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軍事史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9月13日) |
中華民國軍事 | |
---|---|
軍事部門 | |
總司令部 | 中華民國臺北市中山區國防部博愛營區 |
領導 | |
三軍統帥 | 賴清德 |
國防部長 | 顧立雄 |
參謀總長 | 海軍二級上將 梅家樹 |
軍力 | |
服役年齡 | 18歲-64歲 |
可用人數 | 12,266,079人(2024年),15–49歲 |
現役人數 | 215,000人[1](2024年)(第20位) |
備役人數 | 2,310,000人(2024年) |
軍費 | |
預算 | ▲ 6,068億新臺幣(2024年)(第21位)[2] |
佔GDP百分比 | 2.5%(2024年) |
系列條目 |
中華民國軍事 |
---|
臺灣軍事 |
臺灣現行軍事編制 |
臺灣主題 |
中華民國政府與政治 系列條目 |
政府(沿革) |
政治 |
中華民國的軍事發展,從建國開始,經歷北洋政府、國民政府、國共內戰、政府遷台後等時期,乃至於今日兩岸隔海分治,皆與當時之政治情勢息息相關。現今中華民國之國防力量依《中華民國憲法》第36條,以及《國防法》第1條的規定,總統統率全國陸海空軍,為三軍統帥,行使統帥權指揮軍隊,直接責成國防部部長,由部長命令參謀總長指揮執行之。[3]其建軍備戰的最高戰略指導原則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4][5]2017年中華民國全球軍力排名第19名[6];2022年中華民國全球軍力排名第21名[7];2023年中華民國全球軍力排名第23名[8];2024年中華民國全球軍力排行第24名[9]。
稱謂
國民黨軍
蔣軍
頑軍
歷史
北洋政府時期
中國自清代與帝俄於新疆、蒙古、東北、與英國於西藏就不斷有邊境衝突發生。甲午戰爭之後,清朝為了彌補戰爭損失着手建立一批新式陸軍,也稱北洋軍。北洋政府時期,中華民國曾派遣少量軍隊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1925年7月,護法政府於廣州改組為國民政府,最高軍事領導組織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8月1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轄下各地方軍隊名目取消,統一名為「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國民革命軍建軍之初,將領和軍官均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創設的黃埔軍校加以培養訓練。國民革命軍是國民政府進行北伐的主要武裝力量。
國民政府時期
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完成,統一中國,國民政府定於一尊,國民革命軍也被稱為國民政府軍,簡稱「國軍」或「國府軍」,同時效忠黨與國家。1931年日本入侵中國東北,國軍中的東北邊防軍未做大規模抵抗。1937年日軍全面入侵中國,國軍奮起反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於西部邊界與蘇聯、英國等一直存有歧見與衝突,部分問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被人民解放軍以武力方式解決。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頒佈實施,國民革命軍改名為中華民國國軍,象徵軍隊國家化,不再受中國國民黨把持,成為完全效忠國家的武裝力量。抗日戰爭後不久,第二次國共內戰即爆發,中華民國國軍在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中失利。
政府遷臺後
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後,中華民國國軍除少數進入東南亞的部隊(泰北孤軍和富台部隊),其餘主力部隊護送政府人員和部分黃金、國寶輾轉遷台,後於古寧頭戰役守住陣腳達成台澎金馬與中國大陸的分治。自中華民國遷台以後,絕大多數的軍事行動集中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衝突當中,這些衝突包含海陸空的武裝衝突與對峙。中華民國基於敏感性以及裝備與作戰的需求,參與軍事行動時,大多數派遣半民間的性質人員低調前往,例如於1973年南北越簽訂《巴黎和平協定》後支援越南共和國的「中華民國駐越軍事顧問團」,以及於1979年至1990年間協防阿拉伯也門共和國的「大漠任務」。
作為美國西太平洋圍堵策略的前線國家,美軍駐防期間曾有不少機密性的軍事行動,且多數以美國指導、提供裝備、中華民國提供人力及基地的方式進行,主要的形式多半是透過中央情報局設立的西方公司,指導空軍任務,著名的任務包括黑蝙蝠中隊RB-57、黑貓中隊U-2對中國大陸的偵照行動、C-130對中共羅布泊試爆核子武器偵照的奇龍計劃等行動。美軍亦有透過「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與中華民國保持軍事交流、駐軍以及提供武器,甚至曾有駐紮戰術核武部隊。曾提供訓練課程或場所給其他國家的軍人或部隊,例如早期有諸多新加坡、中南美洲與中東地區國家的軍人曾經在中華民國受過不同的訓練,如政治作戰學校的遠朋班就充滿許多傳聞。目前公開且持續進行的正式軍事訓練只有與新加坡的星光計劃。而新加坡之國防組織、據信當初台灣亦不少將領以退役方式前往該國協助建軍。武器軍援部分除被迫轉贈美製武器予其他國家外,以輕兵器與中南美洲、中東國家私下交流較為人知曉。亦有與以色列、美國進行武器科技交流之傳聞。最駭人之傳聞為偕同以色列、南非於印度洋試爆核子武器。較大規模之國際軍事行動主力皆為海軍。
早期由於中共支援印尼共產黨之關係,曾有介入印尼排華與內戰之計劃,一定程度影響了當地排華的情緒。近期則是所羅門群島內戰期間,曾以艦隊遠航之名前往撤僑。周邊國家衝突亦曾有派遣軍隊參與,除與中共的軍事對抗外、韓戰、越戰與日本的釣魚台問題、菲律賓的巴士海峽漁業問題、南沙問題等,均曾扮演輕重不同的角色。其中越戰對於中華民國的軟硬件、軍政經均產生巨大的影響,最醒目的標誌就是清泉崗基地的建設。國共內戰亦曾衍生不少與周邊國家衝突的問題,例如撤入緬甸北部的異域孤軍、撤入越南富國島之國軍等。
軍種與兵科
陸軍
陸軍部隊為捍衛國家領土及主權之完整,平時以戍守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要點,從事基本戰力與應變作戰能力訓練為主,及依狀況協力維護重要基地廠、庫設施安全,適切支援地區重大災害防救工作;戰時聯合海、空軍,遂行聯合作戰,擊滅進犯敵軍。
陸軍兵科可以區分戰鬥、戰鬥支援與勤務支援三個兵科:
現行陸軍部隊可區分戰鬥部隊、戰鬥支援部隊、勤務支援部隊
戰鬥部隊
裝甲部隊、機步部隊、特戰部隊、航空部隊
戰鬥支援部隊
砲兵(含防砲、飛彈)部隊、工兵部隊、通資部隊、化兵部隊、憲兵部隊
勤務支援部隊
保修聯保廠
海軍
海軍平時執行海上偵巡、外島運補與護航等任務;戰時反制敵人海上封鎖與水面截擊,聯合陸、空軍遂行聯合作戰。陸戰隊平時執行海軍基地防衛、戍守指定外島;戰時依令遂行作戰。
- 戰鬥軍官兵科:海軍不分科、陸戰隊
- 戰鬥支援軍官兵科:航空、政戰
- 技術勤務軍官兵科:補給、軍醫、工程、電信、測量、行政、軍法、主計、
- 士官長兵科:補給、軍醫、工程、電信、測量、行政、軍法、主計、航空、政戰、陸戰隊
- 海軍艦艇士官兵科:
- 陸戰隊
海軍陸戰隊
海軍陸戰隊是中華民國國軍的兩棲武裝部隊,負責兩棲作戰、反登陸作戰、奪島作戰、臺灣本島及外島、離島守備、軍事設施防衛等任務,並有海軍陸戰隊學校培養陸戰隊幹部,海軍陸戰隊軍官幹部的來源主要為陸軍官校,以及少數來自於海軍官校和義務役預官,在戰爭時也有快速反應及戰力保存的功能,目前員額約9000人。轄下編制有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特勤隊專職南臺灣反劫船、反恐等任務,隊內成員多來自海軍陸戰隊志願役官、士、兵。
空軍
空軍在平時警戒監視台灣週邊的空中區域,對進入領空內的飛行進行辨識與引導的工作,必要的時候採取對驅離的措施。另有防空部及其下轄之防空飛彈營、連負責台海一線之防空警備及防砲營負責空軍機場的防空任務。空軍以外購的天兵系統搭配麻雀飛彈、三五快砲等為主力。防空部隊則以愛國者飛彈和天弓飛彈爲主。台灣的防空飛彈密度位居世界第二,可以有效攔阻假想敵的飛彈攻擊[10]。空軍沒有兵科分別,只有專長區分。
憲兵
憲兵是陸軍所屬一個戰鬥支援兵科,又依任務編配海、空軍,兼軍、司法警察身份,平時執行軍法,維持軍隊紀律,維護正、副元首安全,衛戍首都、重要政府機關、機場及軍事基地,執行反恐任務。平時接受檢察機關調度指揮,或適時支援警察維護治安。跟其他國家憲兵不同的是,中華民國憲兵指揮部是國防部所轄直屬獨立機關,其地位類似於古代之禁衛軍。依國防部精粹案,憲兵司令部未來改為憲兵指揮部,總員額從目前1萬3000多人,大減為5000多人[11]。
其他兵科
有些兵科橫跨各軍種,例如政戰,陸軍裏有政戰,海軍裏也有政戰,因此此處將這些兵科一併列出。
國防組織體系
軍事戰略
目前以「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為軍事戰略,秉持「止戰而不懼戰、備戰而不求戰」理念,絕不輕啟戰端,惟當戰爭不可避免時,將統合三軍聯合戰力,結合全民總體防衛力量,遂行國土防衛,確保國家安全。
國防政策
參見民國100年國防報告書,具體國防政策如下。
- 建立精銳國軍:持續推動國防轉型,發展資訊與電子戰、飛彈防禦體系、聯合制空、聯合制海、聯合地面防衛及不對稱等戰力,並檢討合理之兵力規模與兵力結構,以守勢戰略為指導,建立「嚇不了、咬不住、吞不下、打不碎」的整體防衛軍力,達成「預防戰爭」之目標,確保國家安全。
- 精進國防組織調整,強化整體防衛實力:配合政府組織改造期程及後續兵力結構調整。將國防資源集中運用在能遂行「不讓敵人登陸立足」之主戰部隊原則指導下,優先精簡高司組織,以建構一支「小而精、小而強、小而巧」的國防力量。
- 推動募兵制度:「嚴考核、嚴淘汰」,推動募兵制度、精進軍事教育、培育國防文官與軍文合作等面向的變革。
- 重塑精神戰力:以「堅定國家認同,貫徹軍隊國家化,塑造精實軍風,整飭部隊風紀,推動行政革新,培養軍人氣節,建立官兵榮譽」為政策目標,戮力傳承優良軍風,形塑楷模典範。同時訂定目標管理執行作法,精進軍紀安全評核及風險管理工作,貫徹督導查察,擴大申訴諮詢服務,發揮預警防範功能,降低危安因素,以確保部隊純淨與戰力提升。朝「深耕基礎教育」、「精進部隊教育」、「強化生活教育」、「推展人文教育」、「落實德行考核」及「陶冶幹部素養」等面向,持續深化教育,期收潛移默化之效,以砥礪武德修為,捍衛國軍榮譽。
- 完善軍備機制。
- 加強友盟合作:建立與周邊及友邦國家良好關係和友我力量,達成「廣植人脈、鞏固邦誼」、「提升國際能見度」,以及「維護臺海與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最終目標,共同預防區域衝突,降低戰爭發生概率。務實國際多邊合作,鞏固區域友盟互信。
- 強化災害防救:策進災害防範救援能力,健全防災機制。運用軍民災害防救資源,提升救災效能。
- 優化官兵照顧:落實權益維護,加強官兵服務。鼓勵終身學習,協助生涯規劃。
當前戰略形勢
台海戰役及軍事危機
- 古寧頭戰役:1949年10月25日-1949年10月28日
- 登步島戰役:1949年11月3日-1949年11月5日
- 海南島戰役:1950年5月1日
- 萬山群島海戰:1950年5月25日-1950年6月27日
- 第一次大膽島戰役:1950年7月26日-1950年7月27日
- 南日島戰役:1952年10月11日-1952年10月15日
- 東山島戰役:1953年7月15日
- 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1954年8月-1955年5月
- 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1958年8月23日-10月上旬
研發核武
「核子武器研究計劃」在臺灣的發展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因中華民國為對抗中共,曾經與以色列科學家伯格曼合作,並由台灣電力公司以發展核電名義向加拿大購買重水反應堆後轉移研製核武[15];並且與美國通用電氣合作興建核一發電廠,但是在中山科學研究院研究核能的張憲義於1988年1月9日叛逃赴美國之後,研究計劃被美國與國際原子能總署依1971年續核武禁擴條約三邊協議強迫終止[16][17]。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後,應美國要求拆毀了重水反應堆[18]。
國防支出及國防產業
-
成功級巡防艦子儀號
現役裝備
退役裝備
軍事交流合作
陸軍
民國初年各系軍閥合作的對象不同,但中華民國黃埔軍校建立時期是藉助於蘇聯的協助,北伐時期以前與蘇聯的交流較為密切[19]。1926年,德國馬可斯·包爾(Max Bauer)上校偕同兩位軍官抵達中國,開啟兩國之間的正式交流與軍事協助。稍後蔣緯國將軍前往德國接受軍事訓練。抗戰前期對外的交流幾乎完全中斷,直到美國開始協助陸軍整建部隊,從這個時期開始,美國成為陸軍最主要的交流與裝備來源國家。
1949年,國共內戰失利轉移到台澎金馬地區之後,中華民國陸軍主要的交流對象還是美國。但在軍官教育是以舊日本帝國軍官所組成的白團做為指導核心,直到1960年代中日關係轉變後才告中止。1963年,「明德專案」(德國軍事顧問團)。另外中華民國陸軍還提供新加坡陸軍星光部隊訓練場所。
海軍
海軍承襲自清朝的傳統,與英國的交流較多,其次是日本。到了對日本作戰期間,海軍幾乎全滅,直到抗戰勝利之後接收來自日本、英國與美國的艦艇之後才逐漸擴大編制,從此之後的主要交流對象都是美國。
1970年代,自以色列引進天使二型反艦飛彈與毒蜂級飛彈快艇,並且仿製為雄風一型反艦飛彈與海鷗級飛彈快艇。1979年,荷蘭RSV造船廠同意出售兩艘潛艇,這也是目前中華民國海軍主要的水面下作戰兵力。1980年代,海軍請台灣中油公司出面向德國訂購4艘多功能近岸船,其實是獵雷艦。1991年加入服役初期,艦上官兵必須穿着中油的制服,船身漆有「CPC OFFSHORE」的字眼以掩人耳目。這4艘獵雷艦就是現役中的「永豐級」。1990年,法國同意出售6艘拉法葉級巡防艦,也就是現在服役中的康定級。
空軍
1929年國際對中國的武器禁運取消之後,美國便開始積極對中國銷售軍用航空設備,並且同意協助國民政府建立空軍所需要的軟硬件設備。透過兩國商議之下,美國陸軍退役軍官John Joutee和他帶領的顧問團於1932年抵達中國,這個顧問團在建立中華民國空軍的基礎上扮演重要的角色。1934年美國顧問團提出的建軍建議是包含435架飛機的空軍,訓練學校與課程,維修與生產設備與工廠,加上在中國各地建立機場。但是,顧問團的合約在1935年到期的時候並未延長,而意大利在1932年孔祥熙訪問的時候,提出包括以庚子賠款作為中國採購意大利軍用飛機的額度等條件,而打入中國市場,並派遣顧問協助建立意大利式訓練以及生產的空軍體系,但是意大利的訓練課程以及畢業學生的素質無法被航委會接受,建立生產線的速率也相當緩慢,位於洛陽的訓練學校再採用意大利的訓練體系下,畢業的學生素質與數量都不如位於筧橋的中央航校,因此在1934年後轉和美國陸軍航空隊退役軍官陳納德合作,陳納德同時也是催生飛虎隊的關鍵人物之一。
當中日戰爭開始之後,為了補充飛機,空軍轉向蘇聯尋求支援。蘇聯提供I-15雙翼戰鬥機與外號「小蒼蠅」的I-16單翼戰鬥機,另外還有SB-3轟炸機以及蘇聯空軍志願人員參加作戰。當德國展開巴巴羅薩作戰之後,蘇聯撤回他們的飛行員而結束這一段合作期。
國府空軍在建軍開始在裝備使用上就與美國有很密切的關係。1934年起南京政府藉由軍火代理商威廉鮑萊的協助下與美國柯蒂斯-萊特公司合作建立中央飛機製造廠[20],並開始引進國外零件組裝飛機。中華民國空軍建軍初期所使用的Hawk-II以及Hawk-III型驅逐機皆為美製產品。,在1930年代後期,因為大批蘇援的緣故,美國戰機在軍中的比例一度下降,後因蘇聯對德宣戰與租借法案之因素,因此國民政府於1941年後又開始大量使用美製機種,因此空軍主要的裝備來源與訓練始終大量依賴美國。抗戰結束之後曾經接收過一批由英國設計,加拿大生產的蚊式轟炸機,但是由於不習慣這一批木製結構的機種,以及氣候的關係,空軍與英國的接觸在蚊式轟炸機退役之後也劃上休止符。
國府遷台之後,空軍的裝備與訓練來源都是美國,直到1980年代後期法國同意出售60架幻象2000戰鬥機,才開啟短暫的合作經歷。
國際軍購
軍費
- 2022年:新臺幣5,147億元(約186億美元),佔GDP 2.2%。
- 2023年:新臺幣5,863億元(約195億美元),佔GDP 2.4%。[21]
- 2024年:新臺幣6,068億元(約191億美元),佔GDP 2.5%。[2]
參見
- 中華民國國軍
- 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
- 中華民國國防大學
- 國共內戰
- 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
-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臺灣關係法
- 潛伏於中華民國國軍中的中共間諜列表
- 中華民國國軍重大案件列表
- 臺灣兵役制度
- 軍事技術與裝備
參考文獻
- ^ Comparison of Taiwan and China Military Strengths (2024). www.globalfirepower.com. [2024-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04) (美國英語).
- ^ 2.0 2.1 賴於榛. 林淑媛 , 編. 政院通過113年度總預算案 國防整體規模達6068億創高. 中央通訊社. 2023-08-24 [2023-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3) (中文(臺灣)).
- ^ 國防法規資料庫-國防法. [2015-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總統:花錢採購武器「就要用」. [2012-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5).
- ^ 馬總統:國防以「有效嚇阻、防衛固守」為原則. [2012-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4).
- ^ 2017全球軍力排名榜 美國穩居龍頭 台灣第19. [2017-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5).
- ^ 存档副本. [2022-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8).
- ^ 2023 Taiwan Military Strength. www.globalfirepower.com. [2023-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6) (美國英語).
- ^ Comparison of Taiwan and China Military Strengths (2024). www.globalfirepower.com. [2024-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04) (美國英語).
- ^ https://www.facebook.com/ETtoday. 解放軍登陸台灣有多難? 老戰地記者解答:打「3萬發飛彈」也沒辦法 | ETtoday軍武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www.ettoday.net. [2021-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6) (中文(繁體)).
- ^ 國安局:裁減憲兵 影響特勤任務. [2011-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20).
- ^ 國防法. [2013-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6).
- ^ Nojima, Tsuyoshi. 臺灣海峽阻斷了蔣介石的「反攻大陸之夢」. 東京: nippon.com. 2021-10-21 [2023-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6) –透過Yahoo奇摩 (中文(臺灣)).
- ^ 葉惠芬. 蔣中正與反攻大陸計畫之制定──以「武漢計畫」為例. Vol. 第50期. 台北: 國史館館刊: 第147-193頁. 2016-12-01 [2023-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6) –透過華藝線上圖書館 (中文(臺灣)).
- ^ Albright, David; Stricker, Andrea. Taiwan's Former Nuclear Weapons Program - Nuclear Weapons On-demand.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018 [2023-12-05]. ISBN 978-17273373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3) (英語).
- ^ James Martin 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 明德大學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 Inventory of International Nonproliferation Organizations and Regimes: Taiwan (PDF).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Nuclear Threat Initiative. 2013-09-23 [2023-12-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0-18) (英語).
- ^ Sui, Cindy. The man who helped prevent a nuclear crisis. BBC News. 2017-05-18 [2023-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英語).
- ^ 台灣的原子彈之路. nownews. 2007-12-05 [2008-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6).
- ^ 但立場上仍然反共
- ^ 林玉萍. 《臺灣航空工業史:戰爭羽翼下的1935年 ~ 1979年》. 新銳文創出版社. 2011-01-01: 254頁. ISBN 978-986-868-154-5 (中文).
- ^ 賴於榛. 謝佳珍 , 編. 政院拍板112年度國防預算大增716億 成長13.9%. 中央通訊社. 2022-08-25 [2022-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8)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 中華民國國防部
- 97年度2008年中華民國國防報告書
- 2006年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國家安全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