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 (佛教)
佛教 |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 |
真如(梵语:तथाता,罗马化:tathātā;巴利语:तथता,罗马化:tathatā)或实如(梵语:भूततथाता,罗马化:bhūta-tathatā),又译为如实、如如、本无、如,佛教术语,一般被解释为法的本性,即法的真实本质,也就是法的真实自性。
字源
梵语“तथाता”与巴利语“तथता”皆源自副词“तथा”(tathā),意为这样地、如此地、如是地,再加上抽象名词语尾“ता”(tā)之后而来,用来表示“如此如此地呈现”、“如是呈现的状况”,是让事物(法)如同它存在一般的存在、成为它成为的那个性质,也就是事物的真实本质。释迦牟尼住世时,经常自称“如来”(梵语:तथागत,罗马化:Tathāgata),也是来自这个字根。汉译佛经时,为了要正确地表示宇宙真实名相的真情实意,只能用“如”或“如如”来形容,意即“就是那样子”的意思。
梵语“भूततथाता”可见于现存的《金刚经》梵文本中[1],译为“真实真如”或“实性真如”,义即《解深密经》七真如中的“实相真如”[2],如来是无虚妄颠倒的诸法实性的异名。其中的“भूत”(bhūta)源自动词“भू”(bhū)的过去分词,意为已形成、已存在、已成为,可以被引申为存在、本质、此在、存有(英语:Being)、真实、众生、元素、万物、神明等。汉译为实、真实。在表示实性的“如”前,加入表示无虚妄颠倒的修饰词“真”,合为“真如”,表达了“这如是呈现的性质”,是比起事物表象存在,还要真实的内在存在[3]。
译名
佛教的理念认为,众生的根器不同,而现实中佛教名相又深奥难通,因而,在翻译家思维、运用佛教语言、表达佛教名相、令众生接受佛教理念的过程中,难免对概念名称有所增减,难能恰到其位。
在东晋之前的早期汉传佛教佛经译籍将“真如”译为“本无”[4],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受道家老子思想的用词影响,以格义方式汉译而成。当时甚至曾出现“本无宗”。鸠摩罗什译师翻为“如”[5],求那跋陀罗译为“如如”[6],为直译。菩提流支[7]与玄奘[8]译为“真如”,为直译与意译混合。在玄奘之后,多译为真如[9]。
同义与近义词
佛教中,真如被用来表示诸法的真实相貌,因为各宗派在教义上,对“真如”有不同角度的诠释,因此“法性”[10]、“实际”[11]、“实相”[12]、“真实”、“实性”、“法界”、 “法身”、“真性”[13]都经常被当成真如的同义词,来代换使用[14]。
依各宗派宗义,真如也被等同于一些特定术语,中观学派将真如等同于“空性”;如来藏学派将真如等同于“如来藏”、“佛性”等。
理论概述
在分别说部宗义、龙树《大智度论》和唯识学派五位百法等中,“如”[16]即“真如”属无为法[17]。
阿含经本源
释迦牟尼佛教导多闻圣弟子正知善见缘起缘生法[18],透过真实正观,色法等五蕴[19],为无常、苦、非我、非我所,而真实智生,最终解脱[20]。真实正观诸法真实的法性,因难以用语言表示,又以“如”[21]、“如实”、“法如”、“法尔”等来形容它[22]。
部派佛教理论
部派佛教时期,对于实如观察的结果,起了种种学说。在说一切有部所诵持的《杂阿含经》中,因缘法是“此有故彼有”而缘生法是“此法常住、法住法界、随顺缘起”[22];而此经的《相应部》和《法蕴论》版本则为缘起是“依此有彼有、法住法界”而缘生法是“无常、有为、所造作”法[23]。《大毘婆沙论》将依据此段论述而认为“缘起是无为”者批判为分别论者[24]。
《十八部论》和《部执异论》记载化地部的本宗同义有:“无为法有九种:一、思择灭,二、非思择灭,三、虚空,四、无我,五、善如,六、恶如,七、无记如。八、道如。九、缘生如。”
南传《论事》注释者觉音记载,北道派主张诸法的如性,即自性,属无为法。学者据此认为在佛教部派中,北道派是最早提出真如学说的学派[25]。
大乘佛教理论
“真如”的最早理论详述见于《解深密经》,有七真如:流转真如,相真如,了别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2]。玄奘所翻译的“了别真如”也有译为“心真如”。
在《瑜伽师地论》中“真如”是转依的所缘[26],而转依成满,是名如来法身之相[27]。
注释与引用
- ^
tatkasya hetoḥ। tathāgata iti subhūte। bhūta-tathatāyā etad adhivacanam।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玄奘译《大般若经·第九会能断金刚分》:“所以者何?善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
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何以故?妙生!言如来者,即是实性真如之异名也。”
参见:《金刚经梵文注解》,善慧光、莲花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沈阳北塔翻译组。 - ^ 2.0 2.1
亲光《佛地经论》:“经曰:‘一切法真如,二障清净相。’论曰:有义此显,清净法界,谓一切法,空无我性,所显真如,永离二障,本性清净,今复离染,能为一切善法所依,是故说名,清净法界。一切法者,谓世、出世,有漏、无漏,蕴、界、处等。真如,即是诸法实性,无颠倒性。
与一切法,不一不异,体唯一味,随相分多。或说二种。……或说三种。……或说四种。……或说五种。……或说六种。……
或说七种:一、流转真如,谓一切行,无始世来,流转实性。二、实相真如,谓一切法,二空无我,所显实性。三、唯识真如,谓一切法,唯识实性。四、安立真如,谓有漏法,苦谛实性。五、邪行真如,谓业、烦恼,集谛实性。六、清净真如,谓善、无为,灭谛实性。七、正行真如,谓诸有为、无漏善法,道谛实性。
或说八种:谓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八遣相门,所显真如。或说九种:谓九品道,除九品障,所显真如。或说十种:谓于十地,除十无明,所显真如,即十法界。如摄大乘,广辩名相,如是增数,乃至穷尽。
一切法门,皆是真如差别之相,而真如体,非一非多,分别言说,皆不能辩。由离一切虚妄颠倒,假名真如。能为一切善法所依,假名法界。离损减谤,假名实有。离增益谤,假名空无。分析推求,诸法虚假,极至于此,更不可度,唯此是真,假名实际。是无分别,最胜圣智,所证境界,假名胜义。如是广说。
言二障者,一、烦恼障,二、所知障。……清净相者,谓此真如,本性清净,二障所覆,如净虚空,烟云等障,相似不净。得出世间,证真如道,渐除二障所有种子,犹如大风吹烟云等。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灭离一切障种子尽,得净法界,究竟转依,名清净相。” - ^ 《成唯识论》卷9:“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虚妄义。”
- ^ 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卷5〈本无品〉:“舍利弗言:‘是本无甚深,天中天!’佛言:‘是本无甚深,甚深!’当说本无时,二百比丘僧皆得阿罗汉,五百比丘尼皆得须陀洹道,五百诸天人皆逮无所从生法乐,于中立六十新学菩萨皆得阿罗汉道。”
昙摩蜱、竺佛念译《摩诃般若钞经》卷4〈本无品〉:“舍利弗白佛言:‘本无者甚深,天中天。’佛言:‘如是,本无实甚深。’说本无时,三百比丘皆得阿罗汉,五百比丘尼皆得须陀洹道,五百诸天及人悉逮得无所从生法乐忍,六十菩萨皆得阿罗汉道。”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48〈第四会第四分真如品〉:“ 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如是真如甚深微妙。’尔时,佛告舍利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如是真如甚深微妙。’当说如是真如相时,三百苾刍永尽诸漏心得解脱,成阿罗汉;复有五百苾刍尼众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净法眼;五千天子宿业成熟,俱时证得无生法忍;六十菩萨不受诸漏心得解脱。” - ^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 - ^ 求那跋陀罗《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五法、自性、识、二无我分别趣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
- ^ 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如是言:‘摩那婆!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须菩提!言如来者,即实真如。”
菩提流支《入楞伽经》卷7:“佛告大慧:‘我为汝说五法体相,二种无我差别行相。大慧!何等五法?一者、名,二者、相,三者、分别,四者、正智,五者、真如。’” - ^ 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77:“善现。以如来无有少法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如来应正等觉授我记言:‘汝摩纳婆于当来世,名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所以者何。善现。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
玄奘译《说无垢称经》卷2:“云何慈氏得授记耶?为依如生得授记耶?为依如灭得授记耶?若依如生得授记者,如无有生。若依如灭得授记者,如无有灭。无生无灭真如理中,无有授记。一切有情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一切圣贤亦如也,至于慈氏亦如也。若尊者慈氏得授记者,一切有情亦应如是而得授记。所以者何?夫真如者,非二所显,亦非种种异性所显。若尊者慈氏当证无上正等菩提,一切有情亦应如是当有所证。” - ^ 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卷1:“以无所得故,然灯佛与我授记: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妙生,言如来者即是实性真如之异名也。”
- ^ 龙树《大智度论》:“法性者,诸法实相,除心中无明诸结使,以清净实观,得诸法本性,名为法性,性名真实。”
- ^ 龙树《大智度论》:““实际”名入法性中,知法性无量无边,最为微妙,更无有法胜于法性、出法性者,心则满足,更不余求,则便作证。譬如行道,日日发引而不止息,到所至处,无复去心;行者住于实际,亦复如是。”
- ^ 龙树《大智度论》:“问曰:如、法性、实际,是三事,为一?为异?若一,云何说三?若三,今应当分别说。答曰:是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所以者何?凡夫无智,于一切法,作邪观,所谓:常、乐、净、实、我等。佛弟子,如法本相观,是时不见常,是名无常;不见乐,是名苦;不见净,是名不净;不见实,是名空;不见我,是名无我。若不见常而见无常者,是则妄见,见苦、空、无我、不净,亦如是,是名为如。如者,如本,无能败坏。以是故,佛说三法为法印,所谓:一切有为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印,涅槃寂灭印。……有人著常颠倒,故舍常见,不着无常相,是名法印;非谓“舍常、著无常者,以为法印”;我乃至寂灭,亦如是。般若波罗蜜中,破著无常等见;非谓“破不受不着”。”
- ^
龙树《大智度论》:“实性与无明合故,变异则不清净;若除却无明等,得其真性,是名“法性”清净。”
清辩《大乘掌珍论》:“为欲令彼易证真空,速入法性故,略制此掌珍论: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以真性简别立宗,真义自体,说名真性,即胜义谛,就胜义谛,立有为空,非就世俗,众缘合成。有所造作故,名有为。……众缘所起,男、女、羊、鹿,诸幻事等,自性实无,显现似有,所立能立法,皆通有为,同法喻故,说如幻。……所立有法,皆从缘生,为立此因,说缘生故。”“非有为故,说名无为,翻对有为,是无为义,即是虚空,择、非择灭,及真如性。……即此世间所知虚空,就真性故,空无有实,是名立宗。即此所立,就真性故,无实虚空,二宗皆许为不起故,或假立为不起法故,说名为因。空花无实,亦不起故,立为同喻。” - ^ 玄奘译《成唯识论》卷9:“亦言显此复有多名,谓名法界及实际等,如余论中随义广释。此性即是唯识实性。”
- ^ 《妙法莲华经》卷1:“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 ^
龙树《大智度论》:“诸法“如”,有二种:一者、各各相,二者、实相。各各相者,如:地,坚相;水,湿相;火,热相;风,动相,如是等分别诸法,各自有相。实相者,于各各相中分别,求实不可得,不可破,无诸过失。如自相空中说:……如是推求地相,则不可得;若不可得,其实皆空,空则是地之实相。一切别相,皆亦如是,是名为“如”。
“法性”者,如前说各各法空,空有差品,是为“如”;同为一空,是为“法性”。是法性亦有二种:一者、用无着心,分别诸法,各自有性故;二者、名无量法,所谓诸法实相。……
“实际”者,以法性为实,证故为际。如阿罗汉,名为住于实际。”
“诸佛贤圣,种种方便说法,破无明等诸烦恼,令众生还得实性,如本不异,是名为“如”。” - ^ 龙树《大智度论》:“何等为无为法?不生、不住、不灭,若染尽、瞋尽、痴尽,如,不异,法相、法性、法住,实际,是名无为法。”
- ^ 《杂阿含经》卷12〈296经〉:“多闻圣弟子,于此因缘法、缘生法,正知善见。不求前际,言:‘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不求后际:‘我于当来世为有、为无,云何类,何如。’内不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众生从何来,于此没当何之。’若沙门、婆罗门,起凡俗见所系,谓说我见所系,说众生见所系,说寿命见所系,忌讳吉庆见所系。尔时悉断、悉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是名多闻圣弟子,于因缘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善入。”
- ^ 《杂阿含经》第2卷第58经:“世尊!何因何缘?名为色阴,何因何缘?名受、想、行、识阴。佛告比丘:四大因,四大缘,是名色阴,所以者何?诸所有色阴,彼一切悉皆四大缘,四大造故;触因、触缘,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阴,所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触缘故;名色因、名色缘,是故名为识阴,所以者何?若所有识,彼一切名色缘故。”
- ^ 《杂阿含经》卷1〈9经〉:“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
《杂阿含经·二九九经》:“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白佛言:世尊!谓缘起法为世尊作,为余人作耶?佛告比丘: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龙树《大智度论》:“问曰:声闻法中,何以不说是如、法性、实际,而摩诃衍法中处处说?答曰:声闻法中亦有说处,但少耳。
- 如《杂阿含》中说,有一比丘问佛:“十二因缘法,为是佛作,为是余人作?”佛告比丘:“我不作十二因缘,亦非余人作;有佛无佛,诸法如、法相、法位常有,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生故是事生,……”如是生灭法,有佛、无佛常尔;是处说“如”。
- 如《杂阿含·舍利弗师子吼经》中说:“……佛语比丘:‘舍利弗语实不虚,所以者何?舍利弗善通达法性故。’”声闻法中,观诸法生灭相,是为“如”;灭一切诸观,得诸法实相,是处说“法性”。
众贤《阿毘达磨顺正理论》:“有余部师说:缘起是无为,以契经言:‘佛告乞士,如是缘起,非我所作,非他所作,如来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缘起,法性常住,乃至广说。’” - ^ 22.0 22.1
《杂阿含经》卷12〈296经〉:“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
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谓缘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此等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名缘生法。” - ^
《法蕴足论》卷11〈缘起品〉:“苾刍当知,生缘老死。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缘起,法住法界。一切如来,自然通达,等觉宣说,施设建立,分别开示,令其显了:谓生缘老死,如是乃至,无明缘行,应知亦尔。此中所有法性、法定、法理、法趣,是真是实,是谛是如,非妄非虚,非倒非异,是名缘起。
云何名为缘已生法。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如是名为缘已生法。苾刍当知,老死是无常,是有为,是所造作,是缘已生,尽法没法,离法灭法。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无明亦尔。” - ^ 《大毘婆沙论》:“或复有执,缘起是无为,如分别论者。问:彼因何故作如是执?答:彼因经故,谓契经说:‘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性,佛自等觉,为他开示,乃至广说。’故知缘起是无为法,为止彼宗显示缘起是有为法,堕三世故,无无为法堕在三世。”
- ^ 演培译,木村泰贤著《小乘佛教思想论》第一章第四节〈形而上学的实在论的倾向〉:“然从佛教的立场说,世间偶然的东西,一样也没有,一切必是由于一定的规律而被规定,所以如极克实的说,一切法的根底,终于不得不说有他的无为法。在这意义下,案达罗派及北道派,主张一切法在性质上,都是决定的,尤其北道派,到达所谓真如这观念,主张诸法的真如是无为。于此所谓无为,据注者说,是sabhavata,指相当于种或类的观念。如松是松,人是人,是就名为松的真如,人的真如。在小乘教诸派中,把真如用于这意义的,北道派是唯一的学派。”
- ^ 《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由缘真如境智,修习多修习故,而得转依,转依无间,当言已断阿赖耶识,由此断故,当言已断一切杂染,当知转依由相违故,能永对治阿赖耶识。又阿赖耶识体是无常,有取受性;转依是常,无取受性,缘真如境圣道方能转依故。又阿赖耶识,恒为一切麁重所随;转依究竟远离一切所有麁重。又阿赖耶识,是烦恼转因,圣道不转因;转依是烦恼不转因,圣道转因,应知但是建立因性,非生因性。又阿赖耶识,令于善净无记法中不得自在;转依令于一切善净无记法中得大自在。……如是建立杂染根本故,趣入通达修习作意故,建立转依故,当知建立阿赖耶识杂染还灭相。”
- ^ 《解深密经》:“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 若于诸地波罗蜜多,善修出离,转依成满,是名如来法身之相。”
外部链接
- 廖明活:〈初唐时期佛性论中的真如所缘缘种子问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赵东明 :〈《解深密经》之“真如”观探析:兼论《成唯识论》的解释[失效链接]〉
- 黄俊威:〈从“真如缘起”到“法界缘起”的进路:“一心”观念的确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