火箭弹和恐怖袭击,呼吁立即停止暴力,并敦促各方尽最大努力保护平民的安全和安全[488]
  •  萨尔瓦多:总统纳伊布·布克莱Twitter上表示:“我身为巴勒斯坦裔萨尔瓦多人,我确信对巴勒斯坦人民来说最好的事情就是让哈马斯彻底消失,这些野蛮畜牲并不代表巴勒斯坦人[489]。”他形容任何支持巴勒斯坦的人与这些罪犯站在一起都是犯上巨大错误[490]
  •  南苏丹:总统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致信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我谨代表南苏丹政府和人民,向您和以色列人民表达我最深切的同情,因为上周末哈马斯的令人发指的挑衅恐怖活动使你们失去了生命”,并进一步指出“任何政治怨恨都不能正当化对无辜平民的杀害”[491]
  •  苏里南:苏里南谴责哈马斯的恐怖袭击,并呼吁缓和局势,认为发动反击只会造成加剧冲突并造成无辜平民的伤亡[492]
  •  塞尔维亚:总统亚历山大·武契奇表示支持以色列,谴责“对以色列的恐怖袭击”,并称“犹太人民经历了苦难的历史,以色列理应生活在和平与安全之中”。[493]
  •  泰国:总理斯雷塔·塔维辛向以色列政府和人民表示最深切的哀悼,并谴责哈马斯的袭击。[494]他也让泰国皇家空军处于待命状态,以便在需要时疏散公民。[495]
  •  阿联酋:外交部指出哈马斯对以色列城镇发动袭击是“沉重且严峻的升级”,表示“双方平民必须受到国际人道法的充分保护,并绝不能沦为冲突的目标。”[496]
  •  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在推特上的一篇帖子中指出“以色列完全有权保卫自己免受恐怖袭击”,并称“今天对以色列的恐怖袭击是精心策划的”。[497]10月9日,乌克兰军事情报局指责俄罗斯将在乌克兰缴获的西方制造的武器转移给哈马斯。[498]
  •  赞比亚:外交部长斯坦利·卡库伯英语斯坦利·卡库伯发表声明,赞比亚“强烈谴责对以色列的袭击,该袭击令人遗憾地造成了生命损失”。他还明确谴责一切侵略和暴力行为,并强调必须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国际冲突[499]

支持哈马斯/谴责以色列

  •  真主党:发布声明表示,他们正密切关注加沙情势,并与巴勒斯坦反抗势力的领导阶层保持直接联系。声明还说,加沙武装分子对以色列的猛烈火箭攻击,“是对以色列持续占领行为的坚决回应,也是对那些寻求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人释放一道讯息”。
  • 真主党旅:祝贺巴勒斯坦人民“打破了犹太复国主义实体的意志”,并强调“有必要继续抵抗和团结对抗敌人”。
  • 巴基斯坦塔利班:表示该组织支持哈马斯对以色列的袭击,称其为“巨大的喜悦和鼓舞的行为”,并敦促“乌玛此时尽其所能支持和帮助巴勒斯坦人”。
  •  胡塞运动:也门胡塞运动领导人阿卜杜勒·马利克·胡塞在演讲中表示:“愿意参与打击以色列,以支持巴勒斯坦人民”,“阿克萨洪水行动是巴勒斯坦人的决定,具有完全合法性,敌人及其盟友对此感到惊讶”。
  •  阿拉伯国家联盟:称“以色列继续实施暴力和极端主义政策是一颗定时炸弹,剥夺了该地区在可预见的未来实现稳定的任何重要机会。”
  •  阿尔及利亚:外交部发表声明,严厉谴责以色列对加沙的轰炸,敦促国际机构干预冲突,并反对“以色列殖民”,并对巴勒斯坦人表示同情。[500]阿尔及利亚高度关注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动的野蛮袭击,强烈谴责以色列违背最基本人道主义原则和国际法的政策和做法,要求国际社会立即干预,以保护巴勒斯坦人民。
  •  沙特阿拉伯:外交部发声明表示,他们正密切关注以巴局势,该国已一再警告不要占领和剥夺巴勒斯坦人民合法权利,此次事件是对巴人圣地的系统性挑衅所造成局势恶化的后果。
  •  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外交部表示“密切关注最近在加沙地带发生的事件”,并认为“此类事件发生是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者践踏被压迫的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一再侮辱和不尊重穆斯林圣地及巴勒斯坦人民为自由而进行的任何形式的防御和抵抗的结果”。[501]
  •  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军事助理萨法维7日表示,支持哈马斯对以色列发起“阿克萨洪水”的光荣行动,称所有抵抗阵线均支持行动。他强调伊朗会与巴勒斯坦战士一起,直至巴勒斯坦及耶路撒冷获得解放。
  •  伊拉克:政府发言人表示,巴勒斯坦人采取的军事行动是犹太复国主义占领当局数十年系统性压迫的自然结果。人民动员Kata'ib Sayyid al-Shuhada(KSS)旅总书记Hajj Abu Alaa Al-Wala'i表示“与巴勒斯坦人同在”而且他的旅已经做好了保卫巴勒斯坦领土、人民和神圣主权的战斗准备。
  •  叙利亚:总统府发图支持巴勒斯坦的军事行动。
  •  马来西亚:对加沙地带及其周边地区不断加剧的冲突深表关注,并强调必须立即制止人员伤亡、受苦和破坏。外交部发文告说,大马呼吁各造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努力缓和局势。文告指出,必须承认根本原因。巴勒斯坦人遭受长期的非法占领、封锁和苦难、阿克萨清真寺被亵渎,以及以色列占领者的掠夺政治“对以色列政权采取的不一致行动让人对国际原则的统一执行产生质疑,并凸显出在应对种族隔离政权问题上有必要采取更加一致的立场。”马来西亚重申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主张巴勒斯坦人有权在以1967年之前的边界为基础的国际公认边界内和平生活,并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以及巴勒斯坦人享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返回家园和取回被迫抛下资产。大马也敦促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各方停止暴力,尊重和保护无辜平民的生命。外交部说,安理会必须履行联合国宪章赋予的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职责。[502]
    • 马来西亚副首相阿末扎希:强调,该国将坚持立场,即必须给予巴勒斯坦绝对的自由,使其免受于以色列的非法占领。国会是于今日辩论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目前的冲突,阿末扎希代表团结政府表达我国清晰的立场,即我国的外交政策将继续以解放巴勒斯坦土地及其人民的斗争为优先。他指我国对巴勒斯坦的坚定立场,在多个国际场合如伊斯兰合作组织联合国难民署不结盟运动联合国都如此。[503]
    • 马来西亚首相安华·依布拉欣:深表关注,并指马来西亚将继续与巴勒斯坦人的斗争同在。他在社媒发文说,国际社会的偏袒与不公平,导致巴勒斯坦人民承受着各种残暴和压迫。安华指出,以色列不间断地掠夺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与财产,并导致在这样的不公平下,数以百计的无辜生命被牺牲了。“马来西亚会继续与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同在。”[504]
    • 前首相马哈迪·莫哈末:谴责西方强国对以色列及巴勒斯坦冲突中,为了正当化以色列的行为而对巴以冲突进行虚伪的诠释。他指出,西方强国及其媒体机构,对巴以冲突的反应是虚伪、偏执和病态的,而这也导致两国冲突70多年都无法解决。[505]
    • 马来西亚影子外交部长袁怀绍表明,支持巴勒斯坦为保卫自己、领土和利益以及所有穆斯林的利益而所做的一切努力。他表示,犹太复国主义政权对巴勒斯坦人民实行殖民压迫、并亵渎上苍,尤其是在阿克萨清真寺,这不仅引起了巴勒斯坦人的愤怒,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愤怒。“以色列是非法国家,而且他们经常违反国际法。此次,巴勒斯坦解放军对于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是为了回应巴勒斯坦人民在国际社会所遭受到暴行。特别是那些无耻的西方列强,透过包庇以色列对巴勒斯坦暴政的行为,压制了当地人民的声音和坚持;以及捍卫自己主权和尊严的权利。” 对此,他表示会始终支持巴勒斯坦国为保卫自己、领土和利益以及所有穆斯林的利益而所做的一切努力,以维护阿克萨清真寺和整个巴勒斯坦被占领土的神圣性。[506]
  •  科威特:外交部发表声明,对巴以局势升级表示担忧,呼吁有关各方停止暴力,并敦促国际社会制止以色列的挑衅行为和扩大非法定居点的政策。
  •  卡塔尔:外交部发表声明,以色列对局势持续升级负有全部责任,国际社会迫切需要阻止以色列违反国际法的行为。
  •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呼吁各方克制,切勿采取挑衅行动。埃尔多安还反对美国向地中海派遣支援以色列的航母。[507]10月25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说:“哈马斯并非恐怖组织,而是解放组织,是发起战斗保卫土地和人民的圣战者。”他还指控以色列利用土耳其寻求修补关系的好意,现决定取消访以色列[508]。10月28日,埃尔多安在一个亲巴勒斯坦集会上,将以色列与纳粹种族屠杀犹太人的行为相提并论,斥责以色列已经犯下战争罪行犹如战犯,试图消灭巴勒斯坦人。他其后又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卫权,但在加沙发生的是屠杀,而不是自卫,指摘以军将行动升级是针对无辜平民,加剧加沙的人道危机,要求以色列立即停止其疯狂行径和停止攻势[509][510]。土耳其主要反对党共和人民党2023年11月5日前的领袖凯末尔·克勒奇达尔奥卢及2023年11月5日后的领袖厄兹居尔·厄泽尔英语Özgür Özel亦表示支持巴勒斯坦和反对以色列[511]
  •  印度尼西亚:外交部表示对巴以冲突升级深表关切,呼吁立即停止暴力。必须解决冲突根源,也就是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领土,而解决方式则要依照联合国大会第181号决议[512]
  •  约旦: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重申约旦支持“两国方案”、巴勒斯坦人民以及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约旦还决定向加沙地带提供紧急人道和医疗援助[513]。约旦外交与侨务部宣布其召回驻以色列大使,以表达约旦对以色列行为的拒绝和谴责立场。此外,约旦外交与侨务部也已通知以色列方面,拒绝让之前已离开约旦的以色列驻约旦大使返回约旦。[514]
  •  古巴:外交部发表声明,局势升级是以色列行动的结果。[515]
  •  哥伦比亚:外交部发表声明,呼吁紧急恢复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对话,以开始和平进程,在双方商定的安全边界内实现和平共处,并得到国际承认,并全力支持各方的领土完整。以色列后来在总统古斯塔沃·佩特罗(Gustavo Petro)将以色列国防军与纳粹德国进行比较后停止了对哥伦比亚的所有安全出口。作为回应,佩特罗威胁要暂停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称“我们不支持种族灭绝[516]。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Gustavo Petro)在X社媒平台贴文,称此次袭击是“对巴勒斯坦人的屠杀”。哥伦比亚10月31日也宣布召回驻以色列大使。
  •  委内瑞拉:外交部发表声明,表示“对加沙地带最近事件的演变深表关切,同时认为升级是由于巴勒斯坦人民无法在多边国际合法性中找到空间来维护其历史权利”。声明呼吁进行对话并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第2334号决议。[517]
  •  玻利维亚:当地时间10月31日,拉美国家玻利维亚政府宣布与以色列断绝外交关系,并指责以色列在针对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中犯下了“反人类罪行”。[518]
  •  伯利兹:伯利兹政府11月14日宣布暂停与以色列的外交关系,并在一份声明中称:以军袭击巴勒斯坦巴加的哈马斯武装分子,不断对加沙进行狂轰滥炸。[519]

中立或立场不明/摇摆

  •  埃及:透过中东通讯社发布声明表示,以巴紧张情势升温恐造成“严重后果”,呼吁各方保持最大程度克制,避免让民众置于更大的危险之中。要求以色列停止对巴勒斯坦人民的攻击和挑衅。
  •  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鲍格达诺夫英语Mikhail Bogdanov (diplomat)表示莫斯科正与以色列、巴勒斯坦及阿拉伯各国保持联系,且俄方“毋庸置疑一向呼吁各方克制”,并指责西方国家阻碍中东和平进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透过其官网发布声明表示,中方对当前巴以紧张局势加剧和暴力升级深表关切,呼吁有关各方保持冷静克制,立即停火,保护平民,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同时亦指出平息巴以冲突的根本出路在于落实“两国方案”,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国际社会应当增强紧迫感,加大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投入,推动巴以双方早日恢复和谈,寻求持久和平之道[520][521]。在以色列驻华大使馆的一名外交官和当时正在访问中国的美国参议院民主党多数领袖犹太裔议员查克·舒默批评北京不谴责哈马斯[374][522],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称中方高度关注近来巴以局势冲突升级,对冲突造成平民伤亡感到非常痛心,同时亦反对和谴责伤害平民的这种行为。并指出在巴以冲突问题上,中国始终站在公平正义一边,中国是以巴共同的朋友,真诚希望看到巴以能够和平共处,解决巴以冲突循环往复的出路在于恢复和谈,落实“两国方案”,推动巴勒斯坦问题早日通过政治方式实现全面妥善解决,使各方的合理关切得到保障。中方将继续与国际社会一道,为此不懈努力[523][524]。同时,外交部还提醒中国公民暂勿前往巴勒斯坦、以色列[525]。10月13日,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集体会见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和阿拉伯国家联盟驻华代表处负责人时表示,对紧张局势造成的平民伤亡感到痛心,谴责违反国际法的相关行为和做法,应当保持克制,保护平民,助力于缓解人道主义危机。[526]10月14日, 中共中央外办主任兼外交部长王毅表示,以色列在巴以冲突的行为已超越自卫范围,应停止对加沙地带民众的集体惩罚。[527]根据这次表态,有媒体认为中国的立场偏向阿拉伯阵营。[528]10月16日,中国向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分别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529]同日,王毅又表示支持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形成共同立场。[530]10月24日,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张军表示,安理会必须用清晰、明确的语言要求立即停火;各国应当坚持人类道德良知,而不是固守地缘政治算计,更不应搞双重标准[531]
  •  越南: 据越通社报道,在10月26日至27日恢复召开的联合国大会第十届紧急特别会议上,越南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邓黄江对当前中东局势升级表示严重关切,向遇难者家属表示深切哀悼,同时强烈谴责针对平民和重要民用基础设施的袭击,并强调各方应遵守国际法国际人道法联合国安理会相关决议,呼吁以巴双方立即停火、释放人质,停止和克制敌对和暴力行为,同时呼吁国际社会应向加沙地带的人民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特别是水、食品和药品。同时重申越南支持以巴在“两国方案”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的立场,并呼吁联合国安理会努力发出统一和建设性信息,帮助缓解紧张局势、结束战斗、保护平民并支持各方恢复对话和谈判[532]
  •  梵蒂冈:教宗方济各呼吁停止在以色列发生的袭击和暴力冲突。并认为恐怖主义战争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只会给无辜的人民带来痛苦和死亡[533]
  •  柬埔寨:外交部在10月8日发布声明证实一名柬埔寨留学生死于10月7日的冲突,呼吁各方行使最大的克制,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和寻求停火,把保护平民性命和维护国际人道法置于首要位置,并谴责一切形式的暴力和恐怖主义分子行为。并呼吁国际社会加倍努力,推动展开有意义的对话和协商,致力一个公平和持久的和平。同时呼吁巴以双方应就冲突症结进行建设性会谈,寻求彼此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534]
  •  智利
    • 政府对针对以色列多个城镇的袭击表示“绝对谴责”,向受害者家属表示慰问,并声援以色列人民。它还呼吁结束“不利于和解”暴力,并要求国际社会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进行“直接且真诚的谈判”,以达成一项“公平、全面和明确”的和平协议。该政府还支持双方协商并得到国际认可的安全边界下的两国方案[535]
    • 智利外交部10月31日发布公告说,鉴于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犯下“令人无法接受、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的行为”,智利政府决定召回智利驻以色列大使以进行磋商。[536]
  •  洪都拉斯
    • 政府发表声明谴责哈马斯的袭击,向以色列人民表示声援,并呼吁停火、和平、对话与和解,敦促世界各国履行其责任,以“确保人权得到尊重,确保两国人民能够和平、安全和体面地共存”。洪都拉斯还对2023年的《奥斯陆协议》签署30周年之际,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的安全局势出现“严重且不断恶化”表示遗憾。[537]
    • 洪都拉斯外交部11月3日指,由于以色列在加沙地带违反国际人道法,洪方会召回驻以色列大使进行磋商。[514]
  •  欧洲联盟中,德国奥地利一度决定暂停对巴勒斯坦的援助,但卢森堡爱尔兰西班牙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何塞普·博雷利反对暂停援助,随即欧盟决定继续援助巴勒斯坦,但会对预算进行审查。[538]

慈善机构或非政府组织

  • 无国界医生在以色列空袭加沙医院后敦促各方尊重卫生基础设施。[539]10月31日,无国界医生谴责以色列空袭加沙最大难民营贾巴利亚难民营,并再次呼吁立即停火,以防止整个加沙出现更多人命伤亡。这些暴力行为实在不容再发生。
  •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医药援助协会英语Mercy Malaysia证实,正在监测加沙的局势,并正在以卫生援助、心理治疗和医疗用品等形式提供援助的机会。[540]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谴责以色列空袭贾巴利亚难民营,在冲突中丧生的未成年人人数飙升,“令人震惊”。
  • 以色列进攻加沙地带后,欧洲及美国、巴西、印度等国家的多个工会组织采取行动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包括抗议示威以及拒绝在运往以色列的货船上装卸武器。[541][542][543]

联合国反应

联合国秘书长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呼吁有关方面打破恶性循环,通过谈判实现巴以乃至中东地区的长期稳定。[544]世界卫生组织则希望埃及通过拉法口岸恢复向加沙地带提供基本物资以及医疗用品援助。[545]10月24日,古特雷斯呼吁立即进行人道主义停火,以提供急需资源,并强调必须遵守战争规则,须认识到哈马斯的袭击不是凭空发生,称“巴勒斯坦人民遭受了56年的令人窒息的占领。他们看到他们的土地稳步被定居点吞噬,受到暴力的困扰;他们的经济被扼杀;他们的人民流离失所,他们的家园被拆除。他们对困境的政治解决的希望正在消失。但巴勒斯坦人民的不满无法为哈马斯的骇人袭击辩护。这些骇人听闻的袭击不能为集体惩罚巴勒斯坦人民辩护。”他分别不点名批评双方,称“保护平民绝不意味着将他们用作人盾。保护平民并不意味着命令100多万人疏散到南方,那里没有住所、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药品和燃料,然后继续轰炸南方本身。”[546][547]

古特雷斯这番言论激怒以色列,以色列外长科恩批评言论如同合理化恐怖主义行径,因此取消会见古特雷斯,驻联合国大使埃尔丹更要求古特雷斯辞职,并以拒绝向联合国官员批出签证抗议。他表示因古特雷斯的言论,以方拒绝向联合国代表发签证,“是时候给他们教训”。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副秘书长格里菲斯的签证申请已率先被拒。古特雷斯对以方“歪曲”其言论表示“感到震惊”[508][548]

联合国大会及安理会

自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巴以冲突的四份决议草案均未获通过。2023年10月16日,俄罗斯提出的决议草案在联合国安理会获得5票赞成(中国、俄罗斯、阿联酋、加蓬、莫桑比克)、4票反对(美国、英国、法国、日本)、6票弃权(阿尔巴尼亚、巴西、厄瓜多尔、加纳、马耳他、瑞士)而不通过;此案谴责针对平民的暴行及恐怖主义,但未提及哈马斯。[549]10月18日,巴西主导的停火决议草案在安理会获得12票赞成(中国、阿联酋、加蓬、莫桑比克、法国、日本、阿尔巴尼亚、巴西、厄瓜多尔、加纳、马耳他、瑞士)、1票反对(美国)、2票弃权(英国、俄罗斯),因常任理事国美国行使否决权而不通过;美国否决的理由是该案文没有提及以色列的自卫权。[550][551][552]10月25日,俄罗斯和美国分别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了一份决议草案,其中俄罗斯的草案在联合国安理会获得4票赞成(中国、俄罗斯、阿联酋、加蓬)、2票反对(美国、英国)、9票弃权(法国、日本、莫桑比克、阿尔巴尼亚、巴西、厄瓜多尔、加纳、马耳他、瑞士),由于表决没有获得至少9票赞成,因而草案未能获得通过;美国的草案获得10票赞成(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蓬、阿尔巴尼亚、厄瓜多尔、加纳、马耳他、瑞士)、3票反对(中国、俄罗斯、阿联酋)、2票弃权(莫桑比克、巴西),由于常任理事国中国和俄罗斯行使了否决权,草案未获通过。[553]

10月26日,约旦代表22个阿拉伯国家草拟的决议案提交联合国大会,要求以色列和哈马斯立即人道主义停火,让援助物资进入加沙地带并保护平民,并谴责所有针对巴以平民的暴行,但未点名哈马斯[554],未否定、谴责哈马斯发动的恐怖袭击[555]。讨论其间加拿大另提修正案,建议加上谴责哈马斯恐攻和挟持人质等文字,但以88票赞成、55票反对、23票弃权而未通过。10月27日联合国大会终以120票赞成、14票反对、45票弃权通过决议。伊拉克由于技术失灵改票,因此最终计票结果为121票赞成、44票弃权。[556][554]联大决议与安理会决议不同,联大决议并不具约束力,仅为建议性质,但具政治影响力[554]

11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2票赞成、无反对、3票弃权(美、英、俄),通过由马耳他提交的决议,呼吁在加沙紧急实施长时间的人道主义暂停和建立人道走廊,以便向巴勒斯坦平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557][558][559]

分析

美国乔治敦大学政治学教授丹尼尔·拜文和亚历山大·帕尔默表示,这些袭击事件表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衰落和哈马斯作为巴勒斯坦政治主要权力中心的崛起,并表示如果维持现状,巴解组织将进一步衰落。[560]莱思·阿拉杰洛尼写道,哈马斯攻势的直接影响是暂时团结哈马斯和巴解组织,最初为攻势辩护,然而,这可能很快导致他们之间的冲突,如果那里的更多激进组织开始发动自己的独立袭击,可能会导致巴解组织失去对约旦河西岸安全局势的控制,[561]以色列分析家塞斯·弗兰茨曼表示,这次袭击标志着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持续冲突的显着升级。它以其巨大的规模和影响力而引人注目,包括火箭弹袭击和加沙边境袭击。这一事件与以往的冲突截然不同,以往的冲突通常是分阶段进行,紧张局势逐渐升级。[562]

以色列情报失败

外界普遍认为,此次突袭是以色列情报机构自1973年赎罪日战争以来的一次严重失败。哈马斯攻击前,以色列国内连月示威抗议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司法改革,另一边,以色列对外正在美国斡旋下寻求跟沙特阿拉伯关系正常化,被认为对以军的戒备情况有所影响。有专家分析质疑,以色列始终不相信哈马斯会冒险入侵,相关地区缺乏足够以军部署,也是一大失策。

政治记者彼得·博蒙特把这次袭击称为以色列政府“多年来的情报失败”[563],而犹太新闻联盟称之为“想像的失败”(failure of imagination[564]。BBC报导称,以色列虽然拥有该地区规模最大、资金最充足的情报机构,以及激进组织内的特工网络,但仍未能预见到攻击,又补充“哈马斯一定采取了非凡的行动保密英语Operations security[565]。美国官员就以色列情报部门对哈马斯的准备工作不知情表示震惊[566]。以军加沙师前副司令阿米尔·阿维维表示,“这是一次不亚于赎罪日战争的失败”[567]

美国海军退役上将、前北约盟军指挥官斯塔夫里迪斯接受MSNBC节目访问,形容这是以色列的情报失败,坦言对此感到惊讶,称事件确实令人想起以军被阿拉伯多国偷袭的赎罪日战争,又他指按死亡人数占全国人口比例计,这次是相当于美国911恐袭级别的事件[568]。前美国驻以色列大使因迪克英语Martin Indyk对哈马斯在美国和以色列皆未有察觉下,展开如此规模的攻击感到震惊,“没有做好准备,未有在边境部署军队,未在边境修建围栏,花费数十亿谢克尔在边境兴建的围栏亦未起到作用”[569]。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前美国国务院中东谈判代表亚伦·米勒英语Aaron David Miller认为,真正的问题是以色列不相信哈马斯会冒险跨境入侵,指相关地区以军人数不足是严重失败[570]。前以军发言人康里克斯表示,以色列整套国防架构未为国民提供必要的防御,从而导致全球其一最穷困族群的恐怖组织能发动此等毁灭性攻击。以色列官员指判断问题所在还为时尚早,但拒绝将事件跟赎罪日战争做比较。以色列国防部发言人赫克特表示,明白人们对情报问题有很多疑问,相信之后会有很多有关情报方面的讨论[571]

10月14日,以色列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承认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哈马斯10月7日对以色列攻击前没有掌握任何情报信息,是整个以色列情报界的误判,国家安全委员会将对情报工作上的疏忽进行审查。[572]

伊朗的角色

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指控哈马斯是“在伊朗的代理人指挥官支持和指示下”施袭[573]华盛顿智库近东政策研究所英语The 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Near East Policy专家向《华尔街日报》表示,伊朗“显然在幕后”支持哈马斯的攻击,估计旨在阻止美国斡旋的沙以建交协议[574]保卫民主基金会的首席执行官杜博维茨英语Mark Dubowitz形容,这是伊朗支持的对以战争[575]

媒体报导

虚假资讯

虚假资讯范围广泛,冲突双方都散布虚假、误导或未经证实的资讯。 许多内容本质上都是病毒式传播,社交媒体上有数千万条贴文流传。 一些错误讯息也在主流媒体上广泛传播,并被国家元首重复。在双方的Telegram频道中经常出现旧视频或同期发生的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交战相关视频,以至于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将俄军T90被乌军炸毁的视频当作“哈马斯炸毁以军坦克”视频上传。[576]中国驻法国大使馆陈卫华亦曾发布一张以AI伪造的照片,陈卫华并以“这是西方国家集体认可的暴行”等语使人认为是以哈战争中难民的照片。[577]

未经证实的报导

冲突期间,未经证实的讯息透过社群媒体、政客和主流新闻媒体迅速发布和传播。 虽然一些故事有后续信息来澄清或添加原始发布故事的背景,但由于广泛的冲突以及缺乏回头客来阅读或听到附加信息,这需要时间[578]

声称哈马斯斩首婴儿

这次冲突中一项关于“哈马斯于卡法阿扎将40名婴儿斩首”的未经证实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大量注意, 在X (以前的Twitter)上的浏览量超过4000万次。此项消息主要通过以色列网站I24NEWS和以色列官方账户传播。 [579]这个消息成为近十几家英国报纸的头版新闻。 [579][580]最初的说法来自以色列国防军(IDF)的一名成员,他于接受I24NEWS采访时表示,有40名儿童被杀,其中一些被哈马斯斩首。 [581][582]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随后采访了急救组织ZAKA的地区负责人尤西·兰道(Yossi Landau),他声称婴儿和未成年人都与被肢解的成年人尸体一起被斩首。 [583]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发言人也提出了这一说法,而最引人注目的认可来自美国总统乔·拜登,他声称看到了照片证据; [579][584][585]白宫后来否认拜登看过照片,并澄清他指的是媒体报道和内塔尼亚胡的声明。 [579][585]

另外也有大量片段被揭发为假消息。其中一段获广传的片段至今累积近200万次点击,声称以色列捏造犹太人被虐待,英国《卫报》追查后发现视频由社交平台TikTok首先传出,但只是巴勒斯坦一套电影的幕后花絮片段,却被人加上指控以色列的旁述,最后由TikTok转发至“X”。另一段在“X”广传的片段声称以色列军官被“哈马斯”武装分子俘虏,不过事实是源于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此前的武装冲突,与以巴最新局势无关,惟该片段截至周四(12日)仍获180万次点击。[586]

参见

注释

  1. ^ 包括169,500名现役人员[21]和360,000名预备役人员[22]
  2. ^ 加沙卫生部
  3. ^ 包括:[23]
    • 4,506名儿童[23]
    • 3,027名妇女[23]
    • 678名老人[23]
    • 198名护理人员和医护人员[23]
    • 92名联合国工作人员[24]
  4. ^ 70%为妇女和儿童[23][25]
  5. ^ 5.0 5.1 据以色列
  6. ^ 巴勒斯坦卫生部
  7. ^ 据真主党、黎巴嫩和以色列
  8. ^ 包括:
  9. ^ 叙利亚人权观察组织
  10. ^ 包括:[33]
    • 17名士兵和民兵
    • 2名平民
  11. ^ 包括15名士兵和民兵[33]
  12. ^ 包括:
  13. ^ 包括17名尼泊尔人[38]、11名泰国人[39]、2名墨西哥人[40]
  14. ^ 据联合国[43]
  15. ^ Washington Post said the Palestinians were trying to explode the device,[118] while Al-Jazeera said that a Palestinian Explosives Engineering Unit was trying to defuse the device.[119]
  1. ^ 仅限以色列北部边境

参考资料

  1. ^ Fabian, Emanuel. IDF says it killed head of military wing of Gaza's Popular Resistance Committees.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19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2. ^ صادر عن كتائب الشهيد أبو علي مصطفى الجناح العسكري للجبهة الشعبية لتحرير فلسطين. الجبهة الشعبية لتحرير فلسطين. 2023-10-07 [2023-10-07] (阿拉伯语). 
  3. ^ Al-Qassam fighters engage IOF on seven fronts outside Gaza: Statement. Al Mayadeen English. 2023-10-08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4. ^ 4.0 4.1 Israel Army Fires Artillery at Lebanon as Hezbollah Claims Attack. Asharq Al-Awsat.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英语). 
  5. ^ 黎巴嫩真主黨挺哈瑪斯 開火砲擊以色列. 中央社.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6. ^ 【以巴冲突】黎巴嫩攻击以色列北部 以军空袭回击. 东方online. 2023-10-08 [2023-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中文(马来西亚)). 
  7. ^ Dahan, Maha El; Dahan, Maha El. Yemen's Houthis enter Mideast fray, hardening spillover fears. Reuters. 2023-10-31 [2023-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1). 
  8. ^ 美軍在紅海擊落可能針對以色列的導彈和無人機. 美国之音. 2023-10-20 [2023-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2). 
  9. ^ Israel carrying out artillery strikes in Syria after mortar fire.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10. ^ 以色列反擊加薩增至232死 以國22地點爆激戰. 中央社.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11. ^ 哈瑪斯火箭攻擊釀40死 以色列反擊空襲加薩161死. 中央社.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12. ^ 以色列軍方:夜襲加薩逾500處哈瑪斯據點. 中央社.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13. ^ 以色列遭哈瑪斯突襲 下令全面圍困加薩、切斷供水. 中央社.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14. ^ Israel-Gaza latest: War against Hamas in 'next stage'; Netanyahu giving update. Sky News.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8). 
  15. ^ Qassam Brigades announces control of 'Erez Crossing'. Roya News.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16. ^ Two Resistance Brigades members killed by Israeli shelling. Naharnet. 2023-10-23 [2023-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3). 
  17. ^ 17.0 17.1 17.2 17.3 Fabian, Emanuel. Authorities name 361 soldiers, 59 police officers killed in 2023 terror clashes.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7) (英语). 
  18. ^ "IDF arrests Hamas terrorists, confiscates weapons in West Bank rai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Jerusalem Post. 4 November 2023.
  19. ^ "'Nili': Is a secret Israeli unit hunting Hamas militants behind the October 7 attack?"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ance 24. 29 October 2023.
  20. ^ How Hamas secretly built a 'mini-army' to fight Israel. Reuters.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21. ^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The Military Balance 2021. London: Routledge. 2021-02-25: 344 [2023-10-13]. ISBN 978-1-032-01227-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1). 
  22. ^ Israel's massive mobilization of 360,000 reservists upends lives. The Washington Post.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30).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محرقة غزة: 11078 شهيدا منهم 4506 طفلا و3027 سيدة اقرأ المزيد عبر المركز الفلسطيني للإعلام. The Palestinian Information Center. 2023-11-10 [2023-11-10] (阿拉伯语). 
  24. ^ 24.0 24.1 Chao-Fong, Léonie; Kassam, Ashifa; Sullivan, Helen. Israel-Hamas war live: 'soon many more will die' from Gaza siege, says UN head; Gaza hit by internet blackout. The Guardian. 2023-10-07 [2023-10-07].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英国英语). 
  25. ^ محرقة غزة .. 9770 شهيدا منهم 4800 طفل 2550 سيدة اقرأ المزيد عبر المركز الفلسطيني للإعلام. The Palestinian Information Center. 2023-11-05 [202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5) (阿拉伯语). 
  26. ^ "Israel killed at least 1,000 Gaza infiltrators, reinforcing nationwide, military say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uters. 11 October 2023. Retrieved 14 October 2023.
  27. ^ 27.0 27.1 "Death toll across Palestine surges to 10,966, over 28,500 wounde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afa Agency. 9 November 2023.
  28. ^ 黎以边境交火持续 联黎部队遭遇袭击. 中工网. 2023-10-29 [2023-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9) (中文). 
  29. ^ Israel kills three Lebanon militants; Israeli officer killed in raid. Reuters. 2023-10-26 [2023-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4) (英语). 
  30. ^ Hamas says 3 members who infiltrated Israel from Lebanon were killed in IAF strike. 2023-10-11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4) (英语). 
  31. ^ Israeli soldiers and militants killed in confrontation on Lebanon frontier. BBC News. 2023-10-09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4) (英语). 
  32. ^ Lebanon army says Israel killed member of 'journalist team'. Agence France-Presse. 2023-10-19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1) (英语). 
  33. ^ 33.0 33.1 braan wjwaan.. 'iisrayiyl tastabih al'aradi alsuwriat 17 maratan khilal shahr bitaseid ghayr masbuq bialtazamun mae eudwaniha ealaa ghaza براً وجواً.. إسرائيل تستبيح الأراضي السورية 17 مرة خلال شهر بتصعيد غير مسبوق بالتزامن مع عدوانها على غزة [On land and in the air... Israel invades Syrian territory 17 times within a month, with an unprecedented escala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its aggression against Gaza]. SOHR. 2023-11-10 [2023-11-10] (阿拉伯语). 
  34. ^ Blasts hit two Egyptian Red Sea towns near Israel border, six injured. Al Jazeera. [2023-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7). 
  35. ^ Boxerman, Aaron. Israel-Hamas War: Israel Lowers Oct. 7 Death Toll Estimate to 1,200. The New York Times. 2023-11-10 [2023-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1). 
  36. ^ Yuval Abraham, A Gazan worked in Israeli kibbutzim for decades. Then came Oct. 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972 magazine 6 November 2023
  37. ^ Ghert-Zand, Renee. 342 currently hospitalized in Israel due to war, 7,262 since Oct. 7 — Health Ministry.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1-07 [2023-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8). 
  38. ^ 38.0 38.1 At least 7 Nepali injured, 17 held captive by Hamas in Israel. India Today.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39. ^ 2 Thais killed, 8 injured, 11 kidnapped in Hamas attack on Israel. Bangkok Post.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英语). 
  40. ^ Two Mexican citizens believed to be held captive in Gaza.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41. ^ הערכות מעודכנות בישראל: יותר מ-1,200 נרצחו ונפלו, מספר החטופים בידי חמאס – למעלה מ-200 [Updated estimates in Israel: More than 1,200 killed, number of Hamas abductees more than 200]. Ynet. 2023-10-10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希伯来语). 
  42. ^ Kubovich, Yaniv. Israel Believes Some of Those Missing After Hamas' Attack Will Not Be Found. Haaretz. 2023-10-19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0). 
  43. ^ Joabin, Najib; Shurafa, Wafaa; Chehayeb, Kareem. Gaza has lost telecom contact again, while Israel's military says it has surrounded Gaza City. AP News. 2023-11-06 [2023-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5). 
  44. ^ About 200,000 Israelis internally displaced amid ongoing Gaza war, tensions in north.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22 [2023-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45. ^ Simpson, John. Why BBC doesn't call Hamas militants 'terrorists' – John Simpson. BBC News. 2023-10-11 [202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英语). 
  46. ^ 46.0 46.1 46.2 Beauchamp, Zack. Why did Hamas invade Israel?. Vox.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47. ^ Ganeyeh, Mustafa Abu; Benassatto, Leonardo. 'I was reborn' on Oct. 7 says survivor of Hamas attack on Israeli festival. Reuters. 2023-10-31 [2023-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英语). 
  48. ^ George, Susannah; Dadouch, Sarah; Parker, Claire; Rubin, Shira. Israel formally declares war against Hamas as more than 1,000 killed on both sides. The Washington Post. 2023-10-09 [2023-10-12]. ISSN 0190-82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美国英语). 
  49. ^ Kingsley, Patrick; Bergman, Ronen. Under Shroud of Secrecy, Israel Invasion of Gaza Has Begun. The New York Times. 2023-10-30 [2023-11-01].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7) (美国英语). 
  50. ^ What is Hamas? The group that rules the Gaza Strip has fought several rounds of war with Israel. Associated Press. 2023-10-09 [202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3) (英语). 
  51. ^ 51.0 51.1 51.2 51.3 More than 200 Israelis killed in surprise Hamas assault on Israel, 232 killed in Gaza.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Before Saturday's violence, at least 247 Palestinians, 32 Israelis and two foreigners had been killed this year, including combatants and civilians, according to Israeli and Palestinian officials. 
  52. ^ 52.0 52.1 Israel declares war, goes after Hamas fighters and bombards Gaza. Associated Press.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53. ^ Bergman, Ronen; Kingsley, Patrick. How Israel's Feared Security Services Failed to Stop Hamas's Attack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The New York Times. 2023-10-11 [2023-10-13].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5) (美国英语). 
  54. ^ Shaath, Azzam. Hamas: From Resistance to Restraint?. Carnegie Endowment. 2023-06-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1). 
  55. ^ Israel pounds Gaza as PM Netanyahu warns of 'long and difficult war'.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6). Before Saturday, the violence this year had killed at least 247 Palestinians, 32 Israelis and two foreigners, including combatants and civilians, according to Israeli and Palestinian officials. 
  56. ^ Over 1,538 Israelis killed in Gaza war since Oct. 7: Report. aa.com.tr. [2023-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1). 
  57. ^ Gaza has become a graveyard for thousands of children. UNICEF. 2023-10-31 [2023-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英语). Our gravest fears about the reported numbers of children killed becoming dozens, then hundreds, and ultimately thousands were realized in just a fortnight. The numbers are appalling; reportedly more than 3,450 children killed; staggeringly this rises significantly every day. 
  58. ^ 58.0 58.1 Around 1,000 dead in Israel-Hamas war, as Lebanon's Hezbollah also launches strikes. 南华早报. 2023-10-08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59. ^ 哈瑪斯突襲以色列 加薩走廊開戰.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2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60. ^ 除了無人機哈瑪斯還以動力滑翔傘空襲以色列. 中时新闻网. 
  61. ^ 關於哈馬斯突襲以色列,我們目前所知的.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2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62. ^ Hamas Leaves Trail of Terror in Israel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The New York Times. 2023-10-10 [2023-10-14].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美国英语). 
  63. ^ Waldo, Cleary; Epstein, Gabriel; Hilbush, Sydney. International Reactions to the Hamas Attack on Israel. The Washington Institute. PolicyWatch 3793. 2023-10-11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6). 
  64. ^ Said, Summer. Hamas Says Attacks on Israel Were Backed by Iran. Wall Street Journal. 2023-10-09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65. ^ Fears of a ground invasion of Gaza grow as Israel vows 'mighty vengeance'.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Hamas said its unprecedented offensive by land, air and sea was in response to the desecration of the Al Aqsa Mosque as well as Israeli atrocities against Palestinians over the decades. These include the 16-year blockade of Gaza, Israeli raids inside West Bank cities over the past year, increasing attacks by settlers on Palestinians as well as the growth of illegal settlements. 
  66. ^ 66.0 66.1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cas2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67. ^ Gillett, Francesca. How an Israel music festival turned into a nightmare after Hamas attack. BBC News. 2023-10-08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68. ^ Tabachnick, Cara. Israelis search for loved ones with posts and pleas on social media. CBS News. 2023-10-08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69. ^ Thousands flee rocket and gunfire at all-night desert 'Nature Party'; dozens missing.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07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70. ^ 70.0 70.1 McKernan, Bethan. Hamas launches surprise attack on Israel as Palestinian gunmen reported in south. The Guardian.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71. ^ Israel prepares for ground offensive in Hamas-ruled Gaza as war's death toll soars. CBS News.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72. ^ George, Susannah; Dadouch, Sarah; Parker, Claire; Rubin, Shira. Israel formally declares war against Hamas as more than 1,000 killed on both sides. The Washington Post. 2023-10-09 [2023-10-12]. ISSN 0190-82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美国英语). 
  73. ^ Ganguly, Manisha; Graham-Harrison, Emma; Burke, Jason; Morresi, Elena; Kirk, Ashley; Swan, Lucy. Al-Ahli Arab hospital: piecing together what happened as Israel insists militant rocket to blame. The Guardian. 2023-10-18 [2023-10-29].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英国英语). 
  74. ^ Magid, Jacob. UN resolution urging immediate Gaza ceasefire passes with overwhelming majority.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07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8) (美国英语). 
  75. ^ John, Tara; Regan, Helen; Edwards, Christian; Kourdi, Eyad; Frater, James. Nations overwhelmingly vote for humanitarian truce at the UN, as Gazans say they have been 'left in the dark'. CNN. 2023-10-07 [2023-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9) (英语). 
  76. ^ UN expert warns of new instance of mass ethnic cleansing of Palestinians, calls for immediate ceasefire. Office of the High Commissioner of Human Rights. 2013-10-14 [202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4). 
  77. ^ Israel Expands Ground Operation In Gaza, Bombs Hamas Tunnels. TIME. 2023-10-28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8) (英语). 
  78. ^ WHO warns of 'imminent public health catastrophe' in Gaza. Reuters. 2023-10-31 [2023-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5) (英语). 
  79. ^ Chotiner, Isaac. The Humanitarian Catastrophe in Gaza. The New Yorker. 2023-10-15 [2023-11-01]. ISSN 0028-792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6) (美国英语). 
  80. ^ 以色列在加沙使用的炸彈當量相當於在廣島投下1.5個原子彈. [202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81. ^ 哈瑪斯靠地道神出鬼沒! 以色列裝甲旅中校作戰中陣亡. [202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82. ^ 以色列地面攻勢步步為營 加沙戰爭或曠日持久. [202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6). 
  83. ^ 以巴衝突|以軍加沙地面戰傷亡慘重 一日內15士兵陣亡 裝甲車淪箭靶. [202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8). 
  84. ^ Israel/occupied Palestinian territory: UN experts deplore attacks on civilians, call for truce and urg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address root causes of violence. 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202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85. ^ 85.0 85.1 Corder, Mike; Frankel, Julia. Experts say Hamas and Israel are committing war crimes in their fight. AP News.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86. ^ Abu Alouf, Rushdi; Slow, Oliver. Gaza 'soon without fuel, medicine and food' – Israel authorities. BBC News. 2023-10-10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87. ^ Israel-Hamas war live updates: Israel calls for evacuation of 1.1 million Palestinians in Gaza; at least 27 Americans killed. CNBC.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88. ^ Hamas tells Gaza residents to stay put as Israel ground offensive looms. Reuters. 2023-10-13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89. ^ Palestinians struggle to evacuate northern Gaza amid growing Israeli warnings of ground offensive. AP News. 2023-10-14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4). 
  90. ^ Staff, ToI. About 200,000 Israelis internally displaced amid ongoing Gaza war, tensions in north.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美国英语). 
  91.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on ICRC's work in Israel and the occupied territories.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2023-10-13 [2023-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9). 
  92. ^ Gaza Strip explained: Who controls it and what to know. NBC News. 2023-10-09 [2023-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31). 
  93. ^ Perry, Tom; McDowall, Angus. Harvey, Jan , 编. Timeline of conflict between Israel and Palestinians in Gaza. Reuters.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94. ^ Kane, Alex; Cohen, Mari; Shamir, Jonathan; Scher, Isaac. The Hamas Attacks and Israeli Response: An Explainer. Jewish Currents. 2023-10-10 [202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4). 
  95. ^ 95.0 95.1 95.2 Meakem, Allison. The Geopolitics of Palestine, Explained. Foreign Policy. 2023-10-10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3). 
  96. ^ * Nebehay, Stephanie. Graff, Peter , 编. U.N. experts say Israel's blockade of Gaza illegal. Reuters. 2011-09-13 [202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5).  "A panel of five independent U.N. rights experts reporting to the U.N. Human Rights Council rejected that conclusion, saying the blockade had subjected Gazans to collective punishment in 'flagrant contraven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and humanitarian law.'"
  97. ^ Abdulrahim, Raja. Gaza Has Suffered Under 16-Year Blockade. The New York Times. 2023-10-07 [2023-10-16].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美国英语). 
  98. ^ Benhorin, Yitzhak; Associated Press. Cabinet: All non-military items can enter Gaza freely. Ynet news. 2010-06-20 [2010-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3). 
  99. ^ Kingsley, Patrick. A New Palestinian Leader Rises in the West Bank. He's Very Unpopular..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7-15 [2023-10-13].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8) (美国英语). 
  100. ^ Kane, Alex; Cohen, Mari; Shamir, Jonathan; Scher, Isaac. The Hamas Attacks and Israeli Response: An Explainer. Jewish Currents. 2023-10-10 [2023-10-15].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0).  "Since Israel’s disengagement from Gaza in 2006...Hamas has sometimes used rocket fire to exact concessions from Israel...Israel has frequently reacted to Hamas rocket attacks with bombing campaigns, an approach Israeli strategists have referred to as 'mowing the grass'..."
  101. ^ Ben-David, Daniel. Poll: More than half of Palestinians support a third Intifada. The Jewish Chronicle. 2023-03-24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102. ^ 102.0 102.1 Estrin, Daniel. In surprise deadly attacks, Israel says Palestinian militants infiltrated from Gaza. NPR.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103. ^ 103.0 103.1 103.2 For years, Netanyahu propped up Hamas. Now it's blown up in our faces.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08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104. ^ Israel's Big New Shift in Hamas Policy. Foreign Policy. 2021-06-15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105. ^ Benjamin Netanyahu failed Israel. Vox. 2023-10-09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106. ^ How Benjamin Netanyahu empowered Hamas ... and broke Israel. The Daily Telegraph. 2023-10-16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8). 
  107. ^ How Years of Israeli Failures on Hamas Led to a Devastating Attack. The New York Times. 2023-10-30 [2023-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30). 
  108. ^ 108.0 108.1 How Netanyahu's Hamas policy came back to haunt him — and Israel. CBC News. 2023-10-28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8). 
  109. ^ Lopez, Anthony; Ireland, Carol; Ireland, Jane; Lewis, Michael. The Handbook of Collective Violence: Current Developments and Understanding. Taylor & Francis. 2020: 239. ISBN 978-0-429-58895-2. The most successful radical Sunni Islamist group has been Hamas, which began as a branch of the Muslim Brotherhood in Palestine in the early 1980s. It used terrorist attacks against civilians – particularly suicide bombings – to help build a larger movement, going so far as to emerge as the recognized government of the Gaza Strip in the Palestine Authority. 
  110. ^ Bigg, Matthew. What We Know About the War Between Israel and Hamas. The New York Times. [4 Novembe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8 October 2023). 
  111. ^ 111.0 111.1 Who are the Hamas leaders behind the attacks on Israel?. The Washington Post. [28 Octobe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October 2023). 
  112. ^ El Deeb, Sarah. What is Hamas? The group that rules the Gaza Strip has fought several rounds of war with Israel. apnews.com. Associated Press. 9 October 2023 [4 Novembe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October 2023). 
  113. ^ Who is 'The Guest': the Palestinian mastermind behind deadly Israel incursion需要付费订阅. Financial Times.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114. ^ 以巴衝突:揭開哈馬斯高層人物的面紗. BBC News 中文. [2023-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4) (中文(繁体)). 
  115. ^ Israeli fantasies and Hamas realities. Globes. 2023-10-23 [2023-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2). 
  116. ^ Kodner, Lior. נתניהו משנה רטוריקה, אבל אפילו במדינות ערב מצפים לניצחון של ישראל [Netanyahu is changing his rhetoric, but even in Arab countries they expect Israel's victory]. Haaretz. 2023-10-31 [2023-11-01] (希伯来语). 
  117. ^ Israel retaliation kills 230 Palestinians after Hamas operation. Al Jazeera. 2023-10-07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118. ^ 118.0 118.1 118.2 118.3 118.4 Murphy, Brian; Taylor, Adam; Westfall, Sammy; Pietsch, Bryan; Hendrix, Steve. What's behind the violence in Israel and Gaza? Here's what to know.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The Washington Post. 2023-10-09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119. ^ Explosion kills five at Gaza rally marking 2005 Israel pullout. Al Jazeera. 2023-10-13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120. ^ Qatar mediates opening of Gaza-Israel crossing as protests end. Al Jazeera. 2023-09-29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121. ^ Civilians and soldiers held hostage in Gaza, says Israel. The Guardian. 2023-10-07: 14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122. ^ Al-Mughrabi, Nidal. Israel reopens Gaza crossings, lets Palestinians back to work after two weeks. Reuters. 2023-09-28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123. ^ Egypt intelligence official says Israel ignored repeated warnings of 'something big'. The Times of Israel. Associated Press. 2023-10-09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124. ^ Lis, Jonathan. 'Utterly Fake': Israel's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 Denies Receiving Egyptian Warning of Hamas Attack需要付费订阅. Haaretz. 2023-10-13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125. ^ Senior US lawmaker says Egypt warned Israel 3 days before onslaught. The Times of Israel. Agence France-Presse. 2023-10-11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126. ^ Hamas Fighters Trained in Iran Before Oct. 7 Attacks. Wall Street Journal. 2023-10-25 [2023-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7). 
  127. ^ 127.0 127.1 127.2 Kingsley, Patrick; Kershner, Isabel. Israel-Gaza Conflict: Gaza and Israel on War Footing After Militants Launch Surprise Assaults. The New York Times.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128. ^ Ioanes, Ellen. How to understand Egypt's role in the Israel-Hamas conflict. Vox. 2023-10-15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6). 
  129. ^ Hamzawy, Amr. Egypt and Palestine: The Hamas Factor.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2017-09-08 [202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2). 
  130. ^ Palestinian fighters reported in Israel as rockets launched from Gaza. Al Jazeera.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英语). 
  131. ^ 131.0 131.1 巴以冲突升级:哈马斯开始“阿克萨洪水”行动. 半岛电视台.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中文(中国大陆)). 
  132. ^ 黄韵璇. 哈瑪斯轟3000枚飛彈!以色列曝「已300人死亡」:人質數量史無前例. 三立新闻. 2023-10-08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133. ^ 133.0 133.1 Gritten, David. Strikes on Gaza after Palestinian militants enter Israel. BBC News.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英语). 
  134. ^ 134.0 134.1 Netanyahu: 'We are at war'. Ynetnews.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英语). 
  135. ^ شاهد مقاتلون فلسطينييون يعودون إلى قطاع غزة بعد توغلهم في مناطق الحدود.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阿拉伯语). 
  136. ^ Hamas militant group launches unprecedented operation against Israel with rockets and infiltration. Associated Press.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英语). 
  137. ^ "Militants infiltrate Israel from Gaza as Hamas claims major rocket attack". CNN.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英语). 
  138. ^ Hamas commander says attacks are in defense of Al-Aqsa, claims 5,000 missiles fired.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Today the people are regaining their revolution,” Hamas military commander Muhammad Deif said in a recorded message, as he called on Palestinians from East Jerusalem to northern Israel to join the fight and “expel the occupiers and demolish the walls.” 
  139. ^ חלבי, עינב. מוחמד דף על מתקפת הרקטות: ישראל חיללה את אל-אקצא, קורא לערביי ישראל להצטרף [Mohammed Page on the rocket attack: Israel has blasphemed al-Aqsa, calls on the Israeli Arabs to join]. Ynet.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希伯来语). 
  140. ^ Srivastava, Mehul. 'The Guest': the Palestinian mastermind behind deadly Israel incursion. Financial Times. 2023-10-08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141. ^ Missiles strike southern & central Israel; police declare state of war. Jordan News.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英语). 
  142. ^ ‘We are at war,’ Netanyahu says, after Hamas launches devastating surprise attack. Times of Israel. 2023-10-07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143. ^ Fears of a ground invasion of Gaza grow as Israel vows ‘mighty vengeance. Al Jazeera. 2023-10-07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144. ^ Kingsley, Patrick; Kershner, Isabel. Israel-Gaza Conflict: Gaza and Israel on War Footing After Militants Launch Surprise Assaults. The New York Times. 2023-10-07 [2023-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145. ^ 145.0 145.1 以巴冲突:加沙战斗持续升温 以军战机空袭加沙 试图重新完全控制领土. BBC. 2023-10-08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中文(简体)). 
  146. ^ 中东危机:安理会举行紧急磋商,联合国积极与相关方接触. 联合国. 2023-10-08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中文). 
  147. ^ 以色列受到袭击后周日正式向哈马斯宣战 美国总统拜登下令向以色列提供额外支持. 美国之音. 2023-10-08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中文). 
  148. ^ 以色列-哈马斯彻夜激战 数百人死亡 内塔尼亚胡: 战争将是"漫长的".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3-10-08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中文(中国大陆)). 
  149. ^ 149.0 149.1 以色列軍方收復所有被入侵地區 宣布重新控制加薩周圍社區. 自由时报. 2023-10-09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中文(台湾)). 
  150. ^ 巴以冲突升级:真主党发动袭击,紧张局势加剧. 半岛电视台. 2023-10-08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中文). 
  151. ^ 黎以边境冲突致多人死亡. 央视.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中文(中国大陆)). 
  152. ^ 哈瑪斯高官稱達成目標 對停火談判持開放態度. 中央社. 2023-10-10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中文). 
  153. ^ 美國軍援以色列 福特號航艦打擊群開赴東地中海. 中央社.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9). 
  154. ^ 巴以冲突升级:以色列夜间轰炸加沙. Aljazeera. 2023-10-10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中文). 
  155. ^ 两名哈马斯高级官员被以军空袭身亡 以色列特拉维夫遭火箭弹袭击. 央视.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中文(中国大陆)). 
  156. ^ 以军:哈马斯建立先进飞机探测系统,隐藏于太阳能加热器,已将其摧毁. 环球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3) (中文(中国大陆)). 
  157. ^ Lieber, Dov. 以色列国防军称以色列境内发现约1,500具哈马斯武装分子尸体.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2023-10-10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中文). 
  158. ^ 以色列反擊敘利亞砲火 中東區域緊張升高. 中央社 CNA.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中文(台湾)). 
  159. ^ 福特號坐鎮!美最高將領布朗:沒有其他以色列對手會參戰. 自由时报. [202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160. ^ Netanyahu, Gantz agree to form war government as IDF hits Gaza, battles hiding gunmen.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美国英语). 
  161. ^ 以色列展開反擊! 敘利亞首都、第二大城2機場遭空襲. 自由时报. 202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162. ^ 戰車集結加薩周圍 以色列軍事首領:開戰時刻已到. 中央社.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163. ^ 以色列每30秒砲轟加薩走廊 集結部隊裝甲車地面戰一觸即發. 中央社.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164. ^ 布林肯訪以色列 總理出示駭人照片控哈瑪斯殺嬰. 中央社.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165. ^ 165.0 165.1 以色列命令所有加沙平民24小时内撤向南部 联合国担忧.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5) (中文(中国大陆)). 
  166. ^ 以色列籲加薩市平民往南撤離 攻哈瑪斯地面戰可能即將開始. 中央社.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167. ^ 以色列無人機對加薩空投傳單 警告即刻逃離. 中央社.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168. ^ 以巴衝突:以軍要求百萬加沙居民24小時內南撤 聯合國批評稱「強人所難」. BBC NEWS中文. 2023-10-13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169. ^ 【以巴衝突】限時24小時 110萬巴勒斯坦人只有1條路怎麼撤?. 太报. 2023-10-13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4) (中文(台湾)). 
  170. ^ Israeli shelling strikes Lebanese army post after infiltration warning. 路透社. 2023-10-13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英语). 
  171. ^ 以色列朝黎巴嫩邊境開砲!路透攝影記者遭炸身亡、6記者受傷. 经济日报. 2023-10-14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中文(台湾)). 
  172. ^ BBC journalists assaulted and held at gunpoint by Israeli police, network says. BBC. 2023-10-13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0) (英语). 
  173. ^ 以色列:地面部隊過去24小時突襲加薩 清除恐怖分子. 中央社. 2023-10-14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174. ^ 以色列地面部隊襲擊加薩 尼坦雅胡:報復才剛開始. 中央社. 2023-10-14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175. ^ 以色列突擊隊解救250名人質 擊斃哈瑪斯分子畫面曝光. 中央社. 2023-10-14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176. ^ 巴勒斯坦:以色列空襲加薩1900人喪生 含600多兒童. 中央社. 2023-10-14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177. ^ 巴以冲突升级:数十人在逃往加沙南部时丧生. 半岛电视台. 2023-10-13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中文). 
  178. ^ 许懿安; 张子杰; 洪怡霖; 成依华. 以色列對加沙地面戰恐開打又一迹象:醫院限2小時完成疏散. 香港01. 2023-10-13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4) (中文(香港)). 
  179. ^ 以色列稱人質遇害 將給平民更多時間撤離加薩北部. 中央社. 2023-10-15 [202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0). 
  180. ^ 戈蘭高地再遭敘利亞砲火攻擊 以軍:已發動反擊. 中央社. 2023-10-15 [202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181. ^ 黎巴嫩真主黨挺哈瑪斯 向以色列陣地開火. 中央社. 2023-10-15 [2023-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182. ^ 促进地区和平🕊. 以巴冲突:历史正在记录一切. 微信公众平台. [2023-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8). 
  183. ^ 布林肯穿梭中東6國後再返以色列 加薩南部恢復供水. 中央社.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1). 
  184. ^ 以巴衝突 加薩當局:2670死9600傷 以色列:哈瑪斯挾155人質. 中央社.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2). 
  185. ^ 促进地区和平🕊. 巴以冲突第11天!加沙医院遭空袭致数百人死伤. 微信公众平台.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9). 
  186. ^ 聯合國:加薩醫院發電燃油將於1天內用磬. 中央社.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2). 
  187. ^ UN駐黎巴嫩維和部隊遭火箭攻擊 無人受傷. 中央社.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2). 
  188. ^ 以色列地面攻勢在即 埃及加薩邊界關卡將重啟. 中央社.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3). 
  189. ^ Israel-Hamas war: Israeli forces bomb Gaza region where civilians were told to seek refuge | AP News. web.archive.org. 2023-10-17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7. 
  190. ^ Staff, Al Jazeera. Israel bombs homes in southern Gaza, kills more than 70 people. www.aljazeera.com.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英语). 
  191. ^ Sullivan, Helen; Chao-Fong, Léonie; Luscombe, Richard; Belam, Martin; Chao-Fong, Helen Sullivan (now); Léonie; Belam (earlier), Martin. US president’s visit to Jordan cancelled – as it happened. the Guardian. 2023-10-18 [2023-10-18].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7) (英国英语). 
  192. ^ Hundreds feared dead after Gaza hospital explosion as Joe Biden heads to Israel. ABC News. 2023-10-17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澳大利亚英语). 
  193. ^ 193.0 193.1 Magid, Jacob. ‘They had nowhere else to go’: UN says Israeli strike on school in Gaza kills 6. 以色列时报.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7) (美国英语). 
  194. ^ House, The White. U.S. Announcement of Humanitarian Assistance to the Palestinian People. The White House. 2023-10-18 [2023-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5) (美国英语). 
  195. ^ 美以領袖峰會 拜登指哈馬斯「暴行」超越ISIS. Now 新闻. 2023-10-18 [2023-10-19] (中文). 
  196. ^ Berger, Miriam; Hill, Evan; Ables, Kelsey. Historic church sheltering civilians struck in deadly Gaza City blast. The Washington Post. 2023-10-21 [2023-10-21]. ISSN 0190-828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0) (美国英语). 
  197. ^ 'War crime': Israel bombs Gaza church sheltering displaced people. Al Jazeera. [2023-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0) (英语). 
  198. ^ UN chief calls on Israel to open aid 'lifeline' for Gaza. Al Jazeera. 2023-10-20 [202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199. ^ Lewis, Aidan. U.N. chief pleads for Gaza lifeline at Egypt border crossing. Reuters. 2023-10-21 [202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2). 
  200. ^ Hamas frees U.S. hostages Judith and Natalie Raanan held in Gaza. Reuters. [2023-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2). 
  201. ^ Rafah border crossing opens, allowing only 20 aid trucks into Gaza. Al Jazeera. 2023-10-21 [202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202. ^ 'We went through hell': Palestinian dual citizens hoping to leave Gaza. Al Jazeera. 2023-10-21 [202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203. ^ Crossing closes after 20 aid trucks pass through. CNN. 2023-10-22 [202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2). 
  204. ^ The Israel Defense Forces: "Preparations continue for the next phase, the ground operation". Agenzia Nova. 2023-10-21 [202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5). 
  205. ^ 联合国新闻-巴以冲突第17天. [2023-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3). 
  206. ^ 內塔尼亞胡-戰爭進入第二階段-目標-摧毀哈馬斯-將人質帶回家. rfi. 2023-10-28 [2023-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9) (中文). 
  207. ^ Lowe, Yohannes; Hall, Rachel; Ratcliffe, Rebecca. Israel-Hamas war live: WHO 'deeply concerned' by report of evacuation warning to Gaza's al-Quds hospital. The Guardian. 2023-10-29 [2023-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9). 
  208. ^ Lowe, Yohannes; Hall, Rachel; Ratcliffe, Rebecca. Israel-Hamas war live: WHO 'deeply concerned' by report of evacuation warning to Gaza's al-Quds hospital. The Guardian. 2023-10-29 [2023-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9). 
  209. ^ 209.0 209.1 Jackson, Patrick. Israel Gaza live news: Doctors in Gaza say Israel has told them to evacuate a key hospital in Gaza City. BBC News. [2023-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30) (英国英语). 
  210. ^ Lowe, Yohannes; Hall, Rachel; Ratcliffe, Rebecca. Israel-Hamas war live: WHO 'deeply concerned' by report of evacuation warning to Gaza's al-Quds hospital. The Guardian. 2023-10-29 [2023-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7). 
  211. ^ French Institute in Gaza hit by Israeli strike, Paris demands answers. RFI.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8 (美国英语). 
  212. ^ Live updates Gaza loses communications due to lack of fuel. Israel signals forces may move south. AP News. [2023-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6 (美国英语). 
  213. ^ Live updates Gaza loses communications due to lack of fuel. Israel signals forces may move south. AP News. [2023-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6 (美国英语). 
  214. ^ Telecommunications cut off in Gaza after fuel runs out amid Israeli siege. Al Jazeera. [2023-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美国英语). 
  215. ^ Israeli tanks besiege Gaza’s Indonesian Hospital. Al Jazeera. [2023-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216. ^ Israeli tanks surround north Gaza's Indonesian Hospital. BCC. [2023-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8. 
  217. ^ Israel, Hamas agree to truce, paving way for some captives’ release. Al Jazeera. [2023-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218. ^ Israel and Hamas agree deal for release of some hostages and four-day ceasefire. The Guardian. [2023-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219. ^ Israel, Hamas agree to truce, paving way for some captives’ release. Al Jazeera. [2023-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220. ^ Israel and Hamas agree deal for release of some hostages and four-day ceasefire. The Guardian. [2023-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221. ^ Israel, Hamas agree to truce, paving way for some captives’ release. Al Jazeera. [2023-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222. ^ Israel and Hamas agree deal for release of some hostages and four-day ceasefire. The Guardian. [2023-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223. ^ Gaza hostage release will not start before Friday, Israel says. Reuters. [2023-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8. 
  224. ^ Israeli government and Hamas agree to hostage deal. NBC News. [2023-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225. ^ Live updates Israel says hostage release will not take place before Friday, as talks are ongoing. AP News. [2023-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7. 
  226. ^ Gaza hostage release will not start before Friday, Israel says. Reuters. [2023-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8. 
  227. ^ ISRAEL AND HAMAS BEGIN CEASE-FIRE, SETTING STAGE FOR RELEASE OF SOME HOSTAGES AND MORE AID TO GAZA. ABC News. [2023-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8. 
  228. ^ Qatar says Gaza cease-fire will begin Friday morning, with aid to follow 'as soon as possible'. Khaosod English. [2023-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229. ^ 10 Thai nationals, 1 Filipino released from Gaza, officials say. The Washington Post.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4). 
  230. ^ On Day One of Gaza cease-fire, Hamas and Israel carry out first swap of hostages and prisoners. AP News. [2023-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8. 
  231. ^ Israel-Hamas war live updates: 24 hostages and 39 Palestinians released in Israel-Hamas truce. NBC News. [2023-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232. ^ Israel-Hamas War: Thirteen Israeli captives, four foreigners freed from Gaza. The Jerusalem Post. [2023-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233. ^ Kibbutz Be’eri: Hamas ‘grossly violated’ hostage deal by releasing child without her mother.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7. 
  234. ^ Israel-Hamas War Day 51 17 Hostages Arrive in Israel, One in Life-threatening Condition; Hamas Seeks to Extend Gaza Cease-fire. Haaretz Post. [2023-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6. 
  235. ^ Among the 17 hostages released by Hamas, many are family members. NBC News. [2023-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236. ^ Israel-Hamas truce extends as aid reaches Gaza. CNN. [2023-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237. ^ Israeli troops in northern Gaza targeted with bombs, in apparent breach of truce.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8. 
  238. ^ Israel-Hamas war latest: Israel accuses Hamas of breaching ceasefire agreement and injuring troops. The Telegraph. [2023-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239. ^ Israel-Hamas War Fifth Round of Hostages Released as Extended Truce Appears to Hold. The New York Times. [2023-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240. ^ Mother of hostage held in Gaza pans Red Cross as ‘Uber for released hostages’.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241. ^ Israel-Hamas war: Israel resumes military operations in Gaza. NBC News. [2023-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30). 
  242. ^ Fabian, Emmanuel. IDF: Hamas violated ceasefire, we are renewing attacks on group.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2-01 [2023-12-11] (英语). 
  243. ^ https://twitter.com/IDF/status/1730455649815822608. X (formerly Twitter). [2023-12-01] (中文).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244. ^ Fulton, Adam. Israel-Hamas war live: Israel resumes military operations in Gaza after ceasefire expires. the Guardian. 2023-12-01 [2023-12-01]. ISSN 0261-3077 (英国英语). 
  245. ^ After Years of Vowing to Destroy Israel, Iran Faces a Dilemma. The New York Times. [2023-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8. 
  246. ^ Israel, Hezbollah exchange fire, raising regional tensions. Al Jazeera.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美国英语). 
  247. ^ IDF artillery strikes targets in Lebanon as mortar shells fired toward Israel.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5 (美国英语). 
  248. ^ Israeli strike in southern Lebanon kills civilians, including children; intense bombardment of Gaza City commences: Hamas-Israel war, day 30. L'Orient Today.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3 (美国英语). 
  249. ^ Authorities name 355 soldiers, 59 police officers killed in Gaza war.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4 (美国英语). 
  250. ^ A woman and 3 children are killed by an Israeli airstrike in south Lebanon, local officials say. News. [202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2 (美国英语). 
  251. ^ Lebanon says Israeli strike kills reporter's 4 relatives. France 24.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0 (美国英语). 
  252. ^ Almost 20,000 displaced in Lebanon as clashes on Israel border escalate. France 24. [2023-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3 (美国英语). 
  253. ^ Syria says Israeli missiles hit Damascus, Aleppo airports. Reuters. [202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7 (美国英语). 
  254. ^ Israeli attack on Syrian Aleppo airport puts it out of service. Reuters. [2023-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31 (美国英语). 
  255. ^ Israeli air strikes kill two workers at Syria's Damascus airport, official says. Reuters. [202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4 (美国英语). 
  256. ^ Iraqi militant group claims responsibility for missile attack on Israel. Kurdistan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3) (美国英语). 
  257. ^ Palestinians scramble for safety as Israel pounds sealed-off Gaza Strip to punish Hamas. AP News. [2023-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0) (美国英语). 
  258. ^ Hamas spokesman among scores detained in occupied West Bank. CNN.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9 (美国英语). 
  259. ^ Israel strikes mosque in occupied West Bank refugee camp. CCN. [2023-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1 (美国英语). 
  260. ^ IDF confirms deadly clashes with gunmen in West Bank raids; 36 arrested.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8 (美国英语). 
  261. ^ IRAN UPDATE, OCTOBER 31, 2023. ISW.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1 (美国英语). 
  262. ^ US warship intercepts missiles fired from Yemen 'potentially towards Israel'. BBC. [2023-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8 (美国英语). 
  263. ^ US warship in Red Sea intercepts 3 missiles fired from Yemen, possibly at Israel.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31 (美国英语). 
  264. ^ Yemen seen as source of fire on Eilat. The Times of Israel. [2023-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4 (美国英语). 
  265. ^ Yemen's Houthis enter Mideast fray, hardening spillover fears. Reuters. [2023-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8 (美国英语). 
  266. ^ Yemen hasn’t declared war on Israel, contrary to online claims. Houthi rebels have launched missiles. AP News. [202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6 (美国英语). 
  267. ^ Analysis: Iran-backed Yemen rebels’ helicopter-borne attack on ship raises risks in crucial Red Sea. AP News. [2023-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美国英语). 
  268. ^ Qatar in talks with Hamas, Israel to swap hostages for prisoners. 路透社. 2023-10-09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英语). 
  269. ^ Israel strikes and seals off Gaza after incursion by Hamas, which vows to execute hostages. AP News. 2023-10-09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4 (英语). 
  270. ^ Netanyahu rejected ceasefire-for-hostages deal in Gaza, sources say. The Guardian. 2023-10-27 [2023-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9) (英语). 
  271. ^ 271.0 271.1 Sheils McNamee, Michael. Children among 17 Britons dead or missing in Israel. BBC News. 2023-10-11 [202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英语). 
  272. ^ Fabian, Emanuel. Authorities name 189 soldiers, 45 police officers killed in 2023 terror clashes. Times of Israel. [2023-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8) (美国英语). 
  273. ^ Johnston, Holly. Palestinian paramedic missing after Hamas attack at Israel music festival. The National. 2023-10-12 [2023-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2)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