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犯罪客观要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犯罪客观要件、犯罪客观因素(objective elements of crime),在犯罪四要件理論之中,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客观活动方面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它由刑法规定,说明某种犯罪是透过什么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什么后果[1]。 犯罪客观因素分为两类:

  • 必要条件: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 选择条件: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等等

危害行为

概念

任何一种犯罪都必须有人的行为,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所谓“我只是由于表现自己,只是由于踏入现实的领域,我才进入收立法者支配的范围。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來源請求] 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以破壞社會為目的的行為。

特征

  • 必须是对社会有危害性,为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 必须是表现人的犯罪心理态度的行为。无意识行为不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表现形式

作为

行为人积极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行为人消极的不去实施自己有义务实施的行为。

持有

对物品的控制状态,通常起始于作为,之后以不作为维持其存在形态。

作用

危害行为是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无危害行为则无犯罪。它是犯罪客观方面中的核心。要素在整个犯罪构成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犯罪构成体系中联系犯罪主观性要件与客观性要件的中介。[2]

犯罪对象

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危害结果

危害结果是指犯罪行为对犯罪客体所造成的客观损害。

因果关系

危害行为是危害结果产生的原因,危害结果是危险行为造成的结果。这种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被称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的根据,但不能认为只要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行为人就应当负刑事责任,因为还要考察主观要件和主体要件。

参考

  1. ^ 李保沅. 关于犯罪的客观方面的必要条件.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02期 [2014-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6). 
  2. ^ 梅传强,李邦友. 《刑法实务教程》. 978730016849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