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互助客棧/條目探討/存檔/2019年1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18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的議員總數有矛盾之處

對於未創建條目「鬼火少年」中有一些要說的

所謂的「鬼火少年」(在街上騎著改裝的摩托車/電動車到處顯擺的年輕人,但有周邊部分群眾反感,不過有時會出現傷亡事故)何時開始出現?
雖然會出現在街上,但這些人會出現在哪裡的街上?
除了有周邊部分群眾反感,但會有人會看此視頻找樂子以尋求刺激對不對?
--彩色琪子留言2018年12月31日 (一) 05:29 (UTC)

出門右轉Wikipedia:知識問答,請!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2019年1月1日 (二) 03:47 (UTC)

明天的首頁特色內容頁面似乎有問題,請幫忙處理

明天的首頁特色內容頁面(Wikipedia:典範條目/2019年1月2日)所嵌入包含的標題還不存在簡介,請幫忙撰寫簡介,謝謝。 --Cewbot留言2019年1月1日 (二) 05:31 (UTC)

Category:埔心人命名不當

關於優良條目玉環市圖書館

**您說的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保留我主張語句需要潤色的意見。不過,即使這一條完全不考慮,條目仍然 不符合優良條目標準。--Kirk 0討論簽名0 2019年1月2日 (三) 02:24 (UTC)

  • 格式問題:引注格式已改進。口語化問題可以合併入語病。語病確實存在,但在程度和規模上都處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包括火與冰君所言,省略主語在語法上沒有錯誤,省略可能讀起來難受,但毫不省略全都加上也難受。示例語句確實是有語病,但語病在後一句,「已與……進行持續性資料交換」。要麼是「已與……形成持續資料交換的關係」,要麼是「已與……進行大量資料交換」。不是很明顯,甚至不影響閱讀,但目前的版本也應該是沒了。其他問題也在看。--魂魘聖座 2019年1月2日 (三) 02:10 (UTC)

**非常感謝您,另(*)提醒內容問題可能更為核心。--Kirk 0討論簽名0 2019年1月2日 (三) 02:24 (UTC)

Aquarius被誤為天鷹座的Aquila

--凌雲留言) 2019年1月2日 (三) 07:32 (UTC) 遭永久封禁的【2011wp】所創建的天鷹座諸恆星條目都是寶瓶座的恆星!顯然他是將Aquarius錯誤的當成天鷹座的Aquila。這種系統性的錯誤有無人可以改正?凌雲留言2019年1月2日 (三) 07:32 (UTC)

這裡是2011wp創建或移動的條目列表,可供參考--Wolfch (留言) 2019年1月2日 (三) 16:55 (UTC)

「若有n+1個籠子和n隻鴿子,所有的鴿子都被關在鴿籠裡,則至少有一個籠子沒有鴿子。」算不算是鴿籠原理?

能否把我做的一個圖放入 wiki 一個頁面?

這條目這麼詳細,結果我啥來源也查不到,有誰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Fire and Ice 2019年1月3日 (四) 09:15 (UTC)

賀歲片條目,出現大量抄襲百度知道的內容。[1]2001:B011:7004:2CC:5863:C30A:2CCF:A73留言2019年1月4日 (五) 08:24 (UTC)

已回退--Wolfch (留言) 2019年1月4日 (五) 09:07 (UTC)
  1. ^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35516491183219307.html

為什麼會有這兩個內容相似的條目?--1.64.91.196留言2019年1月6日 (日) 05:22 (UTC)

查閱兩個條目的編輯歷史得知:前者創建較早,後者原本重定向至前者, 2016年5月21日 (六) 12:16‎ 被用戶 Wpcpey 剪貼前者內容擴充而成。--Kolyma留言2019年1月6日 (日) 06:01 (UTC)
該用戶其後在兩邊都有編輯,即是他認為兩邊可以並存。--1.64.91.196留言2019年1月6日 (日) 08:48 (UTC)
@Wpcpey:應該是他自己忘記了。@Kolyma:已經將剪貼移動前的編輯歷史整合,按目前的狀況來說應該直接重定向便可。—AT 2019年1月6日 (日) 08:59 (UTC)

香港電車還是FA嗎?

孫劉聯盟幾件大事之時序在各史料有矛盾,故有爭議。幾件大事有:「魯肅長阪遊說劉備」、「劉備退向夏口」、「魯肅遊說更衣孫權」、「諸葛亮遊說孫權」、「周瑜遊說孫權」。還望高人指點。 ——CommInt'l留言2019年1月7日 (一) 20:08 (UTC)

黃杰究竟是何時逝世的

有沒有可以自動生成100首歌曲的Tracklist模板

現在如果要在條目加曲目,只能一個個改數字,有沒有生成器或是更好的辦法,因為一旦要加入20、30甚至是100,就會變得很累人。 --船到橋頭自然捲留言2019年1月9日 (三) 06:25 (UTC)

提議修改模版:頁面存廢討論下模版的文字表述

—以上未加入日期時間的留言是於2019年1月9日 (三) 16:14 (UTC)之前加入的。

1967年,臺北市政府修築了忠孝東路二、三、四段,連續穿越四個行政區(中正區、大安區、信義區及南港區)?

有關共產主義條目的模板使用

近期與User:Wushiye1st在條目上有所爭執,分別是:

  1. 中國共產黨:究竟有何必要加兩張李大釗照片?W氏提出的理由是「有一張是為了突出李大釗中共創始人的形象,而另一張是說中共誕生的雛形,兩者之間不矛盾」,但後者照片並沒有把李氏的形象抹去,以突出之名加入只是將章節弄成左右圖片共同壓縮中間文字。
  2. 共產主義:目前在上面的有{{Socialism}}、{{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由於共產主義本身是一個發展深入的理論,因此衍生出許多旁枝理論,「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性質也應等同於其他國家的類似性質模板,如「南斯拉夫社會主義模板英語Template:Yugoslav Socialism」、「馬來西亞共產主義英語Template:Communism in Malaysia」、「日本共產主義英語Template:Communism in Japan」等族繁不及備載的地域性模板,隨著維基百科的發展,這類模板也將陸續出現,但維基百科的側面空間是有限的,若僅基於W氏所稱「共產主義包含在中國共產黨的理論之中,理應加上」而添加{{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日後地域性模板豈不加個沒完?目前已經壓縮條目右側空間至「淵源」中部。另外,馬列主義、馬克思主義也同樣只是共產主義的一個衍生分支,但同樣被紛紛加入,有鑑於此,我將原有模板刪減至僅保留{{Ideologies}}與{{共產主義}},前者為同級並列性質,後者為共產主義本身。

由於與W氏意見未能取得共識,為免陷入編輯戰,因而提交於此由社群定奪,還請各位提供意見,謝謝。--Aizag留言2019年1月7日 (一) 02:32 (UTC)

  • 認為雕像這個圖應當去掉。基於兩點理由:一是內容上的「合理的比重」(同一部分將一人連放2次明顯過多,因為其他重要人物在此是0的狀態),二是從版面上考慮(即使這裡替換成其他人物的圖,布局上也顯得不那麼好)。所以刪去一圖為較好的選擇。
  • 導航條過多明顯是不妥當的,見Wikipedia:導航模板。共產主義涵蓋非常廣泛,所以條目本身會被拆分成為一個個小的條目,相應的導航條也應當分散在這一個個小條目中,而不是目前這樣成了垃圾堆。-- 豆腐daveduv留言 2019年1月7日 (一) 04:49 (UTC)
  • 側欄模板必然的版面爭議。同意共產主義條目只加共產主義模板。李大釗照片加兩張不合適。Fire and Ice 2019年1月7日 (一) 06:42 (UTC)
  • 共產主義:共產主義詞條的共產主義屬於社會主義範圍,而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共同屬於馬克思主義和馬列主義的範疇,所以應當予以保留。而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的模板已經刪除,希望可以達成共識。Wushiye1st留言2019年1月7日 (一) 14:16 (UTC)
真要說中共有太多可以以「重要性」為由加入的圖片,問題就是版面空間有限,同一人放兩張圖就算意義不同也是佔版面(傳記性質另當別論)。另外,僅去除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的模板,其他存留模板依舊佔有大量空間,無論是馬列或是馬克思都是從共產主義延伸發展而來,屬於它的旁枝,但這旁枝絕非僅有這些,共產主義模板中的變種欄位已經顯示出現在和未來各種思想、主義的模板成型後全部擠上來造成的混亂。--Aizag留言2019年1月9日 (三) 13:51 (UTC)

左側導航模板能不用就不用,索引在地下更合適--苞米() 2019年1月10日 (四) 09:21 (UTC)

關於條目尹子夜及其編輯者的問題

最近發現有個條目尹子夜被巡查員掛了關注度模板。據我觀察,這個條目裡面包含很多原創研究的、不實的內容(網上查無任何相關來源),顯然是個人宣傳。建議提前提刪這個條目。

另外,該條目的幾名編者甚至還在歌手小峰峰的條目裡面插入一段無來源的不實內容。本人也依據生者傳記方針將其移除之。這些編者好像都是來自台灣的新用戶,沒有用戶頁,而且有可能是同一個人,為證明所謂的「關注度」或插入所謂的「真實內容」而使用不同的分身帳號進行編輯。望管理員對此進行調查。

祝編安。 --風雲北洋Talk 2019年1月9日 (三) 17:21 (UTC)

(…)吐槽 這幾名台灣新用戶在創建條目尹子夜時就違反了兩岸用語方針,把國籍寫成「台灣」。你們現在看到的「中華民國」是我隨手更改過來的。--風雲北洋Talk 2019年1月9日 (三) 17:30 (UTC)
建議WP:CU。--XL-028留言2019年1月10日 (四) 09:49 (UTC)

關於各國爵位稱號、尊稱後綴的使用方法之問題

因為編輯瓊恩·維特費爾德詞條有感,基於目前的Template:Infobox Person模板,模板中是有尊稱前綴和後綴的。但是在中文語境裡,似乎很少見到前綴,一般都是後綴。於是就產生一個問題。在英語語境裡,Sir或Dame都是前綴,但是翻譯到中文一般就是後綴了。因此在使用模板的時候,是遵從中文語境而是遵從英文語境?

而基於這個問題又產生了接下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將女爵士或爵士直接用在姓名欄上?還是也放在尊稱後綴欄上?

最後還有個問題就是KBE、OBE等等後綴,很多詞條上都是用英語縮寫。這就需要讀者進行二次點擊才知道這個後綴的意義。所以我想知道是否可以將OBE、KBE這樣的後綴進行中文翻譯,比如「英帝國女爵級司令勳章獲得者」之類。

--冰心相談室✉ 2019年1月7日 (一) 21:21 (UTC)

如果頭銜全部翻譯為中文會不會擠爆資訊框⋯⋯——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9年1月8日 (二) 00:54 (UTC)
當然是按照中文的語境,英語縮寫保留也可,這也是常用之用法(至少在香港是如此)。--【和平至上】💬📝 2019年1月8日 (二) 06:38 (UTC)
不需要翻譯英文縮寫。「需要點擊才能得知該稱號的含意」這點無論對於什麼語言使用者都是一樣。——C933103(留言) 2019年1月8日 (二) 16:20 (UTC)

關於最近的編輯

最近,總覺得這個條目越改越亂。比方新加的「社會見地」一節,個人覺得這裡正面評價居多,有些違背中立(這裡我不刪,留給他人判別)。更糟糕的是,居然還參加客觀臆測的內容(7月1日,該頻道將全新改版。屆時,該頻道的一切時段均將全面以2015版的新聞頻道欄目整體包裝亮相[來源請求]),這曾經不是第一次了。希望各編輯者自重,不要影響條目質量。--№.N留言 2015年4月12日 (日) 03:16 (UTC)

哪個條目啊? --船到橋頭自然捲留言2019年1月13日 (日) 12:43 (UTC)

語言 icon 與 cite web 模板中文字敘述的差異

如題。例如同樣一種語言,在{{ja icon}}中顯示的是日文,可是在{{cite web}}中顯示的是日語,究竟哪一個才是對的?若二者皆正確,則應統一。——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8年12月29日 (六) 04:45 (UTC)

日語的文字是日文,所以我感覺用日文更恰當?——小老虎3018留言2019年1月5日 (六) 04:03 (UTC)
好像其他cite模板都是「X文」?那就統一為「X文」吧。Fire and Ice 2019年1月7日 (一) 07:29 (UTC)
還有法語(fr)、俄語(ru)、希臘語(el)也是用「語」。——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9年1月8日 (二) 05:47 (UTC)
  • 書者為文,言者為語;「日文」才是正確的。Sæn請支持近期特色列表評選 2019年1月7日 (一) 07:47 (UTC)
  • 文可能更好一些。從實用主義角度講,同一種語言可能使用多種文字書寫,一個人會該語言的文字A並不必然也會文字B(雖然這個可能性比較低:例如會西里爾蒙文的人未必能讀胡都木蒙文),因此標明文字比標明語言更合理。說到這裡我要宣傳一下我的一個實踐:近現代日文文獻有一些是用古典日文來寫的,標註語言種類的時候我會標註古典日語而非日語,因為讀得懂當代標準日語的人很可能讀不懂古典日語。 --180.17.199.164留言2019年1月13日 (日) 03:04 (UTC)
感謝建議。另,有古典日文模板?(從沒見過 Orz)——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9年1月13日 (日) 04:19 (UTC)
確實沒有。所以我寫的時候其實是這樣做的:
{{Cite book| ... | language= 古典日语 }}
我知道這不是標準做法,但總比寫成 language= ja對讀者和其他編者更友好。我很確定大部分有能力理解當代日文的中文維基人沒有能力理解古典日文語法。認真說來本來古典日語和當代日語就是兩種不同的語言,正如古漢語和當代漢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一樣。
再舉一個例子就是蒙語,蒙古語模板我個人傾向於僅適用於西里爾蒙文,胡都木蒙文的書籍我認為應該手工寫成「蒙古語(胡都木蒙文)」 --180.17.199.164留言2019年1月13日 (日) 13:36 (UTC)

分別真假學說

首先要先講的是,偽科學和真科學之間的關係,不是絕對的,像例如說關於人類起源及生物起源的問題,創造論在十九世紀中期以前是學界主流學說,但在現代變成偽科學,而演化論則成為學界主流學說;與之相對地,大陸漂移說在二十世紀發現中洋脊前是偽科學,但在現代因為板塊構造論而變成主流科學的一部分。

盡管如此,不過我認為,除非是專門描述偽科學及偽史觀的條目(如「創造論」的條目,這些條目至少應該要加上偽科學和偽歷史等的分類,而且在學界共識未改變的狀況下,移除這些標籤的嘗試該視為破壞),不然對於偽科學及偽史觀的內容,不應該予以和真科學以及真歷史同等份量的內容,也不應該將之與真科學以及真歷史並列,或用任何的陳述方式,使之看起來是一種主流學說,使得人們認為兩者是同等有效的學說,或者學界對相關的內容依舊有所爭議;而對於既有的類似內容,應該予以糾正,或甚至予以回退;甚至對於相關的條目,都應該要提醒大家,主流學界的看法為何,及這些看法背後的學界共識等等,免得給那些支持偽科學及偽史觀的內容的人可乘之機,讓他們趁機在不經過同行審查等科學方法的驗證下,向大眾宣揚他們的學說,甚至引用維基百科的內容來支持他們的另類學說。這些說法想要得到和既有的主流學說一樣的內容,除非他們說法哪天得到了足夠的證據,能在主流學界經過同行審查的內容,成了被主流學界認為是可能的說法之一,不然就該永遠地待在偽科學和稗官野史等信仰的行列當中。

在關於政治議題的條目中,並列各家說法,給予各家說法同等的分量,可以是達成中立的方法;但在學術性強的條目中,這種作法,我認為只是具有誤導性的假中立而已。像例如說關於人類起源的條目,就不能說「關於人類起源的問題,目前主要流行兩種學說:演化論及創造論。」之類的話語,因為在生物與人類起源方面,創造論在當下是偽科學等級的學說,而演化論是當前唯一被主流學界認可的說法,因此這種並列法,不是中立,只是鄉愿,當然不能排除作者有不清楚目前學界真實狀況而做出錯誤判斷的狀況,不過我認為一旦發現這樣的內容,就應該予以修正,不要客氣,甚至也不必做討論。--北京原人 已知用火 2018年12月29日 (六) 12:55 (UTC)

閣下說的是主流學界的看法,非一般大眾普遍的看法。根據創造論條目中的來源,演化論「並非一般大眾普遍的看法,只有大約三分之一(32%)的民眾相信演化論。」,因此在條目內容的比重方面,不能只著重主流學界的看法。
另外提醒閣下,切莫使用偽科學這一類的負面言詞貶低他人的信仰,否則會冒犯他人、挑起筆戰,尤其在講究中立的維基百科上更不應如此。--Matt Smith留言2018年12月29日 (六) 13:36 (UTC)

「在討論可靠來源如何描述邊緣學說的時候,編者應該小心不要將偽科學或者邊緣觀點和學術共識並列,讓它們看起來是有爭議且平等的觀點。儘管有時偽科學可能在文章中有顯著性,對於它的介紹不應該掩蓋主流觀點的描述的主要地位。」——Wikipedia:邊緣學說,維基百科在描述科學事實時就應以科學共識為依據。否則全球暖化這條條目就應給予否定論一半至1/3的篇幅。 「切莫使用偽科學這一類的負面言詞貶低他人的信仰,否則會冒犯他人、挑起筆戰」,維基百科何時變了政治正確百科?舉例稱永動機為偽科學是合乎科學共識的。智能設計論也是。順勢療法也是。即使是貶低他人信仰也應指出。--S叔 2018年12月31日 (一) 13:05 (UTC)

樓主和敝人所說的是創造論。請閣下先了解偽科學的定義。將「不屬於科學」或「不自稱科學」的信仰稱作偽科學,不僅邏輯不通,也是冒犯他人。--Matt Smith留言2018年12月31日 (一) 13:36 (UTC)

「The creation–evolution controversy (also termed the creation vs. evolution debate or the origins debate) involves an ongoing, recurring cultural, political, and theological dispute about the origins of the Earth, of humanity, and of other life. Creationism was once widely believed to be true, but since the mid-19th century evolution by natural selec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an empirical scientific fact.[1]

The debate is philosophical, not scientific: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evolution is accepted as fact[2] and efforts to sustain the traditional view are almost universally regarded as pseudoscience」,引自en:Creation–evolution controversy,另見en:Creation science(試圖證明創世紀內的東西是真的)--S叔 2018年12月31日 (一) 14:02 (UTC)

所謂的偽科學是有其定義的,必須與「自稱科學卻又不符合科學」這個定義相符才能稱作偽科學,en:Creationism從未自稱是科學。--Matt Smith留言2018年12月31日 (一) 16:27 (UTC)
「Pseudoscientific branches of creationism include creation science,[9]flood geology,[10] and intelligent design,[11][12] as well as subsets of pseudoarchaeology,[13][14] pseudohistory, and pseudolinguistics.[15]」 閣下連結的導言並不支持閣下自己的觀點。樓主講的,主要是這些能歸為偽科學,又屬於創造論的主張。例子包括以神創論推翻進化論,或以諾亞方舟作為現代人類起源的史實,等等。應樓主的話以及維基百科:邊緣學說,維基百科有關科學和歷史的敘述必須是按照學術權威之共識來判斷誰是主流,而不是看普通大眾的人數決定。比如,四分之一的美國人認為太陽圍繞地球公轉,但不能在地球條目中以四分之一的篇幅來敘述這一觀點。但我也想提醒樓主,雖然遇到有人有意無意將偽科學包裝成科學時應果斷回退,但社群的溝通和討論對編者的和諧相處是必不可少的,建議積極和犯錯編者溝通。鋼琴小子 2019年1月1日 (二) 16:06 (UTC)
閣下引用的英文是說「Pseudoscientific branches of creationism」,那並不是指creationism本身。Creationism本身是一個單純的信仰、神話傳說,跟science或pseudoscience無關。--Matt Smith留言2019年1月1日 (二) 16:38 (UTC)
@Matt Smith:正是。所以假如在講述科學的條目中(如地球歷史人類起源宇宙等)將創造論和主流科學理論相提並論的話,那就是暗示創造論也是一個同樣有效的科學理論,這就符合「pseudoscientific branch of creationism」的定義。維基百科須避免這樣誤導性的寫法。鋼琴小子 2019年1月8日 (二) 08:36 (UTC)
人類起源」怎麼會是「講述科學的條目」呢?依敝人所見,它只是一個清單條目,其用途是列出較常見的幾種說法,僅此而已。敝人不認為它是「講述科學的條目」。--Matt Smith留言2019年1月8日 (二) 08:42 (UTC)
現在如此不等同本該如此。人類是源於演化是科學共識及事實,神導演化論及神創論只是觀點。然後維基百科不應把觀點當事實看待這一點已記於英語版NPOV「Avoid stating opinions as facts.」,就那麼簡單為何還要花那麼多時間辯論?--S叔 2019年1月8日 (二) 12:48 (UTC)
敝人不想辯論。但關於方針的闡述,閣下說錯了,「人類是源於演化」是觀點而非事實,因為有可靠來源表示「人類是源於神創」。在可靠來源彼此之間意見相左的情況下,維基百科不能偏袒任一方。--Matt Smith留言2019年1月8日 (二) 13:30 (UTC)
是否建基於同行評審並刊於知名科學期刊上說人類出自神創?在來源相左的情況下應以最可靠來源為標準。「很多維基百科條目依賴於學術性內容。如果有學術和同行評審的出版物,學術點評和教科書通常是最可靠的來源。但是學術性內容可能是過時的,和其他理論有競爭,或者是在相關領域有學術爭議。如果當前存在學術共識,則應該採用,但是應注意這樣的共識可能並不存在。可靠的特別是來自於高質量的主流出版物的非學術來源,可以在學術主題的條目中採用。判斷哪個來源合適則取決於情境。在來源有爭議的場合,必須在文內註明觀點的持有者。」--S叔 2019年1月8日 (二) 14:29 (UTC)
請留意這些句子:「很多維基百科條目」、「但是學術性內容可能是過時的,和其他理論有競爭」、「可靠的特別是來自於高質量的主流出版物的非學術來源,可以在學術主題的條目中採用」。另外,神創論本來就不是科學理論,也無須發表在科學期刊上。--Matt Smith留言2019年1月8日 (二) 14:50 (UTC)
抱歉人類演化到目前為止皆受到證據肯定,包括各類化石、DNA,以至教科書也包含這個。而這在科學上基本沒競爭可言。只有大眾及極少抱有強烈信仰心的科學家才有爭論。你當然可以在這條目上使用非學術來源,並包括宗教看法,但理應歸類為文化/大眾觀點(對,相信一個造物主存在是文化觀點,不是科學上的前設)--S叔 2019年1月8日 (二) 15:04 (UTC)
敝人不認為那些東西能稱作證據,頂多只能稱作理論。如果閣下非得要把觀點分門別類,那麼演化論也應該歸類在學術界觀點之下,不過敝人認為沒有必要多此一舉。--Matt Smith留言2019年1月8日 (二) 15:13 (UTC)
上面的是否不知道在科學語境下科學事實和理論是不可分割的?科學理論是建基於科學方法進行驗證,並被廣泛科學家接受的解釋。簡言而之就只是你不接受科學家用以作證的證據罷了,而維基百科的條目不是發表個人意見的地方。--S叔 2019年1月8日 (二) 15:50 (UTC)
敝人沒有在關注那些名詞、語境。為了避免離題,對於無關條目編修的問題,我們就不用花費時間了。--Matt Smith留言2019年1月8日 (二) 16:16 (UTC)

──────────────────────────────────────────────────────────────────────────────────────────────────── 「For example, creationism and creation science should be described primarily as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movements and the fact that claims from those perspectives are disputed by mainstream theologians and scientists should be directly addressed. Fringe theories that oppose reliably sourced research—denialist histories, for example—should be described clearly within their own articles, but should not be given undue weight in more general discussions of the topic.」引自英語版的邊緣理論,簡言而之不應在人類起源這種一般性條目中給予不合理的比重,平等並列基本上可以否決。
「Perspectives which advocate non-scientific or pseudoscientific religious claims intended to directly confront scientific discoveries should be evaluated on both a scientific and a theological basis, with acknowledgment of how the most reliable sources consider the subjects」並應在條目中承認最可靠來源如何看待條目本身,這點目前經由本話題發起者修正後開始做到。 --S叔 2019年1月8日 (二) 22:50 (UTC)

關於第一段說的「should be described primarily as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movements」,目前的條目已經有說創造論「是一種神話傳說」、「多個宗教均有提出創造論」,如果還要加上「是宗教信仰」,敝人沒意見。至於不合理的比重,那個方針中舉例的對象是denialist histories,並非creationism。
第二段,條目在本話題發起者發起討論之前就已經說了創造論「並沒有得到科學的驗證」。--Matt Smith留言2019年1月9日 (三) 01:48 (UTC)
是這樣嗎?但denialism本身就包括否全球暖化、否定演化本身,這在對應條目中有說明
「Religious beliefs may prompt an individual to deny the validity of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evolution. Evolution is still considered an undisputed fact with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in academia, where the level of support for evolution is essentially universal, yet this view is often met with opposition by biblical literalists. The alternative view is often presented as a lite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of Genesis's creation myth. Many fundamentalist Christians teach creationism as if it were fact under the banners of creation science and intelligent design. Beliefs that typically coincide with creationism include the belief in the global flood myth, geocentrism, and the belief that the Earth is only 6,000-10,000 years old. These beliefs are viewed as pseudoscience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are widely regarded as erroneous.」,對於維基百科而言,也不會把在全球暖化這條條目中把質疑論佔一半篇幅才叫中立對吧?最多只是提到大眾存有質疑聲音+知名事件、統計等。也不會稱全球暖化只是一般語境下的理論以至假說--S叔 2019年1月9日 (三) 04:47 (UTC)
「denialist histories」是專指歷史方面的事情。此段落討論的是人類起源條目,而非全球暖化或歷史。另外,其它語種的維基的指引只能作為參考,不適合直接搬到這裡來當作依據。--Matt Smith留言2019年1月9日 (三) 05:05 (UTC)
你是否看不懂上下文?連為何放在同一段及denialist histories是指向denialism?另外我是用了類比法,相同性質但不同情況,因此你應正面回答全球暖化該條問題。--S叔 2019年1月9日 (三) 05:22 (UTC)
或許敝人看不懂,或許閣下會錯意,無論如何,請盡量避免引用其它語種的維基的指引。另外,全球暖化既然是不同情況,就未必適合在這裡討論,please stay on topic。--Matt Smith留言2019年1月9日 (三) 05:38 (UTC)
為何不適合?兩者皆為科學共識,但遭大眾抵制。既然你一開始就以大眾支持xx為理由要求並列,那為何在這問題上拒答?並稱擁有壓倒性證據的人類演化稱為理論,那麼全球暖化也該如此。所以請正面回答。--S叔 2019年1月9日 (三) 05:55 (UTC)
敝人不清楚全球暖化有沒有遭到大眾抵制,對它也了解不多,因此敝人不應置評,請閣下回歸正題吧。敝人不認為演化論有什麼壓倒性證據,「可能是真的」不等於「是真的」。--Matt Smith留言2019年1月9日 (三) 06:05 (UTC)

──────────────────────────────────────────────────────────────────────────────────────────────────── 1那就看看各大科學學會的聲明吧。--S叔 2019年1月9日 (三) 06:09 (UTC)

敝人從未反對將演化論列為學術界的觀點。--Matt Smith留言2019年1月9日 (三) 06:24 (UTC)
又來觀點……科學共識沒可能建基於觀點的,是基於證據的,不過你偏不承認該些使科學界發生聲明的證據的有效性,這是你個人問題。--S叔 2019年1月9日 (三) 06:31 (UTC)
閣下想將學術界對於演化論的主張視為事實,這是閣下的自由,但不是人人都那樣看待事情。並請閣下避免再說出「這是你個人問題」這種主觀、帶有負面意味的言論。--Matt Smith留言2019年1月9日 (三) 07:06 (UTC)

@Matt Smith: @Yinweichen: 如果編輯方面有過激行為,先說聲抱歉,不過我是認為說不能讓一些被歸類為偽科學或現階段被否定的學說有和學界主流並列的可能性,這樣會有誤導的狀況。但是看來一些條目的編排和寫法等有這樣的傾向。--北京原人 已知用火 2019年1月7日 (一) 04:45 (UTC)

創造論如果是單純的神話或信仰的話,我覺得就更沒有和主流科學的說法並列的必要了--北京原人 已知用火 2019年1月7日 (一) 04:49 (UTC)
從閣下的言談中,可看出閣下是理性的人,敝人欣賞這一點。但請問「與主流學界的觀點並列」為何不妥呢?如果條目的目的只是為了說明世界上有哪些人類起源的說法、沒有斷言這些說法全都可信,那麼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且條目中也有交待主流學界目前採用何種觀點、創造論尚未獲得科學證實,這樣應該就沒有輿論導向的問題了。--Matt Smith留言2019年1月7日 (一) 05:04 (UTC)
這我就不知道了,不過我是傾向說不要給那些非主流的觀點開一個和主流觀點並列的段落之類的,但看來你是認為第一段有交代其他部分有並列的狀況也是可行的?--北京原人 已知用火 2019年1月7日 (一) 05:20 (UTC)
「第一段有交代」其實還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敝人認為條目的性質只是「清單」(或稱「列表」),其目的只是列出較常見的幾種說法,僅此而已。因此敝人覺得「並列」不是什麼大問題。--Matt Smith留言2019年1月7日 (一) 05:24 (UTC)
那麼個人也認為飛天意粉神的創世事蹟應加入此條目,兩者在證據上皆是差不多,不過若以相信人數判斷是否加入那只是訴諸群眾罷了。年輕地球創造論在美國也有不少支持者,但由於已有相關條目說明,所以地球這條條目並沒有就此進行反駁,而只是單純地寫出地球的歷史--S叔 2019年1月7日 (一) 06:04 (UTC)
請正經點,那個飛天意粉神只是惡搞,閣下不會看不出來。--Matt Smith留言2019年1月7日 (一) 06:35 (UTC)
個人不認為它跟正式宗教有任何區別,你說「缺乏嚴肅性」的話個人會認為山達基比這更不嚴肅,畢竟它連外太空也搬在設定上了。在人類歷史這一個話題上個人認為應像地球般把學術上的歷史跟文化觀點分開。另開一個分標題簡要介紹文化上所認為的人類起源。歷史就只以學術上承認的歷史為準。--S叔 2019年1月7日 (一) 09:52 (UTC)
是說,Wikipedia:邊緣學說所區分的,只是一個學說是否主流,並不判斷誰真誰假,學說的真假應該按中立的觀點方針所述那樣描述相關事實來交給讀者判斷。——C933103(留言) 2019年1月8日 (二) 21:46 (UTC)
確實如此。--Matt Smith留言2019年1月9日 (三) 05:05 (UTC)

目前對條目標題中的標點符號格式是否有要求

NGT48的新潟朋友!條目為日本電視節目,原文標題NGT48のにいがったフレンド!中嘆號為半角,請問中文標題是否有必要將其換為全形?是否有對應方針--無所事事/想要狗帶 2019年1月12日 (六) 10:26 (UTC)

@Ryokie38:你移動的你來解答。 --船到橋頭自然捲留言2019年1月12日 (六) 12:21 (UTC)
我認為有需要。因為通常英文配半形標點,中文配全形標點。—AT 2019年1月12日 (六) 12:52 (UTC)

關於高清版新聞頻道何時開播的問題,請大家不要聽風就是雨!以中國中央電視台官方的正式公開告知的日期為準。——tv201420140630(UTC+8)

台灣交流道存廢問題

譯名問題

以下問題,我感覺是屬於技術上出現了某些問題造成的,而不是翻譯問題,所以現在在技術區,希望能處理一下。

舒馬赫,我想,Wildly boy的本意,F1有喬丹車隊,NBA更有我們大家都熟悉的那個喬丹,這兩個都是體育界。

然後,我去Wildly boy的討論頁看了,IP用戶列車的兩個都是香港的地名,當然肯定沒錯了(佐敦道我當然知道,只是從沒和英文名劃上等號),於是現在應該怎麼處理一下才好?--我是火星の石榴留言2019年1月8日 (二) 01:38 (UTC)

所以,所謂的技術問題是什麼?—AT 2019年1月8日 (二) 05:28 (UTC)
@AT: 或者AT你認為這不是技術性的問題,那移動話題轉區好了,你是管理員,肯定有這個權限(我意思是最好能夠從技術上處理一下,解決這個問題)。
無論如何,這問題是真實存在的,而且今天看見又鬧了一輪了(為了不更加複雜,這次我最多只是旁觀觀察,不參與入內),每天這麼鬧一輪很好玩?難道到最後的解決方法只有警告/保護/封人這一條路?一次兩次可以,每次如此,我都感覺受不了。
然後我在@BenedictusFX:那裡看見這麼一段,莫不是又要跑一趟方針區什麼的,把這種常識性問題公告中文社群才能解決問題?--我是火星の石榴留言2019年1月9日 (三) 01:01 (UTC)
我不懂您所指的問題是什麼,請明確指出。—AT 2019年1月9日 (三) 04:18 (UTC)

有關中華民國的「國家語言」

提刪

條目雲嘉聯盟應為廣告或惡搞,條目楊希媛應是楊希媛 Yeung 自行或相關人士創建,算廣告?2001:B011:7004:2AF:5863:C30A:2CCF:A73留言2019年1月15日 (二) 09:02 (UTC)

Google查詢"雲嘉聯盟" "微風"無結果,已提報速刪。--Kolyma留言2019年1月15日 (二) 13:50 (UTC)

「傳播理論」相關條目

最近有很多新用戶創建「傳播理論」相關條目,例如主流效果回響效果可說服性認知不確定感理論代價與報酬理論、……,看起來似乎多由書本上找一個專有名詞,並抄錄其解釋。我對該領域不瞭解,也沒時間去圖書館找資料,請熟悉該領域的用戶協助確認是否侵權?亦或協助改善。--Kolyma留言2019年1月15日 (二) 15:07 (UTC)

涵化理論看起來就很像課本內容,就是課本會出現的小提醒等等,可說服性裡面一堆(1)、(2),這個很像教科書會出出現的內容,你要不要ping看看創建者。 --船到橋頭自然捲留言2019年1月15日 (二) 15:35 (UTC)

中央站?中心站?

分類出現用戶空間和草稿

來源帶有政治意涵的爭議

若某個編者無視來源有著一些政治上的折衷,而執意要把引用該來源的維基條文改為非中立用詞,應該如何處理?
例如:維基有不少海產(如鏽斑蟳遠海梭子蟹等)引用《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
那個資料庫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研究公布,所以在來源中的台灣是使用台灣省,
這個並無關於資料庫本身的準確性及權威性,只是在某種政治現實下的折衷
然而某編者A卻因為來源使用「台灣省」,所以批次地把維基內引用該來源的生物條文,棲地內的台灣全部改連接到台灣省
還堅持這是忠實來源用字
這樣不違反WP:NPOV?或者大家認為這編者的行為才是正確的?--Fls81245留言2019年1月3日 (四) 05:53 (UTC)

請他先承認《中華民國頌》提到的青海草原、喜馬拉雅山、黃河、長江都是中華民國的吧!-游蛇脫殼/克勞 2019年1月3日 (四) 06:43 (UTC)
修正為地區用詞,而避免使用行政規劃用詞,而且儘量相關排比用詞平級(地理對地理、行政對行政)。應該足夠應對。——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 避免做作,免敬 2019年1月3日 (四) 06:47 (UTC)
如果他堅持並且使用重新更字(非回退,但做出跟回退一樣的編輯)來倒回,超過三次的話我可以舉報他WP:3RR嗎?--Fls81245留言2019年1月3日 (四) 07:12 (UTC)
改成更為合適的。另外可以向其說明一下,不一定要照版畫瓢,還要考慮現有方針等規則或共識的需要。(當然只能抱怨抱怨國共不力,硬是弄出這些不一的東西 囧rz...)——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 避免做作,免敬 2019年1月3日 (四) 07:44 (UTC)
謝謝各位指教,我盡全力還原並指導對方了...同時發現他把很多海產改成台灣不存在但實際上農委會漁業署的網站顯示存在,很可能他被和諧不能去台灣的網站查證,可悲。--Fls81245留言2019年1月3日 (四) 08:12 (UTC)


上面這位,你正在進行的編輯把中國與台灣並列 是否違反中立原則?—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99.203.15.35對話貢獻)於2019-01-03T08:51:27‎加入。

但是問題是「中國」、「台灣」本質上只有地理意義,但是實際使用上又被額外賦予政治含義,要看怎樣理解。另外,此中立非彼中立。——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 避免做作,免敬 2019年1月3日 (四) 09:00 (UTC)
不知道呢。原版是中國的我不會改他,但是我認為生物類的條文講到棲地,使用地理上的台灣會比連接到討論政治定義上的台灣地區、討論用詞爭議的中國台灣、討論行政區上的台灣省更為正確。考慮到來維基查資料的人,看到某種生物有棲息在台灣,他可能不太清楚台灣是哪裡。點進去之後他期待看到的應該是講解台灣的氣候、地理、水文等性質的維基頁,而不是那座島上的無毛猿所爭議的台灣領土。
至於看到中國為什麼不順便改成中國大陸?我懶,不是罪吧?--Fls81245留言2019年1月3日 (四) 09:04 (UTC)
因為在某些觀點看來,中國⊇中國大陸⊇中國內地?——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 避免做作,免敬 2019年1月3日 (四) 09:08 (UTC)
回頭一看,用中國又比用中國大陸更適合作為生物頁面的棲地介紹頁呢。中國大陸中國內地都沒有地理上的介紹--Fls81245留言2019年1月3日 (四) 09:13 (UTC)

這樣的話 維基百科上不少生物分布都在用中國大陸呢 即使沒有台灣 你這麼積極的話 幫忙把中國大陸改成中國可好?—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899.203.15.35對話貢獻)於2019年1月3日 (四) 17:39加入。

(※)注意:直接將中國、台灣並列屬於違反地域中心方針的行為。請個別用戶不要試圖挑戰方針。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月5日 (六) 12:00 (UTC)
(:)回應:那麼將中國大陸與臺灣並列可以嗎?PRC可以解讀為臺灣是它面積最大的的外島,ROC則是可以解讀為中國大陸為其領土,臺灣則是它面積最小的省。雙方都可以自行解讀為兩岸是同一個國家,這樣行嗎?-游蛇脫殼/克勞 2019年1月6日 (日) 16:07 (UTC)
@克勞棣(:)回應:將中國大陸與臺灣並列沒有問題。「中國大陸」與「臺灣」這兩個詞兩岸及其他地區都在用,而且「中國大陸」與「臺灣」是兩個不相交也不存在包含關係的地區。--仍然相信友誼就是魔法CuSO4(這是66ccff) 2019年1月9日 (三) 09:35 (UTC)
實際上在這類與政治完全無關條目中,只要大致符合實際地理情況就可以了。不覺得在此類條目中區分中國及中國大陸有什麼意義,動物們也不會按照人類劃的界限活著。特別的,台灣島可以算作是獨立地理單元。如果有特定物種,也建議使用島嶼而非有爭議的政治語言。~ viztor 2019年1月18日 (五) 00:02 (UTC)

熱帶氣旋強度轉換問題

在中文名稱後添加英文名稱的潮流

在中國大陸或者台灣這樣不以英文作為官方語言的條目中,當一個事物有官方給出的英文名稱時,很多編者喜歡使用{{lang}}在正文開頭添加此英文名稱。比如
臺灣桃園國際機場(英語譯名:Taiwan Taoyuan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代碼TPEICAO代碼RCTP),通稱...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英語:Shanghai Hongqiao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代碼SHAICAO代碼ZSSS),位於...
我發現在對應的英文條目中,其漢語名稱反倒被編者在正文中略去了:
Taiwan Taoyu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IATA: TPE, ICAO: RCTP)is an ...
Shanghai Hongqiao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 SHA, ICAO: ZSSS) is one of...
當然此類現象在香港條目中更加常見,如
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英語:The Court of Final Appeal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是...
林鄭月娥大紫荊勳賢GBS英語:Carrie Lam Cheng Yuet-ngor,本名...
想和大家探討{{lang}}的合理使用規範,根據我的理解,若參照Wikipedia:格式手冊/標註外文(並非是強制的),此類外文應當刪除,即使香港這樣同時以中文與英文作為官方語言的地區,一般情況下英文名稱也應當是在正文中被刪去的。
所以這裡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的英文名應當在正文中(×)刪除,因為中文名稱是固有的並不是來源於外文。這裡中英文的信息是重複的,我覺得如果有需要可以在infobox中顯示中英雙語名稱。
林鄭月娥這樣,英文信息和中文信息並不重疊則可以將英文名稱(○)保留。不知大家理解是怎樣的?-- 豆腐daveduv留言 2019年1月13日 (日) 14:04 (UTC)

  • 在下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條目不需要刪去「英語:The Court of Final Appeal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外文,「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是條目名稱(亦是條目定義句的加粗文字),按照該頁面的説明應該要加外文。-- BenedictusFX 會議廳 訪客簽名 2019年1月13日 (日) 14:46 (UTC)
  • 不懂,infobox怎麼顯示雙語名稱,infobox里不是只有「name」和「native_name」嗎。何況有的主體本身重視推廣英文名,中國社科院下屬的各研究所就是。Fire and Ice 2019年1月13日 (日) 14:54 (UTC)
  • 那這樣遊戲條目不就全死,不過沒有(官方)中文名稱我還是要把原文留下,話說這個算潮流嗎?因為我個人是會加上原文的人。另外infobox要看,例如Infobox VG有title、japanese、english等,Infobox album有Name與original_name等。 --船到橋頭自然捲留言2019年1月13日 (日) 15:00 (UTC)
    • (:)回應我可以到時候在所有中文維基百科上添個英文名字參數的 -- VulpesVulpes825 (留言) 2019年1月15日 (二) 18:30 (UTC)
    • (:)回應如果是諸如日本美國開發的遊戲,中文名稱需要追溯至日文或者英文等,那麼應當在正文列出日文英文,我的理解。如果遊戲源於中文地區,那麼並不存在追溯外文的情況,應當刪除外文名。至於很多條目在infobox中列出雙語,這點我認為還算可以接受吧。-- 豆腐daveduv留言 2019年1月13日 (日) 22:23 (UTC)
  • 其實完全可以土法煉鋼只用一個欄位顯示外語,範例見任天堂DSi。另外我記得電子遊戲有自己的一套撰寫守則?——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9年1月13日 (日) 17:22 (UTC)
  • 這種情況下刪去英文名稱比保留要好。 --122.211.109.58留言2019年1月14日 (一) 02:20 (UTC)
  • @Daveduv香港條目絕不可刪去英文名,有些英文名比中文名更早出現(即中文名其實是譯名,英文才是真正的本文),而英文名也在香港近乎同等常用,絕對有必要列出(澳門條目列出葡文名同理),請提案人理解各地的地域差異;中國內地和台灣條目我認為刪去英文名無不可,除非中文名不是官方的;整體而言,留著勝於刪掉。Sæn請支持近期特色列表評選 2019年1月14日 (一) 02:56 (UTC)
  • 我覺得中國大陸、台灣的條目都不應該使用英文或其他外語標註,少數民族語言可以例外。濫用英文標註在中國大陸的地鐵站、火車站情況尤為嚴重,而且很難找出來。華東的地鐵是重災中的重災,像上海地鐵、蘇州地鐵、無錫地鐵等實在太過份了。香港情況不一樣,中英文法律地位相同而需要兩者兼顧。事實上這裡上一個討論串也提到了這一點,但我沒有詳細說清楚。--owennson聊天室獎座櫃2019年1月14日 (一) 11:06 (UTC)
    • 中國大陸鐵路車站這個情況就是我認為可以刪除外文的情況之一。Sæn請支持近期特色列表評選 2019年1月14日 (一) 12:39 (UTC)
      • 之前我就為南寧1號線的車站條目刪掉英文表記,因為英文都不是那邊的官方語言,列出來對本地讀者基本上沒有用。對方竟然拿南寧地鐵和廣州地鐵的關係來說項,說要學習廣州地鐵條目的寫法,和國際接軌,不過我覺得這個理由很扯(廣州地鐵條目還有國鐵/地鐵共構車站分開寫的惡劣例子),還是回退了。
      • 順便岔開話題,前幾年的化學元素大辯論同樣和英文表記的存廢問題有關。--春卷柯南編輯數突破二萬 ( ·刻石留名 ) 2019年1月14日 (一) 13:05 (UTC)
  • 個人認為英文標註也應該保留,至少能夠方便用戶搜尋。維基搜尋功能不太好,只要條目沒有英文名稱,基本上找不到。--Wpcpey留言2019年1月14日 (一) 12:49 (UTC)
    • @Wpcpey:請問閣下此言是否只就香港而言?我希望閣下能夠澄清。如果是就全世界而言的話:首先,漢字文化圈以外的地區的外文本來就不應被刪除,而這也不在討論範圍之內;其次,某些條目(例如中國大陸的鐵路車站)的英文其實是非常罕用,請問又是否真的方便用戶搜尋?Sæn請支持近期特色列表評選 2019年1月14日 (一) 12:58 (UTC)
  • 基本同Sanmosa,沒有什麼好補充的。—AT 2019年1月14日 (一) 12:53 (UTC)
  • 這個討論過了,Wikipedia_talk:命名常規/存檔11#關於在非英語條目添加英語名,簡單來講,如果和英語國家沒有關係,即不得添加英文。「不是人人都喜歡用中文來搜尋」,這種人有多少?證據?中國自己的鐵路都不想用中文搜,那來中文維基幹什麼,搜英文去英文維基好了。淺藍雪 2019年1月15日 (二) 01:30 (UTC)
似乎英語在香港不能叫做外文吧?另外,憑啥要在infobox中標註英文?「中國大陸的鐵路車站的英文用infobox個人認為可以」,為啥?東北地區好多地方牌子不標英文而標俄文,那是不是也應該在infobox中寫俄文?--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9年1月15日 (二) 03:31 (UTC)
中國大陸的鐵路車站Infobox就已經有英文站名的參數了。應該刪掉這個參數的,由拼音代替,反正公佈了站名帶東南西北也改用拼音以後,英文站名和拼音已經完全一致了。--owennson聊天室獎座櫃2019年1月16日 (三) 15:15 (UTC)

《任天堂3DS》這個條目下面主機列表應重新整理

--106.105.181.212留言2019年1月17日 (四) 04:57 (UTC) 《任天堂3DS》這個條目裡面的主機比較列表 少了「2DS LL」這個最新的項目 且這些主機已發售與停產應該全部重新確認整理好

你人真好,就交給你整理了(←懶)--船到橋頭自然捲留言2019年1月17日 (四) 05:11 (UTC)

Niconico靜畫條目名稱變更

關於機場條目的航線與航空公司表格

這個目前還有在確實更新和發送內容嗎?

對「Wikipedia:化學物質專題/評級」中「重要性評級標準」的中重要度和高重要度提出量化標準補充條件的建議

原標準見Wikipedia:化學物質專題/評級。建議內容:高重要度的「在全世界著一定影響力的主題」改為「在全世界著一定影響力的主題,或者有該物質的多篇綜述論文或專著」;中重要度的「在該條目主題所在的主要領域中具有重大影響力」改為「在該條目主題所在的主要領域中具有重大影響力,或者有該物質的一篇綜述論文或專著」。--Leiem簽名·留言2019年1月19日 (六) 12:33 (UTC)

青幫條目重寫一事尋求意見

青幫條目絕大部分內容都沒有提供參考來源,因此我認為應該重寫,目前我已經將有參考來源的英文版本粗略地翻譯成中文,並發表在討論:青幫中,因為涉及較大規模的改動,故在編輯前先在此尋求大家的意見。--31.14.73.36留言2019年1月19日 (六) 04:11 (UTC)

{{Block}}有沒有辦法引入萌娘百科裡有的功能

建議:多佛(Dover)是否增加消歧異?

多佛(Dover),目前由英格蘭的多佛使用,雖然,它確實是我要找的。不過,維基中內容為多佛(Dover)的很多(如:多佛_(德拉瓦州)多佛_(新罕布夏州)多佛_(肯塔基州)多佛鎮區_(阿肯色州波普縣)多佛鎮區_(費耶特縣)),另外 Dover 還有譯為杜弗(如:杜佛杜佛地鐵站

建議,是否增加「多佛(Dover)消歧異」或「多佛爾(Dover)消歧異」[提醒:英格蘭的多佛在大陸地區譯為多佛爾,查(多佛)會轉到(多佛爾)]--幽月暗影 2019年1月16日 (三) 16:05 (UTC)

(*)提醒:是「消歧義」,不是「消歧異」。-游蛇脫殼/克勞 2019年1月16日 (三) 17:13 (UTC)

新模板:日本雜誌連載中模板注意事項

古代中國條目翻譯譯文位置

討論分段一

現在引用古人的話是個什麼情況,默認要翻譯?而很多翻譯了還不給原文這邏輯是不是因為有文言維基,所以中文維基默認為白話文維基,是句文言就要翻譯,而且還是要在正文翻譯?我真是想不通搞這麼分明幹嘛,不覺得曹操大笑說:「孤本想羞辱禰衡,反讓禰衡羞辱了孤。」(原文:本欲辱衡,衡反辱孤)有點不對勁?關鍵還用個引號,搞得好像曹操真這麼說了一樣。中文寫作哪來的規矩連直接引用古漢語都不行?翻譯在引用或者加括號不行嗎。淺藍雪 2018年12月27日 (四) 18:29 (UTC)

可以用ref標籤和references /配合來給出原文。--北京原人 已知用火 2018年12月27日 (四) 19:19 (UTC)
應該用{{NoteTag}}、{{NoteFoot}}給出註釋:原文為「xxxxxx」,這樣比較好一點;因為<ref>是用在參考資料的腳注的。參註分離比較妥當。-游蛇脫殼/克勞 2018年12月28日 (五) 03:33 (UTC)
我的意思是注釋裡面放譯文,正文放原文。淺藍雪 2018年12月28日 (五) 17:42 (UTC)
我同意淺藍雪的意見。還有些古代條目,寫了很多人物對話,其實就是照著史書原文翻譯的,也相當可笑。這種明顯經過文學加工的東西,真當是他說過這話麼--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8年12月28日 (五) 07:28 (UTC)
不只中國,許多引用本國使用漢字撰寫之古代典籍的各國(如日本)相關條目也是如此。——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8年12月28日 (五) 09:41 (UTC)
就是說,敘事也就算了,關鍵是引用原話啊,加工成這樣說實話我覺得有些過火了。記得兩三年前還好啊,我不怎麼寫古代人物條目,現在這麼做是潛規則麼,還是有方針定了?順路ping業內人士@HenryXVIIATWs227:。淺藍雪 2018年12月28日 (五) 17:54 (UTC)
我的見解是文言並非人人都懂,一定程度的翻譯是需要的,但是原文也最好有,否則難以查證譯文本身有沒有錯譯的情況出現。中國的情況我不清楚,日本的情況是很多漢文文獻本身已經譯成現代日語,往往考究原文需要花很大的氣力,幾乎只有在寫學術論文時才會這樣做,因此以寫維基來說,無論中日維基都較少有直接引用原文的情況出現,可能是因為現代日語跟文言差距過大,就算列出原文也缺乏實際作用有關(當然也有例外)。另外,日本的文言也如中國的文言不同,雖然都是漢字,但是寫法卻是跟隨日語文法,然而一般日本人解讀起上來也不容易(至少幾乎無法一望而知)。—AT 2018年12月28日 (五) 19:17 (UTC)
淺藍雪君:我的意見剛好與您相反,注釋裡面放原文,正文放譯文。-游蛇脫殼/克勞 2018年12月29日 (六) 03:56 (UTC)
早期的日本典籍,如《日本三代實錄》等,其實文法與中國仍未有多少區別,也僅有少數日語文字。另外也可以不直接翻譯原文,而是只寫出文意的精髓。——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8年12月29日 (六) 04:39 (UTC)
那就對日本人來說更難理解了。另外,由於一般日本人無法輕易理解文言,因此日本的主流是漢文訓讀,使用純漢字標記的幾乎只有帶分析性的學術論文,一般學術文獻使用漢文訓讀的也不在少數。—AT 2018年12月29日 (六) 07:56 (UTC)
我們應該假設中文維基的用戶根本不懂文言文,我認為這一點也是避免地域中心論的延伸。在具體操作上,將文言文當做外文類似處理,但凡引用,翻譯古漢語是必需的,且以白話文為正文。試想義大利語維基百科中如何處理拉丁語文獻,韓語維基百科中如何處理文言文的文獻。中文維基因為使用和文言文相同的文字所以做得有些模糊,但心中看做是不同語言來處理比較好。當然淺藍雪提出的那種現象應該避免,應當清晰地告知讀者這是譯文還是原文。-- 豆腐daveduv留言 2018年12月29日 (六) 08:36 (UTC)
就知道有人這麼想,我不認為應該假設中文維基的用戶根本不懂文言文,將拉丁文類比於文言文過於簡單化,1,很明顯拉丁語和英語的關係與文言文與白話文的關係並不等同,中國文字發展的連續性比英文高得多。2,歐洲各國的拉丁語教育和中國的文言文教育根本不在一個層次,港澳台及大陸基礎教育古代詩詞文章是必修,而必修拉丁文的學校少之又少。我們對文言文的理解和運用和歐洲人對拉丁文的理解與運用(局限於少數短語)完全不在一個層次。簡而言之,絕大多數中文維基用戶根本不懂文言文這件事根本就不可能。3,放眼看去當今中文寫作有哪個期刊、雜誌、教育機構、國家地區是引用古語默認要用翻譯的?引用古漢語必須要翻譯成白話文(甚至於當成外文,這一點我尤其不能接受)根本就是無視中文寫作規律、割裂中文發展歷史、維基百科人自己整出來的邏輯。淺藍雪 2018年12月29日 (六) 13:25 (UTC)
沒人說默認要翻譯吧?尤其是已經成為常見成語者,自然不用翻譯。可是「不強迫」翻譯,並不代表「不可以」翻譯吧?有些文言用詞就真的很晦澀難懂,為什麼不必翻譯呢?頗知名的國語老歌〈王昭君〉就是用文言文寫的,然而有幾個人知道歌詞中的「『椿萱』恩重,『棣萼』情長」是什麼意思呢?國立新竹高級中學校歌的「巍巍『黌舍』,『漭漭』廣場」又如何呢?-游蛇脫殼/克勞 2018年12月29日 (六) 14:59 (UTC)
(▲)同上。現在的重點是有人不僅翻譯亂譯,還直接拿譯文湊正文字數。——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8年12月29日 (六) 16:09 (UTC)
沒錯,去看DYK就知道了,您再看看下面HenryXVII留言,還真就是非得翻譯。『椿萱』、『棣萼』難道白話文不能用麼?這難道不就是幾個不常見的詞彙麼,莫非有「文言文限定用詞」一說?看不懂查字典去啊,關文言文什麼事。強制翻譯最令我討厭的一點就是默認「文言文和白話文就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實際怎麼可能?淺藍雪 2018年12月29日 (六) 16:29 (UTC)
我也處於困惑之中,先前我自推的一些DYK因為被認為文言翻譯不乾淨被反對駁回及被評價為適用於文言百科。——左手捏蘿莉、右手揍教皇的巴伐利亞的亨利十七世留言2018年12月29日 (六) 08:39 (UTC)
遇到這種情形,最好就是不翻譯,原汁原味。翻譯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定會有人抱怨⋯⋯——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8年12月29日 (六) 16:09 (UTC)
不翻譯我是不太同意,現代華人很多都不懂文言,就算不是完美,也應該要有更容易理解的版本。—AT 2018年12月29日 (六) 16:23 (UTC)
  • 假定「不懂文言文這件事根本就不可能」這種說法本身就有問題吧,港澳台及大陸古文教育還有所以還行,其他地區呢?新加坡大馬印尼這些地方的華人社群呢?(這些地方的華人人口加起來都超過1億了,很難說少吧?)因為地域因素,這些地方的華文教育易有斷層,不懂古文或是只懂一點點基礎大有人在。不過我個人比較支持譯文要放在後面,因為文言文多有文獻可考,而譯文,除非是廣為人知的教材,不然常會有因人而異的問題。風鳴留言2018年12月29日 (六) 16:15 (UTC)
    • btw香港的所謂古文教育其實很片面,個人差異也很大,能夠完全理解文言的人應該佔少數,我個人來說也不是十分在行。—AT 2018年12月29日 (六) 16:23 (UTC)
      • 新加坡大馬印尼這三地我不太清楚啊。不過要注意Daveduv和我原話的限定詞「根本不懂」,正文翻譯的邏輯在於「文言文和白話文不能互通」。我認為這根本不可能,首先古漢語教育基礎整體很好,更重要的是語言本身斷層沒有那麼大,就拿上面那個曹操的例子來看,就算這些地區沒有古文教育,還是能看懂的吧,至少查一查個別幾個字就能看懂吧,在不是通篇文言,而只是直接引用幾句話的情況下,真的能難到如讀天書的地步麼?另外的確,文獻可考這事也得算一個,尤其是很多人翻譯完了不給原文,找起來痛苦至極。淺藍雪 2018年12月29日 (六) 16:29 (UTC)
        • 馬來西亞中學程度的華文教育有文言文考題,一些文言用詞大致能推敲到正確的意思,其他東南亞國家不清楚。--O-ring留言2018年12月30日 (日) 04:42 (UTC)
          • 你們這樣說,那麼大部分華語地區「有教育基礎的人」的人也懂基本的英語啊,以後英語引言都不用翻譯了?什麼邏輯。再者,中文維基百科又不是只給大中華地區的人看的,以此為前提已經是錯誤的。「關鍵還用個引號,搞得好像曹操真這麼說了一樣。」按此邏輯,都搞得好像所有外國人都會說中文了?--【和平至上】💬📝 2018年12月30日 (日) 09:25 (UTC)
            • 囧rz...文言文不是「非中文」啊。如果是放在「參考文獻」的段落,我認為確實不必要翻譯古文。如果是放在正文的話,斟量和看情況處理吧,熟語、名句之類可能就沒有過於必要解釋,主要還是要語句風格連貫通順,不經整理地把一大長篇原文貼上來,當然也不可取。而且我覺得百科條目應該儘量避開對話句式,可以改用敘事句式。(~)補充,至於是否可以把古文獻的內容譯成白話搬上來,我本人是有那麼做過,但有時候未必是要逐字逐句翻譯,只須要敍述必要內容。--O-ring留言2018年12月30日 (日) 13:53 (UTC)
            • 淺藍雪所說「至少查一查個別幾個字就能看懂吧」這種情況,我想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十誡的英文版本裡面,十戒的具體語句是包含了古英語的,比如「Thou shalt have no other gods before me」。thou(相當於you) 和 shalt(相當於shall) 屬於古英語,會不會對讀者產生影響呢?不會有影響,因為有的讀者能看懂這兩個詞,有的讀者不認識但也能從詞典查到意思,理解這句話是毫無障礙的。我想,像這樣的所謂保留原文,我完全可以接受。
曹操#性格裡面寫道:「也有許多人瞧不起曹操的品德,孫盛曰:魏武於是失政刑矣。易稱「明折庶獄」,傳有「舉直措枉」,庶獄明則國無怨民,枉直當則民無不服,未有徵青蠅之浮聲,信浸潤之譖訴,可以允釐四海,惟清緝熙者也。昔者漢高獄蕭何,出復相之,玠之一責,永見擯放,二主度量,豈不殊哉 !」這樣的語句,就算是去能看懂每一個文字,又有多少讀者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至少我是不懂)。看母語的維基百科怎麼這麼累呢?
我覺得不管編者援引哪裡的來源,何種語言的來源,將其改寫成為讀者能接受的語言是必需的。四大名著的語句比文言文要簡單得多吧,但也已經不是每個人都能完全看懂了。-- 豆腐daveduv留言 2018年12月30日 (日) 14:22 (UTC)
1,別老拿外文說事,外文有外文的情況,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區別也不是中文和外文的區別,我已經強調過了。2,也甭拿四大名著說事,我就不信現在有人引用紅樓夢還用翻譯版的。3,我這裡說的是一兩句的引用,您這種大段引用的本來就該改的。引用原文本來就是有重點取捨的,沒有選擇性地全篇錄入本來就有問題。例:「易稱「履霜,堅冰至」就是直接引用古典,就算看不懂也沒可能在正文翻譯成:易經說「踩著霜,就該快結冰了」,易經根本就沒這麼說過(同理易經沒說過「龍或是躍上天空,或是留在深淵」、「達到頂峰的龍可能招致悔恨」)。這種引用根本就不叫引用。最多加上闡釋,改成:易經曾指出如果踩著霜,就該想到快結冰了,然後原文放注釋里。要用引號,那就是引用,老老實實地用原文,譯文放注釋里,別自己琢磨一句莫名其妙的譯文來當成引用。4,至於能不能懂的問題,都說了要在注釋里放譯文了,參照譯文怎麼可能還看不懂。淺藍雪 2018年12月30日 (日) 17:44 (UTC)
我要說一下,我現在離我最近的國文教育已經離開2年,詩經裡面的親親子金我都忘記是甚麼意思,這個世界就是這麼多智障,我最近編的白話文條目都可以被人擅自解讀,所以不要以為高知識的人很多,翻譯還是要放,但怎麼放才是討論重點。 --船到橋頭自然捲留言2018年12月31日 (一) 06:41 (UTC)
我想問的是,為什麼在引文中把文言文語譯為白話文就是「這種引用根本就不叫引用」、「自己琢磨一句莫名其妙的譯文來當成引用」,但把外語翻譯為中文就不是如此呢?請不要說有區別、有區別,在這情況下其實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呢?--【和平至上】💬📝 2019年1月1日 (二) 14:54 (UTC)
淺藍雪的建議我覺得沒有問題。中文文獻在內文直接引用文言文典籍據我所知是一種主流做法,但顧及這是「現代漢語維基百科」,一般讀者對文言文有閱讀困難,應該對引文作翻譯注釋。另一考量,就是引文最保留原意,應用文言文原文;譯文放在注釋裡,更能體現它是編者個人對原文的理解。鋼琴小子 2019年1月1日 (二) 16:25 (UTC)
如果一個信息來源是外文,那麼外文本身也應該是最保留願意的最準確的,任何翻譯文字都是編者個人對此外文的理解,甚至還牽涉到編者的外文水平而會出現意思嚴重偏離的情況,但我們中文維基百科上就是以譯文為正文,而且譯文的質量完全是編者自己控制的。我們對於外文這麼寬鬆,那為何對於文言文就認為編者自己的解釋是不能作為正文呢?對於文言文,我也認為以編者自己的解釋作為正文未嘗不可,文言原文可以作為注釋。-- 豆腐daveduv留言 2019年1月2日 (三) 01:01 (UTC)
@Daveduv和平至上:有什麼本質的區別我已經說過了,麻煩再看看?說了半天還是把文言文當外文唄,我的論點有那麼難懂?直接就我的論點反駁行不行?又繞回原點了,一直外文外文,有什麼意思?那我就再說一次,文言文不是外文,理由我說過兩遍了,請反證「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關係=中文和外文的關係」,否則就別老說外文怎樣怎樣了,外文的事可以另開討論。淺藍雪 2019年1月8日 (二) 02:37 (UTC)
(!)意見:我覺得哪個作正文或者不作正文的標準不太好統一,例如蘇軾的條目中,把所有人的評價都翻譯成現代文意義貌似不大,但本段最後一行的「如食內有蠅,吐之乃已」出現在這裡又過於隱晦……之前是有這麼一個想法:
  • 詩句等條目主要內容(或不適合翻譯),或者是現代漢語與古漢語用法差別不大的(比如四大名著的白話文),原文作正文。
  • 其他的大多數情況,譯文作正文,原文作注釋或參考來源(如史料對古人的描述可以直接翻譯而不再注釋原文)。爭議可能主要在史料中人物對話的描述,不如約定譯文不加上引號,而原文加引號。——小老虎3018留言2019年1月5日 (六) 05:54 (UTC)
  • (+)支持古人對話直引,有難度之文言可注釋翻譯。描述古事時,可適當翻譯,語句古今皆通者,應盡量存古。文言文不應當作外文,華夏文明乃連續文明!
  • 另外,古籍常被當作一手來源,在下望藉此釐清。舉例,曹操、孫權、劉備等人說話、撰文及下命令是一手來源,三國志消化其三國史書再描述是二手來源,資治通鑑連胡三省注整合史書總結成編年史是三手來源。 ——CommInt'l留言2019年1月5日 (六) 19:55 (UTC)
(!)意見:既然都是中文,那我在條目中直接引用粵語片段不加解釋你覺得可以接受嗎?文言文同理。——C933103(留言) 2019年1月7日 (一) 14:34 (UTC)
C933103,拜託看一下討論再說,我不可能把一句話顛來倒去說很多遍,「不加解釋」是您自己說的吧,上面哪位說了不加解釋了。現在只是一個原文和翻譯位置的問題。淺藍雪 2019年1月8日 (二) 02:37 (UTC)
      • 一、「文言乃古人與今人之共同語」此說法建基於目前文言教育普及的情況。對於一個只學習現代漢語的外國人,或者一個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並為文盲、透過朗讀軟體或者有聲維基百科項目接觸維基百科的用戶,以至是如果未來某些使用中文的區域決定去文言化放棄文言教育,那他們也不會懂得這個所謂「共同語」。二、以「本欲辱衡,衡反辱孤」這句為例,固然其語序用現代漢語來理解也沒問題,但這句話的用字模式並不是現代漢語會用的方式,只懂現代漢語的用戶並不能理解這句話。成語之類本身沒問題是因為他們已經進入了現代漢語並為人所使用於現代漢語之中,一般文言語句並不是這種狀況。三、不應該單純因為「語言地位」便作出區別對待。四、你問誰說要不加解釋?可以看看這個討論第一句是怎樣反問的。五、至於說原文和譯文應該怎樣放的問題,對於前面其他人在1月1~5日之間的討論我沒有補充。——C933103(留言) 2019年1月8日 (二) 21:09 (UTC)
        • 您還能預測到未來怎樣?水晶球了解一下?方針從來都是就當前普適情況進行調整的,沒道理就個人猜想進行調整。連文盲都要考慮,我們乾脆寫成注音版算了?文盲聽不懂的多了去了,難道就是幾句古文的問題?什麼叫做「只懂現代漢語的用戶」?莫非還有能看懂現代漢語,結果一看到古文就一個字也不認識的人?「用字模式」這理論是誰發明的?「本、欲、辱、反」這幾個字有那個現代漢語意思完全不一樣了?怎麼還就根本看不懂了?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關係我已經說過了,根本不是單單一個文言教育普及不普及的問題。淺藍雪 2019年1月9日 (三) 22:52 (UTC)
          • 古文要是可以無縫接軌現在低智商的人就好了,至少要我不看翻譯把長恨歌看完比看法文書難。我現在是想不起來中文有哪些例子,但是在英文,之前有款遊戲八方旅人,就是因為古英文用太多導致很多玩家看不懂。至於放在哪裡,可以用()把翻譯句子放在原文後面,解釋的內容用Notetag,不過這樣應該會沒甚麼人去看注釋就是了。 --船到橋頭自然捲留言2019年1月13日 (日) 04:40 (UTC)

討論分段二

上方討論實在過於冗長,讓討論的原意都混淆不清了。究竟本議題是要討論下方何者?

  1. 上古漢語文章(不管是哪一國的)要不要翻譯?
  2. 那一種上古漢語文章需要翻譯(也就是「本欲辱衡,衡反辱孤。」與「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是不是都要翻譯?)
  3. 上古漢語文章的譯文要放在哪裡?文旁還是文底?
  4. 建立上古漢語文章的翻譯守則(也就是包含上方全部選項)。

請協助釋疑。——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9年1月13日 (日) 11:13 (UTC)

不討論第一個,翻譯肯定要的,完全不翻譯反對意見太大,不可能考慮這個。要是討論哪種翻譯哪種不翻譯,這個標準定起來也太過複雜,我覺得不現實。我覺得我開始提出的時候是翻譯和原文位置的問題。守則要改得看看討論結果。
另外插一句,引用是要看情況的,這個我也說過了,無選擇引用是有問題的,就拿「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這句話來說,如果不是為了研究原文本身,而只是描述孔子或陽貨生平,那麼我看不出來為什麼要保留「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這段話改成白話陳述句就行。而「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這種算是原話的,我以為保留原文為宜,如果有人覺得這句話無關緊要,沒必要引用原文,也可刪去引號改為「《論語》記載...陽貨質疑孔子懷才不仕的行為」,而不是改為「《論語》記載...陽貨說:『自己有才能而任由國家迷失,能叫做仁嗎』」。這種完全就是個人翻譯,《論語》根本沒這麼記載過,要用引號就用原文。這點在詩句引用上最為明顯,如長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這句如需引用,沒有任何可能要改成現代漢語,只能是加注,寫成「白居易在《長恨歌》中說:『唐朝的皇帝重美色喜歡美女,很多年來一直找不著』」可笑至極。淺藍雪 2019年1月14日 (一) 00:27 (UTC)
我的看法,首先方法上請各位注意不要犯為了殺滅家裡的蒼蠅就在門窗上裝電網的錯誤。我認為中文維基百科經常有這種謬誤,不花多少精力去描述問題,然後提出一個副作用可能比作用還大的動議。先要明確問題是什麼,然後再說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不要把問題模糊了直接就談怎麼解決:這樣的話達不成共識才是正常的,能達成共識才是奇蹟。
  1. 古漢語文章必須翻譯(不僅是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近古漢語也必須翻譯)。問題在於條目中為什麼竟然需要原文引用古漢語文章,真的有必要嗎?翻譯古文翻譯得不好,需要改進古文能力和翻譯能力,而不是因為翻譯得不好就不需要翻譯了。
    1. 我見過一種情況是因為某些要求讀者懂得古文的專著里直接引用古文,然後編輯條目的人以摘抄代替編寫,複製粘貼了來源文獻裡的古文,直接沿用了來源中的這種做法。方法上這是錯誤的,結果上很多時候根本是不必要的。(而且你要是問摘抄者這段古文是什麼意思,八成他自己也不知道,甚至會表示「原文如此,神聖不可侵犯」。)
    2. 另一種情況是直接用古文獻作為來源,然後直接沿用古文獻裡的文體。這種做法本身也是錯誤的。需要改善。
    3. 所以我要問,為什麼真的要在條目里引用長恨歌正文?例如,如果是為了表達某個人物或事件被長恨歌提及,則應當直接說「長恨歌中提及此事」,然後作為補充,引用原文,此時不需翻譯,因為古文原意並不是條目所要傳達的,所以讀者也不會覺得讀不懂。
  2. 所有古文都必須翻譯。沒有最小限度不需要翻譯的情況。成語不需要翻譯,因為成語是現代漢語的一部分。作為可以不翻譯的特例,參看上面的1.3。
  3. 如果非要原文引用不可,則翻譯應該放在文底。更重要的是,正文中必須說明引用這段古文的意義:為什麼要引用。不可以用古文代替現代文陳述。
  4. 翻譯守則值得建立。
另,@淺藍雪:文言文和現代漢語是不是截然不同,這件事根本不重要。現代漢語裡有多大程度可以包含文言,這是要看場合看文體看目的的。我還是希望各位多用實用主義的思路,考慮實際問題:不懂文言文的人有沒有資格看中文維基百科?如果沒資格,那麼我認為中文維基百科正文裡可以隨意用文言文。如果有資格,那麼誰都不應該給不懂文言文的人設置閱讀障礙。換句話說,如果引用了古文,不加翻譯,但基本誰都能看懂,也是可以的。 --122.211.109.58留言2019年1月16日 (三) 01:52 (UTC)
無語,發言前看看討論行不行,要開新討論麻煩去別的地方,這裡一開始就不是討論要不要翻譯的(也說了很多遍了,不加粗就沒人看?歪樓已經很嚴重了,無關問題到開新討論好吧?)。「條目中為什麼竟然需要原文引用古漢語文章,真的有必要嗎?」這在我看來才是真的無稽之談,「一個副作用可能比作用還大的動議」。麻煩大家就「引用原文時譯文和原文位置」發表一下看法,「原文根本沒必要」什麼的麻煩開新討論。淺藍雪 2019年1月16日 (三) 03:23 (UTC)
你覺得「條目中為什麼竟然需要原文引用古漢語文章,真的有必要嗎?」是無稽之談,我覺得你根本沒想明白怎麼寫條目。條目是寫出來給人看的,不是給編者自己滿意用的。清晰地描述已公開發表的見解是最重要的,而引用古文在很多時候起的是反作用。 --122.211.109.58留言2019年1月16日 (三) 04:56 (UTC)
  • 若編者認為原文理解困難,可把譯文附後,正文不應使用白話轉譯。需要有規範強制採用《二十四史全譯》等學術界正式譯文,而非自己瞎譯。Fire and Ice 2019年1月16日 (三) 03:38 (UTC)
    • 所以說應該儘量避免引用古文原文。實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給出用途或者含義解釋。如果參考的是現代漢語的來源文獻,大部分情況下都有辦法在不翻譯古文的情況下寫得讓普通人看得懂。如果參考的是古代漢語文獻……除了古代漢語文獻就沒別的文獻可用了嗎? --122.211.109.58留言2019年1月16日 (三) 04:58 (UTC)
      • 不可否認,文言文就是有力度,效果不是白話文能達到的。岳飛條目寫道:「即當深入虜庭,縛賊主碟血馬前,盡屠夷種,迎二聖復還京師,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時過此,勒功金石,豈不快哉!此心一發,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這要是換成白話文,寫什麼「就應該深入敵國的朝廷,抓住賊人的主子,讓他血濺馬前,全部屠殺……」Fire and Ice 2019年1月16日 (三) 09:17 (UTC)
        • 然而這種文字怎麼可以出現在維基百科條目正文裡?為什麼不告訴讀者岳飛做了什麼?非要讓讀者看不懂? --122.211.109.58留言2019年1月16日 (三) 09:35 (UTC)
          • 怎麼是非要讓讀者看不懂呢,作為岳飛的代表性言論,具有標誌性意義(我還認為岳飛條目應當寫入「所得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可惜現在並沒有)。文天祥條目「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王夫之條目「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可以說都是不應當刪除的標誌性言論。Fire and Ice 2019年1月16日 (三) 11:11 (UTC)
            • 他就覺著讀者看不懂文言文,和他說文言文有什麼好處都沒用。說了多少遍了,「必須要翻譯」這是前提,翻譯了自然能看懂了,不要在能不能懂上糾結行不行。上面都在基本都在講引用時原文譯文位置問題,他倒好,意思就是「你們講這麼多都沒用,因為前提就不對」,連討論的前提都推翻了,意思就是絕大多數時候「中文條目正文不應加入文言文」、「不得直接引用文言文」唄。這意見不是「一個副作用可能比作用還大的動議」?要讓所有人寫文章的時候基本不要(如果不是完全不要)引用文言文,現不現實?能通過的可能性有多高?這個新章節開始就是討論「引用原文時原文和譯文位置」問題的,「引用」是我開篇第三和第四個字,有藏得很深嗎?還又澄清了一遍,討論還沒開始,他就又往歪帶,這樣就是越來越跑題,又從頭開始討論了。淺藍雪 2019年1月16日 (三) 18:20 (UTC)
              • 你自己不能把你的議題拆分,你教別人怎麼和你達成共識?如果只是說「當代漢語翻譯放在正文裡還是放在注釋里」,我的意見是「看情況」。議題要拆分啊朋友。
                1. 最好的做法是不翻譯古文而是解釋引用古文的用意。這種情況下當然現代漢語放在正文裡,連括號都不能有。
                2. 差一些的做法是引用古文並且翻譯古文(通常這是很不必要的)。這種情況下我的意見是
                  1. 如果正文中已經解釋了這段古文的用處/意義,那麼當代中文翻譯應該放在注釋里,這種情況其實就是做法1的變體,關鍵還是在於告訴讀者為什麼要引用古文。
                  2. 如果正文中就是不解釋引用古文的用意,也就是說,強行在當代中文維基百科裡插入古文作為正文,我的意見是,如果非要這麼做不可的話,翻譯要放在括號里,而不是注釋里。但是再說一遍,不要這樣做,這是錯誤的條目寫作方法。如果條目寫成那個樣子,評級只能評到初級。 --122.211.109.58留言2019年1月17日 (四) 02:48 (UTC)
            • 要通過「所有中文條目正文不應加入文言文」、「不得直接引用文言文」,此討論自然作廢,這要是IP的意思,麻煩直接開個新討論好了。如果這不是你的意思,就「引用原文時原文和譯文位置」直接討論行不行。限制引用次數在這個討論達成共識之後不好嗎?淺藍雪 2019年1月16日 (三) 18:23 (UTC)
            • 我覺得Fire-and-Ice對維基百科條目文體的理解是錯誤的。在條目里竟然能夠追求力度?不要把維基百科當作博客。 --122.211.109.58留言2019年1月17日 (四) 02:39 (UTC)
              • 為什麼不能追求力度,把條目寫得非常詳細,結果連「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都不引用,這才是有問題。條目不能追求力度嗎?請問{{quote}}、{{cquote}}、{{squote}}、{{quote box}}是拿來幹嘛的?Fire and Ice 2019年1月17日 (四) 03:00 (UTC)
                • 在正文中引用成段言論是在必要的情況下使事實陳述更清晰的。但顯然不可以用引用代替描述。它的作用是錦上添花,所有的成段引用在刪除後條目都必須仍然是完整的。「有力」不是維基百科對條目的要求。新聞報導可以追求有力,維基百科不可以,維基百科條目正文絕對不可以訴諸感情,這是基本的文體問題。「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這種程度的古文是可以不翻譯的(准成語),但條目中為什麼竟然需要這麼寫? --122.211.109.58留言2019年1月17日 (四) 07:23 (UTC)
                  • 我還能說什麼.jpg。Fire and Ice 2019年1月17日 (四) 12:45 (UTC)
                    • 犬旋風似乎當了古人是機器人。古人對話及史書描述有其神髓,如一律官話優先會得其形,而失其神。就以上述岳飛句子為例,與其將此句譯為官話並加上岳飛「強烈反對撤兵,激烈地愛國,為民族慨嘆」,不如先直引原文,保持原汁原味,形神兼備,有血有肉(如擔心有人看不懂,可注釋官話翻譯)。
                    • 另外,犬旋風似乎認為凡是古人所說就必然不通用於現代官話。舉個反例,南宋胡三省評論夷陵之戰,只要補二字,即無異於現代官話,不補亦與現代官話相通:「曹公不追關羽,陸遜不再攻劉備,其所見固(然相)同也。以智遇智,三國所以鼎立!」 ——CommInt'l留言2019年1月19日 (六) 10:51 (UTC)
                      • 你這個看法顯然也是有問題的。維基百科條目寫的時候竟然需要關注古人看法的神髓了?您能舉一個條目質量不低劣的例子嗎? --180.17.199.164留言2019年1月20日 (日) 15:03 (UTC)
                        • 古書記載及古人話語有其微言大義,就如上述岳飛話語不宜譯為現代官話,但可注釋翻譯。 ——CommInt'l留言2019年1月21日 (一) 09:11 (UTC)
                          • 請具體舉例說明維基百科條目中「引述古人微言大義」的必要性。 --122.211.109.58留言2019年1月21日 (一) 10:21 (UTC)
                            • 范增往說項梁,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說,建議項梁立故楚後人為王。項梁聽從了建議。 ——CommInt'l留言2019年1月21日 (一) 10:36 (UTC)
                              • 我認為,如果是為了介紹「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一名句的由來,可以引用該句。但如果僅僅是為了描述特定人物生平或者特定歷史事件等,我認為不必引用這句話,而應當直接寫「范增勸說項梁立故楚後人為王,項梁接受了此建議。」因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8個字不論是關於人物生平還是史實都屬於較不重要的內容。(古文中常喜歡描摹人的對話,我個人看法是:這是古文語法的從句功能弱,邏輯修飾能力弱造成的副作用。當然這是原創研究,你可以不同意也可以無視。) --122.211.109.58留言2019年1月21日 (一) 11:14 (UTC)

──────────────────────────────────────────────────────────────────────────────────────────────────── 沒這八個字項梁憑什麼接受建議,你成功地把邏輯關係改沒了。。。其實應該這麼寫:「范增以民眾思念楚國先王為由勸說項梁……」Fire and Ice 2019年1月21日 (一) 11:27 (UTC)

條目里需不需要描述項梁接受建議的理由?如果需要,那麼像下邊CommInt'l那樣描寫就很好。只要真的需要。不能因為「文字表達有力」就引用古文。 --122.211.109.58留言2019年1月22日 (二) 08:26 (UTC)
因為楚地流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說,所以范增與項梁皆認為應立故楚後人為王,以得楚地民心;此歷史脈絡不宜略去。而且,此八字能傳神地精準地表達楚民有多思念楚先王,並且如何怨恨秦政權,並且相信故楚勢力會復活並消滅秦勢力,所以范增與項梁有...如此想法。另外,在下不認為短句會較從句難以表達邏輯。 ——CommInt'l留言2019年1月21日 (一) 12:15 (UTC)
這樣解釋很好,那麼條目中為什麼不這樣寫:「因為楚地流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說,所以范增與項梁皆認為應立故楚後人為王,以得楚地民心」? --122.211.109.58留言2019年1月22日 (二) 08:26 (UTC)
多謝建議,正想修改。希望閣下明白古文能更精煉準確地表達。 ——CommInt'l留言2019年1月22日 (二) 17:47 (UTC)
    • 其實這方面的問題,各人都有自己說法,要去找一個共識弄成一個守則怕也很難,只能說出自己看法做法。寫了這麼多條歷史人物條目,不同條目中對古文翻譯方式可能也有些不一致,不過更多怕是未有時間翻譯先放著,放到現在。我取態是正文記敘部分如遇到詔命或長篇大論,例如曹冏的《六代論》、常珍奇的《上魏獻文帝表》等,基本上直接將大意主旨說出,並給出維基文庫連結(很多史傳所記的這些文章都會被選取入一些總集,如《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 至於說話,如果不以語意改寫成陳述句而要用引號記述就會翻譯,但必須在註釋中收錄文言原句。至於評論部分,記錄古今史家對該人的評論或詩句,只要是引自其文集作品,例如《二十四史》作者們在傳後面的評價部分,或《讀通鑑論》、《困學紀文》等,我偏向原文直貼或引用一些重點原文並慨括地說出其大意,不做原文語譯了,甚至完全不轉載其原文,在相關陳述中補上註釋來說,如「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批評某某並非忠臣所為,並指出他在xx之變中……[1]。」。至於來自史傳記載中有關當時人對其的批論議論就會類比正文,改陳述或引號翻譯後在註釋中收錄原句。惟當時一些諷刺歌謠記載例外,會在文句中直接照錄並且在前後文中約略解說一下這是讚美還是損抑。正文人物對話部分這樣做是我反而認為翻譯起來讓人更易閱讀,尤其一些以漢語白話文為第二第三語言,閱讀古漢語能力甚低的人,這樣更能夠讓他們容易理解那些人當時的心態及觀點行為,也不用在看完一堆不懂的文句後在看注釋小字找回譯文,影響閱讀質素;而長篇大論著實無必要全塞進條目中,引述大意就行,不然只是嚇讀者。至於評論我其實更推崇段落式介紹眾人評價,如對某武將的武績及操守有不同論述及意見可分兩段列出正反這樣。但即使是純粹照貼我也不認同翻譯,反而待有時間重寫為段落形式,在文句中對語句作出一些解說或直接陳述其意思,並在注釋中貼上來源和/或相應引文,始終這些語句很多時有一定文學程度,而且有時不顧前文後理下純譯那一兩句相關評語或更易曲解本意。至於說到甚麼標準翻譯那就真的脫離現實了,《二十四史全譯》這種書作為入門讀史者的敲門磚是極好的,但當你有查看文言原文並一定積累後就發現錯誤極多,全信乃至強逼一定要跟就不如不錄不翻好了。--Eartheater留言2019年1月16日 (三) 05:20 (UTC)

個人意見:

  1. 所有古漢語文章(不論任何類型)都需要語譯(「翻譯」給我的感覺就像中文不是中文一樣);
  2. 古漢語文章的譯文,如果作為言論,則應作為註釋放在文底;如果作為普通敍述,則應直接在文中翻譯,原文作為註釋放在文底,現代常用的古語例外;
  3. 理應根據討論共識建立古漢語文章語譯守則(建議定為指引);
  4. Inufuusen有個把自己意見當成全部人的意見的毛病(之前客棧有討論過是否應該停用翻譯工具,他以自己作為論述對象說沒必要,但我那時翻譯是很依賴翻譯工具提供藍色連結,結果有其他用戶以我的言論反駁他,但他仍然堅持翻譯工具沒用),他未必容得下其他人的意見,大家這方面可能要體諒一下他(但不是縱容);

以上。Sæn請支持特色列表評選 2019年1月21日 (一) 11:40 (UTC)

  • 我並不同意自己有什麼把自己意見當成全部人意見的毛病。我又不傻又不瘋,為什麼會那麼想?當然了我並不會因為這個而不高興,因為你所表達的是你認為我有那種毛病,雖然某些維基人常常把對自己的批評都說成人身攻擊,我並不會那麼做。更重要的是你給出了實際事例,使得你的主張可以得到驗證。以這個具體事例而言,你並不理解我當時的觀點。我又沒瘋,為什麼會主張翻譯工具沒用?這世上哪裡有「沒用」的東西?我的主張是因為自動翻譯工具=機翻工具是顯然弊大於利的,所以應當停止使用。你認為它有用,那麼我會建議修改工具使得它有利的部分易用,而有害的部分被去掉,或者變得不易用。不信你回去看看我當時怎麼說的。我拿中文維基百科當project來看,儘量提實用主義的、穩健的意見。我覺得你對我誤會比較深。 --122.211.109.58留言2019年1月22日 (二) 08:14 (UTC)

討論分段三

上方討論再度過於冗長,讓討論的原意都混淆不清了。究竟本議題是要討論下方何者?

  1. 非現代漢語文章(不管是哪一國的)要不要翻譯?
  2. 那一種非現代漢語文章需要翻譯(也就是「本欲辱衡,衡反辱孤。」與「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是不是都要翻譯?)
  3. 非現代漢語文章的譯文要放在哪裡?文旁還是文底?
  4. 建立非現代漢語文章的翻譯守則(也就是包含上方全部選項)。

請協助釋疑。拜託簡明扼要⋯⋯——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9年1月20日 (日) 15:21 (UTC) 意見:

  1. 如果不懂該語言的人讀了條目也不覺得影響理解,可以不翻譯。
  2. 上面例子裡前者不必翻譯,因為足夠簡短,而且語法與當代漢語書面語接近(注意有一個「反」字,使得句子意思清晰明確),詞彙也不難;後者應當翻譯,因為「時其亡也」和「而往拜之」的邏輯關係並不是誰都看得明白的。古文長句子內部的邏輯關係模糊難解是有名的。有時候即使是熟悉古文的人也未必在不揣測作者意圖的情況下看得懂從句/分句關係。
  3. 如果即使刪除所引用的古文和譯文也不影響條目內容,則說明古文和譯文屬為條目錦上添花用的,譯文應當放在文底(讀者可以不關心);如果刪除所引用的古文和譯文後條目內容變得不通,則說明古文被拿過來代替正文了,譯文應當放在文旁。(然而這本身就是錯誤的寫法。) --180.17.199.164留言2019年1月20日 (日) 15:56 (UTC)
  • 這個問題需要具體討論。首先,引用文言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是本人所說的話,或者是常用語或是成語。這種情況不應該擅自翻譯,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或者本身文字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出現的,比如詩歌,比如歌詞,解釋也只能以注釋形式出現。因為這裡的文字是引用。
第二種則屬於敘述,那麼就必須化用或者改寫,比如阿房宮一條中「唐朝時,杜牧所寫的《阿房宮賦》認定項羽燒掉了阿房宮,文中還認定阿房宮被燒毀前已經建成,這種觀點影響了後世很長一段時間」通過這樣的方式撰寫。
文言文本身不是百科標準文字,所以通常只能有小段引用,或是間接引用。如果大段出現文言文翻譯,那麼詞條的撰寫本身一定是有問題的。(除非,從文言文維基百科取材)。至於將文言文類比英文的,顯然是滑坡謬論,此處不作討論。~ viztor 2019年1月21日 (一) 01:36 (UTC)
完全同意viztor的看法。 --122.211.109.58留言2019年1月21日 (一) 06:17 (UTC)
  • 查實在下首次發言屬簡明扼要,非現代官話之中文,視乎是否通用於現代各漢語區,通用則不須翻譯。
  • 古今通用之語句(如本欲辱衡,衡反辱孤)不須翻譯為現代官話,此處似乎分歧不大。其時亡也之「亡」指「流亡」、「亡命天涯」,現代各種漢語之「亡」多指「死亡」,此時應注釋「流亡」在後。
  • 在下認為注釋較佳。在須括號釋文之時,不如實際描述發生了何事,再引用古人話語或記載原文,如此則不需括號。 ——CommInt'l留言2019年1月21日 (一) 09:11 (UTC)
  • 見我在#討論分段二之留言。Sæn請支持特色列表評選 2019年1月21日 (一) 11:44 (UTC)

基層行政區劃有必要加掛擴充模板嗎?

事情的起因如下:本人最近在整理拉科魯尼亞省市鎮和地理條目,前幾日創建了諾亞市鎮條目,卻被@FrankD666虾仁饭:掛上了expand模板。後來發現他最近一直十分熱心的對行政區劃條目批量加掛expand模板,而且沒有通過TW工具或者機器人。我認為這種行為毫無必要:個人認為自己創建及擴充的條目已經符合質量標準,且是所有語言版本中質量較高的;對於正文文字過少的問題,本人認為對市鎮的介紹內容(地理、歷史、文化等)放在維基旅遊較為合適,因為其內容幾乎全部與旅遊相關。如果參見西班牙語維基百科,其歷史和地理部分也都是大量無來源的內容,我也不認同對無來源內容的翻譯;因此,此類條目暫無擴充空間。恰好「停掛expand模板」的提議剛才獲得通過,我也想藉此機會在這裡尋求社群的共識:基層行政區劃是否應該加掛相關的擴充模板?如何處理現存的expand模板?Jared-li留言2019年1月19日 (六) 06:01 (UTC)

  • 條目中人口圖和章節標題之間的空隙太大了,可能是對方沒有看到下面的內容,認為閣下的條目沒有完成,而我認為整篇條目已經在多個方面達成有效介紹,沒有必要再掛expand模板。至於其它現存的{{expand}}模板,其實是通過在第二個參數中加入文字來說明具體需要擴充的內容的,見Special:diff/52849058,說實話我覺得expand模板是有必要的(用於超過小作品字節數但內容明顯不完整的條目),但不應和小作品重複掛,也不能僅因為條目內容少了點就掛,可以用{{missing information}}替代,我建議將這一模板修改如下,並將現有expand模板重定向於此。

若存在兩項參數,則會出現:此{{{1}}}缺少一些有關{{{2}}}}資訊
若只有一項參數,則會出現:此条目缺少一些有關{{{2}}}}資訊
若無參數,則會出現:此条目缺少一些資訊
不知道這樣設置{{missing information}},和現有expand參數進行兼容有無問題?--及時雨 [ 談笑風生或批判一番 / 微小貢獻 ] 2019年1月19日 (六) 06:58 (UTC)

完成, 已經根據需要完成模版修改 -- VulpesVulpes825 (留言) 2019年1月25日 (五) 01:25 (UTC)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這個模板的「注釋」參數是「註釋」這樣顯示的,既不是「注释」,也不是「注釋」,在輸入法里難以找到這個字,請問能否將這個參數調整一下? 另外我剛才看到@owennson:君在#統一中國鐵路車站列表格式里的討論,我有一些拙見:

  • 對主要的車站加粗
  • 對於幾條線路合併而成的線路,在注釋里註明之前線路的名字和區間。

期待各位的答覆。Johnson.Xia留言2019年1月20日 (日) 22:26 (UTC)

繁體是用註釋的,不過可以加上注释這個參數。--【和平至上】💬📝 2019年1月21日 (一) 04:45 (UTC)
可以自行加上。該模板鼓勵採用lua方式編寫,但我卻有保留,當需要更換連結(尤其是出現支線的時候)的時候就會很麻煩,不如方括號和垂直線來得簡單直接。另外就我編輯的經驗來說,使用lua填寫的模板也相當少。--owennson聊天室獎座櫃2019年1月22日 (二) 15:08 (UTC)
      • 能請教一下怎麼自己加上嗎?我當時就想能不能通過加個什麼東西,可以在輸入注释時變成註釋。

其實目前有不少線路都是用這個模板的,包括兩岸的大部分線路。Johnson.Xia留言2019年1月22日 (二) 23:17 (UTC)


本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請其它編者檢視一下Photoyi的編輯,我實在看不懂他到底在胡搞什麼

必須過動必須過動_(單元劇)分明是同一個作品,有著同樣的導演、演員、劇情,結果@Photoyi:在我重寫之後先是回退,在編輯摘要說我破壞、卻又不解釋是哪一種破壞,我等了一天沒下文,Photoyi回退之後,又硬是把條目拆成兩個頁面然後剪貼移動自己編輯的舊版本。是捨不得自己編輯的版本被我重寫,或認為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作品,還是出於先前與我的過節或別的原因,我實在看不懂,所以請各位評評。我要強調的是,條目的內容從來都是可以討論的,我不是說自己寫的比較好,所以非得用我重寫後的版本,畢竟我在編寫的時候也擷取了原版本中有用的來源和資訊,納入重寫後的版本裡。但Photoyi在拒絕解釋的情況下進行這種編輯,純粹是在給讀者(及其它編者)造成混淆,對維基百科沒有益處。-KRF留言2019年1月19日 (六) 14:30 (UTC)

(:)回應:該條目沒必要重寫,引用資料來源是以「電視電影」的版本建立,而@Kerolf666:則是以「單元劇」的方向在編寫。因此本人覺得確實存在兩版不同格式的作品,卻又以蠻橫地覆蓋原有條目內容,則最終決定拆分條目,避免不必要的編輯戰。--Photoyi留言2019年1月19日 (六) 14:44 (UTC)
既然是同一主題,不應拆分為兩個完全不同的版本。請提刪拆分版本,並且保持協調討論,看看如何平衡兩者。—AT 2019年1月19日 (六) 14:47 (UTC)
重寫版本除了那一長串演員名單之外,該有的資料基本上都有,根本沒有所謂方向的差異。照你這邏輯,電影拿到電視台去重播,漫畫連載後出成單行本,都要分成兩個了?兩個作品指的是同一事物,根本毫無差異,完全沒有分拆的必要,你這理由實在不通。更何況,重寫之後覆蓋本來的內容是很常見的,怎麼叫蠻橫?你又怎麼解釋你在編輯摘要給的WP破壞連結?-KRF留言2019年1月19日 (六) 15:00 (UTC)
(:)回應:該條目是以最早放映的電視電影版本進行編寫,閣下卻將已創建好的頁面中具有百科性的的內容部分刪除,刻意地編寫成單元劇的條目格式,因此我才會提出破壞。而且在復原條目後,閣下也未能接受分開章節編寫(例如:五個撲水的少年),則讓本人覺得並非出於善意的編輯。--Photoyi留言2019年1月19日 (六) 15:33 (UTC)
必須過動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作品,至少我沒有看到任何來源指出兩次播放間有什麼顯著的差異,就條目的內容來看更是如此,我重寫後的版本在本質上仍然是同一個作品,而水男孩的兩個版本在演員、故事上都有差異,完全不能和必須過動互相比較。再來,把條目內文換一種方式重新寫過,再把一部分的內容刪改,算是哪門子破壞?分明是維基百科內經常發生的事。這齣戲本來就是系列單元劇裡的一部分,只是被預先拿到別的地方去播,要說格式的話,那也該採用單元劇的模板。最後,我從來沒有不接受分開章節編寫,我一向認為可以對內容提出討論,但我不接受的是你拿一個不存在的理由說我破壞,以及在毫無解釋的情況下進行的分拆行為,這純粹是造成讀者的混亂。-KRF留言2019年1月19日 (六) 23:39 (UTC)
確實「破壞」一詞在維基百科是相當嚴重的指控,不合適的使用會造成誤解。--Tiger留言2019年1月20日 (日) 00:31 (UTC)
(:)回應:該條目也就像是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的《殺人影片英語Krótki film o zabijaniu》和〈十戒:五英語Dekalog: Five〉的放映方式,在導演、演員、劇情也無差異,但是確實存在著兩個版本。閣下堅持只有一種播映格式,與本人用強硬態度在共同編寫條目,真的是令人很不舒服!--Photoyi留言2019年1月20日 (日) 01:08 (UTC)
我何時說過只有一種播映格式?我一直強調的是同一個作品,在重寫後的條目裡第一段也寫明,這是先在影展播映,後來和四個單元一起播映,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重寫後的版本也有清楚地說明有兩種格式,從來不是你說的「堅持只有一種播映格式」,你這種憑空編造的行為,才真是令人不悅。在你所舉的例子裡,不僅在條目開頭就說明、也在下面有專門段落說明兩者之間的差異,至於你分拆後的版本,有明確地指出兩種格式間的區別嗎?根本沒有,所以我才說這是徒增讀者困擾。就好比維基百科不會把在中國大陸被剪掉幾分鐘的電影另立一條目、不會把一齣電影的錄影帶版本和DVD版本分成兩條目、不會把加了幕後花絮播出的版本當作另一個條目,就算格式有別,指的都還是同一作品,至於要用哪一種格式,或是將兩個模板並列,都可以再討論,但實在沒有必要分拆。-KRF留言2019年1月20日 (日) 03:10 (UTC)
(:)回應:由於閣下將條目的內容、模板和分類都改為「單元劇」的格式版本,而電視電影版本僅以導言簡短帶過,因此原條目的內容已不復存在。我以會舉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為例,就是因為他一個版本是在影展;另一部則是單元劇,所以並不會造整任何的混淆。--Photoyi留言2019年1月20日 (日) 03:27 (UTC)
現在兩個版本清清楚楚放在那裏,必須過動_(單元劇)的評價第一段描述的就是在金馬奇幻影展播出的電視電影版的內容,這是從原版本的發行那一段和下面一段留用的,而且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擷取了原版本中有用的來源和資訊,納入重寫後的版本裡」,根本就不存在你所說的「而電視電影版本僅以導言簡短帶過」,所以「原條目的內容已不復存在」也根本不是事實,就和「閣下堅持只有一種播映格式」一樣,完全不是事實,請不要再提出這種將兩個條目對照來看就能發現的失實論述了。-KRF留言2019年1月20日 (日) 04:46 (UTC)
(:)回應:請問閣下為何移除「電視電影」的片長、上映日期等詳細資料,並用電視劇取代先前的電視電影的相關分類?而且將敘述壓縮成「劇集獲選為2018年金馬奇幻影展特別放映單元」,未提到電視電影版本的存在。--Photoyi留言2019年1月20日 (日) 18:42 (UTC)
(:)回應:因爲該編者將條目的內容、模板和分類都只縮限於「單元劇」,所以與原本編寫的電視電影版本已有很大落差。況且也有播放版本拆分條目的先例(如:克日什托夫·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至於影片的販售商品版本,並不是這次造成條目拆分的原因。--Photoyi留言2019年1月20日 (日) 03:09 (UTC)
那是英維的條目,哪能算是先例?更何況就算有先例,也不表示後續的作品全得照做,不同條目還是要分開檢視。我再強調一次,要用哪個模板、內文要怎麼改,都可以再討論,但絕不是像你這樣回退、說人破壞、分拆再剪貼。而且你始終沒有解釋的是,我把條目內容換一種方式重新寫過、並刪改部分內容的行為,到底哪裡算是破壞?-KRF留言2019年1月20日 (日) 03:16 (UTC)
(:)回應:該方法也是確實能解決條目現況的辦法之一,而且本人僅提過一次破壞,之後就用拆分的方式改善現況。況且閣下在條目重寫前,也未曾在該條目討論頁提過修改重寫一事,因此本人也感到非常困惑。--Photoyi留言2019年1月20日 (日) 03:39 (UTC)
你這種辦法是Wikipedia:剪貼移動,會使必須過動的編輯歷史有所缺漏,根本就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另,重寫從來不需要預先提議,修改後再討論、或討論後再修改,這兩種做法在維基百科都很常見,你不會說你不知道吧?你自己在修改所有條目之前都事先在討論頁提過要修改嗎?你在把必須過動條目移動的時候事先提過要移動嗎?如果沒有的話,我憑什麼一定要先預告我要重寫?而且你還是沒說明到底哪裡算是破壞,「僅提過一次破壞,之後就用拆分的方式改善現況」是什麼意思?你說我破壞和你修改條目有什麼關係?我覺得你的理由實在是越來越荒唐了。-KRF留言2019年1月20日 (日) 03:52 (UTC)
(:)回應:本人會將條目移動是為了消歧義,並非單純地剪貼移動。閣下不願與本人共同討論編寫,而要以重新編寫的條目進行修改,當然會令人非常不悅。--Photoyi留言2019年1月20日 (日) 04:12 (UTC)
動機、行為和結果是三個不同的概念,不管你的動機是為了消歧義或有其他理由,你所做的行為就是在進行剪貼移動,而結果也確實造成了兩個在描述同一事物的條目。儘管你宣稱那不單純,但既然承認自己進行了剪貼移動,那麼這一點我就沒什麼要補充的了,畢竟我無權操作因為剪貼移動而在編輯歷史上出現的問題,請管理員處理吧。另,我什麼時候說過我不願意與你討論了?我不是一直表示可以討論嗎?還有我重寫之前非得找你討論不可呢?就因為條目是你建的?或者因為你是主要編者?重寫從來不需要預先提議,也不用向你報備,維基百科對此也沒有規範,你如果要因為這件事不悅,那完全是你自己的感受問題。最後,你還是沒有說明到底哪裡算是破壞,只是一直在迂迴。-KRF留言2019年1月20日 (日) 04:46 (UTC)
(:)回應:閣下將該條目完全改寫成「單元劇」的內容後,並隻字不提「電視電影」及刪除片長、上映日期等詳細資料等,與原條目的內文已有相當大的差異。還原條目用意是希望能延續擴充,而不是強行被改寫成另一則條目。--Photoyi留言2019年1月20日 (日) 18:42 (UTC)
  • 另外,你說舉的例子有不當。你舉的例子是由57分鐘的電視影集加長至84分鐘的電影,英維也清楚指出他們的劇情、手法是有一定程度的差別的;但必須過動似乎只是單純拆開成單元劇,內容高度重疊,根本無需分拆。
  • 如果你要先例,那麼請用中文維基百科的先例:ACG條目甚至都不會將每一次改編都另立新條目,除非改動較大,或者有特別的反響。一些TV動畫的總集篇幾乎不可能另立新條目。--【和平至上】💬📝 2019年1月20日 (日) 14:37 (UTC)
(:)回應:由於重寫者已將「電視電影」的字眼和上映資料完全地移除,與原條目內容已有不同。再加上還原後即便擴充「單元劇」章節後,依舊被覆蓋重寫,因此才會迫於選擇拆分條目。本人與ACG條目不熟,並不曉得TV動畫和電視電影的共同點,因此閣下的比喻未能理解其影響性。--Photoyi留言2019年1月20日 (日) 18:42 (UTC)
不要對一直存在的大問題視而不見,這些資訊要怎麼呈現在條目裡,不是不重要,但是首先、最需要處理的問題是你用一個不存在的理由指稱我破壞,並編造不存在的說詞,等你明確地處理了這件問題後,我們再來為那些文句和資訊上的差異做討論。-KRF留言2019年1月20日 (日) 22:54 (UTC)
你的主張有道理,但建議集中精力解決條目寫法(不是內容,是寫法)的爭議。如果爭議解決,再說什麼行為是破壞什麼行為不是破壞吧。 --180.17.199.164留言2019年1月26日 (六) 06:16 (UTC)

統一臺灣人物資訊框國籍欄的格式

同「統一中國大陸人物信息框國籍欄的格式」討論,臺灣應1895年和1945年兩次政權的變遷也有出現非本人主觀意願的國籍更改。例如蔣渭水的國籍為 大清(1890-1895)、 大日本帝國(1895-1931),林獻堂的國籍甚至出現 大清(1881-1895)、 大日本帝國(1895-1945)、 中華民國(1945-1956)三個政權。

有以下兩個選項:

  1. 將該人物經歷過的全部政權一一列出。
  2. 列出該人物最終持有的國籍。

當然由於臺灣與中國大陸的政治變遷原因不盡相同,不宜將關於中國大陸人物資訊框討論的結果直接套用,因此在此一併提出討論。——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9年1月20日 (日) 14:43 (UTC)

User:AT大清於1909年頒布了《大清國籍條例》,正式定義了所謂中國國籍的概念,但那也是要自1909年之後才適用。——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9年1月21日 (一) 11:47 (UTC)
但是,我想這跟現代國籍的概念仍然有相當大的差距吧?—AT 2019年1月21日 (一) 13:31 (UTC)
感覺這個問題有些麻煩,因為若標示很多國籍可能會有爭議。其實我覺得假如按樓主假設的標準,當一個住在波蘭人民共和國華沙的科學家,在波蘭人民共和國被推翻,國號變成波蘭共和國後那他也要分兩個標記嗎?或是住在蘇聯莫斯科的科學家在突然變成俄羅斯聯邦的莫斯科時,那他們是不是也要標記成兩個...KaoruTsi留言2019年1月23日 (三) 04:41 (UTC)
這裡我說的稍微不好聽一些,我們真的不能合併{{ROC-TWN}}和{{ROC-TW}}麽???兩個明明都是中華民國(臺灣)kuò hào tái wān,就因為前者刻意連結了中華民國國民臺灣地區)搞了這麼多年的特殊?--Liuxinyu970226留言2019年1月23日 (三) 04:43 (UTC)
@Liuxinyu970226:離題,(臺灣)guā hú tái wān ㄍㄨㄚ ㄏㄨˊ ㄊㄞˊ ㄨㄢ -- 坂46 坂道シリーズ (渋谷ブルース経由) 2019年1月28日 (一) 14:00 (UTC)

機器人沒壞。無需處理。--Techyan留言2019年1月29日 (二) 05:57 (UTC)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機器人User:Jimmy-bot持續對Template:2019年中國大陸古裝/民初電視劇提CSD G15,但該模板明顯不符合CSD G15,也不符合其他快速刪除的標準。User:佛祖西來留言2019年1月29日 (二) 03:31 (UTC)


本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澳大利亞相關的詞條是否歸於凌亂

眾所周知,澳大利亞是一個國家,盤踞在澳大利亞大陸之上,占據了七大洲之一,大洋洲的絕大多數的面積。但我發現,維基百科中有不少的相關條目或多或少得混淆了國家(政治概念)、大陸(或稱大陸架自然地理概念)和人文地理概念)的區別。以及,澳大利亞又以作為其的一種行政區劃,導致形如南澳大利亞州之類也容易被一起混淆。是否應當對相關詞條進行一定的梳理修正、標識?——Huangsijun17留言2019年1月28日 (一) 05:57 (UTC)

那是你的錯覺吧。無法區分行政「州」、地理「洲」的區別?——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 避免做作,免敬 2019年1月28日 (一) 07:31 (UTC)
這個:澳大利亞洲,又比如南澳大利亞州的第一句:南澳大利亞州(英語:South Australia,縮寫為SA),簡稱南澳洲、南澳州、南澳。又比如世界湖怪列表下面的列表中出現的澳大利亞洲等等。維基搜索:澳大利亞洲——Huangsijun17留言2019年1月28日 (一) 07:45 (UTC)
可能和人們的日常認知慣性有關,對於大洋洲的理解僅限於其最大的大陸,大洋洲包含澳大利亞洲,澳大利亞洲甚至約等於只是澳大利亞的國土。如果你覺得某些地方行為有混淆或闡述不清的話,可以自行修正解決。——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 避免做作,免敬 2019年1月28日 (一) 07:57 (UTC)
這個現象的原因是部分使用中文的地區管「澳大利亚」叫「澳洲」。 --達師 - 370 - 608 2019年1月29日 (二) 08:40 (UTC)

在傳記的出身地上是否要用「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對應其他國家

例如,日本大阪府、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要對應中國香港特區行政區?Jasonloi1997留言2019年1月23日 (三) 02:55 (UTC)

(!)意見:不建議在此另開話題,分散討論。最好先到Wikipedia:管理員通告板/3RR#Softyu(討論_·_貢獻_·_封禁日誌)去。--Techyan留言2019年1月23日 (三) 03:35 (UTC)

因為只有我和softyu君兩個人討論得不出共識,而softyu君堅持想得到維基共識,所以就另起討論Jasonloi1997留言2019年1月23日 (三) 03:41 (UTC)
那請便。--Techyan留言2019年1月23日 (三) 04:08 (UTC)
再次說明我對在人物傳記中使用T:HKG沒有意見,而是在組合的表格(也就是列表)中以「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對應「日本大阪府」「中國福建省」,以「香港」對應「大阪」「福建」,以「中國香港」對應「日本大阪」「中國福建」。--無所事事/想要狗帶 2019年1月23日 (三) 07:29 (UTC)
  • 港澳地位特殊,以上的論說有誤導成分。Sæn請支持特色列表評選 2019年1月23日 (三) 11:26 (UTC)
  • 此案若通過,勢必有許多條目受影響。就如Sanmosa君所述一樣。MeritTim簽到-留言-給予警告 2019年1月23日 (三) 12:05 (UTC)
  • 個人認為香港很難與大阪府、福建省等相題並論。雖然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類似於省,但是由於歷史理由,香港有自己的一套制度,護照也不同,也可以參加奧運,這些都不是大阪府或福建省等可以比擬。也就是說,香港雖然並非國家,但是也有別於中國,而主權上屬於中國也不一定就要提及。我覺得這跟關島、波多黎各或格陵蘭等地類同,這些具備特殊地位的行政區域理論上不標示主權國也沒有問題吧?香港也是一樣。既然人物傳記不這樣做,並列時也沒有必要,況且那個欄目不過是出生地而已,並非出生國家。—AT 2019年1月23日 (三) 13:41 (UTC)
同AT,除特殊情況外一般沒有人會特地寫「美國波多黎各」或「丹麥格陵蘭」之類的。——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9年1月23日 (三) 14:35 (UTC)
那AT君覺得那個欄目是否有必要加上旗幟呢,畢竟旗幟還是有一些政治意味在裡面。--無所事事/想要狗帶 2019年1月23日 (三) 16:38 (UTC)
這可能與這次討論的無關吧,總言而之,Softyu君現在接受「香港」可對應「中國廣東省」和「日本東京都」這類的描述,不需要描述「香港」為「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嗎?Jasonloi1997留言2019年1月23日 (三) 17:04 (UTC)
我接受的是「香港」可對應「中國廣東」和「日本東京」,而「中國廣東省」和「日本東京都」我仍然認為要對應「香港特別行政區」--無所事事/想要狗帶 2019年1月23日 (三) 17:46 (UTC)
旗幟我覺得可放可不放,視乎各編輯習慣或條目慣例。不過,政治意味的意思我不太懂,使用香港區旗本身就是等同承認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不然就用龍獅旗了,我覺得這裡無需過份憂慮。—AT 2019年1月23日 (三) 17:40 (UTC)
(▲)同上,港澳的區旗是祖國批准的,祖國的主權宣示很明顯,沒必要再強調「中國」(國籍標示「中國(香港)」我反而接受,這是香港政府認受的名稱)。Sæn請支持特色列表評選 2019年1月24日 (四) 09:41 (UTC)
  • 香港政府認受的名稱?以我所知政府不會使用中國(香港)籍,但是之前其他編者說沒有問題那就算了。我的意見:(中國)廣東↔香港,(中國)廣東省↔香港特別行政區,如果其他地方有行政區類型,香港也要加上,不過還要視乎個別情況而定,出生地用香港也沒有問題(又不是出生國)。
PS是香港特別行政區不是香港特區行政區……標題還是改一下吧。--【和平至上】💬📝 2019年1月24日 (四) 11:26 (UTC)
出生地的地名應該以出生時行政區劃的歸屬為準。如果要標中國香港,那麼應該是要和英屬香港區分。從這個角度可能有必要。~ viztor 2019年1月29日 (二) 23:51 (UTC)
其實雙方以所用旗幟及「英屬香港 & 香港」的差別就足以辨別了。——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9年1月30日 (三) 01:04 (UTC)

請問晏勳甫於何時逝世

晏勳甫是末任漢口市市長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究竟他的逝世年分是1961年[5]還是1964年[6]?有人能協助給出確切日期麼?——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9年1月27日 (日) 14:46 (UTC)

  • 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寫,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湖北省志: 人物》第21卷,第1期記載的是1961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武漢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武漢文史資料》第63-66期則是1960年。以上在Google Books中搜索。建議在條目中把爭議年份全部寫上,並列出相應來源。Jared-li留言2019年1月30日 (三) 15:59 (UTC)

Infobox系列的模版需要將參數名稱改成中英通用嗎?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鑒於許多Infobox系列的模版都含有非常複雜且中英多義的函數,不僅編寫不易,還時不時要回到模版說明頁面查看說明,更可能在說明頁「迷失自我」而導致必須重新對下來找對應欄位,特在此開起討論。MeritTim簽到-留言-給予警告 2019年1月23日 (三) 13:50 (UTC)


本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統一中國鐵路車站列表格式