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明 (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梵語विद्या羅馬化:vidyā巴利語vijjā),佛教術語,意指智慧、知識,其相反詞為無明。在古印度,明有很多個意思:它包括 1.知識、2.智慧之意,也可以用來指某種特別技術、科學知識、學問[1],對於神祕力量的學問也稱為明,如咒語占星等。

字源

梵文動詞विद्या(vidyā),意為看到,知道。這個單字源自於原始印歐語字根 *weid-,意為看到,或知道。與拉丁文動詞 vidēre(看到,衍生有英文單詞video等),或英文動詞wit有相同來源。

佛教

在佛教中,明,是指對於四聖諦產生知識之後,獲得的智慧[2]。對於四聖諦的無知,則產生無明。

阿羅漢的三種能力,包括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稱為三明佛陀擁有三明的究竟能力,在十號中,有明行足巴利語Vijjā-caraṇa-sampanno,梵語vidyā-caraṇa-saṃpanna)一稱,義爲三明六通圓滿具足。但因為明這個單字,在古印度中有多種意義,為避免混淆,佛教在提到出世智慧時,通常稱為(bodhi)、般若(paññā)或(jñāna),較少稱為「明」[3]

在古印度中,所謂的明,除了智慧之外,也包括了許多世間的學問,咒術星相醫術預言等。根據律藏,在明(vidya)之中,有被釋迦牟尼肯定的明,也有被否定的明。被否定的明,被稱為徒勞無益之明(tiracchāna-vijja)。這些徒勞無益之明(tiracchāna-vijja),包括學習咒術、護摩、占星、醫術、政治等等,釋迦牟尼認為這些不是佛教出家眾應該學習的。

大乘佛教中,鼓勵信徒學習五明,也就是聲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內明五種學問。此外,「大明」,也可指如來大光明藏,大光明藏的大明咒能照破所有一切的黑暗,[4][5]。在密宗裏,除了崇拜明王之外,也以誦唸明咒作為口密。

註釋

  1. ^ 《漢語詞典》. 漢語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0) (中文). 
  2. ^ 《雜阿含經》卷15〈379經〉:「佛住波羅奈鹿野苑中仙人住處。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此苦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3. ^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第五章〈秘密佛教〉:「此事由『明』(vijja)這個語詞在原始佛教並沒有那麼佔優勢也可以知道。佛教裏將『迷』稱為『無明』(avijja, avidya),從這點來講,覺悟可以稱為是與無明相反的『明』。《阿含經》中確實也有『無明滅而明生』的表現,但是例子很少。『悟』壓倒性的以般若(paññā)、正覺(sambodhi)來表示,所謂的佛陀(buddha)也是覺者的意思。佛教的悟,一般是以般若、覺來表示。」
  4.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宣化上人講述. [2019-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6). 
  5. ^ 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故知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無上明咒,無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